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板运动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99954发布日期:2020-04-14 20:54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面板运动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面板运动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室内空调器作为调节人们居住环境的重要家电设备,其舒适性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现有的空调壁挂式室内机,在空调器进行制冷或制热工作时,都是先打开导风板,然后利用可变角度的导风板进行导风,其舒适性难以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空调器制冷或制热工作时,只是通过调节导风板来进行导风,舒适性不佳。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一种面板运动结构,应用于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出风口;所述面板运动结构包括用于遮挡所述出风口的面板,所述面板上设有驱动组件,所述面板具有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面板在所述闭合位置和所述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空调器制冷时,所述面板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此时所述面板从所述出风口处移开;当所述空调器制热时,所述面板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此时所述面板遮挡所述出风口。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面板运动结构,将面板设计成可运动的形式,并使得面板在空调器制冷时处于打开状态,实现冷空气的送风,面板在空调器制热时处于闭合状态,实现热空气的送风,由此大大提升了用户使用空调器时人体的整体舒适感。

进一步的,当所述面板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面板的下沿与所述出风口的上沿重叠。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面板运动结构,将面板的下沿与出风口的上沿设计成重叠,以保证在空调器制冷时,出风口的前端出风口能完全露出来,从而保证冷空气的出风量。

进一步的,当所述面板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面板与所述本体的前侧分离。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面板运动结构,面板与本体的前侧分离的设计,大大增大了空调器的进风量,使得换热效率更高。

进一步的,所述面板的所述打开位置与所述闭合位置的相互夹角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值为b,满足4°≤b≤8°。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面板运动结构,设计第二夹角,有助于保证第二进风口的进风量,又能防止过多的灰尘从第二进风口进入本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前端分别与所述面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后端分别与所述本体转动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面板运动结构,设置双连杆的结构,其结构简单,且能容易的实现面板的移动,且能保证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杆和/或所述第二连杆上设有驱动电机。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面板运动结构,设置驱动电机,能驱动双连杆实现自动运转,又能保证双连杆结构的同步运行。

进一步的,在所述面板处于闭合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面板的转动连接点位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面板的转动连接点位于第二位置;在所述面板处于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面板的转动连接点位于第三位置,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面板的转动连接点位于第四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三位置的两点连线的中垂线为第一中垂线,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的两点连线的中垂线为第二中垂线,所述第一中垂线与所述第二中垂线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值为a,所述面板的所述打开位置与所述闭合位置的相互夹角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值为b,满足a=2b。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面板运动结构,设计夹角关系,不仅能实现面板的下沿与出风口的上沿重叠,又实现在本体的前侧面产生第二进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本体的连接点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本体的连接点的位置的前上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面板运动结构,设计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长度,有助于室内风有效的从第二进风口进入本体内,达到增大进风量的目的。

其次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所述的面板运动结构,还包括蒸发器、贯流风叶和导风板,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贯流风叶设置在所本体内,所述导风板和所述面板共同遮挡住所述出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口包括前端出风口和下端出风口,所述面板遮挡住所述前端出风口,所述导风板遮挡住所述下端出风口。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器与上述面板运动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在不运行状态时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沿d-d线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在制冷状态时的结构图;

图4为图3中沿e-e线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在制热状态时的结构图;

图6为图5中沿f-f线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面板在空调器制冷状态和制热状态下的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本体,11-出风口,111-前端出风口,112-下端出风口,12-第一进风口,13-第二进风口,2-面板,3-第一连杆,4-第二连杆,5-蒸发器,6-贯流风叶,7-导风板,a1-闭合位置,a2-打开位置,b1-第一位置,b2-第二位置,b3-第三位置,b4-第四位置,l1-第一中垂线,l2-第二中垂线,c1-水平位置,c2-倾斜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现有常见的空调壁挂式室内机,在空调器进行制冷或制热工作时,都只是利用可变角度的导风板进行导风,导风形式单一,因此其舒适性难以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面板运动结构,其应用于空调器上,结合图1和图2所示,其示出的是空调器在不运行状态时的结构,该空调器包括本体1、面板2、导风板7、蒸发器5和贯流风叶6,本体1的上端设有第一进风口12、前下端设有出风口11,其中在空调器为不运行状态时,出风口11被面板2和导风板7共同遮挡住;出风口11设置在本体1的前下角上,以便空调器内的风能顺利吹向室内,且出风口11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只略小于本体1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以保证空调器的出风量。

