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装置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54026发布日期:2020-03-06 06:00阅读:97来源:国知局
加湿装置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器,通常是将加湿棉部分浸入水槽内,将水槽内的水进行吸附,并通过风道内空气的流动,将加湿棉上的水分子携带于空气中,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但加湿棉通常仅放置于水槽内,且处于静止状态,加湿量小,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有的空调器具有卷轴式的吸湿结构,其加湿效率较低。有的空调器中设置有雾化器对水槽内的水进行雾化,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但加湿形式较为单一。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加湿装置,旨在使得加湿装置的加湿效率提高、成本较低,加湿形式丰富,且使用寿命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湿装置,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有储水槽,所述安装座具有加湿进风口和加湿出风口;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包括静态吸湿件和转轮吸湿件,所述静态吸湿件和所述转轮吸湿件均安装于所述安装座,所述静态吸湿件和所述转轮吸湿件均部分浸没于所述储水槽内的液体中,空气由加湿进风口进入所述安装座内,经过所述静态吸湿件和所述转轮吸湿件后由所述加湿出风口流出;驱动件,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转轮吸湿件旋转,以使所述转轮吸湿件的外缘可连续浸没于所述储水槽内的液体中;以及,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包括接雾化部和导出部,所述雾化部位于所述储水槽内,对所述储水槽内的液体进行雾化,所述导出管连通所述雾化部,将雾化后的水气排出。可选地,所述雾化器位于所述加湿组件背离进风方向的一侧。可选地,所述转轮吸湿件的旋转轴沿进风方向设置,所述雾化器位于所述转轮吸湿件的旋转轴的一端。可选地,所述静态吸湿件环设于所述转轮吸湿件的外侧。可选地,所述加湿组件还包括转轮外壳,所述转轮吸湿件夹持于所述转轮外壳内,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转轮外壳旋转,所述静态吸湿件环设于所述转轮外壳的外侧。可选地,所述加湿组件还包括壳体结构,所述转轮外壳和所述静态吸湿件均安装于所述壳体结构内,所述驱动件连接于所述壳体结构,并驱动所述转轮外壳旋转。可选地,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储水箱,所述储水箱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储水槽中,所述储水箱位于所述加湿组件背离进风方向的一侧,所述雾化器位于所述加湿组件和所述储水箱之间。可选地,所述雾化器卡持于所述储水箱。可选地,所述安装座包括进风部和储水部,所述进风部设有所述加湿进风口,所述进风部连通所述储水部,所述储水槽设于所述储水部,所述进风部和所述储水部之间形成有所述加湿出风口。可选地,所述雾化器为超声波雾化器。可选地,所述静态吸湿件和所述转轮吸湿件为吸湿棉或吸湿纸板。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有储水槽,所述安装座具有加湿进风口和加湿出风口;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包括静态吸湿件和转轮吸湿件,所述静态吸湿件和所述转轮吸湿件均安装于所述安装座,所述静态吸湿件和所述转轮吸湿件均部分浸没于所述储水槽内的液体中,空气由加湿进风口进入所述安装座内,经过所述静态吸湿件和所述转轮吸湿件后由所述加湿出风口流出;驱动件,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转轮吸湿件旋转,以使所述转轮吸湿件的外缘可连续浸没于所述储水槽内的液体中;以及,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包括接雾化部和导出部,所述雾化部位于所述储水槽内,对所述储水槽内的液体进行雾化,所述导出管连通所述雾化部,将雾化后的水气排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加湿装置包括加湿组件和雾化器,加湿组件进一步包括静态吸湿件和转轮吸湿件,静态吸湿件和转轮吸湿件均部分浸没于储水槽内的液体中,能将液体分子吸附于其上,空气经过该静态吸湿件和转轮吸湿件后得到加湿,形成湿度较高的空气后由出风口吹出,从而提高室内空气的湿度。