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湿新风交换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56806发布日期:2020-07-29 03:14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湿新风交换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风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湿新风交换机。



背景技术:

新风交换机是从新风口将室外的新风引入到室内,排风口将室内的污染空气排出室外,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吸进室内达到空气置换和洁净的效果。目前室外的空气比室内空气污染严重50-100倍pm2.5严重超标,所以要想室内的空气洁净,就必需要将室外的空气经过过滤送进室内,再通过正压力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从而达到过滤除霾的效果,使室内空气达到洁净。

现在市面上的新风交换机功能只能清洁空气,但是并没有增加空气湿度的功能,在一些干燥的地区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加湿新风交换机。

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加湿新风交换机,包括内部设置有容置腔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开设有回风口、送风口、新风口和排风口;

交换芯体,所述交换芯体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容置腔内;

若干隔板,若干所述隔板与所述交换芯体把所述壳体的容置腔分隔成回风腔、送风腔、新风腔和排风腔;

内循环风阀,所述内循环风阀设置在所述隔板上,所述内循环风阀打开时连通所述回风腔和所述送风腔;

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设置在所述送风腔内。

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加湿新风交换机,设置有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能够为所述加湿新风交换机在进行室内空气循环的时候,能够增加空气的湿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回风过滤装置,所述回风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回风腔内;

新风过滤装置,所述新风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新风腔内;

送风机,所述送风机设置在所述送风腔内,所述送风机的输出口与所述送风口连通;

排风机,所述排风机设置在所述排风腔内,所述排风机的输出口与所述排风口连通。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内循环风阀包括阀门框架、阀门电机、若干阀片和连杆,所述阀门框架设置在所述隔板上,所述阀门电机设置在所述阀门框架上,若干所述阀片可转动设置在所述阀门框架内,所述连杆的端部与所述阀门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连杆的主体部分与所述阀片的端部传动连接。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加湿装置设置在所述内循环风阀的一侧。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固定框架、水槽和加湿帘体,所述固定框架设置在所述隔板上,所述水槽设置在所述固定框架的底端,所述加湿帘体设置在所述固定框架内。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固定盖板,所述固定框架的顶端设置有用于所述加湿帘体安装的安装口,所述固定盖板盖合所述固定框架的安装口。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加湿帘体的顶端设置有温控单元。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加湿新风交换机还包括新风隔离阀,所述新风隔离阀设置在所述新风口。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加湿新风交换机还包括排风隔离阀,所述排风隔离阀设置在所述排风口。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回风过滤装置和所述新风过滤装置均包括hepa过滤层。

为了能更清晰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将结合附图说明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加湿新风交换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循环风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加湿帘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加湿新风交换机的常规模式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加湿新风交换机的加湿模式示意图。

附图图例说明:1、壳体;11、回风腔;12、送风腔;13、新风腔;131、新风隔离阀;14、排风腔;141、排风隔离阀;2、交换芯体;3、隔板;4、内循环风阀;41、阀门框架;42、阀门电机;43、阀片;44、连杆;5、加湿装置;51、固定框架;52、水槽;53、加湿帘体;531、温控单元;54、固定盖板;6、回风过滤装置;7、新风过滤装置;8、送风机;9、排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加湿新风交换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一种加湿新风交换机包括具有容置腔的壳体1、交换芯体2、若干隔板3、内循环风阀4、加湿装置5、回风过滤装置6、新风过滤装置7、送风机8和排风机9,所述交换芯体2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容置腔内,若干所述隔板3与所述交换芯体2把所述壳体1的容置腔分隔成回风腔11、送风腔12、新风腔13和排风腔14,所述内循环风阀4设置在所述隔板3上,所述加湿装置5设置在所述送风腔12内,所述回风过滤装置6设置在所述回风腔11内,所述新风过滤装置7设置在所述新风腔13内,所述送风机8设置在所述送风腔12内,所述排风机9设置在所述排风腔14内。

所述壳体1为中空长方体结构,所述壳体1开设有回风口、送风口、新风口和排风口,所述回风口与所述回风腔11连通,所述送风口与所述送风腔12连通,所述新风口与所述新风腔13连通,所述排风口与所述排风腔14连通。优选地,所述加湿新风交换机还包括新风隔离阀131和排风隔离阀141,所述新风隔离阀131设置在所述新风口,所述排风隔离阀141设置在所述排风口,所述新风隔离阀131用于控制所述新风口的开通和关闭,所述排风隔离阀141用于控制所述排风口的开通和关闭。优选地,所述新风口的外部设置有防护罩(未图示),所述防护罩防止所述新风口受到外物撞击,增加所述新风口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采用金属板材进行拼接,各个板材之间通过销钉或者螺丝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的表面采用烤漆覆盖,防止所述壳体11的老化和增强所述壳体1的美观。

