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及冷媒回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922273发布日期:2020-05-29 14:18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空调系统及冷媒回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及冷媒回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维修空调或者更换空调内外机时,为了防止冷媒泄漏污染环境,往往会在维修或更换之前将冷媒收集在室外机内。在目前的回收冷媒操作中,首先启动空调系统并将空调系统设定为制冷模式,等待空调压缩机运转一段时间(例如5分钟)后,操作者手动关闭液管截止阀门,等待一段时间(例如50秒)后,当低压液体管外表结露后,关闭气管截止阀同时关闭空调,从而结束回收操作。

而采用上述回收冷媒的方法,操作者需要及时手动关闭液管截止阀门与气管截止阀门,且由于冷媒回收时间难以掌握,因此容易造成回收时间果断而无法完全回收冷媒,或造成回收时间过长而导致空调系统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回收冷媒操作较为繁琐的问题,提供一种可方便快捷地回收冷媒的空调系统及冷媒回收控制方法。

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室外换热装置、节流单元以及室内换热装置;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控制阀与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连接于所述节流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装置之间,所述第一控制阀可受控地开闭以连通或断开所述室外换热装置与所述室内换热装置,所述第二控制阀连接于所述室内换热装置与所述压缩机之间,所述第二控制阀可受控地开闭以连通或断开所述室内换热装置与所述压缩机;

其中,所述空调系统具有冷媒回收模式,当所述空调系统处于所述冷媒回收模式时,根据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第二控制阀依序关闭。

上述空调系统,控制单元根据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控制第一控制阀与第二控制阀依序关闭,因此空调系统可自动完成冷媒的回收而无需操作者手动控制,从而实现了冷媒的精确回收,极大提高了维修效率,缩短了维修时间,有效防止冷媒泄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室外换热装置包括外风机,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外风机感温单元,所述外风机感温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外风机的出风温度以获得外风机出风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装置包括内风机,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内风机感温单元,所述内风机感温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内风机的出风温度以获得内风机出风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外环境感温单元,所述外环境感温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空调系统所在外环境的温度以获得外环境温度。

一种冷媒回收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启动压缩机;

当所述压缩机的运行时间达到预设运行时间时,控制第一控制阀关闭以断开室外换热装置与室内换热装置;

获取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并根据所述运行参数判断是否完成冷媒回收;

当判断已完成冷媒回收后,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以断开所述室内换热装置与所述压缩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运行参数包括外风机出风温度及外环境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获取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并根据所述运行参数判断是否完成冷媒回收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实时获取所述外风机出风温度及所述外环境温度;

计算回收冷媒前的所述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所述外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和/或计算回收冷媒时的所述外风机出风温度与所述外环境温度的差值;

判断回收冷媒前的所述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所述外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一预设温度区间,和/或判断回收冷媒时的所述外风机出风温度与所述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二预设温度区间;

当判断回收冷媒前的所述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所述外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处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区间时,和/或判断回收冷媒时的所述外风机出风温度与所述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处于第二预设温度区间时,判断已完成冷媒回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运行参数包括内风机出风温度及外环境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获取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并根据所述运行参数判断是否完成冷媒回收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实时获取所述内风机出风温度及所述外环境温度;

计算回收冷媒前的所述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所述内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和/或计算回收冷媒时的所述内风机出风温度与所述外环境温度的差值;

判断回收冷媒前的所述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所述内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三预设温度区间,和/或判断回收冷媒时的所述内风机出风温度与所述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处于第四预设温度区间;

当判断回收冷媒前的所述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所述内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处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区间时,和/或回收冷媒时的所述内风机出风温度与所述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处于第四预设温度区间时,判断已完成冷媒回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运行参数包括压缩机排气温度与压缩机吸气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获取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并根据所述运行参数判断是否完成冷媒回收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实时获取所述压缩机排气温度与所述压缩机吸气温度;

计算回收冷媒时所述压缩机排气温度与所述压缩机吸气温度的差值;

判断所述压缩机排气温度与所述压缩机吸气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处于预设温度区间;

当判断所述压缩机排气温度与所述压缩机吸气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处于所述预设温度区间时,判断已完成冷媒回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的冷媒流动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的冷媒流动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空调系统的冷媒回收控制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空调系统100,空调系统100具有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制冷模式用于降低室内环境的温度,制热模式用于提高室内环境的温度。

具体地,空调系统100包括控制单元(图未示)及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0、室外换热装置20、节流单元30、室内换热装置40以及其它装置,当空调系统100处于制冷模式时,控制单元控制上述装置形成制冷回路以降低室内温度,当空调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单元控制上述装置形成制热回路以提高室内温度。

当空调系统100处于制冷模式时,压缩机10输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至室外换热装置20,冷媒在室外换热装置20中放热冷凝形成中温中压的冷媒,冷媒流出室外换热装置20后进入节流单元30中节流降压,然后进入室内换热装置40中吸热蒸发,从而降低室内环境的温度,蒸发后的冷媒重新回到压缩机10内。上述过程不断循环,从而降低室内环境的温度。

