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继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19362发布日期:2020-08-18 20:24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中继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继换热器,主要由保温容器和内置放热列管组、吸热列管组三部分组成。其特征是保温容器中放热列管组和吸热列管组平行或交错设置。工作时,保温容器注入足量导热液体,从放热列管组中散出来的热量以导热液体为媒介,被吸热列管组吸收,从而实现热量由放热列管组到吸热列管组的传递。中继换热器主要用于复叠式热泵机组,也可用于相关相近行业的传热系统。本产品属于液体传热技术领域,是一种三介质传热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热泵应用越来越广,技术越来越成熟,但在市场应用当中,也存在出一些问题,比如:

(1)现有的单级热泵设备,如要实现深度制热或面对低环境温度采热时,其能效比必然降低,因此需要开发复叠式热泵产品应对这一需求。

(2)复叠式热泵机组中,需要一款三介质二步换热器作为其两级压缩循环的热量传递设备。

根据上述情况,发明人构思如下一个新的设备:

设置一个保温容器,这个容器具备保温功能,形状不限制,可以是u形体,也可以是筒形体。保温容器可以盛放液体。在保温容器内设置一个散热列管组,散热列管组有进口接头,有出口接头;在保温容器内设置一个吸热列管组,吸热列管组有进口接头,有出口接头。散热列管组和吸热列管组的进口接头和出口接头均伸出保温容器外。为保证足够的散热面积和保障外接管件方便,散热列管组和吸热列管组可以做成“进口总管”连“进口分配管”连“换热排管”连“出口分配管”连“出口总管”方式;也可以不设“进口分配管”或“出口分配管”,换热排管通过专用原件与总管直连。保温容器上可以设置常规的注液口、测温口、液位计口或窥视镜、常规循环进出口,底部设置带阀门的排液口,内部或外部加装必要的加强筋和设备支撑件。保温容器还应有连接牢固的封头或封盖,保证液体不泄漏。伸出保温容器外的进口接头、出口接头可以选择各种常规接口模式,预备与其它专用管件或设备连接。

本实用使用时要与其它设备相连,同时要往保温容器中注入导热液体。

据申请人所知,目前还没有这样一种的设备在市场上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三介质换热设备,是一种两步传热的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中继换热器,主要由保温容器、放热列管组、吸热列管组构成,其特征是:放热列管组、吸热列管组换热主体处于保温容器内,接口分别伸出保温容器外;保温容器为筒型箱体两端加封头结构和u型箱体上端加封头结构二者之一,其底部设置带阀门的排液口;放热列管组和吸热列管组交错设置或平行设置,材质为可导热的金属或非金属管材。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放热列管组由进口接头、进口总管、进口分配管、放热排管、出口分配管、出口总管、出口接头依次连接构成;吸热列管组由进口接头、进口总管、进口分配管、吸热排管、出口分配管、出口总管、出口接头依次连接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放热排管和吸热排管允许为直列管、蛇形管和其它异型管。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放热排管的长度、数量、管径根据工艺要求灵活确定,允许与吸热排管不一致;放热分配管的长度、数量、管径根据工艺要求灵活确定,允许与吸热分配管不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允许放热列管组和吸热列管组在保温容器内平置、竖置和翻转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允许放热列管组取消进口分配管;允许放热列管组取出口分配管;允许吸热列管组取消进口分配管;允许吸热列管组取出口分配管。取消分配管的情况下放热排管或吸热排管通过专用原件直接并接在总管上。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保温容器封头为常规封头,造型不限。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保温容器封头与保温容器筒体连接方式允许为螺栓连接、铆接、焊接和卡扣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保温容器上允许设置常规的注液口、测温口、液位计口、安全阀、溢流口、窥视镜、进出循环管接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结构紧凑、换热面积较大传热接触面均匀,传热效果好。

(2)使得复叠式热泵机组二级压缩热平衡控制简易化。

(3)保障复叠式热泵机组平稳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放热列管组立体结构图;

图2是吸热列管组立体结构图;

图3放热列管组与吸热列管组交错设置立体结构图;

图4是保温容器为方筒形双封头结构的中继换热器立体结构透视图;

图5是保温容器为矩形u型单封头结构的中继换热器立体结构透视图;

图中:

