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暖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49024发布日期:2019-08-27 21:59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电暖气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暖气。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形式的电暖气(暖气片),有通过发热板(辐射板)直接热辐射传热的,主要采用自然对流传热;有通过液体(导热油)传导的,也是采用自然对流传热。自然对流的传热方式较为常见,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传热效率不高,并且空气的气流组织较差,存在只有部分区域供暖,散热慢,暖空气没有分散开,造成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同时由于空气受热上升,导致温度空间分布也不好。

另外市场上存在多种暖风机,采用通过电机带动进行强制对流的传热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通过风口直接感受到暖风,但是气流组织紊乱,没有达到人们所需的空间温度布局效果,从舒适性角度出发,从地表到人体高度,应该是高温到低温梯度均匀,所以暖空气最好均匀分布在地表上,通过地表往上温度逐渐下降,但传统的暖风机不能符合这个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暖气,能够改善空气的气流组织,提高温度分布均匀性,提升用户体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暖气,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加热装置,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导流装置,导流装置对加热装置散热板加热的空气进行导流,使得加热装置加热的空气从壳体的底部侧向吹出。

优选地,导流装置包括导流板和风叶,风叶能够转动地设置在壳体底部,导流板设置在壳体内,用于对风叶的出风进行导流。

优选地,壳体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立板,至少其中一个立板上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设置有轴承座,风叶的第一端通过轴承设置在轴承座上。

优选地,壳体远离安装孔的一侧设置有驱动机构,风叶的第二端与驱动机构驱动连接。

优选地,壳体位于风叶的出风侧的侧壁开设有出风口,出风口处设置有扫风组件。

优选地,扫风组件包括左右扫风组件和/或上下扫风组件。

优选地,扫风组件包括出风框、扫风叶片和连杆,扫风叶片能够摆动地设置在出风框内,连杆将扫风叶片的摆动端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滚轮。

优选地,加热装置与导流装置之间设置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通过固定架安装在壳体内。

优选地,固定架与过滤装置为一体结构,固定架设置在壳体的检修口。

优选地,固定架与壳体之间形成抽拉式安装结构。

优选地,固定架朝向风叶的一侧形成风叶的风道壁。

优选地,风叶为贯流风叶。

优选地,加热装置为发热板,壳体对应发热板的散热面的至少一个侧板为散热板。

优选地,散热板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

优选地,加热装置为电加热器。

本申请提供的电暖气,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加热装置,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导流装置,导流装置对散热板加热的空气进行导流,使得加热装置加热的空气从壳体的底部侧向吹出。该电暖气通过在壳体底部增加导流装置的方式,将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导流至壳体底部,并从壳体底部侧向吹出,能够使得热空气可以首先在导流装置的导流作用下最大限度覆盖地面,并从地面开始向上运动加热上部空间,产生舒适的气流组织,从而提高温度分布均匀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暖气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暖气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暖气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暖气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暖气的散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暖气的扫风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壳体;2、加热装置;3、导流板;4、风叶;5、立板;6、安装孔;7、轴承座;8、驱动机构;9、出风口;10、扫风组件;11、出风框;12、扫风叶片;13、连杆;14、滚轮;15、过滤装置;16、固定架;17、散热板;18、散热孔;19、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电暖气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内的加热装置2,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导流装置,导流装置对加热装置2加热的空气进行导流,使得加热装置2加热的空气从壳体1的底部侧向吹出。

该电暖气通过在壳体1底部增加导流装置的方式,将加热装置2产生的热量导流至壳体1的底部,并从壳体1的底部侧向吹出,能够使得热空气可以首先在导流装置的导流作用下最大限度覆盖地面,并从地面开始向上运动加热上部空间,产生舒适的气流组织,从而提高温度分布均匀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导流装置包括导流板3和风叶4,风叶4能够转动地设置在壳体1底部,导流板3设置在壳体1内,用于对风叶4的出风进行导流。通过增加风叶4,能够使电暖气具有送风功能,从而扩展了电暖气的送风能力,使得电暖气的送风方式不再单一,更加多样化,能够进行强制对流传热,可以提高电暖气的送风能力,提高气流的地面送风距离,使得热空气能够更大面积地在地面铺开,之后上升,进一步提高送风舒适度。

上述的风叶可以为轴流风叶或者贯流风叶,优选地为贯流风叶,这是由于贯流风叶具有长条形结构,对于电暖气的地毯式送风而言,贯流风叶的结构更加适于将暖气均匀地平铺在地面上,由于轴向长度较大,因此铺开面积更大,可以形成更加良好的地毯式送风效果。上述的风叶也可以为其他具有送风功能的风叶,只要方便电暖气形成有效的强制对流传热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立板5,至少其中一个立板5上开设有安装孔6,安装孔6内设置有轴承座7,风叶4的第一端通过轴承设置在轴承座7上。安装孔6贯穿其所在的立板5,从而方便轴承座7从外部安装进入到安装孔6内,在进行风叶的安装时,可以首先将轴承放在轴承座7内,并将风叶4的一端伸入到安装孔6的对应位置,然后最后安装轴承座7,从而能够方便进行风叶4的安装,避免了壳体的长度限制对风叶4安装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为了方便实现轴承座7与壳体1之间的固定连接,轴承座7与壳体1之间可以为过盈配合。为了方便进行轴承座7在壳体1上的安装和拆卸,也可以将轴承座7设置成台阶结构,通过台阶结构与壳体1之间的配合对轴承座7在壳体1上的安装形成定位,同时能够通过台阶结构将轴承座7通过螺栓或者是其他的连接结构固定连接在壳体1上,实现轴承座7与壳体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降低轴承座7的安装和拆卸难度,提高风叶4的装拆效率。上述的轴承座7为矩形结构,能够在安装后有效防止轴承座7发生相对转动,提高轴承座7安装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壳体1远离安装孔6的一侧设置有驱动机构8,风叶4的第二端与驱动机构8驱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8例如为电机,也可以为其他具有转动驱动功能的机构。风叶4与电机相连的一端通过d字面螺钉与电机的驱动轴固定,有效实现了电机与风叶4的转动驱动。

