适用于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的换热器及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04939发布日期:2019-08-10 00:16阅读:972来源:国知局
适用于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的换热器及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适用于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的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的制冷和制热分别是各自独立的系统。如图1所示,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的换热器包括制冷接口1、制热接口2、与制冷接口1相连接的制冷盘管3、与制热接口2相连接的制热盘管4、

上述结构的换热器在运行时,由于制冷盘管3和制热盘管4是相对独立的,在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制冷时,制热盘管4不能工作;在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制热时,制冷盘管3不能工作。

这样的结构,不能充分利用换热器的所有盘管,牺牲了换热器的部分换热能力,导致制热能力和制冷能力都比较受限。如果为了满足制热要求,只能提高水温,导致外机负荷加大。另外,基于上述的结构,如果需要增加换热能力,则需要增加额外的盘管,导致机组换热器厚重,成本增加。而且,相对独立的制冷盘管3和制热盘管4的管路结构复杂,生产成本也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的换热器及空调机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的换热器存在的不能充分利用换热器的所有盘管所导致的制热能力和制冷能力都比较受限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的换热器,包括:换热管系统,换热管系统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一个介质进口和一个介质出口;换向阀,包括阀体和可活动地设置在阀体内的阀芯,阀体上设置有进口接口和出口接口,进口接口和出口接口分别与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相连接,阀体上还设置有制冷进口和制冷出口,制冷进口和制冷出口用于与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的冷水系统连通,阀体上还设置有制热进口和制热出口,制热进口和制热出口用于与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的热水系统连通;换向阀包括制冷工位和制热工位,在制冷工位下,阀芯连通进口接口和制冷进口以及连通出口接口和制冷出口;在制热工位下,阀芯连通进口接口和制热进口以及连通出口接口和制热出口。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换热器还包括进口配管和出口配管,进口配管连接在进口接口和介质进口之间,出口配管连接在出口接口和介质出口之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阀体上还设置有泄流口,换向阀还包括泄流工位,在泄流工位下,泄流口与出口接口相连通,泄流口用于泄流出换热管系统中的气体和/或液体。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阀体上还设置有泄流口,泄流口与出口接口相连通,泄流口用于泄流出换热管系统中的气体和/或液体。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泄流口上设置有开关阀,开关阀用于控制泄流口的通断。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换热器还包括接水盘,接水盘设置在泄流口的下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换向阀还包括驱动杆,驱动杆与阀芯相连,并从阀体上伸出,驱动杆用于操纵阀芯运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换向阀还包括电动驱动件,电动驱动件设置在阀体上,并与阀芯驱动连接,电动驱动件用于驱动阀芯运动。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包括换热器,换热器为上述的换热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空调机组为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换热管系统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一个介质进口和一个介质出口,通过对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供应介质可以实现让整个换热管系统都参与换热。在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处于制冷模式时,将换向阀活动到制冷工位,阀芯连通进口接口和制冷进口以及连通出口接口和制冷出口,整个换热管系统都参与制冷;在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处于制热模式时,将换向阀活动到制热工位,阀芯连通进口接口和制热进口以及连通出口接口和制热出口,整个换热管系统都参与制热、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利用整个换热管系统,增强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提高了制冷和制热效率。这样一来,就不够用额外设置一套盘管,大大减少了两器尺寸,简化了配管结构,结构和控制可靠性高,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机组性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四管制风机盘管的换热器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四管制风机盘管的换热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适用于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的换热器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换热器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的换热器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的换热器的换向阀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的换热器的换向阀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图3、图4、图5和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适用于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的换热器的实施例一,该换热器包括换热管系统10和换向阀20。换热管系统10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一个介质进口和一个介质出口。换向阀20包括阀体21和可活动地设置在阀体21内的阀芯22,阀体21上设置有进口接口211和出口接口212,进口接口211和出口接口212分别与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相连接。阀体21上还设置有制冷进口213和制冷出口214,制冷进口213和制冷出口214用于与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的冷水系统连通。阀体21上还设置有制热进口215和制热出口216,制热进口215和制热出口216用于与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的热水系统连通。换向阀20包括制冷工位和制热工位,在制冷工位下,阀芯22连通进口接口211和制冷进口213以及连通出口接口212和制冷出口214;在制热工位下,阀芯22连通进口接口211和制热进口215以及连通出口接口212和制热出口216。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换热管系统10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一个介质进口和一个介质出口,通过对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供应介质可以实现让整个换热管系统10都参与换热。在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处于制冷模式时,将换向阀20活动到制冷工位,阀芯22连通进口接口211和制冷进口213以及连通出口接口212和制冷出口214,整个换热管系统10都参与制冷;在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处于制热模式时,将换向阀20活动到制热工位,阀芯22连通进口接口211和制热进口215以及连通出口接口212和制热出口216,整个换热管系统10都参与制热、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利用整个换热管系统10,增强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提高了制冷和制热效率。这样一来,就不够用额外设置一套盘管,大大减少了两器尺寸,简化了配管结构,结构和控制可靠性高,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机组性能。

