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空调机组及空调机组与建筑物外立面组合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25681发布日期:2021-07-27 13:30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大型空调机组及空调机组与建筑物外立面组合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及空调机组与建筑物外立面组合模块。



背景技术:

虽然高层建筑物数量快速增加,但是以螺杆压缩机和冷却塔为标志的传统楼宇中央空调却已势微;顶部设置v字型表冷器等外换热器的中央空调模组,如图1所示,已经成为了中央空调市场主流型式。

在以螺杆压缩机和冷却塔为标志的传统楼宇中央空调向顶部设置v字型表冷式外换热器中央空调模组转换过程中,“分布式能量系统”概念的普及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分布式能量系统逐渐为建筑设计行业和用户所接受,在楼宇各个平层乃至各个平层的各个区域设置局域中央空调模组代替传统楼宇中央空调已成燎原之势;局域中央空调模组具有热媒输送路程大幅度缩短,输送管径大幅度减小,热负荷分散,机组模块设置灵活,机组管理简单等等重要特点,正在成为楼宇中央空调的新盟主;

但是,这种顶部v字型表冷式外换热器中央空调模组,因为通风和扩散需要,必须设置在建筑物楼顶或者露天平台上;如果嵌入楼宇内,设置在楼宇外立面以内各个平层各个位置设备平台上,其外换热器出风将被天花板阻挡、反射、回流,出现外换热器“排风压力增加风量减少”和“气流短路”两大问题,造成夏季冷凝压力升高、冬季蒸发压力降低,致使局域中央空调模组热工性能严重衰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包括:

壳体;

外换热器,竖直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沿所述壳体相邻的多个侧壁延伸设置,所述壳体与所述外换热器相对的侧壁上设有进风部和出风部;所述外换热器与隔板和/或所述壳体的壁面围合构成一封闭的换热腔;

至少两个离心风机,其吸风口与所述换热腔室连通,其出风口与所述壳体上的出风部连通;在所述离心风机的作用下,外界空气自多个侧面上的所述进风部进入到壳体内,然后流经所述外换热器进行换热后进入到所述换热腔内,再经由所述离心风机、所述出风部从所述壳体排出;

至少一个内换热器,所述外换热器与所述内换热器的氟路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组供制冷剂流通的循环模块,所述内换热器的水路与氟路进行换热以生产建筑物内空调末端所需要的冷(热)水。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换热器的横截面呈“u”型,且沿所述壳体相邻的三个侧壁延伸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换热器沿所述壳体的正面和/或侧面延伸设置,所述壳体的正面和/或侧面上均设置有所述进风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正面底部或顶部,且呈狭长的条状。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离心风机采用后倾式离心风机,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排风腔,所述排风腔的一侧设有所述出风部,所述换热腔与所述排风腔之间设有连通的通道;所述后倾式离心风机设置在所述排风腔内,且所述后倾式离心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通道连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腔的顶部或底部和/或侧面设有所述排风腔,位于各位置处的排风腔内均设有所述后倾式离心风机,且各所述后倾式离心风机分别通过所述通道与所述换热腔连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离心风机采用带蜗壳的前向多翼风机,所述前向多翼风机的进风口位于所述换热腔内,出风口伸出所述换热腔与所述出风部连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换热器与所述内换热器的氟路之间并列设置有多个所述循环模块。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换热器采用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水路与建筑物内空调末端水路连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换热器采用壳管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水路与建筑物内空调末端水路连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循环模块包括有压缩机、四通阀、节流装置,所述外换热器、节流装置、内换热器、压缩机循环连接构成回路,且所述压缩机通过所述四通阀连接到该回路上,通过所述四通阀的切换来调整循环模块内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四通阀的一号接口和三号接口上,所述四通阀的四号接口与所述外换热器连通,所述四通阀的二号接口与所述内换热器的氟路管路连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设备腔,所述循环模块主体置于所述设备腔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与建筑物外立面组合模块,包括设置在建筑物上的与外立面连接的设备平台和设置在所述设备平台上的空调机组,所述空调机组采用如上所述的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所述设备平台的外立面敞口上设置有可通风的遮挡装饰部,所述遮挡装饰部上与所述出风部对应处开设有开口。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挡装饰部为百叶窗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部上连接有一排风管,所述排风管一端与所述出风部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百叶窗结构处并与百叶窗结构上的排风口连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风管内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导风叶片,所述导风叶片呈向下倾斜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备平台为位于建筑物外立面上相邻飘窗之间的内凹部,或者为建筑物上自上而下竖向形成的与外立面连接的内凹部。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优化了局域中央空调模组的结构

