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环热泵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18673发布日期:2020-03-31 16:03阅读:1144来源:国知局
闭环热泵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闭环热泵烘干机。



背景技术:

空气能热泵烘干机主要分为开环式、直热式和闭环式,开环式烘干机具有升温快,但烘干物料主要靠排湿,而排湿的同时也排出了大量的热量,浪费了热能;直热式烘干机受环境温度影响,烘干时热量经过物料后直排,也浪费了大量的热能;闭环式烘干机,烘干物料主要是靠除湿,基本实现零排放,物料不受外界环境污染,升温时间长,但除水效率高。

正是由于闭环式空气能烘干机具有上述优点,该类烘干机的应用越来越来多,各种厂家的结构类似,但功能有所区别,现有的闭环式烘干机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部份闭环式烘干机由于没有增设显热交换器,而在除湿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冷量来消除空气的显热,因此蒸发器用于除湿的有效利用效率太低;另外,现有部份闭环式烘干机虽然增设了显热交热器,但存在不断升温,无法恒温的现状,以至于烘干后期,物料越干燥时,烘房内的相对湿度较低,负荷较小,此时机组温度会不断上升,因此,现有的闭环式烘干机不能很好满足控温除湿的烘干工艺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提供一种除湿更加高效,控温更加稳定,集除湿、控温为一体的闭环热泵烘干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闭环热泵烘干机,包括机壳,机壳内设有由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组成的循环制热系统,压缩机与控制器电连接,机壳上开设有供由设于机壳内的排风机将该制热系统制得的热风输出至外部的排风口,其特征在于:机壳上还开设有用于将外部的已热利用过的湿热空气进入的回风口和用于与从回风口进来的热风进行两次热交换的二次热交换器,进入回风口的热风在与二次热交换器进行第一次热交换后,接着在流经与其相连通的蒸发器后又重新进入该二次热交换器并与其进行第二次热交换,本机壳内还设有使进入回风口的热风中的部分不经过二次热交换器而是直接流入冷凝器的通风板,通风板上开设有若干通风孔,已完成两次热交换的热风与流经通风孔的热风混合进入与其相连通的冷凝器。

优选地,冷凝器和排风机之间设有至少一组用于加热从冷凝器出来的空气的电加热件,每电加热件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地,电加热件的数量为2组。根据烘房温度,决定投入电加热的大小,提供了本烘干机的热风温度的调节能力。

优选地,所有通风孔的截面积的总和大小的计算依据为要求流经该所有通风孔的最大总通风量为从回风口进入的热风的总流量中的10-20%。

优选地,二次热交换器为显热交换器。

优选地,机壳上还开设有供外界的空气进入的新风口,新风口上设有用于控制外界的空气进入流量的新风阀,从新风口进入的外界的空气和与二次热交换器进行了第一次热交换后又流过蒸发器的低温干燥风混合重新进入二次热交换器以进行第二热交换。

优选地,新风阀与控制器电连接。为实现对新风引入量的自动控制提供了可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闭环热泵烘干机的优点在于:1、通风板,设有多个通风孔,可通过10%~20%的通风量,起到加大冷凝器循环风量,降低机组运行功率的效果,循环风量的加大,对物料干燥速度更加有利,对减少功率,对机组的运行费用更加节能;2、本系统通过新风口和新风阀引入新风,通过二次热交换器对新风预热,避免烘房温度的大幅度波动,节省了能量的投入,烘干物料更加节能经济;3、在烘房温度不段上升时,如果湿度没有达到要求,机组会一直工作,会不断升温,偏离了物料正常的烘干温度,破坏了烘干工艺,甚至造成物料烤糊的问题,而本烘干机通过引入新风,可以保持烘房不会继续升温,起到控温,保持恒温的目的;4、新风阀和新风口还起到当烘房湿度过高时,可把新风引入,置换出烘房内的高湿空气,起到强排湿的功能;5、通过上述方案,有效解决了现有的闭环热泵不断升温的问题,烘干更加节能,达到恒温除湿干燥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提供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提供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通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机壳101、压缩机102、冷凝器103、蒸发器104、控制器105、排风机106、回风口107、二次热交换器108、通风板109、通风孔110、电加热件111、新风口112、新风阀113、排风口114、第一流动室115、第二流动室116、第三流动室117、第四流动室118。

