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管道的余热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98891发布日期:2019-12-13 18:54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管道的余热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管道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动力管道的余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动力管道主要分为两大类,包括热力管道和气体管道,热力管道主要分为:蒸汽、热水、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气体管道主要分为:压缩空气、氧气、氮气,氢气等,动力管道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随着社会节能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动力管道的余热利用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动力管道余热利用装置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功能单一,通常只能进行动力管道余热的初次回收利用,导致动力管道余热利用效率较低,不能实现残留热量的二次回收利用,使得部分残余热量直接消散在空气中,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其整体余热利用效果较差。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动力管道的余热利用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管道的余热利用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动力管道的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动力管道本体,所述动力管道本体的外侧套设有套筒,且动力管道本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分流板,所述动力管道本体的内部位于分流板的一侧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挡流板,所述套筒的内侧设置有第一余热回收机构,且套筒的外侧设置有第二余热回收机构,所述第一余热回收机构与第二余热回收机构的连接处安装有导热层,所述第一余热回收机构的内部位于动力管道本体的外侧位置处设置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上方位置处设置有进水口,另一端下方位置处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底端连接有储水箱,所述储水箱的一侧下方位置处设置有供水口,所述第二余热回收机构的内部设置有空腔,且第二余热回收机构的内壁设置有隔热层,所述第二余热回收机构的上端固定安装有风机,所述空腔与风机的连接处安装有进风管,所述风机的上端连接有出风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分流板的侧面开设有分流孔,所述分流孔以分流板的圆心为极轴呈圆形阵列等距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水口贯穿第二余热回收机构设置在套筒的上方,所述出水口贯穿第二余热回收机构设置在套筒的下方,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通过换热管贯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余热回收机构与储水箱通过出水口贯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空腔与风机通过进风管贯通连接,所述出风管的一端连接风机,另一端连接储水箱,所述风机与储水箱通过出风管贯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隔热层是一种玻璃纤维材质的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热层是一种铜材质的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分流板和挡流板,能够降低动力管道本体内部液体或气体的流动速度,起到一定的挡流效果,延长液体或气体在动力管道本体内部停留的时间,提高动力管道的余热利用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第一余热回收机构,能够利用换热管吸收动力管道本体产生的热量,实现动力管道余热的初次回收利用,使用过程中,通过向进水口内部注入水体,使得水体进入换热管内部吸收动力管道本体产生的热量,吸收热量后的水体经出水口进入储水箱中,以供外部发电或供暖使用,达到动力管道余热利用的效果。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导热层,能够起到一定的导热效果,充分实现动力管道余热的利用,通过设置的隔热层,能够提高第二余热回收机构的隔热性能,防止动力管道本体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界,保证动力管道余热的充分利用。

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第二余热回收机构,能够进行动力管道余热的二次回收利用,克服传统动力管道余热利用装置余热利用效果较差的缺陷,实现动力管道余热的充分利用,使用过程中,经过第一余热回收机构回收后的残余热量进入第二余热回收机构内,通过风机工作将空腔内部的热量经出风管抽入储水箱中,对储水箱中的水体进行加热,达到动力管道余热充分利用的效果,节能环保效果较佳,适宜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动力管道的余热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动力管道的余热利用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动力管道的余热利用装置中分流板和挡流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动力管道的余热利用装置中分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动力管道本体;2、套筒;3、分流板;31、分流孔;4、挡流板;5、第一余热回收机构;51、换热管;52、进水口;53、出水口;6、第二余热回收机构;61、空腔;62、隔热层;63、风机;64、进风管;65、出风管;7、导热层;8、储水箱;9、供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动力管道的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动力管道本体1,动力管道本体1的外侧套设有套筒2,且动力管道本体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分流板3,动力管道本体1的内部位于分流板3的一侧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挡流板4,分流板3的侧面开设有分流孔31,分流孔31以分流板3的圆心为极轴呈圆形阵列等距分布,通过设置的分流板3和挡流板4能够降低动力管道本体1内部液体或气体的流动速度,起到一定的挡流效果,延长液体或气体在动力管道本体1内部停留的时间,提高动力管道的余热利用效果。

套筒2的内侧设置有第一余热回收机构5,第一余热回收机构5的内部位于动力管道本体1的外侧位置处设置有换热管51,换热管51的一端上方位置处设置有进水口52,另一端下方位置处设置有出水口53,出水口53的底端连接有储水箱8,储水箱8的一侧下方位置处设置有供水口9,进水口52贯穿第二余热回收机构6设置在套筒2的上方,出水口53贯穿第二余热回收机构6设置在套筒2的下方,进水口52与出水口53通过换热管51贯通连接,第一余热回收机构5与储水箱8通过出水口53贯通连接,通过设置的第一余热回收机构5能够利用换热管51吸收动力管道本体1产生的热量,实现动力管道余热的初次回收利用,使用过程中,通过向进水口52内部注入水体,使得水体进入换热管51内部吸收动力管道本体1产生的热量,吸收热量后的水体经出水口53进入储水箱8中,以供外部发电或供暖使用,达到动力管道余热利用的效果。

套筒2的外侧设置有第二余热回收机构6,第一余热回收机构5与第二余热回收机构6的连接处安装有导热层7,导热层7是一种铜材质的构件,通过设置的导热层7能够起到一定的导热效果,充分实现动力管道余热的利用,第二余热回收机构6的内部设置有空腔61,且第二余热回收机构6的内壁设置有隔热层62,隔热层62是一种玻璃纤维材质的构件,通过设置的隔热层62能够提高第二余热回收机构6的隔热性能,防止动力管道本体1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界,保证动力管道余热的充分利用。

第二余热回收机构6的上端固定安装有风机63,空腔61与风机63的连接处安装有进风管64,风机63的上端连接有出风管65,空腔61与风机63通过进风管64贯通连接,出风管65的一端连接风机63,另一端连接储水箱8,风机63与储水箱8通过出风管65贯通连接,通过设置的第二余热回收机构6能够进行动力管道余热的二次回收利用,克服传统动力管道余热利用装置余热利用效果较差的缺陷,实现动力管道余热的充分利用,使用过程中,经过第一余热回收机构5回收后的残余热量进入第二余热回收机构6内,通过风机63工作将空腔61内部的热量经出风管65抽入储水箱8中,对储水箱8中的水体进行加热,达到动力管道余热充分利用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通过动力管道本体1内部设置的分流板3和挡流板4,降低动力管道本体1内部液体或气体的流动速度,起到一定的挡流效果,延长液体或气体在动力管道本体1内部停留的时间,提高动力管道的余热利用效果,进一步的,进行动力管道余热的初次回收,通过设置的第一余热回收机构5能够利用换热管51吸收动力管道本体1产生的热量,实现动力管道余热的初次回收利用,通过向进水口52内部注入水体,使得水体进入换热管51内部吸收动力管道本体1产生的热量,吸收热量后的水体经出水口53进入储水箱8中,以供外部发电或供暖使用,达到动力管道余热利用的效果,更进一步的,进行残余热量的回收利用,通过设置的第二余热回收机构6能够进行动力管道余热的二次回收利用,克服传统动力管道余热利用装置余热利用效果较差的缺陷,实现动力管道余热的充分利用,使用过程中,经过第一余热回收机构5回收后的残余热量进入第二余热回收机构6内,通过风机63工作将空腔61内部的热量经出风管65抽入储水箱8中,对储水箱8中的水体进行加热,达到动力管道余热充分利用的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