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换热盘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50934发布日期:2021-06-01 23:30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换热盘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快速换热盘管装置,适用于要求快速进行热交换的工作场合,尤其适用要求快速解冻或者快速制冷的特种装备中。



背景技术:

现今制冷、供暖环境调节系统中已采用金属铜管盘管装置。这些盘管装置采用金属铜管折回盘绕的方式,确保冷源或热源气进入铜管后通过接触、辐射方式将热量传递到周围环境中,实现制冷或供暖。由于每根金属铜管经过多次折回盘绕,导致冷源或热源所经过的每条回路长度大于装置本身跨度尺寸;从而延长了盘管装置整体升温或降温时间,导致换热速度缓慢。因此,这类长回路盘管装置不能满足快速制冷或快速解冻的应用场合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满足快速制冷或快速解冻的应用场合需要,克服长回路盘管装置换热速度缓慢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快速换热盘管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快速换热盘管装置,包括上端板、下端板、进入端连接盘、流出端连接盘、进入端集流管、弯头铜管、换热铜管,所述上端板一侧为换热进入端,所述下端板一侧为换热流出端,所述进入端连接盘通过管道与进入端集流管连接,所述弯头铜管连接在进入端集流管与换热铜管之间,所述换热铜管上连接有翅片,所述换热铜管下端连接有流出端集流管,所述流出端集流管通过管道与流出端连接盘连接;

所述进入端连接盘又包括第一盘体,所述第一盘体上开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盘体中部连接有密封圈,所述第一盘体上还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又包括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呈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二卡槽呈凸字形结构,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一卡槽位于第二卡槽的一端,所述第二卡槽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三卡槽。

进一步限定,所述上端板与下端板之间还连接有左护板和右护板。

进一步限定,所述进入端连接盘连接的管道上还设置有排放阀。这样方便通过排放阀的开、合与外界进行能量接入、阻断。

进一步限定,所述弯头铜管偏折夹角27°。这样能够增加换热管换热截止的流速,带来较好的温升效果。

进一步限定,所述密封圈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卡槽的数量为三个且均有地分布在第一盘体的表面上。所述第一螺孔的数量为三个。

进一步限定,所述进入端连接盘和流出端连接盘的结构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本装置通过进入端连接盘与外界能源管道相连,并通过排放阀的开、合与外界进行能量接入、阻断。打开排放阀,外界冷源或热源从进入端集流管开始接入,通过弯头铜管进入到换热铜管中,换热铜管通过翅片与外界环境完成能量需求交换,之后剩余冷源或热源通过流出端集流管流出,通过连接到流出端连接盘的外部管路流向外界循环回收装置中;整个能量交换过程是顺序循环交换过程。由于每根铜管采用直进直出的回路,缩短了冷源或热源在装置中经过的回路路程,制冷或供暖时间相应缩短,进而满足快速制冷或快速解冻的应用场合。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弯头铜管的偏折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弯头铜管的偏折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入端连接盘与外界能源管道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入端连接盘与外界能源管道连接时,外界能源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上端板1、下端板2、左护板3、右护板4、进入端连接盘5、第一盘体51、第一螺孔52、密封圈53、卡槽54、第一卡槽541、第二卡槽542、第三卡槽543、流出端连接盘6、排放阀7、进入端集流管8、流出端集流管9、弯头铜管10、换热铜管11、翅片12、第二盘体131、第二螺孔132、密封槽133、卡块13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到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快速换热盘管装置,包括上端板1、下端板2、进入端连接盘5、流出端连接盘6、进入端集流管8、弯头铜管10、换热铜管11,上端板1一侧为换热进入端,下端板2一侧为换热流出端,上端板1、下端板2的长度和宽度根据换热铜管11的排列数量进行增加、减少。上端板1与下端板2之间还连接有左护板3和右护板4,进入端连接盘5连接的管道上还设置有排放阀7。排放阀7安装在进入端集流管8上的进入端连接盘5之后,具体位置根据与外界联结的进入端连接盘5位置而定;排放阀7的开、合控制方式不限于采用电气自动控制或手动控制方式。这样方便通过排放阀7的开、合与外界进行能量接入、阻断。

进入端连接盘5通过管道与进入端集流管8连接,弯头铜管10连接在进入端集流管8与换热铜管11之间,进入端集流管8、流出端集流管9数量、通径根据换热铜管11的排列数量进行增加、减少。弯头铜管10的数量、通径根据换热铜管11的排列数量进行增加、减少。弯头铜管10偏折夹角27°。这样能够增加换热管换热截止的流速,带来较好的温升效果。

换热铜管11上连接有翅片12(本装置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不限于采用翅片12结构),换热铜管11下端连接有流出端集流管9,流出端集流管9通过管道与流出端连接盘6连接。进入端连接盘5和流出端连接盘6的结构相同。

弯头铜管10与进入端集流管8或者流出端集流管9焊接组合,再与换热铜管11扩口处焊接相连。进入端连接盘5焊接在进入端集流管8引出末端处;流出端连接盘6焊接在流出端集流管9的引出末端处。与进入端集流管8或者流出端集流管9焊接的弯头铜管10接触段需偏折。上端板1、下端板2上分别加工与换热铜管11对应个孔。

为了方便进入端连接盘5与外界能源管道连接,进入端连接盘5又包括第一盘体51,第一盘体51上开设有三个第一螺孔52,第一盘体51中部连接有两个密封圈53,第一盘体51上还开设有三个卡槽54,卡槽54又包括第一卡槽541和第二卡槽542,第一卡槽541呈长方体结构,第二卡槽542呈凸字形结构,第一卡槽541和第二卡槽542的底部连通,第一卡槽541位于第二卡槽542的一端,第二卡槽542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三卡槽543。进入端连接盘5、流出端连接盘6的布置位置根据外界输入、回收管路布置确定。

外界能源管道的连接盘又包括第二盘体131,第二盘体131上开设有三个第二螺孔132,第二盘体131中部开设有两个密封槽133,第二盘体131上还设置有三个卡块134,卡块134的截面呈t形。

进入端连接盘5与外界能源管道连接时,把第二盘体131对准第一盘体51,然后挤压密封圈53,同时使卡块134插入第一卡槽541中,接着转动第二盘体131,使卡块134沿着第二卡槽542滑动到第二卡槽542的端部,再松开第二盘体131,密封圈53的弹性作用将卡块134卡入第三卡槽543中,再通过螺栓将第一螺孔52和第二螺孔132连接,完成进入端连接盘5与外界能源管道连接。流出端连接盘6与外界能源管道的连接也采用同样的办法。

本装置输入的冷源或热源不限于采用蒸气、液态水等介质。进入端连接盘5、流出端连接盘6、排放阀7的数量、通径根据进入端集流管8、流出端集流管9数量、通径的增加或减少而对应增加或减少。本装置通过上端板1、下端板2、左护板3、右护板4、进入端连接盘5、流出端连接盘6与外界进行联结、安装。联结方式不限于采用螺栓联结、铆钉联结方式。工作时,外界管道螺栓紧固联接在进入端连接盘5,打开排放阀7,冷源或热源通过进入端集流管8、通过弯头铜管10进入到换热铜管11中并使其快速升温或快速降温,换热铜管11通过翅片12与外界环境完成能量需求交换;之后冷源或热源通过弯头铜管10从流出端集流管9流出,通过连接到流出端连接盘6的外部管道流向外界循环回收装置中,从而完成能量交换全过程。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快速换热盘管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