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叶片、吹出格栅以及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65434发布日期:2022-05-11 10:10阅读:70来源:国知局
水平叶片、吹出格栅以及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改变空气流动的方向的水平叶片、具有水平叶片的吹出格栅以及具备吹出格栅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2.以往,公知有一种在空调机的室内机中设置于吹出格栅并通过沿室内机的上下方向转动来对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进行调整的水平叶片。这样的水平叶片是长方形的平板状的部件,具有长边方向沿吹出格栅的左右方向延伸、短边方向从第一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的叶片主体。
3.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所述的水平叶片:在将从叶片主体的旋转轴引出的垂线与叶片主体相交的点规定为旋转轴对应点、将从第一端部至旋转轴对应点为止的长度设为a、将从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为止的长度设为b时,该水平叶片形成为0.2≤a/b≤0.4。由于专利文献1的水平叶片为0.2≤a/b≤0.4,所以在空调机的运转时向室内方向突出得长。由此,专利文献1的水平叶片试图抑制气流的分散并且延长气流的到达距离。
4.专利文献1:中国实用新型公告第203231488号说明书
5.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水平叶片而言,旋转轴对应点过度接近第一端部。即,水平叶片的重心与旋转轴的距离变远。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水平叶片被应用于室内机的吹出格栅时,使水平叶片转动的马达大幅受到因水平叶片的自重带来的影响。因此,马达为了使水平叶片转动所需的力大。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提供即便在水平叶片被应用于室内机的吹出格栅时也能够减小马达为了使水平叶片转动所需的力的水平叶片。
7.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水平叶片具有叶片主体,该叶片主体是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部件,短边方向从第一端部延伸至第一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并且以沿着长边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转动,若果将从旋转轴相对于叶片主体引出的垂线与叶片主体相交的点作为旋转轴对应点、将从第一端部至旋转轴对应点为止的长度设为a、将从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为止的长度设为b,则0.4<a/b<0.6。
8.根据本实用新型,水平叶片形成为关于从第一端部至旋转轴对应点为止的长度a以及从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为止的长度b成为0.4<a/b<0.6。因此,水平叶片的重心与旋转轴的距离接近。因此,即便在本实用新型的水平叶片被应用于室内机的吹出格栅时,马达为了使水平叶片转动所需的力也变小。
附图说明
9.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1的回路图。
10.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3的内部结构图。
11.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3的立体图。
12.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吹出格栅16的立体图。
13.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驱动装置22以及水平叶片26的立体图。
14.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驱动装置22的立体图。
15.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驱动装置22的从与图6不同的方向的立体图。
16.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吹出格栅16的背面立体图。
17.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吹出格栅16的一部分的后视图。
18.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水平叶片26的立体图。
19.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水平叶片26的侧视图。
20.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吹出格栅16的俯视图。
21.图13是比较例所涉及的吹出格栅16的模拟结果。
22.图1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吹出格栅16的模拟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23.实施方式1.
