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能环及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42203发布日期:2020-04-03 12:59阅读:926来源:国知局
一种聚能环及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能环及加湿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在售的上加水式加湿器的种类繁多,为保证加湿器的出雾量满足用户的要求,现有的上加水式加水器需采用聚能方案对雾化器产生的能量进行集聚,其中,采用聚能环进行集聚超声波能量的方案成本较低,也较为安全可靠。但目前大部分在售的加湿器产品其聚能环都是具有方向性的,需严格按照装配要求进行装配,否则影响加湿器的性能,另外,聚能环在高水位相较低水位时的出雾量偏低。因此,目前的聚能环在性能上不能使消费者满意。

综上所述,现有的应用于加湿器的聚能环结构需进一步的优化,以满足消费者对其性能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聚能环,本实用新型的聚能环其两端可调换安装,具有安装简单快捷的优点。

为实现以上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聚能环,包括聚能环本体以及贯穿聚能环本体的中孔,中孔依次形成相连通的收集腔、压缩腔及扩散腔,在聚能环本体的径向截面上,压缩腔的截面面积均小于收集腔的截面面积及扩散腔的截面面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聚能环其中孔包括依次形成相连通的收集腔、压缩腔及扩散腔,由于收集腔需要进行能量的收集,所以截面面积要大,压缩腔需要对收集的能量进行压缩,因此压缩腔的截面面积需设计为较收集腔的截面面积小,扩散腔需对水蒸汽进行扩散,截面面积设计为比压缩腔的更大,可使其扩散面积更大,辐射范围更广。由于收集腔、扩散腔的截面面积均比压缩腔的截面面积大,当聚能环本体调换方向安装后,依然具有聚能的作用,这样的结构设计有利于加湿器装配的便捷性,以及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选的,在聚能环本体的径向截面上,收集腔朝向压缩腔的一端的截面面积小于收集腔的另一端的截面面积,以使得收集腔呈敞口状;在聚能环本体的径向截面上,扩散腔朝向压缩腔的一端的截面面积小于扩散腔的另一端的截面面积,以使得扩散腔呈敞口状。本方案的收集腔、扩散腔均呈喇叭状,收集腔、扩散腔形状相似或相同,可使聚能环本体被反向安装时与被正向安装时的能量收集、扩散的效果较一致。

优选的,在聚能环本体的轴向截面上,中孔的内壁呈两端向外扩张且中部向内收缩的弧形曲线。本方案的弧形曲线设计有利于简化模具设计,其两端向外扩张从而形成喇叭状的收集腔、扩散腔,中部横截面积小于两端的横截面积从而形成压缩腔,使能量自中孔下端进入后,经其中部压缩放大后从上端向外扩散,以此实现能量收集、放大和扩散的功能。

替换的,在聚能环本体的轴向截面上,中孔的内壁在压缩腔处为直线,且在收集腔处、扩散腔处为弧形曲线。本方案可取得与上述方案相同的技术效果,其两端部的弧形曲线设计形成喇叭状的收集腔、扩散腔,中部的直线设计形成圆柱状的压缩腔。

替换的,中孔的中部形状呈圆柱体,两端部为相互对称并倒置的圆台体。本方案两端部的圆台体形成收集腔、扩散腔,中部的圆柱体形成压缩腔。

优选的,中孔设置在聚能环本体的中部,聚能环本体的上端面、下端面的中部向外凸起,以使上端面、下端面自中孔中部向四周倾斜。本方案使水珠快速向四周散开,从而不会影响到中孔的聚能作用。

优选的,中孔沿聚能环本体的轴向中心线及径向中心线均相对称。本方案使聚能环本体正向安装和反向安装的性能一致。

优选的,聚能环本体的周壁上间隔设有扇形避空槽,相邻的两个避空槽之间设有加强筋。

优选的,聚能环本体的周壁上间隔设有扇形避空槽,相邻的两个避空槽之间设有加强筋。本方案有利于节省聚能环的材料成本以及提升聚能环结构的稳定性。

优选的,聚能环本体通过注塑一体成型,以简化聚能环的加工工序、提升加工效率;或,聚能环本体通过焊接成型,以节省模具的设计和制作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器,包括壳体、水箱、出雾结构以及聚能组件,壳体内设有雾化装置,水箱和聚能组件均设置在壳体内,出雾结构设置在壳体顶端用于与外界连通,聚能组件的上端与出雾结构连接,聚能组件的下端与雾化装置连接,聚能组件包括上述方案的聚能环。本实用新型的加湿器由于应用了上述方案的聚能环,因此,具有上述方案的所有优点,其安装便捷,聚能性能高,可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聚能环的剖视图1;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聚能环的剖视图2;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聚能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中孔内产生的水雾的流向示意图;

图5为水珠回落到聚能环本体后的流向示意图。

标号说明:

聚能环本体1、上端壁101、下端壁102、上端面1011、下端面1021、周壁103、环形槽104、加强筋1041、中孔2、压缩腔201、收集腔202、扩散腔20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所述“上”、“下”、“前”、“后”、“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聚能环,其包括聚能环本体1以及贯穿聚能环本体1的中孔2,中孔2依次形成相连通的收集腔202、压缩腔201及扩散腔203,在聚能环本体1的径向截面上,压缩腔201的截面面积均小于收集腔202的截面面积及扩散腔203的截面面积。

在上述聚能环本体1的径向截面上,收集腔202朝向压缩腔201的一端的截面面积小于收集腔202的另一端的截面面积,以使得收集腔202呈敞口状;在聚能环本体1的径向截面上,扩散腔203朝向压缩腔201的一端的截面面积小于扩散腔203的另一端的截面面积,以使得扩散腔203呈敞口状。本方案的收集腔202、扩散腔203均呈喇叭状,收集腔202、扩散腔203形状相似或相同,可使聚能环本体1被反向安装时与被正向安装时的能量收集、扩散的效果较一致。

上述中孔2形状的第一种优选方案,在聚能环本体1的轴向截面上,中孔2的内壁呈两端向外扩张且中部向内收缩的弧形曲线。本方案的弧形曲线设计有利于简化模具设计,其两端向外扩张从而形成喇叭状的收集腔202、扩散腔203,中部横截面积小于两端的横截面积从而形成压缩腔201,使能量自中孔2下端进入后,经其中部压缩放大后从上端向外扩散,以此实现能量收集、放大和扩散的功能。

上述中孔2形状的第二种优选方案,在聚能环本体1的轴向截面上,中孔2的内壁在压缩腔201处为直线,且在收集腔202处、扩散腔203处为弧形曲线。本方案可取得与上述方案相同的技术效果,其两端部的弧形曲线设计形成喇叭状的收集腔202、扩散腔203,中部的直线设计形成圆柱状的压缩腔201。

上述中孔2形状的第三种优选方案,中孔2的中部形状呈圆柱体,两端部为相互对称并倒置的圆台体。本方案两端部的圆台体形成收集腔202、扩散腔203,中部的圆柱体形成压缩腔201。

上述中孔2设置在聚能环本体1的中部,聚能环本体1的上端面1011、下端面1021的中部向外凸起,以使上端面1011、下端面1021自中孔2中部向四周倾斜。本方案使水珠快速向四周散开,从而不会影响到中孔2的聚能作用。进一步的,中孔2沿聚能环本体1的轴向中心线及径向中心线均相对称。本方案使聚能环本体1正向安装和反向安装的性能一致。优选的,所述上端面1011、下端面1021为曲面,且上端面1011与下端面1021的的形状、大小相同。

上述聚能环本体1的周壁103上间隔设有扇形避空槽,相邻的两个避空槽之间设有加强筋1041。本方案有利于节省聚能环的材料成本以及提升聚能环结构的稳定性。具体的,聚能环本体1的上端与下端结构对称,聚能环本体1包括上端壁101、下端壁102以及连接于上端壁101与下端壁102内侧之间的周壁103,上端壁101、下端壁102以及周壁103的内侧之间的空间形成中孔2,上端壁101、下端壁102以及周壁103的外侧之间的空间形成环形槽104,上端壁101的上表面为上端面1011,下端壁102的下表面为下端面1021。优选的,聚能环本体1通过注塑一体成型,以简化聚能环的加工工序、提升加工效率;或,聚能环本体1通过焊接成型,以节省模具的设计和制作成本。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聚能环其中孔2包括依次形成相连通的收集腔202、压缩腔201及扩散腔203,由于收集腔202需要进行能量的收集,所以截面面积要大,压缩腔201需要对收集的能量进行压缩,因此压缩腔201的截面面积需设计为较收集腔202的截面面积小,扩散腔203需对水蒸汽进行扩散,截面面积设计为比压缩腔201的更大,可使其扩散面积更大,辐射范围更广。由于收集腔202、扩散腔203的截面面积均比压缩腔201的截面面积大,当聚能环本体1调换方向安装后,依然具有聚能的作用,这样的结构设计有利于加湿器装配的便捷性,以及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二:

本实施公开一种加湿器(图上未示),包括壳体、水箱、出雾结构以及聚能组件,壳体内设有雾化装置,水箱和聚能组件均设置在壳体内,出雾结构设置在壳体顶端用于与外界连通,聚能组件的上端与出雾结构连接,聚能组件的下端与雾化装置连接,聚能组件包括实施例一的聚能环。

本实施例的加湿器由于应用了上述实施例的聚能环,具有实施例一方案的所有优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加湿器安装便捷,聚能性能高,可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