1、放热排管11、吸热排管

2、放热进口分配管12、吸热进口分配管

3、放热出口分配管13、吸热出口分配管

4、放热进口主管14、吸热进口主管

5、放热出口主管15、吸热出口主管

6、放热进口接头16、吸热进口接头

7、放热出口接头17、吸热出口接头

20、双封头矩形保温容器筒体30、u保温容器筒体

21、放热端封头22、吸热端封头

23、u型保温容器封头

24、排液口25、注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制作一个保温容器,容器的形状可以是常规的各种形状,如:圆桶型带双封头、椭圆桶型带双封头、矩形桶型带双封头、多边形桶型带双封头等。保温容器也可以做成u型容器带单封头结构。u型容器也可以为各种结构,如:圆形u型容器、椭圆形u型容器、矩形u型容器、多边形u型容器等。

制作一个放热列管组。放热列管组由进口接头、进口总管、进口分配管、放热排管、出口分配管、出口总管、出口接头依次连接构成。放热列管组的进口总管与进口分配管、进口分配管与放热排管、放热排管与出口分配管、出口分配管与出口总管的连接方式依据材质特点选择常规的焊接、熔接、卡扣接、丝扣接工艺。

制作一个吸热热列管组。吸热列管组由进口接头、进口总管、进口分配管、吸热排管、出口分配管、出口总管、出口接头依次连接构成。吸热列管组的进口总管与进口分配管、进口分配管与吸热排管、吸热排管与出口分配管、出口分配管与出口总管的连接方式依据材质特点选择常规的焊接、熔接、卡扣接、丝扣接工艺。

将放热列管组和吸热热列管组装配进保温容器内,使其进口总管、出口总管伸出保温容器外并将穿孔处密封紧固,盖好保温容器封头并紧固连接即可。

中继换热器接入专用设备,保温容器中注入导热液体即可使用。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矩形双封头中继换热器。见图1-4。

图1是放热列管组立体结构图。放热列管组由放热进口接头6、放热进口总管4、放热进口分配管2、放热排管1、放热出口分配管3、放热出口总管5、放热出口接头7依次连接构成。

图2是吸热列管组立体结构图。吸热列管组由吸热进口接头16、吸热进口总管14、吸热进口分配管12、吸热排管11、吸热出口分配管13、吸热出口总管15、吸热出口接头17依次连接构成。

图3放热列管组与吸热列管组交错设置立体结构图。这里,放热列管组和吸热列管组交错组合在一起。

图4是保温容器为矩形双封头结构的中继换热器立体结构透视图。将组合起来的放热列管组和吸热列管组插装在双封头矩形保温容器筒体20内,盖上放热端封头21和吸热端封头22,以螺栓紧固封头。这里,放热进口接头6和放热出口接头7从放热端封头21伸出保温容器外;吸热进口接头16和吸热出口接头17从吸热端封头22伸出保温容器外;排液口24安装在保温容器筒体20底部;注液口25安装在保温容器筒体20顶部。

成型的矩形双封头中继换热器接入专用设备后,往保温容器中注入适量导热液体即可使用。设备运行时,放热介质从放热进口接头6进入放热列管组,从放热出口接头7出来,通过循环流动把热量传入保温容器中导热液体;吸热介质从吸热进口接头16进入吸热列管组,从吸热出口接头17出来,通过循环流动把热量从导热液体中传入吸热介质。

实施例2:矩形u型中继换热器。见图5。

图5是保温容器为矩形u型单封头结构的中继换热器立体结构透视图。这里,放热列管组和吸热列管组的主体组合与实施例1相同,保温容器筒体和保温容器封头与实施例1不同。矩形u型中继换热器中,将组合起来的放热列管组和吸热列管组装在u型保温容器筒体30内,盖上u型保温容器封头23,以螺栓紧固封头。这里,放热进口接头6、放热出口接头7和吸热进口接头16、吸热出口接头17均从u型保温容器封头23伸出保温容器外;排液口24安装在保温容器筒体20底部;注液口25安装在u型保温容器封头23上。

成型的矩形u型中继换热器接入专用设备后,往保温容器中注入适量导热液体即可使用。运行传热机理与实施例1相同。

与此类似的其它形状不同的设备就不一一列举。

本设备的主要特征就是将放热列管组和吸热列管组设置在同一个保温容器内,以导热液体为媒介,实现两步法传热。符合这种结构特点的类似设备均为本申请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