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47795发布日期:2021-08-13 16:05阅读:53来源:国知局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空调已成为日常生活、工作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电器。目前,空调器的位置相对固定,仅通过固定位置的空调器的出风口送风,导致空调器的出风量较小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旨在解决空调器位置相对固定导致出风量较小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主机和子机,所述子机可分离地连接于所述主机,并可相对于所述主机独立工作;所述子机包括:机壳、第一风机组件以及出风圈;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设于所述机壳,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出风圈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连通,所述出风圈设有围绕所述出风圈的周缘设置的第一出风口。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圈与所述机壳转动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圈设于所述机壳的顶部。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圈可相对于所述机壳上下转动。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道壳,所述第一风道壳设于所述机壳的顶部;所述出风圈与所述第一风道壳转动连接,并与所述第一风道壳连通;以及第一风轮,所述第一风轮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壳内。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壳包括蜗壳和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一端与所述蜗壳连通,另外两端均与所述出风圈连通;所述出风圈与所述三通管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风轮设于所述蜗壳内。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顶部。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容纳槽设于所述机壳的顶部,并围绕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外周设置。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口径间隙不小于1mm,且不大于4mm。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圈具有远离中心轴的导风壁,在沿着出风气流的方向上,所述导风壁相对于所述出风圈的中心轴向外倾斜设置。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导风壁相对于所述出风圈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在0°至45°之间。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壁相对于所述出风圈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在0°至20°之间。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壁包括第一导风段和第二导风段,所述第二导风段设于所述第一导风段靠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一侧;所述第一导风段与所述出风圈的中心轴平行,所述第二导风段相对于所述第一导风段向外倾斜设置。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段相对于所述第一导风段向外倾斜的角度在0°至45°之间。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一导风段的深度为l1,定义所述第二导风段的深度为l2,满足:l2/(l1+l2)≥3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子机还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内的第二风机组件,所述机壳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形成于所述机壳内的第二风道壳和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壳内的第二风轮,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与所述第二风道壳连通。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轮为双离心风轮。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子机还包括净化模块,所述净化模块设于所述第二进风口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机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子机的容纳腔,所述子机可容纳于所述容纳腔或者脱离所述容纳腔。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主机和子机,所述子机可分离地连接于所述主机,并可相对于所述主机独立工作;所述子机包括:机壳、第一风机组件以及出风圈;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设于所述机壳,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出风圈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连通,所述出风圈设有围绕所述出风圈的周缘设置的第一出风口。