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26551发布日期:2020-05-20 03:18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式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板式换热器是由多个换热板片组(或称为换热板片组件)按照一定的间隔,进行压紧组成的可拆卸的换热设备。板式换热器具有体积小、占地面积小、传热效率高、组装灵活、热损失小等优点,在化工、能源等领域得到广泛使用。以烟气处理为例,将空气或水作为换热介质,通过板式换热器对烟气进行换热,以实现对烟气中热量的回收,有利于节能减排。

但在板式换热器的实际加工生产过程中,对于任意一个换热板片组而言,均包括多个换热组件,需要将各个换热组件、密封结构等组件装配成一个换热板片组,然后将多个换热板片组组合形成板式换热器。在该过程中,各个换热组件之间、各个换热板片组之间的密封性尤为重要;若生产出的板式换热器密封性能较差,则容易出现不同介质之间的窜流、混流,导致物质污染、换热失效等问题;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亟需提高板式换热器密封性能的需求,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板式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板式换热器密封性能亟需提高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密封装置及多个相互交替堆叠的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所述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均为拱形板;以任意一个第一换热板为基准板,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下侧面与一个第二换热板焊接,且所述第一换热板与一个第二换热板之间形成第一拱形空间;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上侧面与另一个第二换热板焊接,且所述第一换热板与另一个第二换热板之间形成第二拱形空间;所述密封装置依次与第一换热板的端部、第二换热板的端部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板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撑板、第一连接板、第一主板、第二连接板、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换热板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三支撑板、第三连接板、第二主板、第四连接板、第四支撑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为折弯成型。

进一步的,以任意一个第一换热板为基准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板面、第二支撑板的下板面与一个第二换热板的第二主板的上板面焊接,且第一支撑板、第一连接板、第一主板、第二连接板、第二支撑板与一个第二换热板的第二主板之间形成第一拱形空间;

所述第一主板的上板面与另一个第二换热板的第三支撑板的下板面、第四支撑板的下板面焊接,且第一主板与另一个第二换热板的第三支撑板、第三连接板、第二主板、第四连接板、第四支撑板之间形成第二拱形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装置包括多个密封块,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三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四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板与第三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板与第四支撑板之间均以焊接的方式设置至少一个密封块。

进一步的,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立柱,所述密封装置包括密封板,所述密封板设置在密封块与立柱之间,且密封板的一端与密封块焊接,密封板的另一端与立柱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板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焊接板、过渡板、第二焊接板,所述第一焊接板与密封块焊接,所述第二焊接板与立柱焊接,所述过渡板为弧面板。

进一步的,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立柱,所述密封装置为一体化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一端与立柱焊接,所述板体的另一端上交替设置第一密封齿,第二密封齿。

进一步的,以任意一个第一换热板为基准板,所述第一密封齿设置在第一换热板的端部与一个第二换热板的端部之间,且第一密封齿与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焊接;所述第二密封齿设置在第一换热板的端部与另一个第二换热板的端部之间,且第一密封齿与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拱形空间为第一介质通道,所述第二拱形空间为第二介质通道,在第一介质通道和/或第二介质通道中设置多个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的一端与第一换热板连接,所述支撑结构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板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通过将拱形结构的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相互交替堆叠并焊接,形成密封性良好的第一介质通道、第二介质通道,避免物料从第一介质通道、第二介质通道中逸出;同时设置密封装置依次与第一换热板的端部、第二换热板的端部焊接,对第一介质通道、第二介质通道进行进一步密封,从而一方面提高了板式换热器各组件之间的连接牢靠性,另一方面提高了板式换热器的密封性能,避免第一介质通道、第二介质通道中的物料发生窜流。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中换热板片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中换热板片组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中换热板片组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中第一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中第一换热板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中第二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中第二换热板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中密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中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换热板片组1,第一换热板2,第一主板21,第一连接板22,第二连接板23,第一支撑板24,第二支撑板25,第一拱形空间26,第二换热板3,第二主板31,第三连接板32,第四连接板33,第三支撑板34,第四支撑板35,第二拱形空间36,密封块4,第一介质通道5,第二介质通道6,立柱7,密封板8,第一焊接板81,第二焊接板82,过渡板83,密封件9,板体91,第一密封齿92,第二密封齿93。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向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传达他们工作的实质所通常使用的术语来描述本公开的实用新型概念。然而,这些实用新型概念可体现为许多不同的形式,因而不应视为限于本文中所述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板式换热器,如附图1-11所示,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板片组1,任意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片组1之间形成第二介质通道6,用于为烟气或换热介质的流动、换热提供通路,所述换热板片组1内部设置第一介质通道5,用于为换热介质或烟气的流动、换热提供通路,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是,所述换热介质为水或空气。

在板式换热器的实际生产装配过程中,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板式换热器密封性能亟需提高的问题,本实施例对换热板片组1及板式换热器等结构及其装配关系进行改进,具体为:

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密封装置及多个相互交替堆叠的第一换热板2、第二换热板3,第一换热板2与任意一个相邻的第二换热板3均可视为一个换热板片组1;所述第一换热板2、第二换热板3均为拱形板;

为了便于描述,以任意一个第一换热板2为基准板,所述第一换热板2的下侧面与一个第二换热板3焊接,且所述第一换热板2与一个第二换热板3之间形成第一拱形空间26,所述第一拱形空间26为第一介质通道5;

所述第一换热板2的上侧面与另一个第二换热板3焊接,且所述第一换热板2与另一个第二换热板3之间形成第二拱形空间36,所述第二拱形空间36为第二介质通道6;所述密封装置依次与第一换热板2的端部、第二换热板3的端部焊接,分别对第一介质通道5、第二介质通道6进行密封。