如图7所示,其出示了面板2在空调器制冷状态和制热状态下的两个不同位置的示意图,该面板运动结构包括用于遮挡部分出风口11的面板2,面板2上设有驱动组件,面板2具有闭合位置a1和打开位置a2,驱动组件用于驱动面板2在闭合位置a1和打开位置a2之间移动;当空调器制冷时,面板2向上移动,使得面板2处于打开位置a2,此时出风口11未被面板2遮挡,空调器内的冷风能从出风口11的前端吹出;当空调器制热时,面板2复位,使得面板2处于闭合位置a1,此时出风口11被面板2遮挡,因此空调器内的热风吹到出风口11的前端时,会被面板2阻挡,热风就不能从出风口11的前端吹出,使得热风吹到面板2上后改变风向,并向出风口11的下端吹出。

其中,面板2为长方形面板,其形状大小与本体1的前侧面的形状大小相匹配,当空调器处于不运行状态时,面板2与本体1的前侧面完全重叠,以保证面板2处于闭合位置a1时,空调器内的风不会从本体1的前侧吹出;第一进风口12设置在本体1的上侧面上,第一进风口12尽量布满整个本体1的上侧面,以保证空调器充足的进风量;本实施例中,蒸发器5为三折蒸发器,其靠近本体1的内壁,从出风口11的上端一直延伸到本体1的后侧面的中部,以保证空调器的换热效果;贯流风叶6设置在蒸发器5的下方,且贯流风叶6设置在风道的进风侧,出风口11设置在风道的出风侧,实现空调器的顺利送风。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其示出了空调器在制冷状态时的结构,面板2打开到打开位置a2,导风板7位于水平位置c1,使得出风口11的前端出风口111未被面板2遮挡,但出风口11的下端出风口112被导风板7遮挡,由此室内风从第一进风口12进入本体1内,经蒸发器5换热后变成冷空气,冷空气由贯流风叶6吹到出风口11的位置,冷空气由于受到导风板7处于水平位置c1的影响,实现了从前端出风口111进行水平送风,然后由于冷空气比常温空气密度大,因此冷空气从前端出风口11吹出后从上往下降,从而使得人的头部先凉下来,提高了人体的整体舒适感。

空调器制冷时,导风板7的最优选位置是水平位置c1,当空调器是从不运行状态进入制冷状态时,空调器只控制面板2向上移动到打开位置a2,而导风板7保持不动;当空调器是从制热状态进入制冷状态时,则空调器不仅要控制面板2移动到打开位置a2,还需要控制导风板7转动到水平位置c1。但是若用户需要让冷空气直接吹到人身上时,则可通过遥控器等操作将导风板7调节到其他适合的位置,以便将冷空气直吹到人身上。

结合图5和图6所示,其示出了空调器在制热状态时的结构,面板2位于闭合位置a1,导风板7转动到倾斜位置c2,使得出风口11的前端出风口111被面板2遮挡,但出风口11的下端出风口112未被导风板7遮挡,由此室内风从第一进风口12进入本体1内,经蒸发器5换热后变成热空气,热空气由贯流风叶6吹到出风口11的位置,热空气由于受到面板2和导风板7的影响,实现了从下端出风口112进行垂直送风,使得热空气快速落地,打在地板上,然后由于热空气比常温空气密度小,因此热空气从下往上升,从而使得人的脚部先暖起来,提高了人体的整体舒适感。