传统局域中央空调模块一般采用轴流风机设置在外换热器模块上方或者侧面;

本实施例一种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根本改变了传统局域中央空调模组外风机在上、外换热器在下的空间结构关系,将外换热器上置而外风机下置或后置,使环境空气正面均匀低速低阻力穿越外换热器之后自底部排出,优化了局域中央空调模组的空间结构,降低了整机重心和运行噪声,提高了稳定性;

2.改善了建筑物外立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

传统局域中央空调设置在楼宇内部设备平台时,需要安装专用风管引导风机排风流向,风管出风口正对百叶窗等装饰性外立面单元顶部或腰部,风机排风风道与百叶窗等装饰性外立面单元叶片产生严重空间干涉,不仅排风不畅风量降低,还造成百叶窗叶片承压、振动、噪声;还破坏了建筑物外立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

本实施例一种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作为建筑物分布式能量模块,将底部设有条形出风口的局域中央空调外机与建筑物外立面的百叶窗等装饰单元配对设置,中央空调外机正侧面进风面与百叶窗等装饰单元上的主体通风区域对接、中央空调外机底部条形出风口与百叶窗等装饰单元上预留的低位条形出风口对接,实现空调外机与百叶窗等装饰单元前后一体化组合、空调外机出风口与百叶窗等装饰单元的低位条形出风口前后一体化组合,消除了传统风机排风风道与百叶窗等外立面装饰单元叶片之间的严重空间干涉,消除了百叶窗叶片的受迫振动、噪声,并且降低了百叶窗的安装复杂性和安装工作量,改善了建筑物外立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

3.保证了局域中央空调模组的热工性能

传统局域中央空调模组如果设置在楼宇内部各个平层各个位置设备平台上,其外换热器出风将被天花板阻挡、反射、回流,即便安装专用风管引导风机排风流向由于风管出风口正对百叶窗等装饰性外立面单元顶部或腰部,也会产生严重空间干涉、排风不畅,出现外换热器“排风压力增加风量减少”和“气流短路”两大问题,造成夏季冷凝压力升高、冬季蒸发压力降低,致使局域中央空调模组热工性能严重衰减,大幅度偏离实验室测试数据;

本实施例一种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将管翅式外换热器上置而风机下置后置,使环境空气自换热器正面均匀、低速、低阻力穿越百叶窗等装饰单元和外换热器翅片;并且采用多只离心风机代替传统轴流风机,提高了风压风量,提高了机组底部条形出风口出风射入环境大气速度、射程和扩散稀释效果;本实施例根本解决了传统局域中央空调出风风压升高风量减少和出风短路两大问题,保证了空调机组的热工性能数据与实验室测试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下文的详细说明,可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空调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提供的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的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1中提供的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的侧视图;

图4为实施例1中制冷氟路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制热氟路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中提供的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的侧视图;

图7为实施例3中提供的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变换方案的俯视图;

图8为实施例3中提供的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变换方案的侧视图;

图9为实施例4中提供的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变换方案的俯视图;

图10为实施例5中提供的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变换方案的俯视图;

图11为实施例5中提供的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变换方案的侧视图;

图12为实施例6中建筑物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6中建筑物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14为实施例6提供的建筑物外立面组合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7中建筑物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形式实现,并且不应解释为受在此提出之实施例的限制。相反,提出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达成充分及完整公开,并且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完全了解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附图中,为清楚起见,可能放大了层及区域的尺寸及相对尺寸。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包括壳体、外换热器、至少两个离心风机、至少一个内换热器;外换热器竖直设置在壳体内,且沿壳体相邻的多个侧壁延伸设置,壳体与外换热器相对的侧壁上均设有进风部;外换热器通过与隔板和/或壳体的内壁面围合构成一封闭的换热腔;离心风机的吸风口与换热腔室连通,出风口与壳体上的出风部连通;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外界空气自多个侧面上的进风部进入到壳体内,然后流经外换热器进行换热后进入到换热腔内,再经由离心风机、出风部从壳体排出;外换热器内的管路与内换热器的氟路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组供制冷剂流通的循环模块,内换热器的水路与氟路进行换热以生产建筑物内空调末端所需要的冷(热)水。

