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及空气处理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5751发布日期:2020-05-08 14:29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及空气处理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及空气处理机组。



背景技术:

现有溶液调湿新风机组中采用直排填料叉流换热全热回收,通过对新风及排风分别处理,回收排风中部分冷热量及湿度。结构中有两台直排填料模块,一台盐水泵及相应盐水管路构成。现有溶液全热回收装置运行稳定,效果显著,一般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由于直排填料叉流换热的局限性,全热回收效率在50%左右,效率较低,并且由于迎风面积小,风速在2m/s左右,风速较大,造成出风带液,盐水累积于风机处,会腐蚀金属框架及风机,不利于机组长久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同时提供一种空气处理机组。

一种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包括第一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和第二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所述第一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内倾斜设置有第一填料,第一填料将第一壳体分割为第一上腔体和第一下腔体,所述第一壳体位于第一上腔体部分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壳体位于第一下腔体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上腔体内沿第一填料倾斜方向设有第一布液管,所述第一布液管上设有多个第一小孔;所述第二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内倾斜设置有第二填料,第二填料将第二壳体分割为第二上腔体和第二下腔体,所述第二壳体位于第二上腔体部分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壳体位于第二下腔体的侧壁上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上腔体内沿第二填料倾斜方向设有第二布液管,所述第二布液管上设有多个第二小孔;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部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二布液管连接,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水泵;第二壳体的底部通过第二管道与第一布液管连接。上述方案中,第一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和第二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之间可以是上下布置,通过液体的重力实现循环。

为了满足不同条件下的使用,当地理限制不能实现上下布置时,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二水泵,满足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中液体循环的需求。

优选的,所述第二填料和第一填料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填料包括边框和依次设置于边框内的多个填料片,所述填料片为波纹状,所述填料片的波高线与填料片的竖直轴线的夹角大于0°小于15°;其中,填料片的竖直轴线为填料片的波纹沿水平方向延伸时的竖直轴线。优选的,所述填料片的截面为方形,所述填料片的竖直轴线为填料片水平放置、波纹沿水平方向延伸时的竖直轴线。相邻两个填料片之间的波高线朝向不同的方向,不平行;优选的,相邻两个填料片之间波高线的夹角大于0°小于90°,此时,相邻两个填料片之间可以形成通道,方便空气通过;当相邻两个填料片之间的波高线平行时,会存在相邻两个填料片重叠的问题,不行形成通道,大大降低了空气的通过效率;所述填料片的板面平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边框由两个对应的方形侧板和两个对应的平行四边形侧板合围组成;所述填料片的波高线与方形侧板平行。

优选的,为了方便第一填料和第二填料的拆卸,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内侧壁上均设有托板,所述第一填料和第二填料均设置在托板上。

一种空气处理机组,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加湿装置、新风风机、回风风机,所述第一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的第一出风口的右侧依次设有加湿装置和新风风机;第二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的第二进风口的右侧设有回风风机。

为了实现不同的加湿效果,所述加湿装置可以湿普通加湿器。

优选的,为了实现加湿和热量回收,所述加湿装置包括第三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第四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和热泵系统,所述第三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包括第三壳体,第三壳体内倾斜设置有第三填料,第三填料将第三壳体分割为第三上腔体和第三下腔体,所述第三壳体位于第三上腔体部分的侧壁上设有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壳体位于第三下腔体的侧壁上设有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三上腔体内沿第三填料倾斜方向设有第三布液管,所述第三布液管上设有多个第三小孔;所述第四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包括第四壳体,第四壳体内倾斜设置有第四填料,第四填料将第四壳体分割为第四上腔体和第四下腔体,所述第四壳体位于第四上腔体部分的侧壁上设有第四出风口,所述第四壳体位于第四下腔体的侧壁上设有第四进风口;所述第四上腔体内沿第四填料倾斜方向设有第四布液管,所述第四布液管上设有多个第四小孔;所述第三壳体的底部依次通过第三管道、冷凝器、第三水泵与第四布液管连接;第四壳体的底部依次通过第四管道、蒸发器、第四水泵与第三布液管连接;所述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压缩机的进口和压缩机的出口通过四通阀连接,四通阀的一端连接冷凝器,四通阀的另一端连接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通过第五管路连接,第五管路上设有膨胀阀;所述第三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位于第一出风口和新风风机之间;所述第四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位于第二进风口和回风风机之间;所述第三填料和第四填料与第一填料的结构相同。

