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山茶油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26561发布日期:2020-10-17 01:12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机山茶油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有机山茶油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山茶油又名野山茶油、高山茶油、茶籽油、油茶籽油,是从山茶科油茶树种子中获得的,是我国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山茶科植物分布最广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茶油生产基地,除此之外只有东南亚、日本等国有极少量的分布。

而在有机山茶油的制备过程中,需要通过热交换装置来对有机上茶油进行降温,避免有机山茶油过热影响上茶油的品质,但现有的热交换装置存在着冷却效率较低、冷却效果较差等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却效率高,冷却效果好的有机山茶油热交换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有机山茶油热交换装置,包括有箱体,及安装于箱体内的热交换管道,及安装于箱体外的冷却机构,所述热交换管道内注入有冷却水,所述热交换管道呈螺旋状设置,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进油口,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出油口,所述冷却机构包括有支撑架,及安装于支撑架上的、朝向于箱体的冷却风机,及于热交换管道出口连通、并架设于支撑架后部的抽水管道,及安装于支撑架顶部的、与抽水管道连通的蓄水箱,及安装于支撑架顶部的、与蓄水箱连通、并朝向于箱体的喷洒头。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的内壁设有一个以上的导柱,各个所述的导柱插入于热交换管道的螺旋间隙处,导柱可以使有机山茶油与热交换管道的接触更全面。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的顶部与底部对应进油口与出油口处呈锥形设置,锥形设计可以提高进出口处的流速。

进一步的,所述热交换管道的进水管与进油口位于同一侧,所述热交换管道的出水管与出油口位于同一侧,热交换管道中充入冷却水从而对进油口进入的有机山茶油进行热交换降温。

进一步的,所述热交换管道的进出水管皆贯通箱体的锥形面处,节约占用空间。

更进一步的,所述热交换管道进口的水源水平高度大于蓄水箱的水平高度,通过液压原理实现喷洒头的自动喷洒。

优选的,所述喷洒头设有一个以上、且呈倾斜设置,所述喷洒头与箱体之间的间距大于冷却风机与箱体之间的间距,避免喷洒头中的冷却水喷入冷却风机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螺旋状热交换管道的设计,配合导柱结构,提高有机山茶油与热交换管道的接触面,提高热交换效果,另外搭配了冷却机构的设计,在热交换管道中流出的冷却水经由液压送入蓄水箱内,并经由蓄水箱下方连通的喷洒头对箱体的外壁进行喷洒,并在喷洒的同时搭配一冷却风机进行吹风,从而对箱体的外壁进行降温,将内部降温与外部降温相结合,大幅的提高了冷却效率和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有机山茶油热交换装置的冷却机构右侧设计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有机山茶油热交换装置的冷却机构左侧设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

参阅图1-2所示,一种有机山茶油热交换装置,包括有箱体1,及安装于箱体1内的热交换管道2,及安装于箱体1外的冷却机构3,所述热交换管道2内注入有冷却水,所述热交换管道2呈螺旋状设置,所述箱体1的顶部设有进油口11,所述箱体1的底部设有出油口12,所述冷却机构3包括有支撑架31,及安装于支撑架31上的、朝向于箱体1的冷却风机32,及于热交换管道2出口连通、并架设于支撑架31后部的抽水管道33,及安装于支撑架31顶部的、与抽水管道33连通的蓄水箱34,及安装于支撑架31顶部的、与蓄水箱34连通、并朝向于箱体1的喷洒头35,在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冷却机构3可根据情况采用左侧或右侧设置,也可采用双热交换管道2与双冷却机构3的组合设计。

所述箱体1的内壁设有一个以上的导柱13,各个所述的导柱13插入于热交换管道2的螺旋间隙处,导柱13可以使有机山茶油与热交换管道2的接触更全面,所述箱体1的顶部与底部对应进油口11与出油口12处呈锥形设置,锥形设计可以提高进出口处的流速。

所述热交换管道2的进水管与进油口11位于同一侧,所述热交换管道2的出水管与出油口12位于同一侧,热交换管道2中充入冷却水从而对进油口11进入的有机山茶油进行热交换降温,所述热交换管道2的进出水管皆贯通箱体1的锥形面处,节约占用空间。

所述热交换管道2进口的水源水平高度大于蓄水箱34的水平高度,通过液压原理实现喷洒头35的自动喷洒,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液压的方式实现喷洒,但也可采用抽水泵的方式进行供水喷洒,所述喷洒头35设有一个以上、且呈倾斜设置,所述喷洒头35与箱体1之间的间距大于冷却风机32与箱体1之间的间距,避免喷洒头35中的冷却水喷入冷却风机32中。

使用说明:

在使用时,通入冷却水,待喷洒头进行喷洒后,从进油口11通入待冷却的有机山茶油,并启动冷却风机32,即可在箱体1内部进行热交换的同时,在箱体1的外部进行吹风冷却,不但对冷却水进行了再利用,还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螺旋状热交换管道的设计,配合导柱结构,提高有机山茶油与热交换管道的接触面,提高热交换效果,另外搭配了冷却机构的设计,在热交换管道中流出的冷却水经由液压送入蓄水箱内,并经由蓄水箱下方连通的喷洒头对箱体的外壁进行喷洒,并在喷洒的同时搭配一冷却风机进行吹风,从而对箱体的外壁进行降温,将内部降温与外部降温相结合,大幅的提高了冷却效率和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凡此种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结构做出的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有机山茶油热交换装置,包括有箱体,及安装于箱体内的热交换管道,及安装于箱体外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管道内注入有冷却水,所述热交换管道呈螺旋状设置,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进油口,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出油口,所述冷却机构包括有支撑架,及安装于支撑架上的、朝向于箱体的冷却风机,及于热交换管道出口连通、并架设于支撑架后部的抽水管道,及安装于支撑架顶部的、与抽水管道连通的蓄水箱,及安装于支撑架顶部的、与蓄水箱连通、并朝向于箱体的喷洒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山茶油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内壁设有一个以上的导柱,各个所述的导柱插入于热交换管道的螺旋间隙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山茶油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顶部与底部对应进油口与出油口处呈锥形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有机山茶油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管道的进水管与进油口位于同一侧,所述热交换管道的出水管与出油口位于同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有机山茶油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管道的进出水管皆贯通箱体的锥形面处。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有机山茶油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管道进口的水源水平高度大于蓄水箱的水平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有机山茶油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洒头设有一个以上、且呈倾斜设置,所述喷洒头与箱体之间的间距大于冷却风机与箱体之间的间距。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有机山茶油热交换装置,包括有箱体,及安装于箱体内的热交换管道,及安装于箱体外的冷却机构,所述热交换管道内注入有冷却水,所述热交换管道呈螺旋状设置,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进油口,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出油口,所述冷却机构包括有支撑架,及安装于支撑架上的、朝向于箱体的冷却风机,及于热交换管道出口连通、并架设于支撑架后部的抽水管道,及安装于支撑架顶部的、与抽水管道连通的蓄水箱,及安装于支撑架顶部的、与蓄水箱连通、并朝向于箱体的喷洒头;该有机山茶油热交换装置冷却效率高,冷却效果好。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剑;易娟娟;黄立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宝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2.28
技术公布日:2020.10.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