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的楼宇降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12893发布日期:2020-02-14 15:15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BIM的楼宇降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降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bim的楼宇降温系统。



背景技术: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即建筑信息化模型)是一个完备的信息模型,能够将工程项目在全寿命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工程信息、过程和资源集成在一个模型中,方便的被工程各参与方使用。

在中国南方地区,常年温度较高,尤其夏天温度可能达到40多度,通常居民会选择用空调降温,使得室内温度降低,但是空调外机在使用时会向外界环境散发大量的热量,导致城市户外温度更高,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居民楼聚集区户外温度非常高,尤其是顶楼居民,阳光直射的高温使得室内即使在晚上依然处于高温状态难以降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bim的楼宇降温系统,其具有降低楼宇内温度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基于bim的楼宇降温系统,安装在楼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度检测终端、温度信号发射装置、控制中心和bim模型仿真装置;

所述温度检测终端安装于楼房内部的各个楼层,用于检测温度并发射温度检测信号;

所述温度信号发射装置与所述温度检测终端连接,用于识别所述温度检测终端的温度检测信号并将温度检测信号转化为温度数字信号后发射;

所述控制中心与所述温度信号发射装置连接,用于接收信号发射装置发射的数字信号并对数字信号进行分析;

所述bim模型仿真装置用于建立楼房的立体仿真模型并收集楼房各个楼层的温度变化信息;

所述楼房表面安装有防水层,所述楼房的楼顶设置有绿植带和喷淋装置,所述绿植带安装有湿度检测终端,所述湿度检测终端电连接有湿度信号发射装置,所述湿度信号发射装置用于向所述控制中心发送湿度数字信号;

所述喷淋装置包括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与所述控制中心电连接,所述控制中心用于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启状态;

所述楼房上固定连接有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用于排除所述楼房的楼顶积水,所述排水管道嵌入所述楼房的墙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中心接收到温度数字信号和湿度数字信号进行分析后控制电磁阀的开启状态,从而对楼顶的绿植进行浇灌,楼顶设置的绿植带能够令阳光不会直射在楼顶上,降低楼房顶部的温度,在喷淋装置对绿植带浇水时,水喷洒在楼顶上也能够对楼顶进行降温,防水层使得楼顶上的积水不易渗透进入屋内,楼顶上的积水顺着排水管道排出,而排水管道嵌在墙体上,当水流过时会带走部分热量,使得楼房快速降温。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管道连通有至少两个排水支管,所述排水支管分布在所述楼房的墙体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水流与楼房之间的热交换面积增大,加快热传递,使得水流能够带走较多的热量。

进一步的:所述喷淋装置包括水泵、喷淋头和输水管道,所述水泵固定连接在所述楼房的底部,所述水泵的入水口连通有给水管,所述喷淋头安装在所述楼房的楼顶,所述输水管道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口和所述喷淋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水流从楼房的底部向上运动带走一部分楼房的热量,喷洒汇聚后再从楼房的房顶流向楼房底部,进行二次降温。

进一步的:所述输水管道包括进水管、支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所述进水管连通有至少两个所述支水管,所述支水管远离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均与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出水管与喷淋头连通,所述支水管分布在所述楼房的墙体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水流和楼房之间的热交换面积增大,当水流流过时能够带走更多的热量。

进一步的:所述支水管和所述排水支管均布在所述楼房的侧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支水管和排水管对楼房的降温效果较为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楼房固定连接有收集水管,所述排水支管均与所述收集水管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楼房四周流水严重的情况出现,将排水支管内的水汇集后便于排放。

进一步的:所述楼房固定连接有沉淀塔,所述收集水管与所述沉淀塔的入水口连通,所述沉淀塔的出水口有所述水泵的入水口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收集水管内排出的水经过沉淀能够进行二次利用,减少水的浪费。

进一步的:所述楼房的墙体内均固定连接有隔热夹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热夹层能够减少外部环境高温对楼房内部温度的影响,使得楼房内部保持较低的温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

(1)通过控制中心接收到温度数字信号和湿度数字信号进行分析后控制电磁阀的开启状态,从而对楼顶的绿植进行浇灌,楼顶设置的绿植带能够令阳光不会直射在楼顶上,降低楼房顶部的温度,在喷淋装置对绿植带浇水时,水喷洒在楼顶上也能够对楼顶进行降温,防水层使得楼顶上的积水不易渗透进入屋内,楼顶上的积水顺着排水管道排出,而排水管道嵌在墙体上,当水流过时会带走部分热量,使得楼房快速降温;

(2)通过设置排水支管,使得水流与楼房之间的热交换面积增大,加快热传递,使得水流能够带走较多的热量;