静态吸湿件保持静止状态,成本较低,使用寿命长;转轮吸湿件由驱动件驱动进行旋转,使其外缘能够连续浸没于储水槽内的液体中,从而能吸取更多的液体分子,经过该转轮吸湿件的空气能够带走更多的液体分子,进一步提高对室内空气加湿的效率。该转轮吸湿件加湿量大、加湿效率高。雾化器的雾化部能够将储水槽内的液体直接雾化呈微小的液态颗粒,并通过导出部排出于空气中,雾化后的液体颗粒可见,且具有加湿量大的优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加湿装置将静态吸湿件、转轮吸湿件和雾化器进行结合,综合了彼此的优点,使得加湿装置的加湿效率提高、成本较低,加湿形式丰富,且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加湿装置的爆炸图;图4为图3中加湿组件和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加湿组件和雾化器的爆炸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流程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空调器133转轮吸湿件10加湿装置135转轮外壳11安装座1351第一转轮支架111进风部1353第二转轮支架113储水部137壳体结构1131储水槽1371第一侧壁1133储水箱1371a第一镂空区域114过风口1373第二侧壁115加湿进风口1373a第二镂空区域116进风格栅135驱动件117加湿出风口15加湿风机118导风板17雾化器13加湿组件171雾化部131静态吸湿件173导出部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湿装置10,该加湿装置10应用于空调器100,为空调器100提供加湿功能,从而满足用户更多的使用需求。参见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湿装置10包括:安装座11,所述安装座11设有储水槽1131,所述安装座11具有加湿进风口115和加湿出风口117;加湿组件13,所述加湿组件13包括静态吸湿件131和转轮吸湿件133,所述静态吸湿件131和所述转轮吸湿件133均安装于所述安装座11,所述静态吸湿件131和所述转轮吸湿件133均部分浸没于所述储水槽1131内的液体中,空气由加湿进风口115进入所述安装座11内,经过所述静态吸湿件131和所述转轮吸湿件133后由所述加湿出风口117流出;驱动件135,所述驱动件135驱动所述转轮吸湿件133旋转,以使所述转轮吸湿件133的外缘可连续浸没于所述储水槽1131内的液体中;以及,雾化器17,所述雾化器17包括接雾化部171和导出部173,所述雾化部171位于所述储水槽1131内,对所述储水槽1131内的液体进行雾化,所述导出管连通所述雾化部171,将雾化后的水气排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加湿装置10包括加湿组件13和雾化器17,加湿组件13进一步包括静态吸湿件131和转轮吸湿件133,静态吸湿件131和转轮吸湿件133均部分浸没于储水槽1131内的液体中,能将液体分子吸附于其上,空气经过该静态吸湿件131和转轮吸湿件133后得到加湿,形成湿度较高的空气后由出风口吹出,从而提高室内空气的湿度。静态吸湿件131保持静止状态,成本较低,使用寿命长;转轮吸湿件133由驱动件135驱动进行旋转,使其外缘能够连续浸没于储水槽1131内的液体中,从而能吸取更多的液体分子,经过该转轮吸湿件133的空气能够带走更多的液体分子,进一步提高对室内空气加湿的效率。该转轮吸湿件133加湿量大、加湿效率高。雾化器17的雾化部171能够将储水槽1131内的液体直接雾化呈微小的液态颗粒,并通过导出部173排出于空气中,雾化后的液体颗粒可见,且具有加湿量大的优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加湿装置10将静态吸湿件131、转轮吸湿件133和雾化器17进行结合,综合了彼此的优点,使得加湿装置10的加湿效率提高、成本较低,加湿形式丰富,且使用寿命长。结合图3和图4,可选地,所述雾化器17位于所述加湿组件13背离进风方向的一侧。加湿组件13中的静态吸湿件131和转轮吸湿件133均需要空气经过,靠空气被动的将液体分子带走,而雾化器17则能主动将液体雾化呈雾状,由于加湿组件13与雾化器17的加湿原理不同,该加湿组件13和雾化器17可以分开进行安装。将雾化器17设置于加湿组件13背离进风方向的一侧,使得空气仅经过加湿组件13即可流出至加湿出风口117,无需进一步进过雾化器17,减小空气流动的路径,降低加湿装置10的能耗。可选地,所述转轮吸湿件133的旋转轴沿进风方向设置,所述雾化器17位于所述转轮吸湿件133的旋转轴的一端。空气沿转轮吸湿件133的旋转轴方向经过该转轮吸湿件133,使得空气流经转轮吸湿件133的过程中,该转轮吸湿件133对空气流动的阻力小,便于空气流动过程中与转轮吸湿件133内吸附的液体分子充分接触,尽可能多的将液体分子带离转轮吸湿件133。所述静态吸湿件131环设于所述转轮吸湿件133的外侧。