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管组件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95307发布日期:2019-11-25 21:39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新风管组件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中的新风管组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建筑的密封性随着空调器的普及使用而提高,为了节能,空调器尽可能减少外界的新风量,从而导致室内pm2.5浓度、co2等气体浓度升高,室内氧浓度下降,室内空气质量变差。因此,若在空调使用过程中向室内提供一定量的新风,便可提高室内空气质量,进而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现有一种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包括矩形新风管和设置在矩形新风管内的冷凝水管、冷媒管和冷凝水管换热翅片,冷凝水管和冷媒管通过支架支撑在矩形新风管的下部,多个冷凝水管换热翅片等距离安装在冷凝水管外。在空调器制冷模式下,外界空气从矩形新风管吸入并通过冷凝水管换热翅片与冷凝水发生换热,使到达室内的新风更接近室内温度,提高舒适度。

现有的该种新风管组件存在的问题是,新风管结构较复杂且体积较大,存在布管安装难度大的问题,适用性较差;相邻设置的冷凝水管与冷媒管相互影响,影响对新风的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简单且适用性强的新风管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简单且适用性强的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第一目的提供的新风管组件包括新风管、冷凝水管和冷媒管组,冷凝水管和冷媒管组均设置在新风管内;新风管包括外管壁和分隔壁,分隔壁设置在外管壁的管道空间中,且分隔壁将管道空间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均延伸于新风管的延伸两端之间,第一通道在新风管的延伸两端分别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冷凝水管放置在第一通道内,冷媒管组放置在第二通道内。

由上述方案可见,分隔壁将远离冷凝水管的空间分隔为第二通道,从进风口进入到第一通道的空气更充分地与冷凝水管进行换热,换热效果得到保证;分隔壁将管道空间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后,冷凝水管和冷媒管组位于不同的空间,冷凝水管与冷媒管之间不会相互影响,结构简单、优化布管和安装难度降低使新风管组件适用于更多场合。

进一步的方案是,冷凝水管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凸起部。

由上可见,冷凝水管外表面的凸起部可增大冷凝水与新风之间的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果。

进一步的方案是,冷凝水管为螺纹管,冷凝水管的外表面具有螺旋状凸筋。

由上可见,冷凝水管外表面的螺旋状凸筋可增大冷凝水与新风之间的换热面积,同时螺旋状凸筋起增强流体扰动的作用,提升换热效果。

另一进一步的方案是,冷凝水管为波纹管,凸起部为连续的环状凸筋。

由上可见,凸起部为连续的环状凸筋可增大冷凝水与新风之间的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果。

进一步的方案是,新风管组件还包括设置在进风口处的第一过滤网。

由上可见,第一过滤网的设置可防止灰尘、飞虫和树叶等进入第一通道内。

进一步的方案是,外管壁在靠近进风口的一端设置有外周开口,外周开口从第一通道的外周连通至第一通道。

由上可见,增设外周开口以增加新风进风量,提高室内换气效率。

进一步的方案是,新风管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外周开口处的第二过滤网。

由上可见,第二过滤网的设置可防止灰尘、飞虫和树叶等从外周开口进入第一通道内。

进一步的方案是,外管壁在靠近进风口的一端设置有外周进风孔组,外周进风孔组从第一通道的外周连通至第一通道。

由上可见,在外管壁的外周设置进风孔组,保证新风送入量、隔挡飞虫和外来物且增加管壁强度。

进一步的方案是,在新风管的横截面上,第一通道的第一截面积大于第二通道的第二截面积。

由上可见,设置截面积更大的第一通道以保证新风流量,设置截面积更小的第二通道更便于冷媒管组的布管安装。

进一步的方案是,在新风管的横截面上,分隔壁沿直线延伸。

另一进一步的方案是,在新风管的横截面上,分隔壁弯折延伸或弯曲延伸。

再进一步的方案是,在新风管的横截面上,分隔壁呈“凵”状。

另一进一步的方案是,在新风管的横截面上,分隔壁呈梯形。

由上可见,通过改变分隔壁的截面轮廓可满足不同的布线需求。

另一进一步的方案是,在新风管的横截面上,分隔壁呈“w”状。

由上可见,横截面呈“w”状的分隔壁上形成v型槽,v型槽便于对连接管组进行布置与安装。

进一步的方案是,新风管为圆管。

由上可见,墙体钻圆孔难度最低,新风管为圆管能进一步提高新风管组件的适用性和降低新风管组件的安装难度。

本实用新型第二目的提供的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外机和连接在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之间的新风管组件,新风管组件采用上述的新风管组件。