当空调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时,压缩机10输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至室内换热装置40,冷媒在室内换热装置40中放热冷凝形成中温中压的冷媒,从而提高室内环境的温度。冷媒流出室内换热装置40后进入室外换热装置20中吸热蒸发,最后重新回到压缩机10内。上述过程不断循环,从而提高室内环境的温度。

而为了在维修或更换空调系统100时,方便快捷地将冷媒回收至室外换热装置20中,本发明的空调系统100具有冷媒回收模式,当需要回收冷媒时,操作者可将空调系统100切换至冷媒回收模式,空调系统100可自动进行冷媒回收,而无需操作者手动操控。

具体地,空调系统100包括第一控制阀50及第二控制阀60。第一控制阀50连接于节流单元30与室内换热装置40之间,第一控制阀50可受控地开闭以连通或断开室外换热装置20与室内换热装置40,第二控制阀60连接于室内换热装置40与压缩机10之间,第二控制阀60可受控地开闭以连通或断开室内换热装置40与压缩机10。当空调系统100处于冷媒回收模式时,控制单元可根据空调系统100的运行参数判断冷媒回收是否完成,进而控制第一控制阀50与第二控制阀60依序关闭以控制冷媒的流动,从而实现将冷媒集中在室外换热装置20中。具体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50与第二控制阀60均为电磁阀。

当空调系统100处于冷热模式或制冷模式时,第一控制阀50与第二控制阀60均处于开启状态,当空调系统100处于冷媒回收模式时,第一控制阀50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首先关闭,从而中断冷媒的循环使冷媒在室外换热装置20中不断积累,当冷媒回收完成后,第二控制阀60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关闭,从而结束冷媒回收。

如此,控制单元根据空调系统100的运行参数控制第一控制阀50与第二控制阀60依序关闭,因此空调系统100可自动完成冷媒的回收而无需操作者手动控制,从而实现了冷媒的精确回收,极大提高了维修效率,缩短了维修时间,有效防止冷媒泄漏。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的冷媒回收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0:启动压缩机10。

具体地,空调系统100设有冷媒回收模式启动按钮,使用者可控制冷媒回收模式启动按钮启动冷媒回收模式,当冷媒回模式启动后,压缩机10以预设频率运行以使冷媒在管道中流动。

优选地,当空调系统100处于故障保护状态下、低温环境下或处于制热模式时,当冷媒回收模式启动按钮启动后,冷媒回收模式可正常启动,从而避免在故障保护状态下、低温环境下或制热模式时无法进行冷媒回收。

s120:当压缩机10的运行时间达到预设运行时间时,控制第一控制阀50关闭以断开室外换热装置20与室内换热装置40。

具体地,当压缩机10的运行时间达到预设运行时间后,控制单元控制第一控制阀50关闭以断开室外换热装置20与室内换热装置40,因此压缩机10将冷媒不断运送至室外换热装置20中,而室外换热装置20中的冷媒无法流至室内换热装置40中在室外换热装置20中不断汇集。

s130:获取空调系统100的运行参数,并根据运行参数判断是否完成冷媒回收。

具体地,由于第一控制阀50处于关闭状态,冷媒无法正常完成制冷循环,因此空调系统100的运行参数发生明显变化,所以控制单元可根据系统运行参数判断冷媒回收是否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换热装置20包括外风机21,空调系统100还包括外风机21感温单元与外环境感温单元,外风机21感温单元用于检测外风机21的出风温度以获得外风机出风温度,外环境感温单元用于检测空调系统100所在外环境的温度以获得外环境温度。空调系统100的运行参数包括外风机出风温度及外环境温度,空调系统100可根据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判断冷媒回收是否完成。

具体地,步骤s130包括以下步骤:

s1311:实时获取外风机出风温度及外环境温度。

具体地,控制单元从外风机感温单元中实时获取外风机出风温度,从外环境感温单元中实时获取外环境温度。

s1312:计算回收冷媒前的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外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和/或计算回收冷媒时的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的差值。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控制单元计算回收冷媒前的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外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同时计算回收冷媒时的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的差值。可以理解,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单元仅需计算回收冷媒前的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外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或仅需计算回收冷媒时的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的差值。

s1313:判断回收冷媒前的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外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一预设温度区间,和/或判断回收冷媒时的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二预设温度区间。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控制单元判断回收冷媒前的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外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一预设温度区间,同时判断回收冷媒时的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二预设温度区间。由于在冷媒回收期间,冷媒没有完成正常的循环过程而是在室外换热装置20中汇聚,因此外风机出风温度在回收冷媒前后将发生较大变化,且外风机出风温度会与外环境温度逐渐接近,因此可根据前后差值判断是否完成冷媒回收。