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中,通过设置与主机可分离连接的子机,且该子机具有出风功能,以实现对室内整体或者局部区域的空气调节的效果;子机包括机壳、第一风机组件以及出风圈,第一风机组件设有第一进风口,出风圈与第一风机组件连通,出风圈设有围绕出风圈的周缘设置的第一出风口,以实现将位于第一出风口外周和出风圈的中心通孔处的空气引流至从第一出风口吹出的出风气流中,以达到增大送风风量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子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子机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子机的侧视图;图5为图4中b-b处的剖面图;图6为图4中c-c处的剖面图;图7为图4中d-d处的剖面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子机中出风圈显露于机壳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e-e处的剖面图;图10为图9中m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1为图8中结构的俯视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子机的第一出风口处未设倾斜角度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子机的第一出风口处设有倾斜角度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子机的第一出风口处未设倾斜角度时的气流分布示意图;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子机的第一出风口处设有倾斜角度时的气流分布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主机230第一风机组件110容纳腔231出风圈200子机231a中心通孔203第一进风口2311导风壁204第一出风口2311a第一导风段201第二进风口2311b第二导风段202第二出风口232第一风道壳210机壳2321蜗壳211容纳槽2322三通管220第二风机组件233第一风轮221第二风道壳240净化模块222第二风轮250移动组件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图12和图13所示,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主机100和子机200,子机200可分离地连接于主机100,并可相对于主机100独立工作;子机200包括机壳210、第一风机组件230以及出风圈231;第一风机组件230设于机壳210,第一风机组件230设有第一进风口203;该出风圈231设有围绕出风圈231周缘设置的第一出风口204。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用于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主机100内可设有室内换热模块,以用于对室内空气进行换热调节,如制冷、制热等等,其主机100的具体换热模块的结构可参照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已有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子机200具有出风功能,以能够对室内空气进行吹风调节,该子机200可分离地连接于主机100,使得子机200对室内空气的调节与主机100对室内空气的调节可相互连通,也可相互独立,从而使得子机200在连接和脱离主机100时均不会影响室内换热模块的换热效果,保证整个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换热稳定性。可以理解的,子机200与主机100的连接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子机200可连接于主机100的内部,也可连接在主机100的外部,可选地,子机200与主机100的具体连接结构可为卡接、磁吸连接或插接等。子机200脱离主机100时,子机200可相对于主机100在室内移动,以满足室内空气不同的调节需求,如可在主机100对室内某一区域的空间进行换热的情况下,子机200能够对室内其他的区域接力送风,使得其它区域的空气也能够快速地被换热,增大空气换热调节的范围;也可在主机100未开启时,子机200独立送风调节,起到独立调节空气的作用;或者当室内有多人集中的区域时,可实现远距离、定点、定向送风,提高空气处理效果。本实施例中,子机200包括设于机壳210的第一风机组件230和出风圈231,第一风机组件230设有第一进风口203,出风圈231设有第一出风口204,使得室内空气能够从第一进风口203进入机壳210内,然后从第一出风口204吹出,以实现对室内送风的功能。可以理解的,出风圈231具有中心通孔231a,第一出风口204围绕出风圈231的周缘设置,当第一出风口204向室内吹风时,会在出风圈231的周缘形成负压,以将位于第一出风口204外周和中心通孔231a处的空气引流至从第一出风口204吹出的出风气流中,并与该出风气流混合,以达到增大送风风量的效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该出风圈231的具体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可设置在机壳210的顶部或者侧部,以使得从第一出风口204吹出的气流能够朝向侧方吹出,或者朝向上方吹出,或者朝向斜上方吹出等,能够满足不同高度或者方向上的吹风需求,同时也能够实现对室内不同区域的接力吹风功能。如当主机100固定设于客厅时,主机100对客厅内的空气换热效果无法覆盖其它区域如厨房或卧室时,此时可将子机200放置在厨房或卧室的门口,并且将出风圈231的第一出风口204朝向厨房或者卧室,从而能够通过出风圈231的引流作用,将客厅内换热后的空气通过出风圈231的中心通孔231a和出风圈231的外周引流至与第一出风口204吹出的出风气流混合,并将混合后的气体吹至厨房或卧室,以增大吹向厨房或卧室的风量,加快了厨房或卧室内空气调节的效率。