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导风板结构及其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69748发布日期:2021-08-24 12:18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导风板结构及其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双导风板结构及其空调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壁挂式空调的风道(即出风口)开口内均安装有导风结构,通过导风结构对空调排出的风进行导向,一般风力会较为集中,直接吹拂人体容易造成身体不适,而完全避开人体,人体对低温的体验感又不强烈,现有市场上,部分柔风空调为实现柔风效果(即营造一种微风感或无风感)甚至降低了空调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导风板结构及其空调器,以解决现有的导风结构较难营造微风感或无风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双导风板结构,包括用于出风的风道以及安装在风道内的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的端部相贴时关闭风道开口,下导风板朝向风道的一侧两端均固定有连接块,连接块伸入风道内且转动连接在风道中部,还包括设置在风道侧壁的供下导风板嵌入的弧形腔;上导风板朝向风道的一侧中部固定有弧形杆,弧形杆远离上导风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和弧形腔相对的一侧风道侧壁,弧形杆的弧形凹陷处朝向风道侧壁。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空调柔风模式时:通过连接块带动下导风板转动,使得下导风板转动嵌入弧形腔内,即相当于下导风板隐藏在风道内,不再起到引导风向的作用;通过转动弧形杆带动上导风板向风道外侧转动,使得上导风板完全转出风道,也不再起到引导风向的作用,即上导风板、下导风板均不再引导风向,通过风道出口排出的风更加分散,不会使人体产生不适,达到柔风效果。同时,上导风板、下导风板转动后并不会阻碍风道开口,不会影响风道出口排出的整体风量,也就不会降低空调性能。

本方案中,连接块连接在风道中部,而非直接将下导风板连接在和上导风板相对的风道侧壁上,具有如下效果:连接块可带动下导风板正向转动或反向转动,即下导风板双向转动可以更大范围的调整下导风板的导风方向,进而实现多种送风模式。

本方案中,通过设计弧形杆带动上导风板转动,相比直接驱动上导风板转动,具有如下效果:弧形杆在转动过程中,上导风板转出风道后,弧形杆的弧形凹陷处卡在风道侧壁处,可以使得上导风板完全转出风道而不受风道侧壁的阻碍,若是直接驱动上导风板转动,则需要考虑风道侧壁对上导风板转动限制的影响,进而导致上导风板可能还会对风道出风起到导向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关机状态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柔风模式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制热模式ⅰ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制热模式ⅱ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制冷模式示意图。

在图中:1、壳体;2、上导风板;3、弧形杆;4、转轴;5、下导风板;6、连接块;7、转杆;8、弧形腔;9、风道;10、楔形部;11、安装腔;12、导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并给出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空调器,包括壳体1,壳体1下部安装有双导风板结构,双导风板结构,包括设置在壳体1下部的用于出风的风道9以及安装在风道9内的上导风板2和下导风板5,上导风板2和下导风板5端部相贴时关闭风道9开口,即为本空调器的关机状态,具体的,上导风板2、下导风板5的宽度均为风道9宽度的二分之一,在实际加工过程中,上导风板2、下导风板5、风道9的宽度均可根据实际加工要求而设定,风道9下侧可根据需求设置供下导风板5转动进入的导向间隙。

结合图2所示,上导风板2朝向风道9的一侧中部固定有弧形杆3,弧形杆3远离上导风板2的一端转动连接在风道9上侧壁,弧形杆3的弧形凹陷处朝向风道9的上侧侧壁,弧形杆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上导风板2的两侧,弧形杆3呈二分之一环形。具体的,结合图5所示,风道9上侧侧壁的两端均设有安装腔11,两个弧形杆3分别安装在两个安装腔11内,弧形杆3远离上导风板2的一侧插入安装腔11内,且弧形杆3该端固定有转轴4,转轴4转动连接在安装腔11内。

下导风板5朝向风道9的一侧两端均固定有连接块6,连接块6纵截面呈等腰三角形,连接块6下端的长度大于下导风板5宽度的二分之一,以保证连接块6和下导风板5的连接强度。连接块6伸入风道9内且转动连接在风道9中部,具体的,两个连接块6相背的一侧均固定有转杆7,转杆7转动连接在风道9内壁,风道9内固定有用于驱动转杆7转动的下驱动件,实际使用过程中,下驱动件选用步进电机。风道9下侧壁设有用于嵌入下导风板5的弧形腔8,转杆7到下导风板5中部的距离等于或小于转杆7到弧形腔8中部的距离和下导风板5的厚度差,即使得转杆7转动90°或接近90°时,下导风板5卡入弧形腔8内。

结合图4所示,上导风板2、下导风板5相对的一端设有相互配合的楔形部10,上导风板2靠近下导风板5的一侧为上导风板2楔形部10的低端,通过楔形部10的设置,即使上导风板2保持关机状态不动,下导风板5也可以便于转动,上导风板2不会阻碍下导风板5的转动,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上导风板2、下导风板5连接处的密封。结合图7所示,下导风板5靠近风道9侧壁的一侧设有导向部12,实际设计时,导向部12的弧度参照风道9内壁的原有弧度设计,即在图6所示状态下,导向部12和风道9侧壁结合后延伸风道9侧壁。

具体使用时,本空调器具有四种使用模式,分别为柔风模式、制热模式、制冷模式、摆风模式,具体如下:

柔风模式:

如图6所示,通过下驱动件驱动转杆7转动,转杆7通过连接块6带动下导风板5转动,使得下导风板5转动嵌入弧形腔8内,即相当于下导风板5隐藏在风道9内,不再起到引导风向的作用,且下导风板5上设置的导向部12和风道9侧壁的弧形导向一致,则类似于下导风板5形成了风道9下侧壁。

通过上驱动件带动弧形杆3转动,弧形杆3带动上导风板2向风道9外侧转动,使得上导风板2完全转出风道9,也不再起到引导风向的作用,即上导风板2、下导风板5均不再引导风向,通过风道9出口排出的风更加分散,不会使人体产生不适,达到柔风效果。

制热模式:

如图8、图9所示,通过下驱动件驱动转杆7转动,转杆7通过连接块6带动下导风板5顺时针转动,下导风板5内侧(内侧指下导风板5和连接块6连接的一侧)和弧形腔8内壁形成主要出风口,且下导风板5顺时针转动后,该主要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朝向下。

通过上驱动件带动弧形杆3转动,弧形杆3带动上导风板2向风道9外侧转动,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上导风板2的角度,如图8、图9则显示了两种制热模式下的上导风板2、下导风板5角度。下导风板5和风道9上侧内壁之间存在一定间隙,该间隙排出的风受到上导风板2内侧和下导风板5外壁的导向,使得出风方向朝向下,达到较好的制热效果。

制冷模式:

如图10所示,通过上驱动件带动弧形杆3转动,弧形杆3带动上导风板2向风道9外侧转动,通过下驱动件驱动转杆7转动,转杆7通过连接块6带动下导风板5逆时针转动,下导风板5内侧和上导风板2内侧形成主要出风口,该主要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朝向水平或朝向斜上。

摆风模式:

通过上驱动件带动弧形杆3转动,弧形杆3带动上导风板2向风道9外侧转动,通过下驱动件驱动下导风板5顺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即使得下导风板5来回摆动,达到摆风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