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式蓄冷罐及制冷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61430发布日期:2020-09-08 15:13阅读:807来源:国知局
开式蓄冷罐及制冷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开式蓄冷罐及制冷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械化装置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人工作业,机械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常常需要制冷循环系统,或者空调装置中的制冷循环系统;制冷循环系统会直接影响外界机械装置的工作效率。

现有的制冷循环系统的结构通常为,将制冷器对制冷剂进行冷却操作,再将低温的制冷剂通入外界的用冷装置中,但是现有的制冷循环系统制冷时需要制冷器工作才能完成循环,所以当出现停电或其他问题时,制冷器停止工作将导致用冷装置直接停止冷量的供应,所以现有的制冷循环系统的应对紧急情况能力的可靠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制冷循环系统中制冷器停止工作会导致用冷装置立即停止冷量供应的问题,提供一种开式蓄冷罐及制冷循环系统。

一种开式蓄冷罐,包括:

罐体,所述罐体上设置有通风口;

管体组件,设置在所述罐体内部;所述管体组件包括与所述罐体连接的下立管与上立管、对应与所述下立管连接的进水管与制冷管、及对应与所述上立管连接的循环管与出水管;

底布水件,设置在所述罐体的底部,所述底布水件与所述下立管连接,所述底布水件与所述罐体内部相连通;及

顶布水件,设置在所述罐体的顶部,所述顶布水件与所述上立管连接,所述顶布水件与所述罐体内部相连通。

上述开式蓄冷罐,通过设置管体组件,进而保证通过罐体可以对制冷剂进行储存,通过设置底布水件与顶布水件提高对制冷剂的输送面积,保证当制冷器突然停止工作时,通过底布水件与顶布水件对罐体内的制冷剂进行循环,可以保证继续对外界的用冷装置提供冷量,进而通过该开式蓄冷罐提高了应对紧急情况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布水件呈环状结构环绕设置在所述下立管外侧,所述顶布水件呈环状结构环绕设置在所述上立管外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布水件与顶布水件呈并列状结构设置,所述底布水件与所述下立管的设置方向相垂直,所述顶布水件与所述上立管的设置方向相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立管上设置有下配水管,所述上立管上设置有上配水管;所述下配水管与所述底布水件连接,所述上配水管与所述顶布水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配水管与所述上配水管的结构相同;所述下配水管包括与所述下立管连接的第一分支部、与所述第一分支部连接的第二分支部、及与所述第二分支部连接的第三分支部,所述第三分支部与所述底布水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支部相对设置在所述下立管的两侧,所述第二分支部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支部背向所述下立管的一端,所述第三分支部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分支部背向所述第一分支部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立管与上立管沿同一中心轴线延伸设置,所述下立管与上立管之间设置有隔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布水件靠近所述顶布水件的一侧设置有下均流板,所述顶布水件靠近所述底布水件的一侧设置有上均流板,所述上均流板的两侧对应相连通,所述下均流板的两侧对应相连通。

一种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冷却器、与所述冷却器连接的制冷器、上述的开式蓄冷罐、及连接所述开式蓄冷罐的用冷装置;所述冷却器内容置有冷却剂,所述闭式蓄冷罐内设置有制冷剂;所述制冷器与冷却器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冷却,并将冷却后的制冷剂输送回所述闭式蓄冷罐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式蓄冷罐的进水管与出水管对应与所述制冷器相连接;所述制冷管与循环管对应与所述用冷装置相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的开式蓄冷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述开式蓄冷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所述的管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顶布水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的含义为:

100-制冷循环系统;

10-冷却器、15-供水管、16-回水管;

20-制冷器;

30-开式蓄冷罐;

40-罐体、41-通风口、45-补水管、46-溢流管、47-排污管;

50-管体组件、51-下立管、52-上立管、57-隔板、53-进水管、54-制冷管、55-循环管、56-出水管;

60-底布水件、65-下均流板;

70-顶布水件、75-上均流板;

80-下配水管、81-上配水管、85-第一分支部、86-第二分支部、87-第三分支部;

90-用冷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系统100,包括冷却器10、与冷却器10连接的制冷器20、与制冷器20连接的开式蓄冷罐30、及连接开式蓄冷罐30的用冷装置90;该制冷循环系统100用于为用冷装置90提供工作所需的冷量。