该实施例中,静态吸湿件131和转轮吸湿件133相结合,使得加湿组件13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小。空气在流经转轮吸湿件133的同时流经静态吸湿件131,提高空气的加湿效率。可选地,所述加湿组件13还包括转轮外壳135,所述转轮吸湿件133夹持于所述转轮外壳135内,所述驱动件135驱动所述转轮外壳135旋转,所述静态吸湿件131环设于所述转轮外壳135的外侧。该实施例中,转轮外壳135对转轮吸湿件133进行固定,便于与驱动件135进行连接。当转轮吸湿件133的寿命达到后,可以将转轮吸湿件133由转轮外壳135中拆卸下来进行更换。参见图5,该转轮外壳135包括第一转轮支架1351和第二转轮支架1353,第一转轮支架1351的外缘和第二转轮支架1353的外缘可拆卸连接,具体可以为卡扣连接。转轮吸湿件133夹持于第一转轮支架1351和第二转轮支架1353之间。第一转轮支架1351和第二转轮支架1353均设有镂空部,空气经镂空部进入转轮外壳135内,并带走转轮吸湿件133上的液体分子。驱动件135可拆卸地连接于转轮外壳135,以驱动转轮外壳135旋转。静态吸湿件131的中部设有供转轮外壳135容置的中空部,转轮外壳135可于该中空部内进行旋转。进一步地,所述加湿组件13还包括壳体结构137,所述转轮外壳135和所述静态吸湿件131均安装于所述壳体结构137内,所述驱动件135连接于所述壳体结构137,并驱动所述转轮外壳135旋转。该实施例中,静态吸湿件131和转轮吸湿件133共同安装于壳体结构137内,使得该加湿组件13的集成度更高。空气经过壳体结构137,能同时带走转轮吸湿件133和静态吸湿件131上的液体分子,使得经过加湿组件13的空气流动的路径短,减小了能量的损失,提高了加湿装置10的加湿效率。更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结构137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371和第二侧壁1373,所述第一侧壁1371具有第一镂空区域1371a,所述第二侧壁1373具有第二镂空区域1373a;所述第一侧壁1371遮挡所述静态吸湿件131,所述第一镂空区域1371a显露所述转轮外壳135;所述第二镂空区域1373a显露所述静态吸湿件131和所述转轮外壳135;空气由所述第一镂空区域1371a进入所述壳体结构137内,并由所述第二镂空区域1373a流出所述壳体结构137。由加湿进风口115进入加湿组件13内的空气由壳体结构137的第一侧壁1371至第二侧壁1373方向流动,第一侧壁1371对其内的静态吸湿件131进行遮挡,使得进入壳体结构137内的空气能与转轮吸湿件133充分接触,接着部分空气能接触到静态吸湿件131,并由第二镂空区域1373a排出壳体结构137的外部,由加湿出风口117流出。第一侧壁1371和第二侧壁1373可拆卸连接,具体可以为卡扣连接,第一侧壁1371连接于第二侧壁1373,从而对静态吸湿件131进行夹持,防止静态吸湿件131在工作过程中产生晃动,保证加湿效果。该静态吸湿件131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具体可以为,静态吸湿件13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吸湿部和第二吸湿部,该第一吸湿部和第二吸湿部于转轮外壳135的外侧对称设置,并由壳体结构137进行夹持固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加湿装置10还包括储水箱1133,所述储水箱1133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储水槽1131中,所述储水箱1133位于所述加湿组件13背离进风方向的一侧,所述雾化器17位于所述加湿组件13和所述储水箱1133之间。该实施例中,储水箱1133设有出水部,所述出水部能将储水箱1133内的液体导通至储水槽1131中,且能保证储水槽1131中的液体维持在一定的液面高度。将雾化器17设置于加湿组件13和储水箱1133之间,不会对流经加湿组件13的空气造成影响,从而保证加湿装置10空气流动顺畅,提高加湿效率。可选地,为了保证雾化器17安装的稳定性,将雾化器17卡持于所述储水箱1133。具体可以在储水箱1133的外侧设置与雾化器17外形相匹配的卡扣,将雾化器17对应卡持于卡扣,实现雾化器17与储水箱1133的连接。可以理解地,卡扣可以设置于雾化器17上,将储水箱1133卡持于雾化器17上的卡扣,也能保证雾化器17与储水箱1133的连接。可选地,雾化器17还可以卡持于加湿组件13的壳体结构137上。其卡持结构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无需再一一赘述。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11包括进风部111和储水部113,所述进风部111设有所述加湿进风口115,所述进风部111连通所述储水部113,所述储水槽1131设于所述储水部113,所述进风部111和所述储水部113之间形成有所述加湿出风口117。