或者,也可将子机200放置在厨房或卧室内部,通过出风圈231在第一出风口204处形成负压,以将客厅内的换热空气吸至厨房或卧室内,以对厨房或卧室内空气进行调节。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主机100的出风口通常位于较高的位置,此时主机100吹出的气流是从较高的位置吹出,可选地,可将出风圈231设置于子机200的机壳210的顶部或者靠上的位置,以达到更好的接力送风的效果,实现室内更多区域的空气调节。可选地,出风圈231可以是固定设于机壳210,也可以与机壳210活动连接。当出风圈231固定设于机壳210时,为了提高出风风量,该出风圈231可外置于机壳210,以使得出风圈231的中心通孔231a能够顺利引流。当出风圈231与机壳210活动连接时,则可以在第一出风口204需要出风时,出风圈231运动至机壳210的外部,以实现顺利引流送风多功能;可以在第一出风口204不用出风时,出风圈231运动至容纳于机壳210内,以达到整机外观上的完整性,同时起到保护出风圈231的作用。可以理解的,出风圈231可以是圆弧形,也可以是矩形、三角形或者其它异形等,只要保证出风圈231能够有供气流引流穿过的中间通孔即可。第一出风口204围绕出风圈231的周缘设置,实际上可以是闭环出风形式,也可以是弧形出风形式,或者由多个小孔排列分布于出风圈231的周缘等,使得气流能够从中心通孔231a引流至出风气流中,以增大送风风量。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中,通过设置与主机100可分离连接的子机200,且该子机200具有出风功能,以实现对室内整体或者局部区域的空气调节的效果;子机200包括机壳210、第一风机组件230以及出风圈231,第一风机组件230设有第一进风口203,出风圈231与第一风机组件230连通,出风圈231设有围绕出风圈231的周缘设置的第一出风口204,以实现将位于第一出风口204外周和出风圈231的中心通孔231a处的空气引流至从第一出风口204吹出的出风气流中,以达到增大送风风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增大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请参阅图2、图3、图5以及图9,出风圈231与机壳210转动连接。可以理解的,出风圈231相对于机壳210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出风口204相对于机壳210转动,进而调节第一出风口204的出风方向,以实现增大送风范围的功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风圈231与机壳210的转动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可通过驱动电机驱动齿轮组合、链轮组合或者涡轮蜗杆组合等驱动传动方式实现。出风圈231与机壳210的具体旋转方向不做限制,如可以是左右转动或者上下转动等。可选地,所述出风圈231设于所述机壳210的顶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风圈231的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可以设置在机壳210的顶部或者侧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出风圈231的送风引流效果,将出风圈231设置在机壳210的顶部,能够实现子机200自身送风的同时,也能够对主机100吹出的气流具有更好的接力送风的效果。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出风圈231可相对于机壳210转动,能够实现将子机200的出风气流和主机100吹出的气流一起导送至更加广的区域范围,以实现室内更多区域的空气调节。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圈231可相对于所述机壳210上下转动。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出风圈231设置于机壳210的顶部,可以理解的,当出风圈231相对于机壳210上下转动时,会带动第一出风口204上下转动,进而使得出风气流能够在高度不同的范围内吹出,增大了出风气流的高度范围。在子机200与主机100联合运行接力送风时,考虑到大多数主机100的出风口设置在较高位置,则出风圈231上下转动时,能够更好的将主机100吹出的换热气流导流至不同高度的区域范围,以达到不同的空气调节效果。具体地,请参阅图2、图3、图5以及图9,所述第一风机组件230包括设于所述机壳210顶部的第一风道壳232和设于第一风道壳232内的第一风轮233,所述出风圈231与所述第一风道壳23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出风口204与所述第一风道壳232连通。可以理解的,第一风轮233起到驱动气流的作用,以驱动室内空气进入到第一风道壳232内,并从出风圈231的第一出风口204吹出。第一风轮233可以是离心风机。第一风道壳232可以容纳于机壳210的内部,也可以外露于机壳210设置,其具体的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实施例中,可将第一风道壳232设置于机壳210的内部,以减小子机200整体的结构,同时保证了子机200在外观上的完整性。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风道壳232可以是相对于机壳210独立的壳体结构,也可以是机壳210的一部分,以能够容置第一风轮233形成对气流的导向作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第一风道壳232的具体结构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壳232包括蜗壳2321和三通管2322,所述三通管2322的一端与所述蜗壳2321连通,另外两端均与所述出风圈231连通;所述出风圈231与所述三通管232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风轮233设于所述蜗壳2321内;蜗壳2321上设有第一进风口203。可以理解的,三通管2322起到连通蜗壳2321与出风圈231的作用,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蜗壳2321设于机壳210的顶部,而出风圈231可上下转动,通过设置三通管2322,可将固定的蜗壳2321与活动的出风圈231连通起来,实现顺利导风的功能。