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及其导风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36234发布日期:2020-06-17 00:42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及其导风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导风组件。



背景技术:

空调器的出风口位置通常设置有导风板,用户能够通过控制导风板的打开角度的方式控制出风口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以便空调器的气流能够按照用户预期的方向流动,改善室内的温度环境。

在此情形下,由于空调器的气流大多流经导风板的迎风侧,因此流经导风板的背风侧的气流较少。一方面,上述情形可能会在空调器吹出的气流与室内温度相差较大时导致导风板的迎风侧与背风侧出现较大温差,进而导致导风板出现凝露现象。另一方面,上述情形会使导风板的背风侧的气压较小、导风板两侧出风失衡,进而影响气流方向的可控性。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空调器及其导风组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空调器因导风板两侧出风失衡而导致导风板凝露、气流流动的可控性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导风组件,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出风口,所述导风组件包括以转动方式连接至所述壳体的导风板,在所述导风板打开的情形下,所述导风板将所述出风口分隔为靠近所述导风板的迎风面的迎风口部分以及靠近所述导风板的背风面的背风口部分,所述导风板能够引导所述壳体内的气流通过所述迎风口部分流向外部,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导风凸起,所述导风凸起设置为能够在所述导风板打开时引导所述壳体内的部分气流通过所述背风口部分流向外部。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凸起为三棱柱结构,所述三棱柱结构的迎风面朝向所述背风口部分倾斜设置。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三棱柱结构的迎风面为向内凹进的弧形面。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三棱柱结构的迎风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宽度尺寸为10毫米,并且/或者,所述三棱柱结构的迎风面在竖直面上的投影的宽度尺寸为20毫米。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凸起的长度尺寸与所述出风口的长度尺寸相等。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凸起以粘接方式连接至所述壳体。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凸起为塑料件。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导风轨道,所述导风轨道设置为能够引导朝所述背风口部分流动的气流沿所述导风板的背风面流动。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轨道为内凹的曲面轨道。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种导风组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包括与壳体转动连接的导风板和设置于壳体内的导风凸起。通过上述设置,在导风板打开时,使壳体内的部分气流能够在导风凸起的引导作用下流向上述背风口部分,以便改变壳体内部的部分气流的流动方向,使该部分气流能够流经上述背风口部分到达室内,增大了背风口部分的气流量,使得分别流经导风板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气流的趋于平衡流动状态,从而使出风口的整体气流流动状态更加稳定,空调器的出风效果得到极大提升。此外,背风口部分的气流量增多后还能够减小导风板两侧的空气温差,有效地改善了导风板凝露、空调器运行时易滴水的问题,用户体验好。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壳体内的导风轨道。通过设置导风轨道,能够促进流向上述背风口部分的气流靠近导风板的背风面流动,避免导风板背风面的气流偏离预期的气流流向,使得进风口吹出的气流整体均能够沿用户设定的导风方向流动,空调器的出风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导风组件的工作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导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空调器在设定风流角度下的气流(暖风)流动效果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在设定风流角度下的气流(暖风)流动效果图。

附图中:1、壳体;11、出风口;111、迎风口部分;112、背风口部分;2、导风板;3、导风凸起;4、导风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中示出的空调器为嵌入式空调器,但是这并不是限定的,实际上,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组件可以应用于任意一种具有相同导风需求的空调器上,如壁挂式空调器、顶挂式空调器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导风组件的工作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导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于壳体1上的出风口11。壳体1内容纳有空调器的换热装置和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对应壳体1内的风道设置,以便将热量或者冷量传递给壳体1内的空气后再将变冷或者变热的气流通过壳体1内部的风道吹出至室内。上述空调器还包括能够控制冷气流或者热气流的流向的导风组件。具体地,该导风组件包括以转动方式连接至壳体的导风板2和设置于壳体1内的导风凸起3。其中,导风板2能够以转动方式打开或者封闭出风口1。在导风板2打开、处于倾斜位置的情形下,按照图1方位,导风板2右侧的、朝上的表面为迎风面(即朝向壳体1内部的风道的表面),导风板2左侧的、朝下的表面为背风面(即背离壳体1内部的风道的表面)。导风板2将出风口11分隔为迎风口部分111和背风口部分112。迎风口部分111为靠近导风板2的迎风面的部分,背风口部分112为靠近导风板2的背风面的部分。用户能够通过空调器的控制装置控制导风板2的打开角度,以便导风板2能够引导壳体1内的气流沿上述打开角度通过迎风口部分111流向室内。上述导风凸起3设置为能够在导风板2打开时引导壳体1内的部分气流通过上述背风口部分112流向外部。