壳体1位于风叶4的出风侧的侧壁开设有出风口9,出风口9处设置有扫风组件10。该扫风组件能够对电暖气的底部送风角度进行调节,从而可以根据需要将扫风组件调节到合适的送风角度,使得暖风能够最大限度地覆盖地面,从而产生舒适的气流组织。

扫风组件10包括左右扫风组件和/或上下扫风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扫风组件10包括出风框11、扫风叶片12和连杆13,扫风叶片12能够摆动地设置在出风框11内,连杆13将扫风叶片12的摆动端连接在一起。

出风框11为两个相对侧开口的方框结构,扫风叶片12设置在出风框11内,连杆13将所有的扫风叶片12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对扫风叶片12的扫风角度的整体调节。出风框11两侧的开口,其中一个开口用于进风,另一个开口用于出风,用于出风的开口对准壳体1的出风口9设置,从而方便对出风口9处的出风进行角度调节。

此处的扫风叶片12可以手动调节,为了方便进行手动调节,可以在连杆13上增加拨杆,在不增加扫风组件10的整体体积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拨动拨杆的方式调节连杆13的位置,进而通过连杆13调节扫风叶片12的出风角度。

扫风叶片12也可以采用电动调节的方式,例如在壳体1上设置摆动电机,并将连杆13的一端连接在摆动电机上,通过摆动电机方便地对连杆13的摆动位置进行调节,进而对扫风叶片12的出风角度进行调节。

优选地,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滚轮14。通过增加滚轮14,能够方便地对电暖气的工作位置进行调节,使得电暖气能够方便地进行移位,降低了位置调节难度,提高了位置调节的便利性。滚轮14例如为万向轮。壳体1的底部对应滚轮14还设置有锁轮机构,该锁轮机构在滚轮14到达指定位置后,对滚轮14进行锁定,从而使得电暖气在到达合适的位置后不再发生位移,提高电暖气工作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上述的锁轮机构例如为位置可调的摩擦片,该摩擦片能够远离或者靠近滚轮14。

加热装置2与导流装置之间设置有过滤装置15,过滤装置15通过固定架16安装在壳体1内。通过在加热装置2与导流装置之间设置过滤装置15,能够对出风进行过滤,避免灰尘等进入到电暖气的出风风道内,再次对空气造成污染,保证空气的清洁度。

优选地,固定架16与过滤装置15为一体结构,固定架16设置在壳体1的检修口,从而能够形成易拆卸结构,既可以方便进行过滤网的拆卸和清理,也可以方便地进行风叶4的拆卸和更换,而且不会对电暖气本身结构造成过大影响。上述的过滤装置15例如为过滤网,也可以为高效过滤网,或者是其他类型的过滤机构。

优选地,固定架16与壳体1之间形成抽拉式安装结构。通过将固定架16与过滤装置15设置为一体式结构的方式,在需要清洗过滤网时,只需要直接将固定架16与过滤装置15所形成的一体式结构直接从壳体1的前方抽出,就可以方便地清洗过滤网,便于用户清洗维护。同时,在需要清洗风叶时,在将固定架16与过滤装置15所形成的一体式结构抽出之后,只需要将轴承座7从壳体1上拆掉,然后退掉主轴螺钉,就可以抽出风叶,方便对风叶进行清洗维护。

优选地,固定架16朝向风叶4的一侧形成风叶4的风道壁,可以进一步简化出风结构,降低出风风道的加工难度,同时使得出风结构集成化程度更高,不占用其他结构部件,更加充分地利用了固定架16的结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结构设计更加合理,空间利用更加充分。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2为发热板,壳体1对应发热板的散热面的至少一个侧板为散热板17。该散热板17能够使得电暖气形成自然对流,可以方便地将热量散发出去,对周围空气进行加热。电暖气同时具有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散热方式,既可以通过散热板17进行自然对流,又能够通过贯流风叶散热,进行强制对流传热,有效提高了换热效率,节省了能耗。

室内的空气进过加热装置2进行热交换后,一部分通过散热板17散热到空气当中,使空气中部温度上升;一部分经过贯流风叶加压送出,到达地面,形成地暖空气层,使环境温度从地板到上方逐渐降低,形成舒适的气流组织,提高人体的舒适度。

优选地,散热板17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18,从而有利于散热板17散热和进风,提高换热效率。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加热装置2为电加热器。用结构紧凑的电加热器代替长条的发热板,实现相同的加热功能,但整机空间减少了,更方便用户放置,同时保留地暖功能,亦可产生舒适的室内温度环境。

在壳体1的顶部还包括有顶盖19,该顶盖19盖设在两个散热板17和两个立板5之间,从而将散热板和立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提高了电暖气整体结构的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