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地源热泵的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15930发布日期:2021-08-17 13:52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地源热泵的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热能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地源热泵的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地源热泵是陆地浅层能源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实现由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的装置,通常地源热泵消耗1kwh的能量,用户可以得到4kwh以上的热量或冷量,地源热泵是以岩土体、地层土壤、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地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中央空调系统。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的概念,最早在1912年由瑞士的专家提出,而这项技术的提出始于英、美两国,北欧国家主要偏重于冬季采暖,而美国则注重冬夏联供,由于美国的气候条件与中国很相似,因此研究美国的地源热泵应用情况,对我国地源热泵的发展有着借鉴意义。

现有的地源热泵供热系统中的交换热量的导热板、管道大小都是固定设置的,因此热量交换的量都是固定的,热量交换过程中,尽可能追求室内温度接近土壤温度,但在可调控范围内,人们不能对温度进行调节。

因此,发明一种基于地源热泵的供热系统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地源热泵的供热系统,通过设置多组热交换的第一吸热管和第二吸热管,能充分实现室内和土壤的热量交换,使室内温度尽可能接近土壤温度,设置多个阀门控制第一吸热管与室内的连通,使人们能在室内温度和土壤温度之间进行室内温度调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地源热泵的供热系统,包括传送装置,所述传送装置下方设有循环装置,所述循环装置下方设有热量交换装置,所述热量交换装置上设有电磁阀,所述循环装置右下方设有辅助装置;

所述传送装置包括第一箱体、输入管、输出管和板式换热器,所述第一箱体左上方固定连接输入管,所述第一箱体右上方固定连接输出管,所述第一箱体内部固定安装板式换热器;

所述循环装置包括第二箱体、第一换热片、导热片和集热板,所述第二箱体内部固定安装第一换热片,所述第一换热片底部固定连接导热片,所述导热片底部固定连接集热板;

所述交换装置包括第一吸热管、第二换热片、连接管和热管,所述第一吸热管顶部固定安装连接管,所述第一吸热管内壁等间距固定安装第二换热片;

所述辅助装置包括第二吸热管、第三吸热管、第三换热片、第一填充物,所述第三换热片设置在第三吸热管的内部,所述第一填充物设置在第二吸热管内部。

优选的,所述第二吸热管设置有两组,所述第三吸热管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三吸热管位于两组所述第二吸热管之间,两组所述第二吸热管和两组所述第三吸热管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二箱体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填充物为丙二醇。

优选的,所述第一吸热管设置有四组,相邻两组所述第一吸热管之间设有热管,所述热管内填充有混合填充物。

优选的,所述电磁阀设置在连接管上,所述连接管顶部固定连接第二箱体,所述连接管连通第二箱体和第一吸热管,所述第二箱体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一箱体上。

优选的,所述热管顶部连通输入管和输出管。

优选的,所述辅助装置还包括压缩机和第二填充物,所述压缩机固定连接第三吸热管,所述第二填充物设置在第三吸热管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吸热管、第二换热片、第二吸热管和第三吸热管吸取土壤中的热量,热量经连接管进入到第二箱体内,经集热板、导热片和第一换热片和板式换热器的作用,实现土壤和室内热量的均匀交换;第一吸热管设有四组,以尽量满足热量交换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热量的交换量,从而决定四组第一吸热管上的电磁阀的开启数量。

同时氮、氟里昂、丙烷和co的混合物在土壤内的热量作用下汽化吸取土壤中的热量,汽化后产生的气体升到热管的顶部,在室内低温度环境下液化放热,实现地源与室内的热量交换;氮、氟里昂、丙烷和co的混合物在实现热量交换过程中,不需要地源热泵等用电部件的辅助,有助于节省电能,能进一步加强地源热泵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吸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传送装置、2循环装置、3电磁阀、4交换装置、5辅助装置、11第一箱体、12输入管、13输出管、14板式换热器、21第二箱体、22第一换热片、23导热片、24集热板、41第二换热片、42热管、43连接管、44第一吸热管、51第二吸热管、511第一填充物、52第三吸热管、521第三换热片、522第二填充物、53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参照说明书附图1-3,该实施例的一种基于地源热泵的供热系统,包括传送装置1、循环装置2、电磁阀3、交换装置4和辅助装置5。

进一步地,支撑装置1包括第一箱体11、输入管12、输出管13和板式换热器14,具体的,第一箱体11左上方固定连接输入管12,第一箱体11右上方固定连接输出管13,第一箱体11内部固定安装板式换热器14;输入管12和输出管13作用是连通土壤和室内,从而实现土壤和室内的热量交换,板式换热器14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结构紧凑轻巧以及占地面积小,能更好的完成土壤和室内的热交换。

进一步地,导向组件2包括第二箱体21、第一换热片22、导热片23和集热板24,具体的,第二箱体21内部固定安装第一换热片22,第一换热片22底部固定连接导热片23,导热片23底部固定连接集热板24,第二箱体21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一箱体11上;导热片23上接第一换热片22下接集热板24实现换热。

进一步地,交换装置4包括第二换热片41、热管42、连接管43和第一吸热管44,具体的,第一吸热管44顶部固定安装连接管43,第一吸热管44内壁等间距固定安装第二换热片41,第一吸热管44设置有四组,相邻两组所述第一吸热管44之间设有热管42,所述热管42内填充有混合填充物,连接管43顶部固定连接第二箱体21,连接管43连通第二箱体21和第一吸热管44,热管42顶部连通输入管12和输出管13;热管42内填充有混合填充物,在冬季时,填充物在土壤内的热量作用下汽化吸取土壤中的热量,汽化后产生的气体升到热管42的顶部,在室内低温度环境下液化放热,实现地源与室内的热量交换,连接管43上的电磁阀3可以实现第一吸热管44和室内的热交换管道的连通与关闭;热管42内填充有混合填充物设置为氮、氟里昂、丙烷和co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辅助装置5包括第二吸热管51、第一填充物511、第三吸热管52和第三换热片521,具体的,第二吸热管51设置有两组,第三吸热管52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三吸热管52位于两组第二吸热管51之间,两组第二吸热管51和两组第三吸热管52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二箱体21上;第一填充物511内填充有丙二醇,使热量交换的更为均匀。

实施场景具体为:第一吸热管44、第二换热片42、第二吸热管51和第三吸热管52吸取土壤中的热量,热量经连接管43进入到第二箱体内,经集热板24、导热片23和第一换热片22和板式换热器14的作用,实现土壤和室内热量的均匀交换,同时混合填充物在土壤内的热量作用下汽化吸取土壤中的热量,汽化后产生的气体升到热管42的顶部,在室内低温度环境下液化放热,实现地源与室内的热量交换。

实施例2:

参照说明书附图4,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辅助装置5还包括压缩机53和第二填充物522,所述压缩机53固定连接第三吸热管52,所述第二填充物522设置在第三吸热管52内;

实施场景具体为:

在夏天时,本实用新型进行热量交换的同时,第三吸热管52内填充的第二填充物522为制冷剂,当地源热泵的热量交换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时,第二填充物522在压缩机53作用下流到土壤外,在室内高温环境下汽化吸热,从而降低室内的温度,对地源热泵效果的不足进行补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能利用上述阐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修改或将其修改为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进行的任何简单修改或等同置换,尽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