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25524发布日期:2021-07-27 13:30阅读:63来源:国知局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冷风直吹会导致人不舒适,现有空调器实现避免冷风吹人通常采用调整导风板角度,以及导风板和百叶,面框,面板等开孔弱化气流的方式,虽然可以起到柔化出风改善舒适的效果,但是往往对空调器自身的风阻造成的影响较大,使得空调器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下,制冷衰减为原始能力的50%,人体的舒适程度不佳。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散风组件,旨在提高空调的使用舒适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散风组件包括扰流部件及格栅;所述扰流部件上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内设有扰流件,所述扰流件用于对流经所述通风口的出风气流分流;格栅对应所述扰流部件设置,且位于所述扰流部件的迎风侧或背风侧。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格栅设于所述扰流部件的迎风侧,且安装于所述扰流部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格栅与所述扰流部件层叠设置,所述格栅设有多个格栅孔,所述扰流件设有多个,一所述扰流件对应一所述格栅孔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扰流件围合形成通风孔,所述格栅孔的形状与所述通风孔的形状相一致。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扰流件呈圆球形、椭球形、橄榄球形、圆柱形或多面体形。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扰流部件还包括多条扰流筋,多条所述扰流筋相互交错以围合形成通风孔,所述扰流件设于所述扰流筋的交错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扰流筋包括多条第一扰流筋及多条第二扰流筋,多条所述第一扰流筋并排且间隔设置,多条所述第二扰流筋并排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扰流筋与所述第二扰流筋相互交错,所述扰流件包括第一扰流球,所述第一扰流球设于所述第一扰流筋与所述第二扰流筋的交错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扰流筋还包括多条连接筋,所述扰流件还包括第二扰流球,两两相邻的至少三个所述第一扰流球之间设有一所述第二扰流球,所述第二扰流球通过所述连接筋与其周围的所述第一扰流球相连接,所述第一扰流球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扰流球的直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口内设有多条并排且间隔设置的扰流筋,每一所述扰流筋沿其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扰流件。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及散风组件,所述机壳上设有出风口,所述散风组件安装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散风组件包括扰流部件及格栅;所述扰流部件上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内设有扰流件,所述扰流件用于对流经所述通风口的出风气流分流;格栅对应所述扰流部件设置,且位于所述扰流部件的迎风侧或背风侧。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包括面框,所述散风组件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面框,以在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的第一位置和避开所述出风口设置的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风组件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延伸,在所述散风组件由所述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时,所述面框的侧壁上形成有行程缺口;所述散风组件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连接于所述散风组件的扰流部件,且在所述散风组件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挡板用以遮挡所述行程缺口。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用以打开和关闭所述出风口,所述散风组件可上下移动地安装于所述面框,且在所述导风板打开所述出风口、所述散风组件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散风组件的下端与所述导风板相搭接。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面框,且与所述散风组件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散风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其中,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其中,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及散风组件,所述机壳上设有出风口,所述散风组件安装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散风组件包括扰流部件及格栅;所述扰流部件上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内设有扰流件,所述扰流件用于对流经所述通风口的出风气流分流;格栅对应所述扰流部件设置,且位于所述扰流部件的迎风侧或背风侧。