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凝回收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98434发布日期:2021-04-09 12:43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凝回收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热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冷凝回收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



背景技术:

在节能与环保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主题的背景下,暖通空调领域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力,已经事关民众和国家长远发展利益。为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益,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燃煤为主的供暖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降低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成为当前的目标。

目前变频热泵机组适用于被动房建筑里,变频热泵机组应用冷凝热来考虑除湿的需求,均是通过采用电加热的方式,会导致能耗高;其次,目前的变频热泵机组无法给空间加湿,无法提高空间湿度及舒适度;当空间湿度太低、干燥容易影响人体健康且人体感觉非常不舒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凝回收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冷凝回收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包括壳体、全热交换芯、初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高效过滤器、加湿模块和回温器,其中,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所述全热交换芯,所述全热交换芯的一侧的一端设有第一进风区,所述全热交换芯的一侧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区,所述全热交换芯的另一侧的一端设有第三进风区,所述全热交换芯的另一侧的另一端设有第四进风区,所述全热交换芯的一侧还设有排风机区、吸风机区和加湿区,其中,所述吸风机区位于所述排风机区和加湿区之间,所述吸风机区与所述加湿区连通,所述排风机区与所述第二进风区连通,所述加湿区内设有所述加湿模块和所述回温器,所述加湿模块位于所述回温器靠近所述吸风机区的一侧,所述全热交换芯的另一侧的两端以及所述第一进风区内各设有一所述初效过滤器,所述全热交换芯的一侧的一端设有所述中效过滤器,所述吸风机区内设有所述高效过滤器。

作为优选,还包括ec风机,所述ec风机位于所述吸风机区内。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还包括ec高效排风机,所述ec高效排风机位于所述排风机区内。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还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加湿区内,且所述排风机区位于所述回温器与所述加湿模块之间。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还包括接线盒,所述接线盒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且所述接线盒分别与所述ec风机、所述ec高效排风机、所述蒸发器、所述回温器和所述加湿模块电连接。

作为优选,还包括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所述排风进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另一侧,且所述排风进口与所述第三进风区连通,所述排风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且所述排风出口与所述排风机区连通。

作为优选,还包括新风进口、回风口和送风口,所述新风进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侧,且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第四进风区连通,所述回风口和所述送风口分别设于所述壳体的另一侧,且所述回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区连通,所述送风口与所述加湿区连通。

作为优选,还包括废气旁通进口,所述废气旁通进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侧,且所述废气旁通进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区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无需采用电机热功能即可完成除湿功能,同时也能够在不影响室内温度的情况下进行除湿,除湿效果比较好;其次,通过加湿模块和回温器的设计,能够实现加湿功能,保证了空气在过加湿后温度不会太低,达到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降低室内的冷负荷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冷凝回收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冷凝回收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与室外机的连接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冷凝回收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的立体图。

图中:1、壳体;101、第一进风区;102、第二进风区;103、第三进风区;104、第四进风区;105、排风机区;106、吸风机区;107、加湿区;108、排风进口;109、排风出口;110、新风进口;111、回风口;112、送风口;113、废气旁通进口;2、全热交换芯;3、初效过滤器;4、中效过滤器;5、高效过滤器;6、加湿模块;7、回温器;8、ec风机;9、ec高效排风机;10、蒸发器;11、接线盒;12、室外机;121、压缩机;122、四通阀;123、冷凝器;124、第一过滤器;125、制冷热膨胀阀;126、第二过滤器;127、单向电磁阀;128、单向气管电磁阀;129、第三过滤器;130、除湿膨胀阀;131、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冷凝回收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冷凝回收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与室外机的连接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冷凝回收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的立体图,请参见图1至图3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冷凝回收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包括壳体1、全热交换芯2、初效过滤器3、中效过滤器4、高效过滤器5、加湿模块6和回温器7,其中,壳体1的内部设有全热交换芯2,全热交换芯2的一侧的一端设有第一进风区101,全热交换芯2的一侧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区102,全热交换芯2的另一侧的一端设有第三进风区103,全热交换芯2的另一侧的另一端设有第四进风区104,全热交换芯2的一侧还设有排风机区105、吸风机区106和加湿区107,其中,吸风机区106位于排风机区105和加湿区107之间,吸风机106区与加湿区107连通,排风机区105与第二进风区102连通,加湿区107内设有加湿模块6和回温器7,加湿模块6位于回温器7靠近吸风机区106的一侧,全热交换芯2的另一侧的两端以及第一进风区101内各设有一初效过滤器3,全热交换芯2的一侧的一端设有中效过滤器4,吸风机区106内设有高效过滤器5。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室外的新风由新风进口110进入到第四进风区104内,经过初效过滤器3过滤后进入到全热交换芯2内进行换热,在ec风机8的作用下经过中效过滤器4和高效过滤器5后进入到吸风机区106内,然后再进入到加湿区107内进行加湿或除湿处理后进入到室内,形成新风及新风制冷除湿制热走向,其中,加湿模块6用于加湿处理,回温器7用于控制加湿后的新风的温度。室内风经过回风口111进入到第一进风区101内,经过初效过滤器3和中效过滤器4过滤后再进入到吸风机区106内,并经过高效过滤器5进行过滤后再进入到加湿区107内进行加湿或除湿处理,最后进入到室内,形成新风及新风制冷除湿制热走向。室内风经过排风进口108进入到第三进风区103内,经过初效过滤器3过滤后进入到全热交换芯2内进行换热处理,然后在ec高效排风机9的作用下进入到排风机区105内并由排风出口109排放到室外,形成排风走向。而废气由废气旁通进口113进入到第二进风区102内,并在ec高效排风机9的作用下由排风出口109排放到室外,形成废气旁通走向。本实施例中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用于和室外机12连接,通过室外机12控制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的制冷、制热和除湿功能。其中,加湿模块6为湿膜。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冷凝回收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还包括ec风机8,ec风机8位于吸风机区106内。ec风机8通过电机安装板固定在吸风机区106内。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冷凝回收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还包括ec高效排风机9,ec高效排风机9位于排风机区105内。ec高效排风机9通过电机安装座固定在排风机区105内。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冷凝回收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还包括蒸发器10,蒸发器10位于加湿区107内,且排风机区105位于回温器7与加湿模块6之间。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冷凝回收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还包括接线盒11,接线盒11设置在壳体1的一侧,且接线盒11分别与ec风机8、ec高效排风机9、蒸发器10、回温器7和加湿模块6电连接。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冷凝回收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还包括排风进口108和排风出口109,排风进口108设置在壳体1的另一侧,且排风进口108与第三进风区103连通,排风出口109设置在壳体1的一侧,且排风出口109与排风机区105连通。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冷凝回收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还包括新风进口110、回风口111和送风口112,新风进口110位于壳体1的一侧,且新风进口110与第四进风区104连通,回风口111和送风口112分别设于壳体1的另一侧,且回风口111与第一进风区101连通,送风口112与加湿区107连通。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冷凝回收的全热交换变频热泵机组还包括废气旁通进口113,废气旁通进口113位于壳体1的一侧,且废气旁通进口113与第二进风区102连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基础上还具有如下实施方式:

进一步,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室外机12包括压缩机121、四通阀122、冷凝器123、第一过滤器124、制冷热膨胀阀125、第二过滤器126、单向电磁阀127、单向气管电磁阀128、第三过滤器129、除湿膨胀阀130和单向阀131,其中,四通阀122具有进气口、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和第三出气口,其中,压缩机121通过进气管路与进气口连接,第一出气口通过第二管路与冷凝器123连接,冷凝器123通过第三管路与回温器7连接,回温器7通过第四管路与蒸发器10连接,蒸发器10通过第五管路与第三出气口连接,而第二出气口通过第六管路与压缩机1连接。其中,在第三管路上设有第一过滤器124、制冷热膨胀阀125和第二过滤器126,且制冷热膨胀阀125位于第一过滤器124与第二过滤器126之间,而单向电磁阀127设于第三管路上,且单向电磁阀127与第一过滤器124、制冷热膨胀阀125和第二过滤器126并联设置。而第四管路上设有单向气管电磁阀128、第三过滤器129、除湿膨胀阀130和单向阀131,其中,第三过滤器129位于除湿膨胀阀130与回温器7之间,单向气管电磁阀128与第三过滤器129和除湿膨胀阀130并联设置,单向阀131位于除湿膨胀阀130与蒸发器10之间。当需要制冷模式时,室外机12内的压缩机121到四通阀122失电先与冷凝器123前段连接,再依次到第一过滤器124,制冷热膨胀阀125、第二过滤器126,单向电磁阀127失电不通,再到回温器7(此时为蒸发器前段,增加蒸发器面积提高制冷量),然后再到单向气管电磁阀128(得电),然后再到蒸发器10,然后回到四通阀122,最后再到压缩机121内。当需要除湿模式时,室外机12内的压缩机121到四通阀122失电先与冷凝器123前段连接,再到单向电磁阀127得电,同时制冷热膨胀阀125也打开,并联通过,到回温器7(此时为冷凝器后端即回温器,除湿不降温),然后再到第三过滤器129、除湿膨胀阀130,单向气管电磁阀128失电不通,再到蒸发器10,最后回到四通阀122,进入压缩机121。当需要制热模式时,室外机12内的压缩机121到四通阀122得电先与蒸发器10(此时做冷凝器)连接,再到单向阀131,除湿膨胀阀130关闭,单向气管电磁阀128反向不得电微通,再到回温器7(此时为冷凝器后端,增加冷凝器面积提高制热量),然后再依次到第二过滤器126、制冷热膨胀阀125、第一过滤器124,单向电磁阀127反向不通,再到冷凝器123(此时做蒸发器),最后到四通阀122,回压缩机121,具体的可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通过一个回温器7即可以完成除湿无需电加热功能,还可提高过冷度,节约了能耗;同时也可以提高制冷量,因为制冷模式时巧妙的系统回路把回温器7变成了蒸发器,增加了蒸发器面积;同时也能够提高制热量,因为制热模式下又能把回温器7变冷凝器,增加了冷凝器面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