如图1至2所示,本闭环热泵烘干机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本闭环热泵烘干机,包括机壳101,机壳101内设有由包括压缩机102、冷凝器103和蒸发器104组成的循环制热系统,压缩机102与控制器105电连接,机壳101上开设有供由设于机壳101内的排风机106将该制热系统制得的热风输出至外部的排风口114,机壳101上还开设有用于将外部的已热利用过的湿热空气进入的回风口107和用于与从回风口107进来的热风进行两次热交换的二次热交换器108,这里的湿热空气一般但不限于是指从本烘干机送出的热风到外部的烘干房,烘干房中的物料升温后产生的湿热空气,进入回风口107的热风在与二次热交换器108进行第一次热交换后,接着在流经与其相连通的蒸发器104后又重新进入该二次热交换器108并与其进行第二次热交换,利用蒸发器104实现对从回风口107进入的湿度较高的热风进行除湿的功能,本机壳101内还设有使进入回风口107的热风中的部分不经过二次热交换器108而是直接流入冷凝器103的通风板109,通风板109上开设有若干通风孔110,已完成两次热交换的热风与流经通风孔110的热风混合进入与其相连通的冷凝器103。

具体的,所述的机壳101内设有由机壳101、通风板109和二次热交换器108围合而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供气流流动的第一流动室115,这里的回风口107与第一流动室115相通,由机壳101、通风板109、冷凝器103和二次热交换器108围合而成的第二个相对独立的供气流流动的第二流动室116,由机壳101、蒸发器104和二次热交换器108围合而成的第三个相对独立的供气流流动的第三流动室117,由机壳101、蒸发器104和二次热交换器108围合而成的第四个相对独立的供气流流动的第四流动室118。

另选地,冷凝器103和排风机106之间设有至少组用于加热从冷凝器103出来的空气的电加热件111,这里的电加热件111一般但不限于为电加热管,每电加热件111分别与控制器105电连接。

另选地,电加热件111的数量为2组。根据烘房温度,决定投入电加热的大小,提供了本烘干机的热风温度的调节能力,进一步地,在排风机106的出口端还可以再设置一组电加热件111。

另选地,所有通风孔110的截面积的总和大小的计算依据为要求流经该所有通风孔110的最大总通风量为从回风口107进入的热风的总流量中的10-20%。

另选地,二次热交换器108为显热交换器。

工作原理:通过逆卡诺循环原理,机壳101外部的高温高湿的风从回风口107进入第一流动室115后流经二次热交换器108,实现第一次热交换后,变成低温高湿的风,此时风的温度降低接近露点,然后进入第三流动室117,接着流经蒸发器104,通过蒸发器104排出冷凝水,以实现对该低温高湿的风的除湿功能,从而达到低温低湿的风,接着流入第四流动室118,再流经二次热交换器108进行第二次热交换,以提高对该低温低湿的风的温度,从而变为高温低湿的风,然后进入第二流动室116与未经热交换的高温高湿的风混合,接着进入冷凝器103以进一步提高该进入的风的温度,根据需要可开启电加热件111,以对从冷凝器103出来的热风进行加热,最后通过排风机106将该热风输送至外部需要加热的地方,一般可以但不限于是烘干房,该热风在被热利用后再次通过回风口107进入第一流动室115,如此不断的循环除湿,升温,烘房内的物料不断的以冷凝水排放的方式析出,达到干燥的目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机壳101上还开设有供外界的空气进入的新风口112,新风口112上设有用于控制外界的空气进入流量的新风阀113,从新风口112进入的外界的空气和与二次热交换器108进行了第一次热交换后又流过蒸发器104的热风混合重新进入二次热交换器108以进行第二热交换,这里的新风口112与第四流动室118相通。

另选地,新风阀113与控制器105电连接。为实现对新风引入量的自动控制提供了可能。

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第四流动室118内引入了从新风口112和新风阀113进入的低温的新风,这样与从蒸发器104流出的低温低热的风一起进入二次热交换器108进行了第二次热交换,这样通过增加低温风量,来实现更好控制本烘干机输送出的风的温度的目的,这样有利于,在烘干物料时,避免出现物料的水份仍很高的情况下,由于热风温度过高,从而偏离了物料正常的烘干温度,甚至造成物料烤糊的问题的出现。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机壳101、压缩机102、冷凝器103、蒸发器104、控制器105、排风机106、回风口107、二次热交换器108、通风板109、通风孔110、电加热件111、新风口112、新风阀113、排风口114、第一流动室115、第二流动室116、第三流动室117、第四流动室118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