本实用新型散风组件通过在扰流部件上设有通风口,在通风口内设有扰流件,扰流件用于对流经所述通风口的出风气流分流,使得格栅对应所述扰流部件设置,且位于所述扰流部件的迎风侧或背风侧。如此,使得出风气流能够经过格栅削弱风感强度,经过扰流部件形成湍流,则由散风组件吹出的气流更加轻柔化,无风感效果更佳。且相比于设置两层格栅而言,能够减小风阻。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散风组件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散风组件的后视图;图4为图1中散风组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散风组件另一实施例的左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散风组件的扰流部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散风组件的扰流部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沿b-b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1为图8中空调室内机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空调室内机移除面板和散风组件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1中空调室内机移除面板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中空调室内机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其中,面板被移除;图16为图14中空调室内机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6中空调室内机的左视图;图18为图16中空调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9为图18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散风组件114扰流筋200机壳110扰流部件114a第一扰流筋210出风口111通风口114b第二扰流筋220面框112扰流件114c连接筋221行程缺口112a第一扰流球120格栅300导风板112b第二扰流球121格栅孔400驱动装置113通风孔130挡板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散风组件,用于空气调节设备,该空气调节设备可以为空调器、空气净化器、风扇等。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该散风组件100包括扰流部件110及格栅120。扰流部件110上设有通风口111,通风口111内设有扰流件112,扰流件112用于对流经通风口111的出风气流分流。格栅120对应扰流部件110设置,且位于扰流部件110的迎风侧或背风侧。在本实施例中,散风组件100具体安装在空气调节设备的出风口210处,以对出风气流进行调节。扰流部件110具体可以呈板状设置,扰流部件110的整体形状和大小与出风口210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以使得从出风口210吹出的气流全部或部分被散风组件100打散,实现微风感或无风感效果。扰流部件110上可以仅设置一个大的通风口111,在通风口111内设置多个扰流件112,扰流部件110上也可以设置多个小的通风口111,在每个通风口111内设置一个或多个扰流件112。通风口111的形状和大小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例如将通风口111设置为圆形、椭圆形、矩形、长条形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扰流件112可通过连接件连接在通风口111的内壁,相邻的扰流件112之间也可以通过连接件连接。扰流件112具体可以呈圆球形、椭球形、橄榄球形、圆柱形或多面体形。多面体形具体可以为四面体、五面体、六面体、十二面体等。当然,扰流件112也可以为方形柱、半圆柱、椭圆柱、圆锥体、圆台、横截面呈水滴形的柱体或其他形状。使得扰流件112能够对通风口111内的出风气流进行分流,则气流经过扰流件112时能在扰流件112背后形成湍流,发生卡门涡街效应,使得吹到用户身上的湍流能削弱风感强度,实现无风感效果。格栅120的形状和大小可与扰流部件110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格栅120对应扰流部件110设置,则可以使得格栅120正对扰流部件110设置,也可以使得格栅120的延伸面与扰流部件110的延伸面具有一定夹角。可以理解的是,格栅120具有多个格栅孔121,格栅孔121可以为圆孔、椭圆形孔、半圆孔、矩形孔、三角形孔、菱形孔、多边形孔、异形孔等。格栅孔121可以由横纵交错的筋条围合形成,也可以由斜筋条交错形成,还可以由环形筋条和辐射筋条交错形成。通过设置格栅120能够削弱风感强度。格栅120可以设置在扰流部件110的迎风侧,则使得由出风口210吹出的气流先经过格栅120初步削弱风感强度,降低风速,然后经过扰流部件110形成卡门涡街效应,使得气流更加轻柔,进而提升散风组件100整体的无风感效果。当格栅120设置在扰流部件110的背风侧时,使得出风口210吹出的气流先经过扰流部件110形成湍流,然后经过格栅120削弱风感,减小风速和轻柔化气流,有效提升整体的无风感效果。本实用新型散风组件100通过在扰流部件110上设有通风口111,在通风口111内设有扰流件112,扰流件112用于对流经通风口111的出风气流分流,使得格栅120对应扰流部件110设置,且位于扰流部件110的迎风侧或背风侧。如此,使得出风气流能够经过格栅120削弱风感强度,经过扰流部件110形成湍流,则由散风组件100吹出的气流更加轻柔化,无风感效果更佳。且相比于设置两层格栅120而言,能够减小风阻。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5、图9及图10,格栅120设于扰流部件110的迎风侧,且安装于扰流部件110。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格栅120与扰流部件110可拆卸连接。格栅120具体可通过螺钉、卡扣、插接、磁吸等方式可拆卸地安装于扰流部件110上。