优选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液体喷洒的效果,所述第一小孔、第二小孔、第三小孔、第四小孔分别朝向第一填料、第二填料、第三填料和第四填料的方向。

优选的,为了达到补水和更好的效果,所述加湿装置和新风风机之间设有第四表冷器,所述第三壳体下方依次连接有第三过滤器、第八水泵、第四过滤器、第三表冷器、第二阀门,第四表冷器的出口和入口之间通过第二水源连接,所述第二阀门连接第四表冷器的出口;所述第三表冷器的一侧设有第二风机;所述回风风机与第四表冷器之间设有第一混风装置,所述第一混风装置包括第一输入口、第一输出口和第二输出口,所述第一输入口与室内连通,所述第一输出口朝向回风风机,第二输出口朝向第四表冷器。

优选的,为了更好的实现加湿效果,所述加湿装置包括v型气水换热装置、第一水源、第一表冷器,v型气水换热装置的底部依次通过第六管道、换热器、第五水泵与v型气水换热装置的上部连接;所述第一水源进口和出口通过换热器连接,所述第一水源的出口还连接第一表冷器的进口,第一表冷器的出口连接第一水源的进口;所述第一水源的进口依次通过第一阀门、第二表冷器、第一过滤器、第七水泵、第二过滤器与v型气水换热装置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表冷器的一侧设有第一风机;所述v型气水换热装置靠近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表冷器位于v型气水换热装置和新风风机之间。

优选的,为了对空气进行利用,所述回风风机与第一表冷器之间设有第二混风装置,所述第二混风装置包括第二输入口、第三输出口和第四输出口,所述第二输入口与室内连通,所述第三输出口朝向回风风机,第四输出口朝向第一表冷器。

所述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上也设有托板,为了方便第三填料和第四填料的安装。所述第一混风装置和第二混风装置可以为比例阀。

上述空气处理机组中,为了实现对空气的过滤,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左侧设有空气过滤组件;所述空气过滤组件可以为初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或高效过滤器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了方便对空气的流量进行控制,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左侧设有比例阀,比例阀的开合度直接控制新风的流量。

优选的,所述v型气水换热装置是专利号为201820193353.1的授权专利中的v型气水换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空气与盐水接触时间更长,且空气与盐水为逆式换热换湿,空气与盐水温度及湿度梯度差始终保持一个较大的状态,逆流式全热回收热回收效率可达到65%,比传统的溶液全热回收(全热回收效率50%)效率提升了近三成,能够对新风和回风中的热量进行回收交换,全热回收装置中填料迎风面积是传统装置中的2倍,风速可降至1m/s,从根源上解决了溶液全热回收装置出风带液的问题。同时能够适应不同情况下的安装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机组,通过在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上搭配风机、各类空气过滤器、表冷器、加湿装置等装置构成各类新机组,可实现对排风进行全热回收的同时对新风进行温度及湿度上的调整,使之符合新风供给标准,大大提高了机组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实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填料片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填料片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填料片a位置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填料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空气处理机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空气处理机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空气处理机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空气处理机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填料片;2-波高线;3-竖直轴线;4-方形侧板;5-平行四边形侧板;6-第一壳体;7-第一填料;8-第一上腔体;9-第一下腔体;10-第一出风口;11-第一进风口;12-第一布液管;13-第一小孔;14-第二壳体;15-第二填料;16-第二上腔体;17-第二下腔体;18-第二出风口;19-第二进风口;20-第二布液管;21-第二小孔;22-第一管道;23-第一水泵;24-第二管道;25-第二水泵;26-第一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27-第二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28-初效过滤器;29-新风风机;30-回风风机;31-第三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32-第四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311-第三壳体;312-第三填料;313-第三上腔体;314-第三下腔体;315-第三出风口;316-第三进风口;317-第三布液管;318-第三小孔;321-第四壳体;322-第四填料322;323-第四上腔体;324-第四下腔体;325-第四出风口;326-第四进风口;327-第四布液管;328-第四小孔328;33-第三管道;34-冷凝器;35-第三水泵;36-第四管道;37-蒸发器;38-第四水泵;39-压缩机;40-四通阀;41-第五管路;42-膨胀阀;43-比例阀;44-第四表冷器;45-第一混风装置;46-第二阀门;47-第三表冷器;48-第二风机;49-第四过滤器;50-第八水泵;51-第三过滤器;52-第二水源;53-第一输入口;54-第一输出口;55-第二输出口;56-v型气水换热装置;57-第一水源;58-第一表冷器;59-第六管道;60-换热器;61-第五水泵;62-第一阀门62;63-第二表冷器;64-第一过滤器;65-第七水泵;66-第二过滤器;67-第一风机;68-第二输入口;69-第三输出口;70-第四输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上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上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4所示,第一填料7包括边框和依次设置于边框内的多个填料片1,所述填料片1为波纹状,所述填料片1的波高线2与填料片1的竖直轴线3的夹角大于0°小于15°;相邻两个填料片1之间波高线2的夹角大于0°小于90°;所述填料片1的板面平行设置;所述边框由两个对应的方形侧板4和两个对应的平行四边形侧板5合围组成;所述填料片1的波高线2与方形侧板4平行。