24.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1的室内机3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1的回路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3的内部结构图。如图1所示,空调机1具有室外机2、室内机3以及制冷剂配管4。其中,在图1中例示了1台室内机3,但室内机3的台数可以为2台以上。
25.(室外机2、室内机3、制冷剂配管4)
26.室外机2具有压缩机6、流路切换装置7、室外热交换器8、室外送风机9以及膨胀部10。如图2所示,室内机3具有室内机主体15以及吹出格栅16。室内机主体15构成室内机3的外壳,被埋入至顶棚。另外,室内机主体15例如为树脂制。此外,室内机主体15也可以不埋入至顶棚。室内机主体15具有室内热交换器11以及室内送风机12。制冷剂配管4将压缩机6、流路切换装置7、室外热交换器8、膨胀部10以及室内热交换器11连接,并且通过在内部流动制冷剂而构成制冷剂回路5。
27.(压缩机6、流路切换装置7、室外热交换器8、室外送风机9)
28.压缩机6用于压缩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7用于切换制冷剂的流通方向,例如是四通阀。室外热交换器8对制冷剂与作为热介质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例如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室外送风机9向室外热交换器8输送作为热介质的室外空气。
29.(膨胀部10、室内热交换器11、室内送风机12)
30.膨胀部10用于对制冷剂进行膨胀以及减压。室内热交换器11用于对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内送风机12向室内热交换器11输送室内空气。
31.接下来,对空调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制冷运转进行说明。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6,被压缩机压缩而以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的状态排出。排出后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装置7流入至室外热交换器8。流入至室外热交换器8的制冷剂与作为热介质的室外空气热交换而被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流入至各室内机3的膨胀部10,被膨胀部10膨胀以及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流入至室内热交换器11。流入至室内热交换器11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热交换而蒸发。此时,室内空气被冷却而室内被制冷。然后,蒸发后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装置7
被吸入至压缩机6。
32.接下来,对制热运转进行说明。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6,被压缩机6压缩而以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的状态排出。排出后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装置7流入至各室内机3的室内热交换器11。流入至室内热交换器11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热交换而被冷凝。此时,室内空气被加热而室内被制热。冷凝后的制冷剂流入至膨胀部10,被膨胀部10膨胀以及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流入至室外热交换器8。流入至室外热交换器8的制冷剂与作为热介质的室外空气热交换而蒸发。然后,蒸发后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装置7被吸入至压缩机6。
33.(吹出格栅16)
34.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3的立体图。如图2以及图3所示,吹出格栅16与室内机主体15连接,构成室内机3前表面的外壳,并且将在室内机主体15的内部被调和后的空气输送至室内。此外,吹出格栅16也可以经由供空气通过的管道(未图示)与室内机主体15连接。吹出格栅16具有形成有吹出口31的壳体21、驱动装置22(参照图6)、端部连接部23(参照图4)、中间连接部24(参照图4)、水平叶片固定部25(参照图9)、4片水平叶片26以及12片垂直叶片27(参照图8)。
35.(壳体21)
36.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吹出格栅16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壳体21例如是树脂以及金属制,构成吹出格栅16的外壳。在壳体21的前表面形成有向室内吹出空气的开口亦即吹出口31。即,壳体21是在前表面形成有吹出口31的框状的部件。
37.(驱动装置22)
38.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驱动装置22以及水平叶片26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驱动装置22的立体图。而且,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驱动装置22的与从图6不同的方向的立体图。如图5~图7所示,驱动装置22用于同轴驱动水平叶片26以及垂直叶片27。驱动装置22具有安装部32、水平驱动装置33以及垂直驱动装置34(参照图8)。安装部32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位于吹出口31的左右方向的一端的方式被设置于壳体21。安装部32用于安装水平驱动装置33以及垂直驱动装置34。
39.(水平驱动装置33)