由上述方案可见,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中,新风管被分隔壁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冷凝水管和冷媒管组位于不同的空间,因此冷凝水管与冷媒管之间不会相互影响,优化布管、安装难度降低和安装简单使新风管组件适用于更多场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一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一实施例的径向截面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一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二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三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四实施例中新风管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五实施例中新风管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六实施例中冷凝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七实施例中冷凝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八实施例中冷凝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新风管组件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一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一实施例的径向截面安装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管组件为空调器中连接于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之间的新风管组件,新风管组件包括新风管1、冷凝水管2和冷媒管组,冷媒管组包括第一冷媒管31和第二冷媒管32,冷凝水管2和冷媒管组均设置在新风管1内。新风管1穿插于墙体900上并延伸于室内和室外之间,且新风管1延伸第一端的进风口111一端伸出墙体900的外侧,以与外界空气进行交互。新风管1的延伸第二端则与空调室内机连接,第一冷媒管31与空调室内机连接,第二冷媒管32与空调室外机连接,冷凝水管2连接至空调室内机的冷凝水排水组件处。

新风管1为圆管,新风管1包括横截面为圆形的外管壁11和横截面呈一字型的分隔壁12,分隔壁12水平地布置在外管壁11的管道空间100中,分隔壁12将管道空间100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一通道101和第二通道102;第一通道101和第二通道102均延伸于新风管1的延伸两端之间,第一通道101位于第二通道102的正下方,由于第一通道101用于供新风流通,故第一通道101的第一截面积大于第二通道102的第二截面积,从而保证进风量。

作为新风的流通通道,第一通道101在新风管1的延伸两端分别具有进风口111和出风口(图中未示出);冷凝水管2放置在第一通道101内且位于第一通道101的中央位置,第一冷媒管31和第二冷媒管32则均放置在第二通道102内。冷凝水管2为螺纹管,冷凝水管2的外表面具有螺旋状凸筋21。冷凝水管2外表面的螺旋状凸筋21可增大冷凝水与新风之间的换热面积,同时螺旋状凸筋21能起增强流体扰动作用,提升换热效果。

结合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一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外管壁11在靠近进风口111的一端设置有外周开口112,外周开口112从第一通道101的外周连通至第一通道101。新风管组件还包括遮挡在进风口111处的第一过滤网41和遮挡在外周开口112处的第二过滤网42。在图3的视角上可见,遮挡在外周开口112上的第二过滤网42完全位于壁体900以外。第一过滤网41和第二过滤网42的设置可防止灰尘、飞虫和树叶等进入第一通道101内,且第一过滤网41和第二过滤网42均具有矩形阵列支架和安装在矩形阵列支架上的多块矩形滤网片,采用矩形阵列支架能保证第一过滤网41和第二过滤网42的力学强度。

分隔壁12将远离冷凝水管2的空间分隔为第二通道102,第二通道102用于布置冷凝水管2以外的其他连接管组,如冷媒管组,便于连接管组的布管,新风管组件安装难度降低,且避免了冷媒管组与冷凝水管2之间相互影响而影响换热效果。冷凝水管2布置在第一通道101的中央处,从进风口111和外周开口112进入到第一通道101的新风与具有螺旋状凸筋的冷凝水管2充分地进行换热,换热效果得到保证;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管组件因结构简单、体积小、安装快捷和优化布管而适用于更多场合。