其中,板式换热器水路内换热获得的热水或冷水,可输送给建筑屋内的风机盘管用于实现建筑物内的制冷制热,也可用于生产生活用水等,具体应用场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此处不足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多只离心风机启动,抽排换热腔内的空气以产生内腔多点负压状态,在管翅式外换热器内外产生压差,拉动环境空气低速、均匀、低阻力地流过管翅式外换热器,完成热交换后流入多个离心风机负压吸风口,经离心风机提升压头之后,再流过外换热器模块底部条形出风口高速射入环境大气扩散稀释。

本实用新型使环境空气均匀、低速、低阻力穿越建筑物外立面百叶窗等装饰单元和外换热器翅片;并且采用多只离心风机代替传统轴流风机,提高了风压风量,提高了机组底部条形出风口出风射入环境大气速度、射程和扩散稀释效果;本实用新型根本解决了传统局域中央空调出风风压升高风量减少和出风短路两大问题,保证了空调机组的热工性能数据与实验室测试的一致性。

下面就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2-5,在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包括有壳体1,壳体1内设置有外换热器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中所示,外换热器2整体呈“u”型,且沿着壳体1的正面以及两侧面延伸设置,壳体1上与外换热器2的三个面相对的侧面上均设置有进风部103,以便于外界空气均匀穿过外换热器2。

其中,外换热器2为翅片式换热器,其可以为一整体结构,也可为多个外换热器模块共同组成,此处不做限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其中,在其他实施例中外换热器2的也可呈l型等形状,也可只沿壳体的正面和其中一个侧面延伸设置,此处不做限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u”型外换热器的顶部与壳体的顶部内壁面组合,“u”型外换热器的左侧以及底部均设置有隔板,从而构成一封闭的换热腔101。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腔101的下方设置有排风腔102,排风腔102内并排设置有两离心风机3,具体的离心风机采用后倾式离心风机,换热腔101与排风腔102之间设有连通的通道,后倾式离心风机的进风口与通道连通,实现从换热腔101内进行吸气。进一步的,排风腔102还与设置在壳体的出风部104连通,本实施例中出风部设置在壳体1正面底部并呈狭长的条状,实现小面积高速出风。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排风腔102也可设置在换热腔的顶部或者左侧等位置,离心风机也可选用其他类型,离心风机的设置数目也可为两个以上,此处均不作限制,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壳体1内还设置有一内换热器4,外换热器1内的管路与内换热器4的氟路之间设置有两组循环模块,分别为循环模块5和循环模块6。

具体的,外换热器2内的管路划分成两管路模块,两管路模块相互独立,但共用一套翅片组件,内换热器4内的氟路也划分成两氟路模块,两氟路模块相互独立;循环模块5与其中一管路模块和一氟路模块循环连接构成一共制冷剂流通的通道,循环模块6与另一管路模块和一氟路模块循环连接构成一共制冷剂流通的通道。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循环模块的设置数量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选择,管路模块、氟路模块的划分数量均依据循环模块的设置数量,此处均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循环模块5和循环模块6的结构相同,下面以循环模块5为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的,参照图4-5,循环模块5包括有压缩机501、四通阀502、节流装置503,外换热器2的其中一管路模块、节流装置501、板式换热器4的其中一氟路模块、压缩机501循环连接构成回路,且压缩机501通过四通阀502连接到该回路上,通过四通阀502的切换来调整循环模块内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进一步的,压缩机501的两端分别连接到四通阀502的一号接口a和三号接口c上,四通阀502的四号接口d与外换热器2连通,四通阀502的二号接口b与板式换热器4的氟路管路连通。