当然,还可以使得格栅120与扰流部件110固定连接或一体设置。通过将格栅120设置在扰流件112的迎风侧,使得出风气流先经过格栅120初步削弱风感后,再经过扰流部件110形成卡门涡街气流,在使得散风组件100整体无风感效果得到提升的同时,使得卡门涡街形成的涡旋气流能够吹的更远,进而提升整体的送风距离。进一步地,如图5、图9、图10、图18及图19所示,格栅120与扰流部件110层叠设置,格栅120设有多个格栅孔121,扰流件112设有多个,一扰流件112对应一格栅孔121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格栅120与扰流部件110层叠设置,指的是两者在其厚度上相层叠。可以理解的是,当格栅120与扰流部件110层叠时,格栅120与扰流件112之间具有一定的气流间隙,从而当气流由格栅孔121吹出时,能够流向扰流件112,进而被扰流件112分流,以形成卡门涡街效应。通过使得一扰流件112对应一格栅孔121设置,则可对由每一格栅孔121吹出的气流进行扰流,进而提升整体的无风感效果。具体而言,请参照图1至图5,多个扰流件112围合形成通风孔113,格栅孔121的形状与通风孔113的形状相一致。通过使得扰流件112设置为多个,多个扰流件112之间围合形成通风孔113,则使得整个扰流部件110的风阻更小。且由于相邻的扰流件112之间共用通风孔113,则使得经过通风孔113的气流能够经过两个或多个扰流件112扰流,形成不同的卡门涡街气流而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无序和发散的气流,进而整体形成的湍流效果更佳,可有效提升整体的无风感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格栅孔121的形状与通风孔113的形状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大致相同。格栅孔121的大小与通风孔113的大小相同,也可以不同。通风孔113与格栅孔121部分对应设置,使得由格栅孔121吹出的气流均能够顺畅地流向通风孔113,随后经过扰流件112进行扰流,以形成卡门涡街,则可进一步降低风阻,提升整体风量。具体地,格栅孔121与通风孔113均为三角形孔或菱形孔。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扰流部件110还包括多条扰流筋114,多条扰流筋114相互交错以围合形成通风孔113,扰流件112设于扰流筋114的交错处。在本实施例中,多条扰流筋114可以呈一定规律交错,例如通过横向扰流筋114和纵向扰流筋114交错,或通过第一斜向扰流筋114与第二斜向扰流筋114交错,还可以使得横向扰流筋114、纵向扰流筋114、第一斜向扰流筋114与第二斜向扰流筋114共同交错。多条扰流筋114的具体交错方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且不同的扰流筋114交错而形成不同的通风孔113的形状。扰流筋114可以为直线筋条,也可以为曲线筋条。扰流件112设于扰流筋114的交错处,也即多个扰流件112通过扰流筋114相互连接。如此,扰流筋114不仅能够起到对多个扰流件112的连接作用,且扰流筋114本身可以分割气流,进一步削弱风感。同时由于将扰流件112设置在扰流筋114的交错处,可减少扰流筋114交错处的风阻,提升整体风量,还能够加强扰流筋114之间的连接强度。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及图2,扰流筋114包括多条第一扰流筋114a及多条第二扰流筋114b,多条第一扰流筋114a并排且间隔设置,多条第二扰流筋114b并排且间隔设置,第一扰流筋114a与第二扰流筋114b相互交错,扰流件112包括第一扰流球112a,第一扰流球112a设于第一扰流筋114a与第二扰流筋114b的交错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扰流筋114a与第二扰流筋114b可以为直线筋条,也可以为曲线筋条。为了增大扰流部件110的整体通风率,且简化制造工艺,通常使得第一扰流筋114a与第二扰流筋114b为直线筋条。第一扰流筋114a与第二扰流筋114b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圆形、椭圆形、梭子形等。第一扰流筋114a具体可以为横向筋条和纵向筋条的其中一者,第二扰流筋114b为横向筋条和纵向筋条的另一者。还可以使得第一扰流筋114a与第二扰流筋114b为斜向筋条,且第一扰流筋114a与第二扰流筋114b的倾斜方向相反。通过使得扰流件112包括第一扰流球112a,则气流经过第一扰流球112a后,在其四周被均匀分流,且相邻的第一扰流球112a之间形成的卡门涡街气流相互作用,进一步提升整体无风感效果。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扰流筋114还包括多条连接筋114c,扰流件112还包括第二扰流球112b,两两相邻的至少三个第一扰流球112a之间设有一第二扰流球112b,第二扰流球112b通过连接筋114c与其周围的第一扰流球112a相连接,第一扰流球112a的直径大于第二扰流球112b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筋114c可以为直线筋条,也可以为曲线筋条。可以使得两两相邻的三个第一扰流球112a之间设有一第二扰流球112b,也可以使得两两相邻的四个第一扰流球112a之间设有一第二扰流球112b。且连接筋114c也能够起到分割气流的作用,进一步削弱整体的风感。而使得第一扰流球112a的直径大于第二扰流球112b的直径,则使得经过第一扰流球112a和经过第二扰流球112b的气流能够形成不同的卡门涡街效果,从而实现无序和发散的气流,进而整体形成的湍流效果更佳,可有效提升整体的无风感效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及图7,通风口111内设有多条并排且间隔设置的扰流筋114,每一扰流筋114沿其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扰流件112。相邻的两扰流筋114之间形成通风间隙。相邻的两扰流筋114之间的间距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相邻的两个扰流件112之间的间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同使得多条扰流筋114并排且间隔设置,在扰流筋114上设置多个扰流件112,则能够使得气流形成卡门涡街气流的同时,可减小风阻,提升整体的无风感效果和风量。