如图5所示的一种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第一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26和第二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27;所述第一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包括第一壳体6,第一壳体6内倾斜设置有第一填料7,第一填料7将第一壳体6分割为第一上腔体8和第一下腔体9,所述第一壳体6位于第一上腔体8部分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出风口10,所述第一壳体6位于第一下腔体9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1;所述第一上腔体8内沿第一填料7倾斜方向设有第一布液管12,所述第一布液管12上设有多个第一小孔13;所述第二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包括第二壳体14,第二壳体14内倾斜设置有第二填料15,第二填料15将第二壳体14分割为第二上腔体16和第二下腔体17,所述第二壳体14位于第二上腔体16部分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出风口18,所述第二壳体14位于第二下腔体17的侧壁上设有第二进风口19;所述第二上腔体16内沿第二填料15倾斜方向设有第二布液管20,所述第二布液管20上设有多个第二小孔21;所述第一壳体6的底部通过第一管道22与第二布液管20连接,第一管道22上设有第一水泵23;第二壳体14的底部通过第二管道24与第一布液管12连接;所述第二管道24上设有第二水泵25,如此可以满足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中液体循环的需求。所述第一小孔13和第二小孔21分别朝向第一填料7和第二填料15的方向。

工作时,液体通过第一布液管12和第一小孔13均匀喷洒在第一填料7上,液体自上而下流动;新风通过第一进风口11经第一填料7实现热交换和加湿从第一出风口10排出,第一壳体6内的液体经过第一管道22、第一水泵23,然后通过第二布液管20和第二小孔21喷洒在第二填料15上,排风通过第二进风口19在第二壳体14内与第二填料15换热后经第二出风口18排出,此时液体再通过第二管道24和第二水泵25进入第一布液管12进行循环,如此实现高效率的热回收和热交换。

实施例1

如图6所示的一种空气处理机组包括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加湿装置、新风风机29、回风风机30,所述第一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26的第一出风口10的右侧依次设有加湿装置和新风风机29;第二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27的第二进风口19的右侧设有回风风机30;所述第一进风口11的左侧设有初效过滤器28。所述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为图5中去除第二水泵25的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

所述加湿装置包括第三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31、第四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32和热泵系统,所述第三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31包括第三壳体311,第三壳体311内倾斜设置有第三填料312,第三填料312将第三壳体311分割为第三上腔体313和第三下腔体314,所述第三壳体311位于第三上腔体313部分的侧壁上设有第三出风口315,所述第三壳体311位于第三下腔体314的侧壁上设有第三进风口316;所述第三上腔体313内沿第三填料312倾斜方向设有第三布液管317,所述第三布液管317上设有多个第三小孔318;所述第四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32包括第四壳体321,第四壳体321内倾斜设置有第四填料322,第四填料322将第四壳体321分割为第四上腔体323和第四下腔体324,所述第四壳体321位于第四上腔体323部分的侧壁上设有第四出风口325,所述第四壳体321位于第四下腔体324的侧壁上设有第四进风口326;所述第四上腔体323内沿第四填料322倾斜方向设有第四布液管327,所述第四布液管327上设有多个第四小孔328;所述第三壳体311的底部依次通过第三管道33、冷凝器34、第三水泵35与第四布液管327连接;第四壳体321的底部依次通过第四管道36、蒸发器37、第四水泵38与第三布液管317连接;所述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39,压缩机39的进口和压缩机39的出口通过四通阀40连接,四通阀40的一端连接冷凝器34,四通阀40的另一端连接蒸发器37,所述蒸发器37和冷凝器34之间通过第五管路41连接,第五管路41上设有膨胀阀42;所述第三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31位于第一出风口10和新风风机29之间;所述第四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32位于第二进风口19和回风风机30之间;所述第三填料312和第四填料322与第一填料7的结构相同。

