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房建工程建筑的智能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58420发布日期:2021-07-06 20:04阅读:79来源:国知局
用于房建工程建筑的智能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程建筑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房建工程建筑的智能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2.工程建筑智能通风装置指在是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把建筑物室内污浊的空气直接或净化后排至室外,再把新鲜的空气补充进来,从而保持室内的空气环境符合卫生标准的需要。目前的工程建筑智能通风装置包括送风机构、与送风机构输出端连通的管道,管道贯穿墙体,将外界空气送入室内。
3.由于一年四季外界的空气温度温差较大,导致夏天时送入的空气温度高,冬天时送入的温度低,容易引起留在室内的人的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5.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房建工程建筑的智能通风装置,能够对送入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制冷,使送入的空气与室内温度相同。
6.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用于房建工程建筑的智能通风装置,包括:
7.箱体,其内部同轴间隔设有三个第一管道,相邻两个第一管道之间设有与其连通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为长方体状,且其管径大于所述第一管道的管径,所述第二管道内间隔设有多个挡风板,每个挡风板与所述第一管道垂直,且挡风板的两侧与所述第二管道的内侧壁接触,所述多个挡风板之间形成s形风道,其中,靠近所述箱体侧壁的两个第一管道均穿出所述箱体的侧壁设置;
8.温控机构,其包括多个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和多个第二半导体制冷芯片,每个第二管道不与所述第一管道连接的外侧壁上均固设有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与第二半导体制冷芯片,每个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的制冷端与对应第二管道的外侧壁固接,制热端与所述箱体的内侧壁固接,每个第二半导体制冷芯片的制热端与对应第二管道的外侧壁固接,制冷端与所述箱体的内侧壁固接;
9.送风机构,其固设于所述箱体外部,所述送风机构的输出端与其中一个穿出所述箱体的侧壁的第一管道连接。
10.优选的是,所述送风机构包括排风机、送风管和排风管,所述送风管的一端与所述排风机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穿出所述箱体的侧壁的第一管道连接,所述排风管的输出端与所述排风机的输入端连接,输入端与大气连通。
11.优选的是,所述箱体外侧设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侧壁上遍布设有网孔,所述排风机位于所述箱体与所述防护罩之间,所述排风管的输入端贯穿所述防护罩与大气连通。
12.优选的是,所述挡风板为具有挠性的弹性板。
13.优选的是,所述箱体与所述温控机构接触的部分均贯穿设有散热孔。
14.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管道的外侧壁与所述箱体的内壁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
15.优选的是,多个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之间串联设置,多个第二半导体制冷芯片之间串联设置。
16.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7.第一、当外界空气温度过低时,在将外界空气通过送风机构送入室内的过程中,调节温控机构中的第二半导体制冷芯片,使经过第二管道内的空气被加热,被加热温度升高后的空气进入室内,则使留在室内的人不会感到寒冷,当外界空气温度过高时,调节温控机构中的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使经过第二管道内的空气被降温,则使留在室内的人感到凉爽。
18.第二、本新型在每个第二管道内设置了多个挡风板,多个挡风板之间形成s形风道,能够减缓进入第二管道内的空气流速,并能够起到混合空气的效果,从而使空气能够更加充分的被加热或制冷。
19.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用于房建工程建筑的智能通风装置的剖面图。
21.附图标记:箱体1、第一管道2、第二管道3、挡风板4、温控机构5、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6、第二半导体制冷芯片7、送风机构8、排风机9、排风管10、防护罩11、送风管12、隔热材料13。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23.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2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房建工程建筑的智能通风装置,包括:
25.箱体1,其内部同轴间隔设有三个第一管道2,相邻两个第一管道2之间设有与其连通的第二管道3,所述第二管道3为长方体状,且其管径大于所述第一管道2的管径,所述第二管道3内间隔设有多个挡风板4,每个挡风板4与所述第一管道2垂直,且挡风板4的两侧与所述第二管道3的内侧壁接触,所述多个挡风板4之间形成s形风道,其中,靠近所述箱体1侧壁的两个第一管道2均穿出所述箱体1的侧壁设置;
