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管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58367发布日期:2021-08-06 12:52阅读:62来源:国知局
壳管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壳管换热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壳管换热器中,折流板通常是直接焊接在壳体的内部,当壳体直径较小或长度较长时,由于空间狭窄,焊接操作极为不方便,给壳管换热器的制造带来了困难。同时,若折流板需要维护或更换时,折流板取出与重装均不方便,不利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壳管换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壳管换热器,包括:壳体、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两端的第一管箱和第二管箱、分别可拆卸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上部和下部的两折流板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换热管;

所述折流板组件包括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可拆卸连接的安装杆以及间隔设置在所述安装杆上的若干折流板,上部的所述折流板组件上的折流板与下部的所述折流板组件上的折流板相互交错设置。

优选的是,所述折流板为半圆形板,其上开设有若干供所述换热管穿过的管孔,所述折流板的圆弧形边的中部与所述安装杆固接。

优选的是,所述安装杆具有可与所述折流板的圆弧形边贴合的弧形表面。

优选的是,所述壳体的内部的上下内壁上均沿轴向开设有供所述安装杆插入的安装槽。

优选的是,所述壳体的内部的上下内壁上均沿周还开设有与所述折流板的圆弧形边位置对应的弧形槽,所述弧形槽内设置有密封条。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管箱连通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管箱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之间设置第一管板;

所述第一管箱的上下部均设置有管程入口管。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管箱连通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管箱与所述壳体的第二端之间设置第二管板;

所述第二管箱的上下部均设置有管程出口管。

优选的是,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的上下部均设置有壳程入口管,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上下部均设置有壳程出口管。

优选的是,所述换热管包括换热管本体以及均匀间隔设置在所述换热管本体上的若干球体管,所述球体管的直径大于所述换热管本体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壳管换热器,通过将折流板固接在安装杆上形成折流板组件整体,能够方便折流板在狭小的壳管换热器的壳体中安装与取下,从而能方便壳管换热器的制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壳管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壳管换热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折流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壳体内的安装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折流板组件在壳体内的安装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安装杆的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的壳体内的弧形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中的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2—第一管箱;3—第二管箱;4—折流板组件;5—换热管;10—壳体的第一端;11—壳体的第二端;12—安装槽;13—弧形槽;14—壳程入口管;15—壳程出口管;20—第一管板;21—管程入口管;30—第二管板;31—管程出口管;40—安装杆;41—折流板;42—管孔;43—弧形表面;44—上折流板组件;45—下折流板组件;50—换热管本体;51—球体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壳管换热器,包括:壳体1、分别设置在壳体1两端的第一管箱和第二管箱3、分别可拆卸设置在壳体1内的上部和下部的两折流板组件4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换热管5;

折流板组件4包括与壳体1的内壁可拆卸连接的安装杆40以及间隔设置在安装杆40上的若干折流板41,上部的上折流板组件44上的折流板41与下部的下折流板组件45上的折流板41相互交错设置,如图1和图3所示。

其中,折流板41为半圆形板,其上开设有若干供换热管5穿过的管孔42,折流板41的圆弧形边的中部与安装杆40固接。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安装杆40具有可与折流板41的圆弧形边贴合的弧形表面43,方便折流板41在安装杆40上的安装。

其中,壳体1的内部的上下内壁上均沿轴向开设有供安装杆40插入的安装槽12。安装槽12的右端贯通,左端不贯通。

其中,第一管箱连通设置在壳体1的第一端10,第一管箱与壳体1的第一端10之间设置第一管板20;第一管箱的上下部均设置有管程入口管21。第二管箱3连通设置在壳体1的第二端11,第二管箱3与壳体1的第二端11之间设置第二管板30;第二管箱3的上下部均设置有管程出口管31。

壳体1的第一端10的上下部均设置有壳程入口管14,壳体1的第二端11的上下部均设置有壳程出口管15。

换热管5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一管板20和第二管板30,以分别连通第一管箱与第二管箱3,第一流体从管程入口管21进入,经过换热管5后从管程出口管31排出;第二流体从壳程入口管14进入,在折流板41呈s形向右通过壳体1,然后由壳程出口管15排出;换热管5内的第一流体与换热管5外的第二流体进行热交换。

传统的壳管换热器中,折流板41通常是直接焊接在壳体1的内部,当壳体1直径较小或长度较长时,由于空间狭窄,焊接操作极为不方便,给壳管换热器的制造带来了困难。同时,若折流板41需要维护或更换时,折流板41取出与重装均不方便,不利于使用。

而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结构设计能解决该问题。折流板41固定在安装杆40上,而安装杆40与壳体1是可拆卸连接,故能方便固定在壳体1内。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可按以下步骤操作:先将折流板41固定在安装杆40上(如焊接)形成折流板组件4,然后将换热管5穿过折流板41的管孔42设置在折流板41上(管孔42与折流板41之间可做好密封连接处理,如设置密封胶、密封圈等,还可焊接加固);然后将安装杆40与安装槽12对准卡入,将安装杆40从右向左插入,并挤压滑动到底,表明安装到位,然后在安装杆40进行固定操作,使安装杆40与壳体1之间连接固定(可采用螺钉固定或是焊接固定),从而完成上下两个折流板组件4的安装。最后在壳体1两端连接第一管板20、第二管板30。

通过先将折流板41固接在安装杆40上,然后将整体折流板组件4装入壳体1,在壳体1端部进行固定操作即可,从而能避免在狭小空间进行折流板41的焊接,方便安装制造。且当折流板41需要维护或跟换时,先在壳体1端部进行操作取出折流板组件4,然后在外部对折流板41进行操作即可,方便快捷。

实施例2

作为实施例1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参照图8,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内部的上下内壁上均沿周还开设有与折流板41的圆弧形边位置对应的弧形槽13,弧形槽13内设置有密封条。当折流板组件4装入到位后,折流板41的圆弧形边与弧形槽13内的密封条紧贴,起到一定的密封效果,以阻止流体从折流板41的圆弧形边与壳体1内壁之间流过。当需要理解的是,由于折流板41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扰流作用,使流体呈s形流动,所以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折流板41的圆弧形边与壳体1内壁之间不需要很好的密封。所以本实施例适用在对密封要求较高的情况。

实施例3

作为实施例1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参照图9,本实施例中,换热管5包括换热管本体50以及均匀间隔设置在换热管本体50上的若干球体管51,球体管51的直径大于换热管本体50的直径。通过设置球体管51,能增大管体内外的流体之间的热交换面积,提高热交换效果。另外,流体在换热管5内间隔流经直径不同的换热管本体50、球体管51,能增强湍流效果,利于提高换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