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转窑综合节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17836发布日期:2021-08-27 10:52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回转窑综合节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
涉及回转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回转窑综合节能系统。



背景技术:

水泥回转窑是水泥熟料干法和湿法生产线的主要设备。现有回转窑出口负压偏高,系统阻力偏大,并且余热发电在运行状态下高温风机做功已达到上限,高温风机转速加至最大时,运行电流小,所以导致回转窑系统提产困难。高温风机磨损严重,高温风机电耗高,造成熟料工序电耗高、热耗较高。在现有产量下,经理论计算,在出口氧含量控制在3%左右,系统正常漏风量时,高温风机电耗约在11kw.h/t.cl左右,然而高温风机现场实际电耗为13-15kw.h/t.cl左右。其中因原有设计方案局限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烧成系统阻力偏大,系统电耗偏高,生产效率低。并且现有三次风管的三次风分两路水平对冲入炉,两路三次风不平衡,会导致炉内浓度场和温度场不均匀。基于上述原因,造成现有回转窑系统的综合功耗大、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回转窑综合节能系统,以解决现有回转窑系统的综合功耗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回转窑综合节能系统,包括预热进气口101、进风口102、第一烟气出口103、第二烟气出口105、压力传感器107、换热器2、进料筒6;

回转窑1筒体外侧一边分别设置有所述进风口102和所述预热进气口101,另一边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烟气出口103和所述第二烟气出口105;

所述第一烟气出口103连接所述换热器2的输入端,所述换热器2的第一输出端通过进气管道201连接所述预热进气口101;

所述第二烟气出口105连接冷却窑3,用于冷却处理产生的烟气;

所述第二烟气出口105与所述冷却窑3之间还安装有所述压力传感器107,用于检测烟气出口的压力;

回转窑1的一端通过进料管道601连接进料筒6,用于进给物料。

优选地,所述进风口102开口处为喇叭形,与所述回转窑1连接处外部为直筒形、内部为螺旋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烟气出口103与所述换热器2之间可拆卸安装有第一空气过滤网104,用于过滤烟气中的杂物。

优选地,所述第二烟气出口105与所述压力传感器107之间也可拆卸安装有第二空气过滤网106,用于过滤烟气中的杂物。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2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暖气用户4,用于将经过换热后的暖气供应给暖气用户。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2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汽轮机5,将换热后的能量用于发电。

优选地,还包括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压力传感器107和进风风机相连,用于调节进风量,减小阻力损失;

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换热器2,用于根据需求调整换热能量。

优选地,还包括温度传感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所述第二烟气出口105处,用于检测出口温度;

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当出口温度高于设定阈值时,增加所述换热器2的换热量。

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中进风为单股旋切入炉方式,使得回转窑内的浓度场和温度场分布更加均匀,并且通过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检测出口压力和温度,对进风量进行调节,还通过换热器实现余热能量的综合有效利用,并使得回转窑内煤粉燃烧更为充分,减小了内部的阻力损耗,降低了回转窑系统的综合功耗,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种回转窑综合节能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示说明:

其中,1-回转窑,101-预热进气口,102-进风口,103-第一烟气出口,104-第一空气过滤网,105-第二烟气出口,106-第二空气过滤网,107-压力传感器,2-换热器,201-进气管道,3-冷却窑,4-暖气用户,5-汽轮机,6-进料筒,601-进料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为一种回转窑综合节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回转窑综合节能系统,包括预热进气口101、进风口102、第一烟气出口103、第二烟气出口105、压力传感器107、换热器2、进料筒6;

回转窑1筒体外侧一边分别设置有所述进风口102和所述预热进气口101,另一边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烟气出口103和所述第二烟气出口105;

所述第一烟气出口103连接所述换热器2的输入端,所述换热器2的第一输出端通过进气管道201连接所述预热进气口101;

所述第二烟气出口105连接冷却窑3,用于冷却处理产生的烟气;

所述第二烟气出口105与所述冷却窑3之间还安装有所述压力传感器107,用于检测烟气出口的压力;