进风部111具有加湿进风口115,所述进风部111于加湿进风口115处设有进风格栅116,进风部111还设有导风板118,该导风板118与加湿进风口115相对设置,且倾斜设置,进风部111设有过风口114,该过风口114位于加湿进风口115的侧向,导风板118将加湿进风口115进入的空气导向至过风口114,该过风口114连通至储水槽1131,由加湿进风口115进入进风部111的空气,在导风板118的导向下转向至由过风口114并进入储水槽1131,经加湿组件13后由加湿出风口117吹出。雾化器17具体为超声波雾化器,超声波雾化器利用电子高频震荡(振荡频率为1.7mhz或2.4mhz,超过人的听觉范围,该电子振荡对人体及动物绝无伤害),通过陶瓷雾化片的高频谐振,将液态水分子结构打散而产生自然飘逸的水雾,不需加热或添加任何化学试剂。比加热雾化方式更加节能。另外在雾化过程中将释放大量的负离子,其与空气中漂浮的烟雾、粉尘等产生静电式反应,使其沉淀,同时还能有效去除甲醛、一氧化碳、细菌等有害物质,使空气得到净化,减少疾病的发生。所述静态吸湿件131和转轮吸湿件133可以为吸湿棉或吸湿纸板,该吸湿纸板为由纸浆制成的蜂窝状结构,具体为湿帘,具有良好的吸湿效果。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100,该空调器100包括壳体和加湿装置10,该加湿装置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加湿装置10位于所述壳体内。壳体具有空调进风口和空调出风口,壳体内设有换热器,由空调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的空气经换热器换热后由出风口吹出。壳体开设有连通加湿装置10的辅助进风口和辅助出风口,加湿装置10设有加湿风机15,该加湿风机15驱动空气由辅助进风口经加湿装置10的加湿进风口115进入加湿装置10的进风部111,接着经加湿组件13的加湿后由加湿出风口117吹出,并经辅助出风口吹出至室内,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具体地,该加湿装置10位于壳体的下部,以对壳体内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且保证空调器100重量集中于下部位置,还可以防止空调器100发生倾倒。参见图6,应用该加湿装置10的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10:开启空调器100,自动启动加湿装置10。可以理解地,该加湿装置10也可以通过手动的方式开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选择是否需要开启。s20:湿度传感器对环境湿度进行检测。s30:判断环境湿度是否处于舒适状态的环境湿度。s40:若是,则控制加湿装置10启动低效加湿模式。s50:若否,则判断环境湿度是否处于高湿状态的环境温度。s60:若是,则控制加湿装置10关闭。s70:若否,则控制加湿装置10启动强效加湿模式。其中,低效加湿模式可以为雾化器17不工作,且转轮吸湿件133保持静止状态。强效加湿模式可以为转轮吸湿件133在驱动件135的驱动下进行旋转,且雾化器17对储水槽1131内的液体进行雾化。判断室内环境是否处于舒适区的方法为:根据湿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判断,室内环境温度处于低湿状态、舒适状态或高湿状态。其中,低湿状态为环境湿度范围为40%以下;舒适状态为环境湿度范围为40%~60%;高湿状态为环境湿度范围为60%以上。根据湿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断室内环境处于高湿状态,则不开启加湿装置10;判断室内环境处于舒适状态,则控制加湿装置10启动低效加湿模式;判断室内环境处于低湿状态,则控制加湿装置10启动强效加湿模式。湿度传感器可以设于空调器100上,也可以设置于室内的任意位置,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进行选择。进一步地,控制加湿装置10启动强效加湿模式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s80:间隔固定时间对环境湿度进行检测。s90:判断环境湿度是否高于舒适状态下环境湿度的一半。s100:若是,则控制加湿装置10启动中效加湿模式。s110:若否,则返回步骤s70。其中,中效加湿模式为控制雾化器17不进行工作,驱动件135驱动转轮吸湿件133转动。具体地,当湿度传感器检测到室内环境温度为10%,则控制加湿装置10启动强效加湿模式,静态吸湿件131、转轮吸湿件133和雾化器17同时工作。一段时间后,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环境湿度为25%,即环境湿度高于舒适状态下环境湿度(40%~60%)的一半,则控制加湿装置10启动中效加湿模式,即控制雾化器17停止工作,维持静态吸湿件131和转轮吸湿件133进行工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