可以理解,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单元仅需判断回收冷媒前的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外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一预设温度区间,或仅需判断回收冷媒时的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二预设温度区间,也可判断冷媒是否完成回收。

s1314:当判断回收冷媒前的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外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处于第一预设温度区间时,和/或判断回收冷媒时的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处于第二预设温度区间时,判断已完成冷媒回收。

具体在一实施例中,当控制单元判断回收冷媒前的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外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处于第一预设温度区间时,且回收冷媒时的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处于第二预设温度区间时,判断冷媒回收完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控制单元判断回收冷媒前的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外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处于第一预设温度区间时,控制单元判断冷媒回收完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控制单元判断回收冷媒时的外风机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处于第二预设温度区间时,控制单元判断冷媒回收完成。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换热装置40包括内风机41,空调系统100还包括内风机感温单元及外环境感温单元,内风机感温单元用于检测内风机41的出风温度以获得内风机出风温度,外环境感温单元用于检测空调系统100所在外环境的温度以获得外环境温度。如此,空调系统100的运行参数包括内风机出风温度及外环境温度,空调系统100可根据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判断冷媒回收是否完成。

具体地,步骤s130包括以下步骤:

s1321:实时获取内风机出风温度及外环境温度。

具体地,控制单元从内风机感温单元中实时获取内风机出风温度,从外环境感温单元中实时获取外环境温度。

s1322:计算回收冷媒前的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内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和/或计算回收冷媒时的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的差值。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控制单元计算回收冷媒前的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内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同时计算回收冷媒时的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的差值。可以理解,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单元仅需计算回收冷媒前的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内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或仅需计算回收冷媒时的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的差值。

s1323:判断回收冷媒前的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内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三预设温度区间,和/或判断回收冷媒时的内风机41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处于第四预设温度区间。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控制单元判断回收冷媒前的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内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三预设温度区间,同时判断回收冷媒时的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处于第四预设温度区间。由于在冷媒回收期间,冷媒没有完成正常的循环过程而是在室外换热装置20中汇聚,因此室内换热装置40中没有冷媒流入,内风机出风温度在回收冷媒前后将发生较大变化,且内风机出风温度会与外环境温度逐渐接近,因此可根据前后差值判断是否完成冷媒回收。

可以理解,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单元仅需判断回收冷媒前的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内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一预设温度区间,或仅需判断回收冷媒时的室外内机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处于第二预设温度区间。

s1324:当判断回收冷媒前的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内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处于第三预设温度区间时,和/或判断回收冷媒时的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处于第四预设温度区间时,判断已完成冷媒回收。

具体在一实施例中,当控制单元判断回收冷媒前的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内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处于第一预设温度区间时,且回收冷媒时的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处于第二预设温度区间时,判断冷媒回收完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控制单元判断回收冷媒前的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回收冷媒时的内风机出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处于第一预设温度区间时,控制单元判断冷媒回收完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控制单元判断回收冷媒时的内风机出风温度与外环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处于第二预设温度区间时,控制单元判断冷媒回收完成。

可以理解的,当在寒冷环境下启动冷媒回收模式时,内风机41处于停止转动的状态,从而有效防止室内温度下降,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的运行参数包括压缩机10的压缩机排气温度与压缩机吸气温度。

步骤s130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331:实时获取压缩机排气温度与压缩机吸气温度。

具体地,控制单元获取压缩机10的压缩机排气温度与压缩机吸气温度。

s1332:计算回收冷媒时所述压缩机排气温度与所述压缩机吸气温度的差值。

具体地,控制单元计算回收冷媒时所述压缩机排气温度与所述压缩机吸气温度的差值。

s1333:计算压缩机10排气温度与压缩机10吸气温度的差值。

s1334:判断压缩机10排气温度与压缩机10吸气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处于预设区间。

具体地,控制单元判断压缩机排气温度与压缩机吸气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处于预设区间。由于压缩机10的排气端不断输送冷媒至室外换热装置20,且第一控制阀50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压缩机10的吸气端吸入的冷媒逐渐减少,因此压缩机排气温度与压缩机吸气温度的差值在冷媒回收过程中发生较大变化。

s1335:当判断压缩机排气温度与压缩机吸气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处于预设区间时,判断冷媒回收完成。

具体地,当控制单元判断压缩机排气温度与压缩机吸气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处于预设区间时,判断冷媒回收完成。

进一步地,冷媒回收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s140:当判断冷媒回收完成后,控制第二控制阀60关闭以断开室内换热装置40与压缩机10。

具体地,当控制单元判断冷媒回收完成后,控制单元控制第二控制阀60关闭以断开室内换热装置40与压缩机10,从而结束冷媒回收模式。

上述空调系统100及冷媒回收控制方法,利用对第一控制阀50与第二控制阀60的自动控制,实现了全自动收集冷媒的操作,保证了冷媒的精确回收,避免了冷媒泄漏对环境造成污染,从而极大提高了维修效率。而且,在空调系统100发生故障、处于寒冷环境或制热状态的情况下,依然可切换至冷媒回收模式进行冷媒回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