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风结构及出风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057703发布日期:2019-11-06 01:27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出风结构及出风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为了实现出风,在其风道的出风口处设置出风结构,现有技术的出风结构通常为一片式导风板或百叶式导风板,通过导风板向上或向下旋转,实现向上或向下导风。

现有技术中的出风结构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当风从风道吹出,片状直板的导风板结构只能改变导风板一侧的风向,另一侧的风向由于受到风道结构的限制其风向不变;其次,出风量过大时导风板突然改变方向对风量产生很大影响,导致舒适性较差;最后,现有技术中的百叶式导风板或多导风板结构的设置,其零件较多易造成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导风板风向改变单一、舒适性差、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出风结构,包括导风件和出风口,所述导风件包括沿其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所述第一导风面为弧面,所述第二导风面为平面,所述弧面可实现康达效应。

本发明的导风件平面和弧面结合设置,可实现两侧风向同时改变,弧面导风可实现康达效应,风沿弧面逐渐改变风向,可实现多种出风模式,且弧面设计延长了送风距离,导风的舒适性更好。

第二导风面采用平面的结构,可保证大的出风量,同时避免第二导风面的出风方向与弧面的出风方向相反,对康达效应产生干涉。

所述导风件沿其厚度方向的截面为首尾连接的弧线部分和直线部分,所述直线部分的两端点距离为h1,所述弧线部分的最远离直线部分的顶点与所述直线部分的距离为h2,h1/h2的范围为[4/3,4]。

上述弧线部分弯曲程度的范围选择是为了达到康达效应的同时,风速、出风量和风向改变综合最优。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口包括上壁和下壁,所述第一导风面与所述出风口的上壁和下壁均可形成气流夹道。

进一步的,所述气流夹道的宽度为4-15mm,使所述第一导风面的康达效应最显著。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件沿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出风口的两端部侧壁上,用以实现导风件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出风口上壁和下壁的距离相等,且转动轴位于所述直线部分的中间位置,用以使第一导风面分别靠近所述上壁和下壁形成的气流夹道的宽度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弧线部分包括圆弧、椭圆弧或不规则曲线。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件一体成型,或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一体成型后再与两侧板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件为中空结构,所述导风件上开设有通气孔,用作气辅成型的通气孔及排出水汽,所述通气孔设置在第一导风面沿长度方向的中间或端部,且靠近第二导风面处,和/或设置在导风件的两侧板中的至少一侧板上。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出风口的出风控制方法,包括如上述的出风结构,且利用电机组件驱动所述导风件转动,包含四个档位,分别实现四个模式,第一模式为第一导风面朝向风道下部,即上出风模式;第二模式为第一导风面朝向风道下部,即下出风模式;第三模式为第一导风面朝向风道内部,即均风模式;第四模式为第一导风面朝向风道外部,即聚风模式。

进一步还包括第五模式,该第五模式为连续转动模式,导风件在上述第一到第四模式之间任意两个模式之间连续转动。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的出风结构和上述出风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导风件平面和弧面结合设置,可实现两侧风向同时改变,弧面导风可实现康达效应,风沿弧面逐渐改变风向,可实现多种出风模式;由于弧面设计延长了送风距离,沿弧面逐渐改变风向,减少空调出风急速转向所造成的紊流现象,导风的舒适性更好;导风件弧面与出风口上下壁气流夹道宽度设置为4-15mm,可增强康达效应的效果。此外,本发明的导风件结构简单,利用单导风件实现对风向的切换,噪音较小、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导风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导风件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a,图3b为本发明空调器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导风件弧形面朝向风道上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导风件弧形面朝向风道下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导风件弧形面朝向风道内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导风件弧形面朝向风道外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1-导风件;11-第一导风面;12-第二导风面;13-转动轴;14-侧板;15-通气孔;2-出风口;21-上壁;22-下壁;23-侧壁;3-气流夹道;4-导风件定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出风结构,包括导风件1和出风口2,所述导风件1为长条形,包括沿其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面11和第二导风面12,所述第一导风面11为弧面,所述第二导风面12为平面,导风件1通过平面导风和弧面导风结合设置,可实现两侧风向同时改变,弧面导风可实现康达效应,风沿弧面逐渐改变风向、延长了送风距离,可进一步减少空调出风急速转向所造成的紊流现象,使导风件1导风的舒适性更好。

第二导风面采用平面的结构,可保证大的出风量,同时避免第二导风面的出风方向与弧面的出风方向相反,对康达效应产生干涉。

所述导风件1沿其厚度方向的截面为首尾连接的弧线部分和直线部分,所述弧线部分包括圆弧、椭圆弧或不规则曲线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直线部分的两端点距离为h1,所述弧线部分的最远离直线部分的顶点与所述直线部分的距离为h2,h1/h2的范围为[4/3,4]。

上述到直线部分的距离解释为:在直线部分的法线方向上,弧形部分上的各点到直线部分的距离。

当h1/h2大于等于4/3小于2时,即h1/h2的范围为[4/3,2)时,所述弧线部分的弧度大于半圆的弧度,圆心角大于180°,为优弧,且所述弧线部分的弧度又不会过大而导致导风件1无法形成康达效应。