进一步的,如图4中所示,当四通阀502的一号接口a与四号接口d连通,二号接口b与三号接口c连通时,该循环模块5运行制冷氟路,使得板式换热器4的水路被降温;如图5中所示,当四通阀502的一号接口a与二号接口b连通,三号接口c与四号接口d连通时,该循环模块5运行制热氟路,使得板式换热器4的水路被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内换热器4的水路部分通过进出水阀8与水循环系统连通,并通过水泵7促进其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内换热器6采用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水路与建筑物内空调末端水路连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内换热器4也可采用壳管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水路与建筑物内空调末端水路连通;内换热器4的结构结构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内还设置有设备腔,各循环模块置于设备腔内。优选的本实施例中设备腔设置在壳体1内换热腔101的后方。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的有益之处是:

1.优化了局域中央空调模组的结构

传统局域中央空调模块一般采用轴流风机设置在外换热器模块上方或者侧面;

本实施例一种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根本改变了传统局域中央空调模组外风机在上、外换热器在下的空间结构关系,将外换热器上置而外风机下置后置,使环境空气正面均匀低速低阻力穿越外换热器之后自底部排出,优化了局域中央空调模组的空间结构,降低了整机重心和运行噪声,提高了稳定性;

2.改善了建筑物外立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

传统局域中央空调设置在楼宇内部设备平台时,需要安装专用风管引导风机排风流向,风管出风口正对百叶窗等装饰性外立面单元顶部或腰部,风机排风风道与百叶窗等装饰性外立面单元叶片产生严重空间干涉,不仅排风不畅,还造成百叶窗叶片承压、振动、噪声;还破坏了建筑物外立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

本实施例一种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作为建筑物分布式能量模块,将底部设有条形出风口的局域中央空调外机与建筑物外立面的百叶窗等装饰单元配对设置,中央空调外机正面进风面与百叶窗等装饰单元上的主体通风区域对接、中央空调外机底部条形出风口与百叶窗等装饰单元上预留的低位条形出风口对接,实现空调外机与百叶窗等装饰单元前后一体化组合、空调外机出风口与百叶窗等装饰单元的低位条形出风口前后一体化组合,消除了传统风机排风风道与百叶窗等外立面装饰单元叶片之间的严重空间干涉,消除了百叶窗叶片的受迫振动、噪声,并且降低了百叶窗的安装复杂性和安装工作量,改善了建筑物外立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

3.保证了局域中央空调模组的热工性能

传统局域中央空调模组如果设置在楼宇内部各个平层各个位置设备平台上,其外换热器出风将被天花板阻挡、反射、回流,即便安装专用风管引导风机排风流向由于风管出风口正对百叶窗等装饰性外立面单元顶部或腰部,也会产生严重空间干涉、排风不畅,出现外换热器“排风压力增加风量减少”和“气流短路”两大问题,造成夏季冷凝压力升高、冬季蒸发压力降低,致使局域中央空调模组热工性能严重衰减,大幅度偏离实验室测试数据;

本实施例一种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将管翅式外换热器上置而风机下置,使环境空气自换热器正面均匀、低速、低阻力穿越百叶窗等装饰单元和外换热器翅片;并且采用多只离心风机代替传统轴流风机,提高了风压风量,提高了机组底部条形出风口出风射入环境大气速度、射程和扩散稀释效果;本实施例根本解决了传统局域中央空调出风风压升高风量减少和出风短路两大问题,保证了空调机组的热工性能数据与实验室测试的一致性。

实施例2

参照图6,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将出风腔102布置在换热腔101的顶部,对应的出风部104也设置在壳体正面的顶部呈狭长的条状。多个离心风机3直接设置在壳体1顶部上。本实施例适合于设备平台中上部设有排风接口的建筑物。

本实施例中,该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的其余结构均可参照实施例1中的描述,此处不做限制。

实施例3

参照图7-8,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换热腔101的后方以及底部设置有连通给的排风腔102,且换热腔101后方的排风腔内设置有一轴向水平设置的后倾式离心风机,换热腔101底部的排风腔内设置有一轴向竖直设置的后倾式离心风机,两后倾式离心风机的吸风口均与换热腔101连通进行吸气。