空调器制热时,控制导风板7转动到倾斜位置c2,在倾斜位置c2时,导风板7与下端出风口112的夹角为第三夹角,第三夹角的值为c,满足30°≤c≤70°,其中,制热时,导风板7可供用户选择设置为上下摆动出风,也可设置为固定位置出风,但不管是摆动出风还是固定出风,该导风板7的位置保持在第三夹角c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中的面板运动结构,将面板2设计成可运动的形式,并使得面板2在空调器制冷时处于打开状态,实现冷空气的送风,面板2在空调器制热时处于闭合状态,实现热空气的送风,由此大大提升了用户使用空调器时人体的整体舒适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当所述面板2处于打开位置a2时,面板2的下沿与出风口11的上沿重叠,以保证在空调器制冷时,出风口11的前端出风口111能完全露出来,从而保证冷空气的出风量;另一方面,也使得面板2的移动位置尽量小,从而降低空调器移动面板2的运动量,提高了转换效率,也节省电量。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在面板2的上下方向上设置滑块,在本体1的前侧设置与该滑块配合的滑槽,来实现面板2的上下平移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当面板2处于打开位置a2时,面板2与本体1的前侧分离,即面板2与本体1之间产生了间隙,室内空气可以从该间隙进入本体1内;因此当面板2与本体1分离后,在本体1的前侧面产生了第二进风口13,由此,大大增大了空调器的进风量,使得换热效率更高。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在面板2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设置滑轨,在本体1上设置与滑轨配合使用的滑槽,当面板2需要打开时,面板2先沿前后方向上的滑轨向前移动,再沿上下方向上的滑轨向上移动,从而实现将面板2移动到打开位置a2;除此之外,也可利用面板2通过气压杆等与本体1连接,气压杆设置在前上方向上,来实现面板2向斜上方移动,从而实现将面板2移动到打开位置a2。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和图6所示,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的前端分别与面板2转动连接,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的后端分别与本体1转动连接,设置双连杆的结构,结构简单,且能容易的实现面板2的移动,且能保证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其中,第一连杆3设置在本体1的上部,第二连杆4设置在本体1的下部,以保证面板2移动时的受力均匀性;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与本体1的连接点的位置相对于本体1是固定不动的,而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与面板2的连接点的位置相对于本体1是运动的,但相对于面板2时固定不动的,因此双连杆动作时,实现面板2相对于本体1进行移动。

本实用新型中的面板运动结构,驱动组件采用双连杆的设计,结构简单,操作便捷,通过双连杆实现面板2的上下滑动,当面板2滑动到打开位置a2时,面板2与蒸发器5之间的间隙增大,从而增加了进风量,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

另外,第一连杆3或第二连杆4上设有驱动电机(图中未标示),设置驱动电机的目的在于,驱动双连杆实现自动运转,且只在其中一个连杆上设置驱动电机,另一个连杆选择从动连接,是为了保证双连杆结构的同步动作,提高面板2移动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面板2的打开位置a2与闭合位置a1的相互夹角为第二夹角,第二夹角的值为b,满足4°≤b≤8°,若b过小,则会减弱第二进风口13的进风量,若b过大,则会导致过多的灰尘从第二进风口13进入到本体1内。优选的,b=6°,取该值时,既能在保证室内风能从第二进风口13进入本体1内的前提下,又能避免过多的灰尘从第二进风口13进入到本体1内。

具体的,在面板2处于闭合位置a1时,第一连杆3与面板2的转动连接点位于第一位置b1,第二连杆4与面板2的转动连接点位于第二位置b2;在面板2处于打开位置a2时,第一连杆3与面板2的转动连接点位于第三位置b3,第二连杆4与面板2的转动连接点位于第四位置b4;第一位置b1和第三位置b3的两点连线的中垂线为第一中垂线l1,第二位置b2和第四位置b4的两点连线的中垂线为第二中垂线l2,第一中垂线l1与第二中垂线l2的夹角为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值为a,满足a=2b。采用这种设计,不仅能实现面板2的下沿与出风口11的上沿重叠,又实现在本体1的前侧面产生第二进风口1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连杆3与第二连杆4的长度相等,第一连杆3与本体1的连接点的位置位于第二连杆4与本体1的连接点的位置的前上侧,从而保证面板2移动到打开位置a2时,能与本体1的前侧形成一个向上开口的喇叭口,有助于室内风从第二进风口13进入本体1内。另外,为了实现面板2的顺利运转,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的长度值可根据驱动电机的扭力和面板2的重量来设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如图2所示,包括上述所述的面板运动结构,还包括蒸发器5、贯流风叶6和导风板7,蒸发器5和贯流风叶6设置在本体1内,在空调器处于不运行状态时,导风板7和面板2共同遮挡住出风口11。

结合图4和图6所示,出风口11包括前端出风口111和下端出风口112,在空调器处于不运行状态时,面板2遮挡住前端出风口111,导风板7遮挡住下端出风口112。

本实用新型中的空调器,将面板2设计成可运动的形式,并使得面板2在空调器制冷时处于打开状态,实现冷空气的送风,面板2在空调器制热时处于闭合状态,实现热空气的送风,由此大大提升了用户使用空调器时人体的整体舒适感。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