该冷却器10呈中空状结构设置,该冷却器10的内部容置有冷却剂,该冷却器10用于为制冷器20提供冷却剂;在本实施例中,该冷却剂为水。该冷却器10上设置有供水管15及回水管16;供水管15与回水管16对应与制冷器20连接,供水管15呈中空圆管状结构将冷却剂输送至制冷器20内,该回水管16用于将制冷器20与冷却器10连接,该冷却剂用于吸收制冷器20在制冷工作中所产生的热量,通过供水管15与回水管16形成冷却循环回路,以保证制冷器20的正常工作。进一步地,该供水管15上设置有供水泵,以驱动冷却剂自冷却器10进入制冷器20内。

开式蓄冷罐30对应与制冷器20背向冷却器10的一侧连接,开式蓄冷罐30内设置有制冷剂,该制冷器20与冷却器10配合对制冷剂进行冷却,并且制冷器20对应将冷却后的制冷剂输送回开式蓄冷罐30内;该开式蓄冷罐30包括罐体40、与罐体40连接的管体组件50、及与管体组件50连接的底布水件60与顶布水件70。该罐体40呈中空柱状结构设置,该罐体40内部用于容置制冷剂;该罐体40上设置有通风口41,该通风口41对应设置在罐体40的顶端,通风口41用于将罐体40的内部与外界相连通,进而保证罐体40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相同,有效利用大气压强与制冷剂自身的压强进行循环,进而降低制冷循环系统100的加工成本。在本实施例中,该罐体40上设置有补水管45与溢流管46;该补水管45与溢流管46对应设置在罐体40的顶端,补水管45与溢流管46相对设置在罐体40的两侧,该补水管45用于当罐体40内制冷剂不足时向罐体40内补充制冷剂,该溢流管46用于当罐体40内的制冷剂体积过大时排出至外界。进一步地,该罐体40上设置有排污管47,该排污管47对应与罐体40的底端连接,该排污管47用于将罐体40内的制冷剂排出,进而实现对制冷剂的更换,方便对罐体40的后期维护。

该管体组件50对应设置在罐体40内部,该管体组件50对应与制冷器20相连通;该管体组件50包括与罐体40连接的下立管51与上立管52、对应与下立管51连接的进水管53与制冷管54、及对应与上立管52连接的循环管55与出水管56。该下立管51呈中空圆管状结构沿竖直方向设置在罐体40内,该下立管51的底端对应与罐体40的部连接;该上立管52呈中空圆管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罐体40内,该上立管52对应设置在罐体40的顶部;在本实施例中,该下立管51与上立管52沿同一中心轴线延伸设置,该下立管51与上立管52之间设置有隔板57,该隔板57呈直板状沿水平方向设置,该隔板57的两侧分别封堵上立管52与下立管51。

该进水管53与制冷管54相对设置在下立管51的两侧,进水管53与制冷管54的一端对应与下立管51连接,另一端对应穿设罐体40向外延伸设置,该进水管53对应设置在制冷管54的下方,该进水管53与制冷器20连接,进水管53用于将制冷器20冷却后的制冷剂输入管体组件50,该制冷管54用于将开式蓄冷罐30内的冷却液输送至外界的用冷装置90。该循环管55与出水管56相对设置在上立管52的两侧,循环管55与出水管56的一端对应与上立管52相连接,另一端对应穿设罐体40向外延伸设置,该循环管55对应设置在出水管56的下方,该循环管55对应与外界的用冷装置90连接,进而将通过用冷装置90的制冷剂输送至开式蓄冷罐30内,该出水管56对应与制冷器20连接,出水管56用于将传输过冷量的制冷剂,即温度升高的制冷剂输送至制冷器20进行冷却。