本实施例中,去除第二水泵25,第一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26和第二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27进行上下布置,通过液体的重力实现循环,

工作时,所述加湿装置中第三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31、第四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32之间的工作原理与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的工作原理相同,热泵系统对蒸发器37和冷凝器34进行作用,实现液体的温度调整,冷凝器34和蒸发器37之间通过膨胀阀42实现连通。

实施例2

如图7所示的一种空气处理机组,包括实施例1中的结构,还包括所述加湿装置和新风风机29之间设有第四表冷器44,所述第三壳体311下方依次连接有第三过滤器51、第八水泵50、第四过滤器49、第三表冷器47、第二阀门46,第四表冷器44的出口和入口之间通过第二水源52连接,所述第二阀门46连接第四表冷器44的出口;所述第三表冷器47的一侧设有第二风机48;所述回风风机30与第四表冷器44之间设有第一混风装置45,所述第一混风装置45包括第一输入口53、第一输出口54和第二输出口55,所述第一输入口53与室内连通,所述第一输出口54朝向回风风机30,第二输出口55朝向第四表冷器44;所述初效过滤器28的左侧设有比例阀43;所述比例阀43能够调整进风量。

使用时,第二水源52可以给第四表冷器44提供冷热水,实现不同需求的温度调节,第一混风装置45将室内的空气进行利用,调整温度和湿度。第二水源52通过第二阀门46、第三表冷器47换热之后,经第四过滤器49、第八水泵50和第三过滤器51后可以给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补水,满足液体需求。

实施例3

如图8所示的一种空气处理机组,包括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加湿装置、新风风机29、回风风机30,所述第一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26的第一出风口10的右侧依次设有加湿装置和新风风机29;第二z型逆流气液换热装置27的第二进风口19的右侧设有回风风机30;所述第一进风口11的左侧设有初效过滤器28。所述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为图5中去除第二水泵25的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

所述加湿装置包括v型气水换热装置56、第一水源57、第一表冷器58,v型气水换热装置56的底部依次通过第六管道59、换热器60、第五水泵61与v型气水换热装置56的上部连接;所述第一水源57进口和出口通过换热器60连接,所述第一水源57的出口还连接第一表冷器58的进口,第一表冷器58的出口连接第一水源57的进口;所述第一水源57的进口依次通过第一阀门62、第二表冷器63、第一过滤器64、第七水泵65、第二过滤器66与v型气水换热装置56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表冷器63的一侧设有第一风机67;所述v型气水换热装置56靠近第一出风口10,所述第一表冷器58位于v型气水换热装置56和新风风机29之间。

工作时,空气经过初效过滤器28过滤后在z型逆流式自加湿全热回收装置中换热,在经v型气水换热装置56换热加湿后,通过第一表冷器58实现新风的进入;第一水源57能够实现对第一表冷器58的冷热交换,第一水源57中的水经过第一阀门62、第二表冷器63换热、第一过滤器64、第七水泵65、第二过滤器66为v型气水换热装置56补充水分,实现自动补水。

实施例4

如图9所示的一种加湿装置,包括实施例3中的结构,还包括所述回风风机30与第一表冷器58之间设有第二混风装置67,所述第二混风装置67包括第二输入口68、第三输出口69和第四输出口70,所述第二输入口68与室内连通,所述第三输出口69朝向回风风机,第四输出口70朝向第一表冷器。所述初效过滤器28的左侧设有比例阀43;所述比例阀43能够调整进风量。所述第二混风装置67能够实现空气能量的合理利用,提高热利用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