新风管组件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二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新风管组件第一实施例中,见图1,分隔壁12横截面呈一字型,且分隔壁12水平布置,从而将管道空间100分隔为自下往上布置的第一通道101和第二通道102。

分隔壁还有更多的设置方式,如本实施例中,在新风管5的横截面上,分隔壁52呈“凵”状,分隔壁52具有第一侧壁体521、第二侧壁体522和底壁体523,第一侧壁体521的延伸第一端与外管壁51的内壁面密封连接,第一侧壁体521的延伸第二端与底壁体523的延伸第一端密封连接,底壁体523的延伸第二端与第二侧壁体522的延伸第一端密封连接,第二侧壁体522的延伸第二端与外管壁51的内壁面密封连接,且底壁体523沿垂向设置。

由分隔壁52分隔形成的第二通道502的横截面接近矩形,且第一通道501和第二通道502之间左右布置,本实施例新风管5能满足左右分隔布线的需求,同时截面呈“凵”状的分隔壁52在三个方向均具有可对冷媒管组支撑或定位的平整的内表面。

新风管组件第三实施例

参见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三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与新风管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外管壁61上不设置外周开口,而是在外管壁61上靠近进风口的处设置有外周进风孔组63,外周进风孔组63的多个外周进风孔631沿外管壁61的周向布置在外管壁61上,多个外周进风孔631从第一通道601的外周连通至第一通道601。

本实施例中,在新风管6的横截面上,分隔壁62呈梯形,分隔壁62具有第一侧壁体621、第二侧壁体622和底壁体623。在新风管6的横截面上,第一侧壁体621的延伸第一端与外管壁61的内壁面密封连接,第一侧壁体621的延伸第二端与底壁体623的延伸第一端密封连接,底壁体623的延伸第二端与第二侧壁体622的延伸第一端密封连接,第二侧壁体622的延伸第二端与外管壁61的内壁面密封连接;底壁体623水平设置。

在新风管6的横截面上,分隔壁62呈梯形,第一侧壁体621和第二侧壁体622对称布置,第一侧壁体621与第二侧壁体622之间在与外管壁61相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一间距w1,第一侧壁体621与第二侧壁体622之间在与底壁体623相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二间距w2,第二间距w2比第一间距w1大,因此管道空间在分隔壁62的分隔下形成截面呈梯形的第二通道602,且由于第一间距w1较小,外管壁61与分隔壁62连接配合的部分在周向上占比较小,外管壁61更大一部分围绕在第一通道601外,因此能在外管壁61上设置更多的外周进风孔631,以增加进风量。

新风管组件第四实施例

参见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四实施例中新风管的横截面示意图。在新风管7的横截面,分隔壁72呈“w”状连续弯折延伸,且分隔壁72的外伸部721和外伸部722均朝向第一通道701,因此在分隔壁72对管道空间进行分隔后,第二通道702内形成v型槽703和v型槽704,冷媒管73和冷媒管74分别位于v型槽703和v型槽704中,v型槽能对圆形管体有效定位,进一步优化布管和简化安装。

新风管组件第五实施例

参见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五实施例中新风管的横截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在新风管8的横截面上,分隔壁82呈圆弧状延伸,第二通道802在分隔壁82的分隔下成为圆形管道。

新风管组件第六实施例

本发明中,冷凝水管除采用螺纹管外,还可以是外表面具有凸起部的其他管体。参见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六实施例中冷凝水管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冷凝水管91的外表面设置有连续的圆环形凸筋911,圆环形凸筋911的外表面为圆弧面。

新风管组件第七实施例

参见图9,图9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七实施例中冷凝水管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冷凝水管92的外表面设置有连续的圆环形凸筋921,在冷凝水管91径向的投影上,圆环形凸筋921的外周呈三角状凸出。

新风管组件第八实施例

参见图10,图10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管组件第八实施例中冷凝水管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冷凝水管93的外表面上凸起多个圆柱体931,每列圆柱体931包括排列于冷凝水管93的延伸两端之间的多个圆柱体931,多列圆柱体931沿冷凝水管93的周向均匀布置。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