通过在壳体1内设置导风凸起3,能够使壳体1内靠近导风凸起3流动的气流在康达效应的影响下改变流动方向,从而被导风凸起3引导至背风口部分112附近、通过背风口部分112流出至室内。在导风板2和导风凸起3的组合引导作用下,壳体1内的气流一部分直接流经迎风口部分111至室内,另一部分以直接流经背风口部分112以及经导风凸起3引导后再流经背风口部分112这两种方式流动至壳体1的外部,增大了导风板2背风侧的气流量,使得导风板2的迎风侧和背风侧流动的风量达到平衡,从而使导风板2的背风侧不会因气流量过小而与迎风面形成气压差,避免沿迎风面流动的气流因受该气压差的影响而难以沿引导角度稳定流动。极大程度地优化了空调器的出风效果。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导风凸起3为三棱柱结构。该三棱柱结构沿出风口11的长度方向设置。具体地,图1为沿侧向剖切空调器后得到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的方位朝向下,三棱柱结构的截面为三角形。该三棱柱朝上的面为朝向壳体1内的送风装置设置的迎风面。该迎风面朝向背风口部分112倾斜设置,以便拦截壳体1内朝向迎风口部分111流动的部分气流,并且使该部分气流沿三棱柱的迎风面流动,将拦截的该部分气流引导至背风口部分112位置,从而增加背风口部分112的气流量。作为示例,上述三棱柱结构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的棱柱面即为上述迎风面。通过将导风凸起3设置为三棱柱结构,能够保证导风凸起3与壳体1的连接可靠性,使得导风凸起3的损坏率较低,并且在导风期间导风凸起3的状态较为稳固,不会在被气流冲击时出现振颤噪音。

进一步地,三棱柱结构的迎风面为向内凹进的弧形面(弧形面的侧向弧度形状类似于图1中示出的虚线弧度形状),该弧形面朝向背风口部分112延伸。在上述迎风面为向三棱柱结构的内部凹进的弧形曲面时,与平直的迎风面相比,一方面,弧形曲面的流动路径较长,更易使气流的流动状态在沿该弧形曲面流动的过程中趋于稳定,改善了气流直接与平直面碰撞后部分气流被迎风面撞击反弹至其他位置的情况,降低了壳体1的风道内的气流的扰动性,不会对正常流经迎风口部分111的气流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弧形曲面更易设置成能够与背风口部分112良好对接的形状,使得拦截的气流中的大部分都能够被引导至背风口部分112附近,引导效果更佳。

再参阅图2并继续参阅图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导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减弱导风凸起3对正常出风路径(即通过迎风口部分111流出)的影响,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上述三棱柱结构的尺寸设计方案如下:三棱柱结构的长度尺寸与出风口11的长度尺寸相等。当然,三棱柱结构的长度尺寸还可以大于或者略小于出风口11的长度尺寸,以便避免三棱柱结构的长度尺寸过小时难以使整条背风口部分112均匀出风。三棱柱结构的宽度尺寸和高度尺寸需要结合出风口的具体宽度尺寸进行设定,以便避免三棱柱结构阻挡过多气流、降低迎风口部分111的气流量。作为示例,当进风口的宽度为41毫米时,三棱柱结构的迎风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宽度尺寸a为10毫米,以便为迎风口部分111预留出宽度尺寸n为31毫米的正常气流流动路径。三棱柱结构的迎风面在竖直面上的投影的宽度尺寸b为20毫米。三棱柱结构的最低点至壳体1的外表面的竖向高度尺寸m为50毫米。当然,在导风需求、出风口11的尺寸、导风板2的固定位置或者常用打开角度等发生变化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上述尺寸参数中的任意一个均可进行适应性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述导风凸起3是结合三棱柱来描述的,但是这并不是限定的,实际上,只要导风凸起3设定的具体形状能够将壳体1内的部分气流引导至背风口部分112位置即可。例如,在仅考虑导风需求的情形下,导风凸起3还可以是朝向背风口部分112倾斜设置的板状导风结构。