该底布水件60对应设置在罐体40的底部,该底布水件60与下立管51连接,底布水件60与罐体40内部相连通,该底布水件60用于将进水管53输送过来的制冷剂通入罐体40内,同时该底布水件60用于将罐体40底部的制冷剂输送至制冷管54,该底布水件60有效提高制冷剂的传输面积,进而保证罐体40内制冷剂温度的分布均衡;该顶布水件70对应设置在罐体40的顶部,该顶布水件70与上立管52连接,顶布水件70对应与罐体40内部相连通,该顶布水件70用于将用冷装置90使用后的制冷剂通入罐体40内,同时该顶布水件70用于将罐体40顶部的制冷剂输送至制冷器20。在本实施例中,该顶布水件70与底布水件60的形状结构相同,该底布水件60与顶布水件70呈并列状结构设置,底布水件60与下立管51的设置方向相垂直,顶布水件70与上立管52的设置方向相垂直;进一步地,该底布水件60呈环状结构环绕设置在下立管51的外侧,各底布水件60自下立管51向外呈依次扩大状间隔设置;该顶布水件70对应呈环状结构环绕设置在上立管52的外侧。更进一步地,该底布水件60靠近顶布水件70的一侧设置有下均流板65,顶布水件70靠近底布水件60的一侧设置有上均流板75;该下均流板65的两侧对应相连通,下均流板65呈直板状沿水平方向设置,该上均流板75的结构与下均流板65的结构相同,上均流板75的两侧对应相连通,该上均流板75呈直板状沿水平方向设置,该上均流板75与下均流板65上设置有若干细小的流通孔,上均流板75与下均流板65用于减小顶布水件70与底布水件60内制冷剂流动出现的冲击,进而保证罐体40内的制冷剂更好的分层,罐体40顶部的制冷剂温度高于罐体40底部的制冷剂。

该下立管51上设置有下配水管80,上立管52上设置有上配水管81;该下配水管80用于与底布水件60连接,上配水管81与顶布水件70连接,下配水管80用于提高下立管51与底布水件60的连通面积,上配水管81用于提高上立管52与顶布水件70的连通面积。在本实施例中,该下配水管80与上配水管81的结构相同;下配水管80包括与下立管51连接的第一分支部85、与第一分支部85连接的第二分支部86、及与第二分支部86连接的第三分支部87;该第一分支部85呈相对状设置在下立管51的两侧,第二分支部86呈相对状设置在第一分支部85背向下立管51的一端,第二分支部86对应设置在第一分支部85的两侧,第三分支部87对应呈相对状设置在第二分支部86背向第一分支部85的一端,该第三分支部87设置在第二分支部86的两侧,第三分支部87与底布水件60连接,以保证提高下立管51与底布水件60的连通位置,该上配水管81用于提高上立管52与顶布水件70的连通位置。

该用冷装置90为消耗冷量的装置,用冷装置90对应设置在开式蓄冷罐30背向制冷器20的一侧,该用冷装置90对应与制冷管54及循环管55相连接,制冷管54用于将低温的制冷剂通入用冷装置90内,用冷装置90使用后通过循环管55将制冷剂通入开式蓄冷罐30内,制冷剂通过用冷装置90后对应温度升高。在本实施例中,该用冷装置90为中央空调。

本实施例中的制冷循环系统100的工作原理为:系统使用时,制冷器20通过进水管53与出水管56将罐体40内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将制冷剂的温度制冷至四至七摄氏度,此时冷却器10内的冷却剂对应循环通入制冷器20内,通过冷却剂将制冷器20对制冷剂进行冷却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进而实现对制冷器20进行降温操作,以保证正常工作;通过制冷管54与循环管55,将罐体40内的制冷剂输送至用冷装置90进行使用,因为罐体40内储存有制冷剂,所以保证当制冷器20因为突发原因不能工作时,该罐体40内的制冷剂仍然可以通过底布水件60进入制冷管54,进而输送至用冷装置90,所以保证制冷器20停止工作后,制冷循环系统100仍然可以运行一段时间。通过设置底布水件60与顶布水件70分别与下配水管80及上配水管81连接,提高管体组件50与罐体40内制冷剂的流通面积,进而保证制冷剂的温度分布均匀,即罐体40内的制冷剂底部的温度均匀较低,罐体40内顶部的制冷剂温度均匀较高;同时通过设置下均流板65与上均流板75防止制冷剂流动过程中对罐体40内制冷剂的冲荡,进而保证制冷剂在罐体40内底部温度较低,顶部温度较高,有效防止因为冲荡导致制冷剂在罐体40内的顶部与底部温度差别变小。

上述开式蓄冷罐30,通过设置管体组件50,进而保证通过罐体40可以对制冷剂进行储存,通过设置底布水件60与顶布水件70提高对制冷剂的输送面积,保证当制冷器20突然停止工作时,通过底布水件60与顶布水件70对罐体40内的制冷剂进行循环,可以保证继续对外界的用冷装置90提供冷量,进而通过该开式蓄冷罐30提高了应对紧急情况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