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如图8至图19所示,包括机壳200及散风组件100,机壳200上设有出风口210,散风组件100安装于出风口210处,该散风组件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该空调室内机具体可以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或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以下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散风组件100可以固定安装在出风口210,也可以可活动地安装在出风口210处。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9至图18,机壳200包括面框220,散风组件100可活动地安装于面框220,以在对应出风口210设置的第一位置和避开出风口210设置的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本实施例中,机壳200上还设有面板,面板安装于面框220的前侧面,面框220上开设有出风口210。散风组件100具体可以通过滑槽滑轨、齿轮齿条等方式滑动安装于面框220,以在对应出风口210设置的第一位置和避开出风口210设置的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当然,散风组件100也可以通过转动的方式实现切换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通过使得散风组件100具有对应出风口210设置的第一位置和避开出风口210设置的第二位置,则在需要开启无风感模式时,使得散风组件100运动至第一位置,对出风口210吹出的气流进行扰流,以实现无风感效果。而当需要开启常规送风模式时,可使得散风组件100运动至第二位置,进而提升出风口210吹出气流的风量,实现快速制冷制热。如此,使得空调室内机具有多种模式,用户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选择不同的模式,进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感。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4至图17所示,散风组件100沿出风口210的长度方向延伸,在散风组件100由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时,面框220的侧壁上形成有行程缺口221;散风组件100还包括挡板130,挡板130连接于散风组件100的扰流部件110,且在散风组件100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挡板130用以遮挡行程缺口221。在本实施例中,散风组件100沿出风口210的长度方向延伸,则可以对出风口210的全部或大部分气流进行扰流,进而提升整体的无风感效果。具体地,散风组件100的长度与出风口210的长度相一致。如此,使得散风组件100对出风口210的无风感调节效果达到最佳。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散风组件100延伸到了机身的最大宽度方向且散风组件100需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切换,而散风组件100设置在面框220上。则散风组件100切换至第一位置后,在面框220的侧壁上会形成一个行程缺口221。通过使得散风组件100包括挡板130,在散风组件100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挡板130用以遮挡行程缺口221,则能够阻挡灰尘进入面框220内部,且能够保证外观的整体一致性。挡板130与扰流部件110可以一体设置,也可以分体设置。在一实施例中,请一并参照图18及图19,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导风板300,导风板300用以打开和关闭出风口210,散风组件100可上下移动地安装于面框220,且在导风板300打开出风口210,散风组件100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散风组件100的下端与导风板300相搭接。在本实施例中,具体还包括驱动电机及传动机构,通过驱动电机、传动机构、导风板300传动连接,以实现选择性打开或关闭出风口210。通过使得散风组件100可上下移动地安装于面框220,则相比于使得散风组件100转动安装于面框220,可避免散风组件100与导风板300之间发生运动干涉。且通过使得导风板300在打开出风口210后,散风组件100向下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散风组件100的下端与导风板300相搭接,则通过导风板300与散风组件100围合出风口210,可使得由出风口210吹出的气流能够均通过散风组件100吹出,进而提升空调室内机在无风感模式下的无风感效果和出风量。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使得导风板300也设置为该散风组件100的结构。或者还可以设置左散风组件100和右散风组件100,以通过导风板300、上散风组件100、左散风组件100和右散风组件100共同围合出风口210的四周,以实现全面无风感。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驱动装置400,驱动装置400安装于面框220,且与散风组件100传动连接,以驱动散风组件1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驱动装置400具体可通过螺钉、卡扣等方式固定在面框220上。驱动装置400具体可以包括驱动电机及齿轮结构,在散风组件100上设置齿条结构,通过驱动电机与齿轮结构固定连接,使得齿轮结构与齿条结构相啮合,以实现驱动散风组件1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此外,还可以在散风组件100及面框220上设置滑槽滑轨结构,以实现对散风组件100的运动提供导向。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相连通的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