可选的,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换热器还包括进口配管31和出口配管32,进口配管31连接在进口接口211和介质进口之间,出口配管32连接在出口接口212和介质出口之间。在使用时,进口配管31和出口配管32起到输送介质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介质可以为化学制剂,也可以为水。由于一般情况下,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基本采用水作为介质,则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介质为水。

如图6所示,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换向阀20还包括驱动杆23,驱动杆23与阀芯22相连,并从阀体21上伸出,驱动杆23用于操纵阀芯22运动。在该实施例中,换向阀为手动式,在使用时可以通过拨杆确定换向阀20的制冷工位和制热工位。

图7示出了换热器的换向阀的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换向阀相比,实施例二的换向阀为电动的换向阀。该换向阀20还包括电动驱动件,电动驱动件设置在阀体21上,并与阀芯22驱动连接,电动驱动件用于驱动阀芯22运动。在使用时,可以通过电动驱动件来驱动换向阀20到制冷工位或制热工位。可选的,在该实施方式当中,可以实时采集系统上制冷和制热系统接管口的温度值,用主板程序控制,自动控制换向阀20到制冷工位或制热工位。

可选的,在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中,阀体21上还设置有泄流口217,换向阀20还包括泄流工位,在泄流工位下,泄流口217与出口接口212相连通,泄流口217用于泄流出换热管系统10中的气体和/或液体。在使用时,泄流口217可以排出换热管系统10中的气体,提高换热的效果作用。此外,在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运行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时,如果换热管系统10中存在与模式温度相差过大的水时,可以将换热管系统10中的水排空,既可以防止冷水和热水的混合,保证回水温度,提高外机换热的效率,又可以排空系统空气,保证换热系统的效率。在使用时,可以通过感温包实时采集系统上制冷和制热系统接管口的温度值,在制冷和制热模式转换时,将泄流口217打开,电动阀延时动作,将系统中的冷冻水或热水排出换热管系统10后关闭,系统跟进采集到的温度进入设定模式运行。

优选的,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换热器还包括接水盘40,接水盘40设置在泄流口217的下方。通过接水盘40可以对泄流口217排出的冷冻水或热水进行收集,并使之排出换热器。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泄流口217的设置形式也可以是,直接上泄流口217与出口接口212相连通,让泄流口217泄流出换热管系统10中的气体和/或液体。在控制方面,可以在泄流口217上设置有开关阀,通过开关阀控制泄流口217的通断,来决定是否进行泄流。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包括上述的换热器。采用上述的换热器的空调机组,可以充分利用整个换热管系统10,增强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提高了制冷和制热效率,简化配管结构,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机组性能。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空调机组的技术方案尤其适用于四管制风机盘管机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