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48596发布日期:2019-12-31 14:14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在制冷过程中,冷量会经冷空气传递至风道壁,使风道壁的温度远低于环境空气的温度。环境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风道壁上凝结形成冷凝水,并随着制冷时间的增加沿着风道壁成股流下污染室内环境。

综合考虑,在设计上需要一种可防止冷凝水沿风道壁滑落的空调室内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可防止冷凝水沿风道壁滑落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增大室内机的送风距离。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在送风距离较远的同时,增大室内机在横向方向上的送风范围。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形成有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

送风组件,设置于所述机壳内,配置为从所述机壳进风口的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空气向所述机壳出风口流动;以及

导风构件,形成有导风通道,用于将所述送风组件吹出的气流导流至所述机壳出风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通道设置为自所述送风组件的气流出口向下向前延伸;且

所述导风通道的内壁形成有多个凹坑。

可选地,所述导风构件包括:

导流延伸板,其前壁形成有用于构成所述导风通道的导流面;且

所述导流延伸板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前面板的下方,其导流面的横向两端、及底端与所述前面板的底端围成所述机壳出风口;其中

所述多个凹坑形成于所述导流面。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为柜式空调室内机;且

所述导流面设置为自上至下向前延伸,且其底端基本水平。

可选地,所述导流面设置为自上至下其与一沿横向方向和竖直方向延伸的假想平面的夹角逐渐增大;其中

所述导流面的顶端基本竖直。

可选地,所述导流面的顶端位于所述前面板的后方,以隐藏所述机壳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导流面设置为自其中部向其横向两端向前平滑延伸,以将气流聚集在所述导流面的中部前侧。

可选地,所述导流面形成有多个导流凸肋,所述导流凸肋自上向下延伸,以引导气流流动。

可选地,每相邻两个导流凸肋在横向方向上的间距自上至下逐渐增大。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出风框,配置为将所述送风组件吹出的气流导流至所述机壳出风口;其中

所述导流延伸板的顶部形成有向下凹陷的卡槽,所述卡槽设置为将所述出风框的底端卡固于其槽体内。

可选地,所述出风框的内壁与所述导流面平滑过渡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导风通道的内壁形成有多个微小凹坑,可避免冷凝水聚集成较大的水滴滑落地面,并可通过凹坑中的冷凝水形成隔离层,减小导风通道内壁与外壁的温差,进而减少导风通道外壁的冷凝水。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将导流延伸板的导流面设置为自上至下向前延伸,并将导流面的底端设置为基本水平,可增大室内机的送风距离,避免气流吹向地面导致地面上的灰尘浮起、在空调制冷运行时导致地面产生凝露。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将导流延伸板的导流面设置为自其中部向其横向两端向前平滑延伸,可使换热气体更多地聚集在导流延伸板的中部前侧,进而增强导流延伸板的导流效果,进一步增大送风距离。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在导流面上形成有多个自上向下延伸的导流凸肋,并使每相邻两个导流凸肋在横向方向上的间距自上至下逐渐增大,可在增大室内机的送风距离的同时,增大室内机在横向方向上的送风范围。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图2中区域a的示意性放大视图;

图4是图2中区域b的示意性放大视图;

图5是图1所示导流延伸板的示意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的示意性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100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1,空调室内机100可包括形成有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115的机壳110、设置于机壳110内的送风组件、以及设置于送风组件进风流路上的室内换热器140。

送风组件用于从机壳进风口的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空气向机壳出风口115流动,其可包括横向设置且向下吹送气流的离心风机122、用于容纳并支撑离心风机122的风道主体123。

空调室内机100还可包括导风构件130,其形成有导风通道并与风道主体123连通,用于接收从离心风机122吹出的气流并将该气流导流至机壳出风口115。其中,导风构件130的导风通道可设置为相对于离心风机122向下向前延伸。

图3是图2中区域a的示意性放大视图。参见图3,导风通道的内壁可形成有多个微小凹坑152,可避免冷凝水聚集成较大的水滴滑落地面,并可通过凹坑152中的冷凝水形成隔离层,减小导风通道内壁与外壁的温差,进而减少导风通道外壁的冷凝水。导风通道内壁的微小凹坑152可由咬花或磨砂工艺处理获得。

在本实用新型中,空调室内机100可为柜式室内机。机壳110可由底座111和设置于底座111上的机身围成,机身可包括前面板113、两个横向侧板114以及后背板112。其中机壳进风口形成于后背板1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构件130可包括出风框160和自出风框160的出风端向下并向前延伸的导流延伸板150。其中,出风框160可配置为接收离心风机122吹出的气流。

导流延伸板150可设置为其底端与底座111固定连接。导流延伸板150的导流面的横向两端、及底端与前面板113的底端围成机壳出风口115。即出风框160的内壁与导流面共同形成导风构件130的导流风道。多个凹坑152可形成于导流面。

图4是图2中区域b的示意性放大视图。参见图4,导流延伸板150的顶部可形成有向下凹陷的卡槽153,卡槽153可设置为将出风框160的底端卡固于其槽体内,以连接出风框160和导流延伸板150。出风框160的内壁可设置为与导流延伸板150的导流面平滑过渡连接,以降低风阻,提高气流流动的顺畅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延伸板150的导流面可自上至下向前延伸,且导流面的底端可设置为基本水平,以增大室内机100的送风距离,避免气流吹向地面导致地面上的灰尘浮起、在空调制冷运行时导致地面产生凝露。

导流延伸板150的导流面的底端的延伸方向(切线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为0~5°,例如导流面的底端的延伸方向为自后至前向上倾斜5°、自后至前向上倾斜0°(即水平方向)、自后至前向下倾斜3°、自后至前向下倾斜5°等。

导流面可设置为自上至下其与一沿横向方向和竖直方向延伸的假想平面的夹角逐渐增大,以降低风阻,使气流的流动更加顺畅。其中,导流面的顶端可设置为基本竖直。

导流延伸板150的导流面的顶端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为0~3°,例如导流面的顶端的延伸方向为自上至下向前倾斜3°、自上至下向前倾斜2°、自上至下向前倾斜1°、自上至下向前倾斜0°(即竖直方向)等。

图5是图1所示导流延伸板150的示意性侧视图。参见图1和图5,导流延伸板150的导流面可设置为自其中部向其横向两端向前平滑延伸,使换热气体更多地聚集在导流延伸板150的中部前侧,进而增强导流延伸板150的导流效果,进一步增大送风距离。

导流面可形成有多个自上向下延伸的导流凸肋151,以引导气流流动,避免气流在碰击导流延伸板150时过分紊流,降低气体动能损失。

每相邻两个导流凸肋151在横向方向上的间距可设置为自上至下逐渐增大,以增大室内机100在横向方向上的送风范围。

导流面的顶端可设置于前面板113的后方,以使空调室内机100在由前向后被观察时,机壳出风口115隐藏于前面板113的后方。

参见图2,送风组件还可包括间隔设置于离心风机122上方的离心风机121。空调室内机100还可包括导风构件200,用于接收由离心风机121吹出的气流并将该气流经由前面板113、两个横向侧板114及后背板112围成的顶部开口导向室内环境。

离心风机121可配置为在室内换热器140接收到制冷指令时工作,离心风机122可配置为在室内换热器140接收到制热指令时工作,以利用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浮的特点,在节能的同时,使室内温度快速均匀。

空调室内机100还可包括新风装置170,可将室外空气净化后吹入室内环境。新风装置170可包括用于吸入室外空气的新风风机、将室外空气导流到室内环境中的新风通道171、以及贴附于新风通道171外壁的防凝露衬垫172。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