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补偿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89447发布日期:2020-07-31 22:06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补偿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补偿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换热器行业涉及暖通、压力容器、中水处理设备,化工,石油等近30多种产业,相互形成产业链条。而传统的换热器采用的板式或管壳式结构,此类型的换热管大部分设置为笔直,换热接触面积小,待换热气体的受热至下方后,以及缺乏合理位置的补偿管持续供应和合理位置的换热输送管的流动换热,将导致换热效果明显变差,换热效率低下,而且无法根据实时换热源的温度变化情况补偿待换热源,工业应用效果差,就需要投入大量换热资源,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因此,亟须提出一种高效补偿换热器来高效补偿换热源提升温度和高效传递换热降低温度,使得设备运行功效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补偿换热器,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一种高效补偿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左筒体、右筒体、换热腔、热源管、输送进管、输送出管、第一补偿管、第二补偿管,所述左筒体和右筒体相向一侧叠合后在内部形成纵向的所述换热腔,所述换热腔的顶部设有热源进口槽,所述换热腔的底部设有热源出口槽,所述热源进口槽底端延伸至所述换热腔内,所述热源进口槽底端可拆卸式插接所述热源管的进口端,所述热源管呈蛇形弯曲状,所述热源管底部嵌套于所述热源出口槽中,所述输送进管设于所述右筒体的左上侧,所述输送出管设于所述左筒体的右下侧,所述第一补偿管设于所述左筒体的右上侧,所述第二补偿管设于所述右筒体的左下侧。

优选地,所述热源管与所述第一补偿管和第二补偿管相对应的位置上均设有输送口,所述输送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补偿管和第二补偿管插合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补偿管和第二补偿管侧面上设有通道阀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补偿管和第二补偿管上设有测温仪,且所述通道阀门与所述测温仪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热源进口槽底端延伸至所述换热腔的长度范围为50mm—80mm。

优选地,所述热源进口槽底端侧面设有突出块,所述热源管的进口端内固设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内侧设有连续的齿状凹槽,所述突出块与所述齿状凹槽相适合紧配。

优选地,所述左筒体和右筒体上设有贯通于四角处的螺栓孔,所述螺栓孔用于所述左筒体和右筒体叠合的螺栓紧固。

由于采取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左筒体和右筒体叠合拼接形成换热器,内部设置可方便工程拆卸更换安装的热源管,且关键结构设计为蛇形弯曲状,极大增加了换热面积,而且设置了第一补偿管和第二补偿管位于左、右筒体的不同高度位置,通过测温仪实时检测换热气体的温度,不断控制通道阀门开闭,实现需达到的热源温度效果;并且通过设置了输送进管和输送出管位于左、右筒体的不同高度位置,冷源通过输送进管流经和扩散至热源管的蛇形弯曲表面,及时从输送出管流出来达到高效换热效果,结构设计科学合理,节省资源,提升设备运行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左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右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卸下热源管时左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4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紧固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左筒体,2—右筒体,3—换热腔,4—热源管,5—输送进管,6—输送出管,7—第一补偿管,8—第二补偿管,9—热源进口槽,10—热源出口槽,11—输送口,12—通道阀门,13—测温仪,14—突出块,15—紧固件,16—齿状凹槽,17—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请参阅图1-6所示的一种高效补偿换热器,包括左筒体1、右筒体2、换热腔3、热源管4、输送进管5、输送出管6、第一补偿管7、第二补偿管8,左筒体1和右筒体2相向一侧叠合后在内部形成纵向的换热腔3,换热腔3的顶部设有热源进口槽9,换热腔3的底部设有热源出口槽10,热源进口槽9底端延伸至换热腔3内,热源进口槽9底端可拆卸式插接热源管4的进口端,热源管4呈蛇形弯曲状,热源管4底部嵌套于热源出口槽9中,输送进管5设于右筒体2的左上侧,输送出管5设于左筒体1的右下侧,第一补偿管7设于左筒体1的右上侧,第二补偿管8设于右筒体2的左下侧。

本实施例中,热源管4与第一补偿管7和第二补偿管8相对应的位置上均设有输送口11,输送口11分别与第一补偿管7和第二补偿管8插合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第一补偿管7和第二补偿管8侧面上设有通道阀门12。第一补偿管7和第二补偿管8上设有测温仪13,且通道阀门12与测温仪13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热源进口槽9底端延伸至换热腔3的长度范围为50mm—80mm,合适的伸出长度,既能够保证热源管4的紧固插接,又能防止长度过大影响密封效果。

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6所示,热源进口槽9底端侧面设有突出块14,热源管4的进口端内固设有紧固件15,紧固件15内侧设有连续的齿状凹槽16,突出块14与齿状凹槽16相适合紧配。

本实施例中,左筒体1和右筒体2上设有贯通于四角处的螺栓孔17,螺栓孔17用于左筒体1和右筒体2叠合的螺栓紧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通过左筒体1和右筒体2相向叠合拼接形成换热器,内部设置可方便工程拆卸更换安装的热源管4,热源管4内设置有紧固件15,紧固件内侧设有连续的齿状凹槽16,同突出块14相适合紧配,防止热源管内热源泄漏,有利于与热源进口槽9底端稳固连接,且热源管4的结构设计为迂回的蛇形弯曲状,极大增加了换热面积。

而且还在换热器侧面设置了第一补偿管7和第二补偿管8,位于左、右筒体的不同高度位置,分别为将第一补偿管7设于左筒体1的右上侧,第二补偿管8设于右筒体2的左下侧,当热源在热源管内流过,需要补充热源提升热量时,通过测温仪13实时检测热源的温度,不断控制通道阀门12开闭,通过上端的第一补偿管7和下端的第二补偿管8对热源管内温度提升,实现需达到的热源温度效果。

并且还通过设置了输送进管5和输送出管6位于左、右筒体的不同高度位置,主要用于输送冷源,其中冷源包括冷却水、水蒸气、工业氮气等冷源体,通过输送进管5流经和扩散至热源管4的蛇形弯曲表面,及时从输送出管6流出,利用高度差的流经换热腔3来达到高效换热效果,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实现了资源节省,设备使用的运行效率提升的作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