所述交换芯体2的形状为四棱柱结构,优选地,所述交换芯体2的四个侧面均设置有过滤网,进一步地对进入所述壳体1的空气进行洁净。所述加湿新风交换机在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时,室外空气从所述新风口进入所述新风腔13,然后经过所述交换芯体2后进入所述送风腔12,室内空气从所述回风口进入所述回风腔11,然后经过所述交换芯体2后进入所述排风腔14,所述室外空气和所述室内空气在所述交换芯体2进行充分的能量交换,使得箱体内的空气的热能有效回收,使得送风口输出的空气的温度始终舒适,减少能量损失,节能效果佳。

请参阅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循环风阀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内循环风阀4打开时连通所述回风腔11和所述送风腔12,所述内循环风阀4包括阀门框架41、阀门电机42、若干阀片43和连杆44,所述阀门框架41设置在所述隔板3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阀门框架41的安装面设置有安装孔,所述阀门框架41可以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阀门框架41可以通过嵌合或者卡扣的形式进行安装。所述阀门电机42设置在所述阀门框架41上,优选地,为了提高所述内循环风阀4的控制精准度,所述阀门电机42为步进电机。若干所述阀片43可转动设置在所述阀门框架41内,所述阀片43的两端可以通过轴承或者卡孔进行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杆44的端部与所述阀门电机42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连杆44的主体部分与所述阀片43的端部传动连接,所述阀门电机42的输出轴转动时,驱动所述连杆44,所述连杆44再带动所述阀片43进行转动,通过控制所述阀片43的转动来控制所述内循环风阀4的开通和关闭,所述传动连接可以是通过传动杆、传动齿轮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传动方式。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是本实用新型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加湿帘体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加湿装置5设置在所述内循环风阀4的一侧,所述加湿装置5包括固定框架51、水槽52和加湿帘体53,所述固定框架51设置在所述隔板3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架51的安装面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固定框架51可以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架51可以通过嵌合或者卡扣的形式进行安装。所述水槽52设置在所述固定框架51的底端,优选地,所述水槽52的外表面设置有方便使用者对所述水槽52进行拆卸和安装的凹陷部,所述水槽52可以为简单的容置器皿,也可以是加湿器、喷雾器等装置,只要所述水槽52能够容置水分和提供水分给所述加湿帘体53即可。所述加湿帘体53设置在所述固定框架51内,所述加湿帘体53可以通过嵌合或者卡扣的形式安装在所述固定框架51内,所述加湿帘体53的主体部分可以由吸水纤维、其他纤维混合材料或者柔性材料组成,具备优越的吸水性。

优选地,所述加湿帘体53的顶端设置有温控单元531,当加湿温度过度时,所述加湿装置5可实现自动跳脱,进一步保护所述加湿装置5的使用安全。更优选地,所述加湿装置5还包括固定盖板54,所述固定框架51的顶端设置有用于所述加湿帘体53安装的安装口,所述固定盖板54盖合所述固定框架51的安装口,使用者可以通过所述安装口对所属加湿帘体53进行安装和拆卸。

所述回风过滤装置6包括但不限于聚酯网滤芯和hepa过滤芯(highefficiencyparticulateairfilter高效空气过滤器),聚酯网,是利用纺织机械,采用不同织造方法编织的网布,能够初步隔离空气的虫子、大颗尘埃和纤维等杂质。达到hepa标准的过滤网,对于0.1微米和0.3微米的有效率达到99.7%,hepa过滤器的特点是空气可以通过,但细小的微粒却无法通过。所述hepa过滤器对直径为0.3微米(头发直径的1/200)以上的微粒去除效率可达到99.97%以上,对烟雾、灰尘以及细菌等污染物能够进行有效的过滤。

同理,所述新风过滤装置7包括但不限于聚酯网滤芯和hepa过滤芯。

所述送风机8设置在所述送风腔12内,所述送风机8的输出口与所述送风口连通。

所述排风机9设置在所述排风腔14内,所述排风机9的输出口与所述排风口连通。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是本实用新型加湿新风交换机的常规模式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加湿新风交换机的加湿模式示意图。

所述加湿新风交换机具备多种模式,本实施例主要列举常规模式和加湿模式这两种模式。

常规模式下,所述内循环风阀4关闭,所述新风隔离阀131和所述排风隔离阀141均打开,室外新风从所述新风口进入,分别经过所述新风过滤装置7、所述交换芯体2后被所述送风机8吸入,并从所述送风口送入室内;室内回风从所述回风口进入,分别经过所述回风过滤装置6、所述交换芯体2后被所述排风机9吸入,并从所述排风口排出室外。

加湿模式下,所述内循环风阀4打开,所述新风隔离阀131和所述排风隔离阀141均关闭且所述排风机9停止运行;室内回风从所述回风口进入壳体1后,在经过所述回风过滤装置6后不再经过所述交换芯体2,而是通过所述内循环风阀4被所述送风机8吸入,经过安装于所述内循环风阀4一侧的所述加湿装置5,然后在所述送风机8中被加压后送出,并在其中被吸收热量,降温至设定温度后被送入室内。

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加湿新风交换机,置有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能够为所述加湿新风交换机在进行室内空气循环的时候,能够增加空气的湿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