回转窑1的一端通过进料管道601连接进料筒6,用于进给物料。

所述进风口102开口处为喇叭形,与所述回转窑1连接处外部为直筒形、内部为螺旋形,使得进风为单股旋切入炉方式。

所述第一烟气出口103与所述换热器2之间可拆卸安装有第一空气过滤网104,用于过滤烟气中的杂物。

所述第二烟气出口105与所述压力传感器107之间也可拆卸安装有第二空气过滤网106,用于过滤烟气中的杂物。

所述换热器2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暖气用户4,用于将经过换热后的暖气供应给暖气用户。

所述换热器2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汽轮机5,将换热后的能量用于发电。

还包括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压力传感器107和进风风机相连,用于调节进风量,减小阻力损失;

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换热器2,用于根据需求调整换热能量。

还包括温度传感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所述第二烟气出口105处,用于检测出口温度;

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当出口温度高于设定阈值时,增加所述换热器2的换热量。

本申请有效解决了现有回转窑系统的阻力偏大、系统电耗偏高、综合功耗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其中进风为单股旋切入炉方式,使得回转窑内的浓度场和温度场分布更加均匀,并且通过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检测出口压力和温度,对进风量进行调节,还通过换热器实现余热能量的综合有效利用,并使得回转窑内煤粉燃烧更为充分,减小了内部的阻力损耗,降低了回转窑系统的综合功耗,提高了生产效率。

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之间的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以上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只是本申请总的构思下的几个示例,并不构成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依据本申请方案所扩展出的任何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回转窑综合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预热进气口(101)、进风口(102)、第一烟气出口(103)、第二烟气出口(105)、压力传感器(107)、换热器(2)、进料筒(6);

回转窑(1)筒体外侧一边分别设置有所述进风口(102)和所述预热进气口(101),另一边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烟气出口(103)和所述第二烟气出口(105);

所述第一烟气出口(103)连接所述换热器(2)的输入端,所述换热器(2)的第一输出端通过进气管道(201)连接所述预热进气口(101);

所述第二烟气出口(105)连接冷却窑(3),用于冷却处理产生的烟气;

所述第二烟气出口(105)与所述冷却窑(3)之间还安装有所述压力传感器(107),用于检测烟气出口的压力;

回转窑(1)的一端通过进料管道(601)连接进料筒(6),用于进给物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转窑综合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02)开口处为喇叭形,与所述回转窑(1)连接处外部为直筒形、内部为螺旋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转窑综合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烟气出口(103)与所述换热器(2)之间可拆卸安装有第一空气过滤网(104),用于过滤烟气中的杂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回转窑综合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烟气出口(105)与所述压力传感器(107)之间也可拆卸安装有第二空气过滤网(106),用于过滤烟气中的杂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转窑综合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2)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暖气用户(4),用于将经过换热后的暖气供应给暖气用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转窑综合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2)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汽轮机(5),将换热后的能量用于发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转窑综合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压力传感器(107)和进风风机相连,用于调节进风量,减小阻力损失;

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换热器(2),用于根据需求调整换热能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回转窑综合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传感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所述第二烟气出口(105)处,用于检测出口温度;

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当出口温度高于设定阈值时,增加所述换热器(2)的换热量。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回转窑综合节能系统,包括预热进气口、进风口、第一烟气出口、第二烟气出口、压力传感器、换热器、进料筒;回转窑筒体外侧一边分别设置有所述进风口和所述预热进气口,另一边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烟气出口和所述第二烟气出口;所述第一烟气出口连接所述换热器的输入端,所述换热器的第一输出端通过进气管道连接所述预热进气口;所述第二烟气出口连接冷却窑,用于冷却处理产生的烟气;所述第二烟气出口与所述冷却窑之间还安装有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烟气出口的压力;回转窑的一端通过进料管道连接进料筒。本申请有效解决了现有回转窑系统的阻力偏大、系统电耗偏高、综合功耗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马占海;万彬;丁小平;袁华;岳俊明;葛中华;杨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吴忠赛马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14
技术公布日:2021.08.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