本实施例中,三通管2322的一端与蜗壳2321连通,另外两端与出风圈231连通,以使得从蜗壳2321内的气流能够从三通管2322的两端同时进入到出风圈231中,减小了气流在出风圈231内的流动路径,从而减小了风量损失,同时,通过从出风圈231的两个过风口进入,使得出风圈231内的气流更加均匀,减小了气流不均衡而引起的噪音。可选地,可在出风圈231与三通管2322连接的两端设置旋转机构,以通过相对的两个旋转机构使得出风圈231的转动更加稳定可靠。本实施例中,第一风轮233设于蜗壳2321内,通过驱动室内空气从第一进风口203进入到蜗壳2321内,并依次经过三通管2322和出风圈231之后,从第一出风口204吹出。可选地,第一进风口203设于蜗壳2321的顶部。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图3以及图11,所述机壳210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出风圈231的容纳槽211,所述容纳槽231围绕第一进风口203的外周设置。可以理解的,容纳槽211起到容纳出风圈231的作用,当不需要第一出风口204出风时,可将出风圈231收纳于容纳槽211内,可选地,容纳槽211的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可设置在机壳210的顶部或者侧部。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蜗壳2321设于机壳210的顶部,为了保证子机200整机外观的完整性,蜗壳2321容纳于机壳210的内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容纳槽211设置在蜗壳2321的外周,以围绕第一进风口203设置,使得当出风圈231容纳于容纳槽211时,围绕于蜗壳2321的外周,充分利用机壳210顶部的内部空间。当第一风机组件230运行时,出风圈231转动至机壳210的上方,以保证中心通孔231a能够穿过气流,实现引流增大风量的功能;或者当第一风机组件230不运行时,出风圈231能够转动至容纳于容纳槽211内,以起到保护出风圈231的作用,同时减小了子机200整体高度。为了更好的达到引流效果,请参阅图3、图8至图1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204呈条缝状形状。可以理解的,条缝状的第一出风口204相比于其他形状的出风口,在气流风量一定的情况下,从条缝状的第一出风口204吹出的气流风速更大,进而能够更好地带动周围的空气进入到出风气流中,以达到增大吹风风量和送风距离的效果。可选地,第一出风口204围绕中心通孔231a的周缘设置,以实现更大的出风面积,进而达到更加的送风范围。可选的,所述第一出风口204的口径间隙不小于1mm,且不大于4mm。第一出风口204的口径间隙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若过小的话,容易增大风阻,减小风量;若过大的话,引流效果较差。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出风口204的口径间隙可选为1mm、2mm、3mm或4mm。具体地,所述出风圈231具有远离中心轴的导风壁2311,在沿着出风气流的方向上,所述导风壁2311相对于所述出风圈231的中心轴向外倾斜设置。可以理解的,导风壁2311起到将出风气流从出风圈231向外导出的作用,在沿着出风气流的方向上,导风壁2311相对于中心轴向外倾斜设置,以使得出风气流能够沿着导风壁2311向外发散吹出,从而实现扩大出风气流范围的作用。同时,考虑到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进风口203设于蜗壳2321的顶部,出风圈231围绕蜗壳2321的外周设置,则导风壁2311将出风气流向外发散吹出,以防止出风气流回流至第一进风口203。可选地,定义所述导风壁2311相对于所述出风圈231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在0°至45°之间。可以理解的,导风壁2311相对于出风圈231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不能过大,过大时导风壁2311的导风效果较差。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导风效果,所述导风壁2311相对于所述出风圈231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在0°至20°之间,如可选为1°、5°、10°、15°或者20°等。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至图17,所述导风壁2311包括第一导风段2311a和第二导风段2311b,所述第二导风段2311b设于所述第一导风段2311a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204的一侧;所述第一导风段2311a与所述出风圈231的中心轴平行,所述第二导风段2311b相对于所述第一导风段2311a向外倾斜设置。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气流短路,通过将导风壁2311设置为第一导风段2311a和第二导风段2311b,通过第二导风段2311b相对于第一导风段2311a向外倾斜,以使气流能够先沿着第一导风段2311a流动至第二导风段2311b,然后由第二导风段2311b向外发散吹出。可以理解的,第一进风口203设于蜗壳2321的顶部,出风圈231围绕蜗壳2321的外周设置,则第一出风口204也是围绕第一进风口203的周缘设置,导致第一出风口204与第一进风口203的距离较近,从第一出风口204吹出的出风气流很容易被吸入到第一进风口203内或者具有朝向第一进风口203的流动趋势,而影响到出风圈231中空区域的引流效果甚至造成气流短路的现象,为了防止该现象发生,将靠近第一出风口204一侧的第二导风段2311b向外倾斜设置,以使得出风气流能够沿着向外倾斜的第二导风段2311b流动,并朝背离第一进风口203的方向从第一出风口204吹出,从而达到减小对引流效果的影响同时也达到防止出风气流回流至第一进风口204。具体可参照图14与图15的对比以及图16与图17的对比,可知,第二导风段2311b向外倾斜时,减少了从第一出风口204吹出的气流回流至第一进风口204的气流量,达到了更好的出风引流的效果。