本实施例中的两只离心风机,有一只设置在换热腔后侧壁面上,另一设置在底部,而不是实施例1中的都设置在底部上,本实施例这样设置使换热腔内气流场梯度降低,换热器通风更均匀,适合于细高型换热器。

本实施例中,该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的其余结构均可参照实施例1中的描述,此处不做限制。

实施例4

参照图9,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内设置有两组独立的板式换热器,每组板式换热器4与外换热器2之间又分别连通有两组循环模块;具体的板式换热器401与外换热器2之间连接有两独立的循环模块5和循环模块6,板式换热器402与外换热器2之间连接有两独立的循环模块9和循环模块10。

在本实施例中,排风腔102内设置有四个离心风机3,具体的,换热腔101后方的排风腔内并排设置有两轴向水平设置的后倾式离心风机,换热腔101底部的排风腔内并排设置有两轴向竖直设置的后倾式离心风机,四个后倾式离心风机的吸风口均与换热腔101连通进行吸气。

本实施例地增加了板式换热器的数量以及离心风机的数量,对应的选用更大型的外换热器2,适用于大型空调机组。

本实施例中,该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的其余结构均可参照实施例3中的描述,此处不做限制。

实施例5

参照图10-11,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离心风机3采用前向多翼风机;本实施例中省略排风腔的设置,各前向多翼风机的进风口位于换热腔101内,出风口伸出换热腔101与出风部104连通。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三个前向多翼风机,其中两前向多翼风机的并排位于换热腔101内后侧位置处,另一前向多翼风机位于换热腔101内下方位置处,如图10中所示;三个前向多翼风机的出风口沿伸出换热腔101与壳体1正面底部的狭长出风部104连通。

本实施例中,该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的其余结构均可参照实施例4中的描述,此处不做限制。

实施例6

参照图10-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外机与建筑物外立面组合模块,包括设置在建筑物上的与外立面连接的设备平台12和设置在设备平台12上的空调机组,该空调机组采用实施例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采用换热器内腔多点负压抽排风大型空调机组;设备平台朝外的外立面敞口上设置有可通风的遮挡装饰部11,遮挡装饰部11上与出风部对应处开设有开口。

本实施例中,如图10中所示,设备平台12位于建筑物相邻楼层的飘窗结构之间的内凹部;遮挡装饰部为百叶窗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设备平台的具体位置以及遮挡装饰部的实现方案,均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外机01的出风部104上连接有一排风管13,排风管13一端与出风部连104通,另一端延伸至百叶窗结构处并与百叶窗结构上的排风口连通。

进一步的,排风管11内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导风叶片,导风叶片呈向下倾斜设置,使得进入到排风管13中的出风沿着导风叶片呈向下排出,向右下角倾斜排出,以便于使得高速排出的空气远离进风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有导风叶片,例如可通过调节排风管11出口对应的百叶窗上的叶片的角度使得出风呈45°向下,此处不做限制,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调外机与建筑物外立面组合模块,作为建筑物的能量模块,将设有条形出风口的空调机组与建筑物外立面的百叶窗等装饰单元配对设置,空调机组进风面与百叶窗等装饰单元上的主体通风区域对接、空调机组条形出风口与百叶窗等装饰单元上预留的条形出风口对接,实现空调外机与百叶窗等装饰单元前后一体化组合、空调外机出风口与百叶窗等装饰单元的条形出风口前后一体化组合;

运行时,空调机组内后的离心风机启动并在换热腔内产生负压区,拉动环境空气正面穿越百叶窗等外立面装饰单元的间隙,再均匀、低速、低阻力穿越外换热器翅片间隙,完成热交换后被离心风机吸入,经离心风机升压之后从条形出风口进入百叶窗等装饰单元条形出风口,最后高速射入环境空气。

实施例7

参照图15,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9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设备平台12为设置在建筑物上自上而下竖向形成的与外立面连接的内凹部。

本实施例中,该空调外机与建筑物外立面组合模块的其余结构均可参照实施例6中的描述,此处不做限制。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其他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本身的精神或范围。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案例,应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应限制为这些实施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之内作出变化和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