40.水平驱动装置33使水平叶片26沿上下方向转动,以位于吹出口31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方式被设置于壳体21。水平驱动装置33具有2个水平马达51、4个臂52以及2个水平连杆53。水平马达51具有向侧方延伸的轴(未图示),产生使水平叶片26转动的动力。各个水平马达51设置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安装部32的上部以及下部。臂52与水平叶片26以及水平马达51连接,将由水平马达51产生的动力传递至水平叶片26。各个臂52沿安装部32的上下方向等间隔地排列设置,具有马达插入部81、水平叶片连接部82以及连杆连接部83。
41.马达插入部81是中空的圆筒状的部件,供水平马达51的轴插入。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最上部以及最下部的2个马达插入部81插入水平马达51的轴,对中部的2分马达插入部81未插入水平马达51的轴。水平叶片连接部82是与马达插入部81的端部连接的棒状的部件,被插入至后述的水平叶片26的轴开口74。连杆连接部83是从马达插入部81向侧方延伸的部件,连接水平连杆53。水平连杆53连接2个臂52,使2个水平叶片26以共同的角度转动。即,水平驱动装置33通过设置于上部与下部的2个水平马达51经由水平连杆53分别使2个水平叶片26转动来使合计4个水平叶片26转动。此外,水平马达51的数量以及水平连杆53所连
接的臂52的数量等并不被限定,可以根据水平叶片26的设置数量等来变更。另外,水平驱动装置33也可以是齿轮式。
42.(垂直驱动装置34)
43.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吹出格栅16的背面立体图。垂直驱动装置34使垂直叶片27沿左右方向转动。如图8所示,垂直驱动装置34具有垂直马达61、旋转部62以及垂直连杆63。垂直马达61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未图示),产生使垂直叶片27转动的动力。旋转部62是大致圆筒形的部件,以各12个等间隔地位于吹出口31的上部以及下部的方式设置于壳体21。旋转部62以从上下夹着垂直叶片27的方式固定于壳体21,与垂直叶片27接触的面伴随着垂直叶片27而沿左右方向转动。垂直连杆63是沿着吹出口31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部件,与垂直马达61连接,并且嵌合至后述的各个垂直叶片27的连杆槽93。垂直连杆63将由垂直马达61产生的动力传递至垂直叶片27,使各个垂直叶片27以共同的角度转动。
44.(端部连接部23)
45.如图4所示,端部连接部23是在吹出口31中以位于与水平驱动装置33相反侧的另一端的方式设置于壳体21的平板状的部件,形成有在吹出口31的左右方向形成为凹状的圆形的开口亦即端部开口35。
46.(中间连接部24、水平叶片固定部25)
47.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吹出格栅16的一部分的后视图。如图9所示,中间连接部24是被设置为在壳体2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部件,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圆形的开口亦即中间开口36。即,水平驱动装置33与中间连接部24的间隔和中间连接部24与端部连接部23的间隔相等。其中,中间连接部24只要位于驱动装置22的安装部32与端部连接部23之间即可,可以设置于宽度方向的中央以外的位置,可以设置有多个。如图9所示,水平叶片固定部25将水平叶片26固定于壳体21,具有被插入至中间开口36的棒状的部件亦即销部37以及从销部37的一端的整周向销部37的径向突出的突起部38。
48.(水平叶片26)
49.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水平叶片26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水平叶片26的侧视图。水平叶片26沿壳体21的上下方向转动,对从吹出口31吹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进行调整。如图10所示,水平叶片26具有叶片主体41、轴部42、端部支承部43以及中间支承部44。叶片主体41是大致长方形的平板状的部件,长边方向沿壳体21的左右方向延伸,短边方向从第一端部71延伸至第一端部71的相反的第二端部72。叶片主体41以沿着长边方向的旋转轴r为中心进行转动。这里,如图11所示,将从旋转轴r对于叶片主体41引出的垂线p与叶片主体41相交的点作为旋转轴对应点73。并且,若将从第一端部71至旋转轴对应点73为止的叶片主体41的短边方向的长度设为a、将从第一端部71至第二端部72为止的叶片主体41的短边方向的长度设为b,则a/b为0.46。此外,只要水平叶片26的重心与旋转轴r的距离足够接近即可,只要满足0.4<a/b<0.6即可。
50.轴部42是与叶片主体41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的下表面连接并向下方延伸的部件。在轴部42形成有沿叶片主体41的长边方向贯通的圆形的开口亦即轴开口74。在轴开口74插入臂52的水平叶片连接部82(参照图6)。端部支承部43是与叶片主体41的下表面且与轴部42相反的另一端连接并向下方延伸的部件。在端部支承部43设置有端部支承棒75,该端部支承棒75是棒状的部件,将叶片主体41的长边方向朝外侧延伸。端部支承棒75被插入至端部
连接部23的端部开口35(参照图4)。
51.中间支承部44设置于叶片主体41的中央部,具有嵌合部76以及水平叶片固定部接受部77。嵌合部76是与叶片主体41的下表面连接并向下方延伸的部件。在嵌合部76形成有供水平叶片固定部25的突起部38嵌合的槽亦即中间支承槽78。水平叶片固定部接受部77是与叶片主体41的下表面且叶片主体41的中央连接并向下方延伸的部件。被插入至中间开口36的水平叶片固定部25的前端与水平叶片固定部接受部77接触(参照图9)。其中,中间支承部44可以根据中间连接部24的数量而设置有多个。并且,轴部42、端部支承部43以及中间支承部44只要位于同一面上即可,可以设置于叶片主体41的上表面。另外,水平叶片26还可以为1~3片或者5片以上。