从而本实施例通过将拱形结构的第一换热板2、第二换热板3相互交替堆叠并焊接,形成密封性良好的第一介质通道5、第二介质通道6,避免物料从第一介质通道5、第二介质通道6中逸出;同时设置密封装置依次与第一换热板2的端部、第二换热板3的端部焊接,对第一介质通道5、第二介质通道6进行进一步密封,从而一方面提高了板式换热器各组件之间的连接牢靠性,另一方面提高了板式换热器的密封性能,避免第一介质通道5、第二介质通道6中的物料发生窜流。

实施例2

如附图1-8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第一换热板2、第二换热板3的具体结构及其装配关系进行介绍。

所述第一换热板2为拱形结构,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撑板24、第一连接板22、第一主板21、第二连接板23、第二支撑板25;

所述第二换热板3为拱形结构,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三支撑板34、第三连接板32、第二主板31、第四连接板33、第四支撑板35;

为了便于描述,以任意一个第一换热板2为基准板,所述第一支撑板24的下板面、第二支撑板25的下板面与一个第二换热板3的第二主板31的上板面焊接,且第一支撑板24、第一连接板22、第一主板21、第二连接板23、第二支撑板25与一个第二换热板3的第二主板31之间形成第一拱形空间26,即第一介质通道5;

所述第一主板21的上板面与另一个第二换热板3的第三支撑板34的下板面、第四支撑板35的下板面焊接,且第一主板21与另一个第二换热板3的第三支撑板34、第三连接板32、第二主板31、第四连接板33、第四支撑板35之间形成第二拱形空间36,即第二介质通道6。

所述第一换热板2、第二换热板3为折弯成型,一方面便于生产加工,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能够确保第一换热板2、第二换热板3的机械强度,有利于提高板式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3

如附图1-10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对密封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介绍;

所述密封装置包括多个密封块4,所述密封块4设置在第一换热板2的端部、第二换热板3的端部之间,且密封块4分别与第一换热板2、第二换热板3焊接;

具体的,所述第一支撑板24与第三支撑板34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板24与第四支撑板35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板25与第三支撑板34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板25与第四支撑板35之间均以焊接的方式设置至少一个密封块4。

实施例4

如附图1-10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对板式换热器及密封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介绍;

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立柱7,所述立柱7为板式换热器的框架结构。

在实施例3的结构基础上,所述密封装置包括密封板8,所述密封板8设置在密封块4与立柱7之间,且密封板8的一端与密封块4焊接,密封板8的另一端与立柱7焊接,从而使得烟气、换热介质的进出口均被隔离开来,进一步确保了在板式换热器中烟气与换热介质之间不会发生窜流,极大地提高了板式换热器的密封性能。

所述密封板8为直板结构,可以为常规的平直板,也可以为其他异形板;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所述密封板8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焊接板81、过渡板83、第二焊接板82,所述第一焊接板81与密封块4焊接,所述第二焊接板82与立柱7焊接,所述过渡板83为弧面板,从而使密封板8在整体结构上能够呈现一定的弧度,能够改善密封板8上的受力分布情况,有利于提高密封板8的机械性能,确保密封板8以及板式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5

如附图11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改进,具体的: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结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实施例4为密封块4、密封板8之间为分体结构,然后焊接为一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装置为一体化的密封件9,所述密封件9包括板体91,所述板体91的一端与立柱7焊接,所述板体91的另一端上交替设置第一密封齿92,第二密封齿93;

为了便于描述,以任意一个第一换热板2为基准板,所述第一密封齿92设置在第一换热板2的端部与一个第二换热板3的端部之间,且第一密封齿92与第一换热板2、第二换热板3焊接;所述第二密封齿93设置在第一换热板2的端部与另一个第二换热板3的端部之间,且第一密封齿92与第一换热板2、第二换热板3焊接。

作为优选的,所述密封件9为冲压成型,一方面便于生产加工,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能够确保密封件9的机械强度,有利于提高密封件9及板式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一体化的密封件9,在其结构上设置梳齿结构,即第一密封齿92、第二密封齿93,同样能够对第一介质通道5、第二介质通道6进行密封,以提高板式换热器的密封性能,避免第一介质通道5、第二介质通道6中的物料发生窜流;同时一体化的密封件9有利于生产加工及装配的进行,有利于提高板式换热器的装配效率。

实施例6

为了确保单个换热板片组1的机械强度,或多个换热板片组1之间的装配牢靠性,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5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对所述板式换热器进行改进:

在第一介质通道5和/或第二介质通道6中设置多个支撑结构;对于任意一个支撑结构而言,所述支撑结构的一端与第一换热板2连接,所述支撑结构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板3连接;作为优选的方案,在上下的竖直方向上,所述支撑结构的一端与第一主板21连接,所述支撑结构的另一端沿竖直方向延伸,直至与其相邻的第二主板31连接。

对于所述支撑结构而言,可以是连续的支撑条,也可以是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结构与第一换热板2和/或第二换热板3焊接;

优选的,若支撑结构是支撑条,则支撑条与第一换热板2和/或第二换热板3之间以断续焊接的方式连接;若支撑结构是支撑立柱,则支撑立柱在第一介质通道5和/或第二介质通道6中以均匀分散的状态分布。

从而通过设置支撑结构,若设置在换热板片组1内部的第一介质通道5中,则有利于提高单个换热板片组1的机械强度,若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片组1之间的第二介质通道6中,则有利于提高换热板片组1之间的装配牢靠性;同时,支撑结构的设置,能够对第一介质通道5和/或第二介质通道6中的物质流动状态进行扰流,增大物质的紊流状态,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