26.温控机构5,其包括多个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6和多个第二半导体制冷芯片7,每个第二管道3不与所述第一管道2连接的外侧壁上均固设有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6与第二半导体制冷芯片7,每个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6的制冷端与对应第二管道3的外侧壁固接,制热端与所述箱体1的内侧壁固接,每个第二半导体制冷芯片7的制热端与对应第二管道3的外侧壁固接,制冷端与所述箱体1的内侧壁固接;
27.送风机构8,其固设于所述箱体1外部,所述送风机构8的输出端与其中一个穿出所述箱体1的侧壁的第一管道2连接。
2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一种用于房建工程建筑的智能通风装置包括箱体1、温控机构5、送风机构8,箱体1内同轴设有三个第一管道2,靠近箱体1侧壁的两个第一管道2中每个第一管道2靠近箱体1的侧壁的端部均贯穿箱体1的侧壁设置,两个第一管道2中的其中一个第一管道2贯穿箱体1的端部贯穿墙体伸入室内,每两个相邻的第一管道2之间设有与其连通的第二管道3,第二管道3为长方体状,并且第二管道3的管径大于第一管道2的管径,其目的是使空气能够在第二管道3内放缓流速,每个第二管道3设有多个挡风板4,每个挡风板4与第一管道2垂直,挡风板4的两侧与第二管道3的内侧壁接触,多个挡风板4之间形成s形风道,其目的是进一步放缓空气流速;温控机构5包括多个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6和多个第二半导体制冷芯片7,每个第二管道3不与第一管道2连接的外侧壁上均固设有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6和第二半导体制冷芯片7,本新型并不限制第二管道3外侧壁上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6和第二半导体制冷芯片7的数量,数量越多则空气被降温或者加热的效果越好,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6具有给第二管道3内空气降温的作用,所以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6的的制冷端与对应第二管道3的外侧壁固接,制热端与箱体1的内侧壁固接,第二半导体制冷芯片7具有给第二管道3内的空气升温的作用,所以第二半导体制冷芯片7的制热端与对应第二管道3的外侧壁固接,制冷端与箱体1的内侧壁固接;送风机构8设置在箱体1外侧,其输出端与两个贯穿箱体1侧壁的其中另外一个第一管道2连通。
29.使用过程中,当外界空气温度过低时,在将外界空气通过送风机构8送入室内的过程中,调节温控机构5中的第二半导体制冷芯片7,使经过第二管道3内的空气被加热,被加热温度升高后的空气进入室内,则使留在室内的人不会感到寒冷,当外界空气温度过高时,调节温控机构5中的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6,使经过第二管道3内的空气被降温,则使留在室内的人感到凉爽;并且本新型在每个第二管道3内设置了多个挡风板4,多个挡风板4之间形成s形风道,能够减缓进入第二管道3内的空气流速,并能够起到混合空气的效果,从而使空气能够更加充分的被加热或制冷。
30.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送风机构8包括排风机9、送风管12和排风管10,所述送风管12的一端与所述排风机9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穿出所述箱体1的侧壁的第一管道2连接,所述排风管10的输出端与所述排风机9的输入端连接,输入端与大气连通,空气通过排风管10送入排风机9,然后通过排风机9将空气送入送风管12,最后进入与送风机构8连通的第一管道2。
31.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箱体1外侧设有防护罩11,所述防护罩11侧壁上遍布设有网孔,所述排风机9位于所述箱体1与所述防护罩11之间,所述排风管10的输入端贯穿所述防护罩11与大气连通,采用这种方案,当温控机构5对第二管道3内的空气降温时,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6的制热端与箱体1的侧壁固接,则会使箱体1与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6接触的部分温度升高,所以加防护罩11能够避免烫伤意外发生,而防护罩11上设置网孔,是使箱体1能够更好的散热,其中,防护罩11还起到保护排风机9的作用。
32.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挡风板4为具有挠性的弹性板,当空气流速比较大时,空气撞在挡风板4上能够使挡风板4晃动,则晃动的挡风板4能够搅动空气,起到使空气混合的作用,从而使空气能够加热或者降温的更加均匀。
33.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箱体1与所述温控机构5接触的部分均贯穿设有散热孔,便于散热。
34.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管道2的外侧壁与所述箱体1的内壁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13,当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6制冷端对第二管道3进行降温时,其制热端就会散热,当第二半导体制冷芯片7制热端对第二管道3进行加热时,其制冷端就会散发冷空气,在第一管道2的外侧壁与箱体1的内壁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13,当温控机构5在工作时,能够避免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6或者第二半导体制冷芯片7远离第二管道3的一端散发出来的温度影响第二管道3内的空气的温度。
35.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6之间串联设置,多个第二半导体制冷芯片7之间串联设置,采用这种方案,可同时控制多个第一半导体制冷芯片6或者多个第二半导体制冷芯片7。
36.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用于房建工程建筑的智能通风装置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37.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