52.(垂直叶片27)
53.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吹出格栅16的俯视图。垂直叶片27沿壳体21的左右方向转动,对从吹出口31吹出的空气的左右方向进行调整。如图8所示,垂直叶片27是大致长方形的平板状的部件,长边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短边方向从位于壳体21的内部侧的第三端部91延伸至位于室内侧的第四端部92。在垂直叶片27形成有供垂直连杆63嵌合的连杆槽93。如图12所示,在垂直叶片27转动至最大角度时,各个垂直叶片27的第四端部92与邻接的垂直叶片27的第三端部91在壳体21的宽度方向上形成有间隔k。此外,垂直叶片27也可以为1~11片或者13片以上。
54.这里,对壳体21与水平叶片26的组装进行说明。首先,向水平叶片26的轴开口74插入驱动装置22的水平叶片连接部82。接下来,向端部连接部23的端部开口35插入担载支承部的端部支承棒75。此时,中间连接部24对齐在中间支承部44的水平叶片固定部接受部77与嵌合部76之间。而且,水平叶片固定部25以销部37的前端与中间支承部44的水平叶片固定部接受部77抵接的方式被插入至中间连接部24的中间开口36与中间支承槽78。另外,此时水平叶片固定部25的突起部38嵌合在中间支承部44的中间支承槽78。
55.另外,这里对空调机1的送风能力进行说明。图13是比较例所涉及的吹出格栅16的模拟结果。图1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吹出格栅16的模拟结果。通过比较图13以及图14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送风能力详细地进行说明。比较例所涉及的水平叶片在a/b为0.33这一点与本实施方式1不同。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与比较例中,关于气流的到达距离以及每个到达位置的风速,看不出大的差别。即,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3具有与比较例的室内机3同等程度的送风能力。
56.根据本实施方式1,水平叶片26形成为关于从第一端部71至旋转轴对应点73为止的长度a以及从第一端部71至第二端部72为止的长度b为0.4<a/b<0.6。因此,水平叶片26的重心与旋转轴r的距离接近。因此,即便在本实用新型的水平叶片26被应用于室内机3的吹出格栅16时,马达为了使水平叶片26转动所需的力也变小。
57.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水平叶片26的重心与旋转轴的距离接近。因此,水平叶片26向室内侧突出的长度变短。因此,在室内机3的运转时,能够抑制外观设计性变差。
58.总的来说,存在因水平叶片26的向室内侧突出的长度变短而导致吹出的空气分散、空气的到达距离变短的担忧。根据本实施方式1,水平叶片26的a/b为0.46,并且各个上述垂直叶片27的上述第四端部92在垂直叶片27转动至最大角度时与邻接的垂直叶片27的第三端部91在壳体21的宽度方向形成有间隔k。此时,吹出格栅16将水平叶片26的向室内侧
突出的长度缩短,并具有与比较例的室内机3同等程度的送风能力。因此,能够减小为了使水平叶片26转动所需的力,并维持高的送风能力。
59.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在轴部42中,向轴开口74插入水平驱动装置33。另外,中间支承部44通过水平叶片固定部25被固定于中间连接部24。而且,端部支承部43的端部支承棒75被插入至端部开口35。这样,各个水平叶片26具有能够沿上下方向转动的机构。因此,通过以各个水平叶片26位于吹出口31的一端的方式设置于壳体21的水平驱动装置33能够顺畅地对吹出空气的方向进行调整。
60.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1,水平驱动装置33与中间连接部24的间隔和中间连接部24与端部连接部23的间隔相等。因此,从水平马达51施加于水平叶片26的力遍及水平叶片26的整个宽度均衡地作用。因此,会抑制因水平叶片26的另一端的转动延迟而导致被吹出的空气分散,能够延长空气的到达距离。
61.另外,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1,水平驱动装置33具有水平连杆53。因此,多个水平叶片26以共同的角度进行转动。因此,会抑制被吹出的空气在上下方向分散,能够延长空气的到达距离。
62.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垂直驱动装置34具有垂直连杆63。因此,多个垂直叶片27以共同的角度进行转动。因此,会抑制被吹出的空气在左右方向分散,能够延长空气的到达距离。
63.附图标记说明:
[0064]1…
空调机;2

室外机;3

室内机;4

制冷剂配管;5

制冷剂回路;6

压缩机;7

流路切换装置;8

室外热交换器;9

室外送风机;10

膨胀部;11

室内热交换器;12

室内送风机;15

室内机主体;16

吹出格栅;21

壳体;22

驱动装置;23

端部连接部;24

中间连接部;25

水平叶片固定部;26

水平叶片;27

垂直叶片;31

吹出口;32

安装部;33

水平驱动装置;34

垂直驱动装置;35

端部开口;36

中间开口;37

销部;38

突起部;41

叶片主体;42

轴部;43

端部支承部;44

中间支承部;51

水平马达;52

臂;53

水平连杆;61

垂直马达;62

旋转部;63

垂直连杆;71

第一端部;72

第二端部;73

旋转轴对应点;74

轴开口;75

端部支承棒;76

嵌合部;77

水平叶片固定部接受部;78

中间支承槽;81

马达插入部;82

水平叶片连接部;83

连杆连接部;91

第三端部;92

第四端部;93

连杆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