当h1/h2等于2时,所述弧线部分为圆弧,此时所述弧线部分的圆心角为180°,且所述导风件1沿其厚度方向的截面为半圆形。

当h1/h2大于2小于等于4时,即h1/h2的范围为(2,4]时,所述弧线部分的弧度小于半圆的弧度,圆心角小于180°,为劣弧,且所述弧线部分的弧度又不会过小而导致导风件1无法形成康达效应。

具体地,所述导风件1包括第一导风面11和第二导风面12形成的中间部分,优选还可包括两端的侧板14。所述导风件1一体成型,或所述第一导风面11和第二导风面12一体成型后再与两侧板14焊接,成型方式优选为气辅。

所述导风件1为中空结构(图2),所述导风件1上开设有通气孔15,优选地,所述通气孔15可设置在第一导风面11沿长度方向的中间或端部,且优选设置在靠近第二导风面12的位置处;也可设置在导风件1的两侧板14中的至少一侧板14上,也可两处均设置通气孔15。所述通气孔15一方面可用作气辅成型时的通气孔,另一方面导风件1内部的水汽可以从该通气孔15中释出,以保持导风件1内部中空结构的干燥。

所述导风件1设置在所述出风口2的内部边缘处,所述导风件1的长度方向沿所述出风口2的长度方向设置。

优选地,上述弧度的选择可依据出风口2两端的机壳外表面的弧度,可保持一致,使得从外部看形成一致的圆弧外表面,达到美观的效果。当然在所述出风口2处也可设置可移动的外观挡板,当空调处于关机状态时可以完全遮盖所述导风件1,这样可不考虑导风件1的弧度与出风口2两端的机壳外表面的弧度是否一致。

所述导风件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转动轴13,所述转动轴13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出风口的两侧壁23,所述侧壁23上设置有与所述转动轴13配合的孔,也可以导风件1两端部形成孔,出风口侧壁23上设置转动轴13,也可以中间还设置有传动部件。优选地,所述转动轴13利用电机组件带动其转动,所述电机组件驱动导风件1以两转动轴13的连线为转动轴线旋转。

如图3-5所示,所述出风口2包括上壁21和下壁22,所述第一导风面11与所述出风口2的上壁21和下壁22均可形成气流夹道3。由于气流夹道3的宽度及通过气流夹道3的气流速度共同影响所述第一导风面11处的康达效应,因此本发明通过大量的实验论证,在一般空调器(家用柜机、挂机及商用空调)所能达到的转速下(一般为600-1350转/分钟),当所述气流夹道3的宽度d设置为4-15mm时,所述第一导风面11的康达效应最显著。此外,如果空调器的转速更高(大于1350转/分钟),通过气流夹道3的气流速度更大时,所述气流夹道3的宽度可与所述出风口的风速成正相关变化,此时,所述气流夹道3的宽度可设置为更大(接近20mm)。

此外,所述转动轴13与所述出风口上壁21和下壁22的距离相等,所述导风件1的第一导风面11在上出风位置(图4)时和下出风位置(图5)时,气流夹道3的宽度相等。优选转动轴13位于导风件1的所述直线部分的平行方向的中间位置。

当所述导风件1的第一导风面11朝向出风口风道延伸方向(向外,图7),实现聚风效果;朝向出风口风道内部(向内,图6),实现均风效果;朝向出风口上壁(图4),实现下出风效果;朝向出风口下壁(图5),实现上出风效果。

如图4所示,利用电机组件驱动所述导风件1转动,使第一导风面11朝向出风口风道上部时,从风道吹出的风在所述第一导风面11形成康达效应,沿所述第一导风面11的弧度向下吹风,同时,另一侧从风道吹出的风沿第二导风面12的延伸方向向斜下方吹风,导风件1两侧的风交汇形成下出风状态。

如图5所示,利用电机组件驱动所述导风件1转动,使第一导风面11朝向出风口风道下部时,从风道吹出的风在所述第一导风面11形成康达效应,沿所述第一导风面11的弧度向上吹风,同时,另一侧从风道吹出的风沿第二导风面12的延伸方向吹风,导风件1两侧的风交汇,形成上出风状态。

如图6所示,利用电机组件驱动所述导风件1转动,使第一导风面11朝向出风口风道内部时,从风道吹出的风被弧形面分为两股,分别沿着所述第一导风面11的上下两侧吹出,形成均风状态。

如图7所示,利用电机组件驱动所述导风件1转动,使第一导风面11朝向出风口风道外部时,从风道吹出的风分为两股分别在第一导风面11的上下两部分弧面形成康达效应,两股风聚焦到弧形面中部形成聚风状态。

以上,所述导风件1实现了单导风件对风向的切换,相比百叶式和多导风板容易导致出风口气动噪音较大,本发明导风件1的噪音更小。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出风结构。

本发明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出风口的出风控制方法,包含上述的出风结构,且利用电机组件驱动所述导风件1转动,包含四个模式,分别为上出风模式、下出风模式、均风模式、聚风模式;进一步还包括在任意两个模式间连续变换,即导风件1在任意两个模式直接连续转动。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