需要说明的,该第二导风段2311b向外倾斜的角度α不能过大,由于气流是从第一导风段2311a流动至第二导风段2311b处的,则气流流至两者的连接处时仍然会有沿着第一导风段2311a的流动趋势,当第二导风段2311b向外倾斜的角度α过大时,容易导致较多的气流不会沿着第二导风段2311b流动,而直接与第二导风段2311b脱开,也不会起到向外发散吹出的效果。可选地,所述第二导风段2311b相对于所述第一导风段2311a向外倾斜的角度α在0°至45°之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第二导风段2311b向外倾斜的角度α可以为1°、5°、10°、15°或者20°等。进一步地,请参阅图8至图17,为了保证导风壁2311的导风效果,防止气流回流至第一进风口203中,定义所述第一导风段2311a的深度为l1,定义所述第二导风段2311b的深度为l2,满足:l2/(l1+l2)≥30%,即第二导风段2311b不能过短,若过短的话,起不到对出风气流向外发散导风的效果。可以理解的,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由于第一出风口204与第一进风口203的距离较近,从第一出风口204吹出的出风气流很容易被吸入到第一进风口203内或者具有朝向第一进风口203的流动趋势,而影响到出风圈231中空区域的引流效果甚至造成气流短路的现象,为了防止该现象发生,将靠近第一出风口204一侧的第二导风段2311b向外倾斜设置。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气流短路的效果更好,该第二导风段2311b的深度l2具有一定的要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气流从第二导风段2311b与第一导风段2311a连接的一端流动至第二导风段2311b的出风端,以从第一出风口204吹出,当第二导风段2311b的深度l2过短时,则第二导风段2311b的出风端与第一导风段2311a的距离较近,从而导致第二导风段2311b的出风端距离第一进风口203的距离较近,仍然容易造成从第二导风段2311b的出风端流出的气流被第一进风口203吸附的趋势或者直接吸入的现象,故第二导风段2311b的深度l2不能过短,可以满足l2/(l1+l2)≥30%,以增大第二导风段2311b的出风端与第一进风口203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更好的向外发散出风气流的效果,进而达到更好的防气流短路的效果。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至图7,子机200还包括设于机壳210内的第二风机组件220,该机壳210设有第二进风口201和第二出风口202;所述第二风机组件220包括形成于所述机壳210内的第二风道壳221和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壳221内的第二风轮222,所述第二进风口201和所述第二出风口202均与所述第二风道壳221连通。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风轮222驱动室内空气从第二进风口201进入第二风道壳221内,并从第二出风口202吹出,以实现对室内送风的功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第二风轮222可采用离心风机、轴流风机或者对旋风机等。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轮222选用双离心风机,通过双离心风机的运转,以增大气流风量;可选地,第二进风口201设于所述机壳210的相对两侧,可以理解为对应双离心风机的两个进风侧设置。为了进一步增大出风风量,第二出风口202设于所述机壳210的周缘,以能够对机壳210的周侧送风。本实施例实现了子机200能够通过第一出风口204和/或第二出风口202出风的功能,进而能够通过不同的出风口出风,即可单独从第一出风口204出风或者单独从第二出风口202出风或者同时从第一出风口204和第二出风口202出风,以达到子机200不同的出风效果。可以理解的,第二风机组件220和第一风机组件230是相互独立的,此时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运行第二风机组件220和/或第一风机组件230,以实现从第一出风口204和/或第二出风口202出风,进而达到多种不同的出风效果。为了增多子机200对室内空气的调节功能,所述机壳210内设有空气调节模块;所述空气调节模块包括净化模块240、加湿模块、除湿模块或者加香模块,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净化、加湿、除湿或者加香的功能。本实施例中,在子机200内设置净化模块240,将净化模块240设于第二进风口201处,以实现对进风气流的净化作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结合前述实施例中出风圈231设于机壳210的顶部,可以理解的,子机200能够通过位于机壳210的第二风机组件220以及净化模块240等部件实现净化功能的同时,能够通过位于机壳210顶部的第一风机组件230以及出风圈231实现送风引流的功能,达到了既能净化又能引流增大风量的效果。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2和图13,主机100具有用于容纳子机200的容纳腔110,子机200可容纳于容纳腔110或者脱离容纳腔110。在本实施例中,容纳腔110可以位于主机100的上部、中部或下部。一般地,容纳腔110的形状与子机200的形状相适配,也即在非工作状态时,使得子机200全部容纳于容纳腔110内。当然,也可以使得子机200的部分位于容纳腔110内,部分位于容纳腔110外,也即部分外露于主机100。通过将子机200至少部分设置在主机100的容纳腔110内,相比于子机200整体与主机100拼接而言,更易保持两者连接后的整体一致性,从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2和图13,子机200还包括设于机壳210底部的移动组件250,移动组件250可带动子机200相对于主机100移动。可选地,移动组件250可以为驱动轮加万向轮,滚轮加转盘等方式,以能够带动子机200移动和转向,从而实现在整个房间的多方位移动。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