(3)通过设置隔热夹层能够减少外部环境高温对楼房内部温度的影响,使得楼房内部保持较低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流程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展示隔热夹层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楼房;2、隔热夹层;3、防水层;4、绿植带;5、水泵;6、喷淋头;7、给水管;8、输水管道;9、进水管;10、支水管;11、出水管;12、排水管道;13、排水支管;14、收集水管;15、沉淀塔;16、温度检测终端;17、温度信号发射装置;18、控制中心;19、bim模型仿真装置;20、湿度检测终端;21、湿度信号发射装置;22、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基于bim的楼宇降温系统,图1和图2所示,安装在楼房1上,包括温度检测终端16、温度信号发射装置17、控制中心18和bim模型仿真装置19;温度检测终端16安装于楼房1内部的各个楼层,可以为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温度并发射温度检测信号,温度信号发射装置17与温度检测终端16连接,用于识别温度检测终端16的温度检测信号并将温度检测信号转化为温度数字信号后发射;控制中心18与温度信号发射装置17连接,用于接收信号发射装置发射的数字信号并对数字信号进行分析;bim模型仿真装置19用于建立楼房1的立体仿真模型并收集楼房1各个楼层的温度变化信息;

如图2和图3所示,楼房1的墙体内固定连接有隔热夹层2,隔热夹层2可以为泡沫混凝土板,隔热夹层2能够减少外部环境高温对楼房1内部温度的影响,减小室内外的热交换,使得楼房1内保持较低的温度。

楼房1的楼顶上设置有防水层3,防水层3可以为防水涂料,防水层3远离楼房1面上设置有绿植带4,绿植带4可以由多个盆栽组成,楼房1楼顶上的盆栽使得阳光不会直射在楼顶上,因此楼顶的温度会降低很多。

楼房1的楼顶上还设置有喷淋装置,喷淋装置包括水泵5和喷淋头6,水泵5固定连接在楼房1的底部,水泵5的一个进水口与给水管7连通,喷淋头6固定连接在楼房1的楼顶,水泵5的出水口和喷淋头6之间通过输水管道8连通,喷淋头6用于灌溉位于楼房1楼顶的绿植带4,喷淋头6在浇灌绿植带4的同时水会喷洒在楼房1的楼顶上,对楼房1的楼顶进行降温,由于楼房1的楼顶上设置有防水层3,所以水也不易渗入房内。

如图1和图2所示,绿植带4安装有湿度检测终端20,湿度检测终端20电连接有湿度信号发射装置21,湿度信号发射装置21用于向控制中心18发送湿度数字信号;喷淋装置包括电磁阀22,电磁阀22与控制中心18电连接,控制中心18用于控制电磁阀22的开启状态;

如图2和图3所示,输水管道8包括进水管9、支水管10和出水管11,进水管9、支水管10和出水管11均嵌在楼房1的墙体上。进水管9与水泵5的出水口连通,进水管9远离水泵5的一端连通有多根支水管10,可以为2根,支水管10分布在楼房1的墙体内,支水管10远离进水管9的一端均连通在出水管11上,出水管11与喷淋头6连通。当水泵5向喷淋头6供水时,水流从楼房1底部流向顶部,分布的支水管10增大了水流和墙体之间的热交换面积,因此水流会带走墙体上的热量,从而令楼房1降温。

楼房1的楼顶上固定连接有排水管道12,排水管道12用于排出楼房1楼顶上的积水,排水管道12连通有至少两个排水支管13,可以为2个,排水支管13和排水管道12均嵌在墙体上,当楼房1的楼顶积水从排水管道12和排水支管13流过时,能够带走墙体上的热量,排水支管13增大了水流和墙体之间的热交换面积。支水管10和排水支管13并列的均布在楼房1的侧面上,使得支水管10和排水管对楼房1的降温效果较为均匀。

楼房1靠近地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收集水管14,排水支管13靠近地面的一端均与收集水管14连通,收集水管14避免的楼房1四周均有排水不便铺设管路的情况,能够将排水支管13内的水汇集。楼房1靠近地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沉淀塔15,收集水管14与沉淀塔15的输入端连通,沉淀塔15的出水口则与水泵5的第二个进水口连通,使得收集水管14排出的水经过沉淀后能够进行二次利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控制中心18接收到温度数字信号和湿度数字信号进行分析后控制电磁阀22的开启状态,从而对楼顶的绿植进行浇灌,楼顶设置的绿植带4能够令阳光不会直射在楼顶上,降低楼房1顶部的温度,在喷淋装置对绿植带4浇水时,水喷洒在楼顶上也能够对楼顶进行降温,防水层3使得楼顶上的积水不易渗透进入屋内,楼顶上的积水顺着排水管道12排出,排水管道12嵌在墙体上,喷淋装置中的输水管道8也嵌在墙体上,当水流过时会带走部分热量,使得楼房1快速降温。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