为了避免增加壳体1的脱模难度,导风凸起3与壳体1采用分体式结构设计。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导风凸起3为采用abs塑料、聚碳酸酯材料(pc材料)等制成的塑料件。该塑料件通过焊接、粘合剂粘接等方式连接至壳体1的内部。由于上述连接方式无需用到其余辅助连接的构件,因此能够避免在壳体1的风道内增加除导风凸起3以外的遮挡物。

为了进一步提升空调器的送风效果,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导风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壳体1内的导风轨道4。导风轨道4设置为能够引导朝背风口部分112流动的气流沿导风板2的背风面流动。如图1所示,由于流经背风口部分112的气流位于导风板2的背风面的下方,因此,流经背风口部分112的气流中距离导风板2的背风面较远的部分难以沿导风板2的引导方向流动。通过上述导风轨道4的设置,使得气流中的绝大部分在流经背风口部分112的过程中都能够被引导至导风板2的背风面附近,以便促进气流沿导风板2的背风面流动,进而保证了背风口部分112的气流的稳定流动状态。在迎风口部分111和背风口部分112的气流均沿导风板2流动的情形下,导风板2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气流量差距达到最小,导风板2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气流状态的平衡程度更高,从而使出风口11的整体气流状态更加稳定,出风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在导风板2的迎风侧和背风侧的气流量差距较小时,导风板的迎风面和背风面接触到的空气基本不存在温差,基本杜绝了导风板2凝露的现象。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导风轨道4为内凹(即向壳体1的内部凹进)的曲面轨道。该曲面轨道的弧度对应导风板2的背风面设置。在上述曲面轨道和导风板2的背风面的共同引导下,使得流经背风口部分112的气流能够稳定地沿导风板2的导风方向流动。当然,在满足引导需求的情形下,导风轨道4还可以设置为除曲面轨道以外的结构,例如斜面结构。

接下来参阅图3和图4,图3是现有空调器在设定风流角度下的气流(暖风)流动效果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在同一设定风流角度下的气流(暖风)流动效果图。如图3所示,在风流角度设定为35°的情形下,现有空调器吹出的气流会在流出出风口后偏离35°的方向流动。从图3中能够看出,在空调器制热时,暖气流相对于35°方向向上偏离,或者,在空调器制冷时,冷气流相对于35°方向向下偏离(图中未示出),从而导致冷风直吹、暖风上移现象,空调器出风不稳,用户体验较差。从图4中可以看出,配置有导风组件的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出风时吹出的气流显然绝大部分均能沿设定的35°方向稳定流动,流动状态稳定且对应的吹风位置符合用户预期,出风效果得到极大提升。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壳体1上设置有多个出风口11和多个导风组件,每个出风口11均配置一个导风组件。其中,每个出风口设置的导风组件的导风板2均可以独立调控,以便使空调器能够以多方位多角度的方式送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包括的导风组件包括与壳体1转动连接的导风板2以及设置于壳体1内的导风凸起3和导风轨道4。在导风板打开的情形下,导风凸起3能够将壳体1内的部分气流引导至背风口部分112附近,导风轨道4能够引导该部分气流沿导风板2的背风面流动,从而在增大导风板2的背风侧的气流量的同时还能够保证该侧气流的流动稳定性。既提升了空调器的整体出风效果,又避免了导风板2因迎风面和背风面存在温差而凝露,用户体验极佳。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