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05695发布日期:2021-08-10 14:11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液体加热容器用于加热液体(例如水、奶等),由于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因此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器。通常情况下,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和底座,且容器体包含有加热部件和上连接器,底座包括下连接器,当容器体放置于底座时,上连接器与下连接器能够耦合,从而接通电路,为加热部件通电。但是,由于容器体设置有上电连接器,当清洗该容器体时,可能导致上连接器进水,当液体加热容器通电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能够提高该液体加热容器的安全性。

本申请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所述液体加热容器包括:

容器体,所述容器体的底壁具有发热部件、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均与所述发热部件电连接;

底座,所述底座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其中,所述容器体放置于所述底座时,所述第一电极能够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能够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电连接,以使所述发热部件能够加热。

本方案中,当用户需要使用液体加热容器加热液体时,将容器体放置于底座,此时,第一电极与第一导电部件电连接,第二电极与第二导电部件电连接,底座接通电源后,使得发热部件与电源之间通过第一电极与第一导电部件、第二电极与第二导电部件电连接,即使得发热部件通电,发热部件发热进而对容器体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加热完成后,用户可将容器体与底座分离,此时,第一电极与第一导电部断开电连接,第二电极与第二导电部件断开电连接,即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二导电部件均断电,使得发热部件断电,发热部件停止加热。因此,容器体与底座之间的电连接无需通过设置上下连接器实现,即容器体无需设置上连接器,当清洗容器体时,避免因上连接器内残留液体而导致的液体加热容器通电时的风险隐患,提高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发热部件位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二导电部件之间。

本方案中,发热部件位于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二导电部件之间时,能够便于实现两个导电部件与发热部件的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发热部件、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均为圆环形结构。

本方案中,当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均为圆环结构时,容器体相对于底座转动的过程中,可以保证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一电极始终处于电连接状态,第二导电部件与第二电极始终处于电连接状态,从而使得容器体相对于底座转动的过程中,不影响发热部件加热工作的进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直径为d1,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的宽度l1为:1.5×d1≤l1≤2×d1。

本方案中,当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的宽度l1满足:1.5×d1≤l1≤2×d1时,能够保证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一电极、第二导电部件与第二电极的电连接可靠性较高,还能够使得发热部件所占据的底壁的空间较大,使得液体加热容器具有较高的加热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底座还设置有测温组件,所述容器体放置于所述底座时,所述测温组件能够与所述容器体的底壁接触。

本方案中,当将测温组件设置于底座时,与现有技术中测温组件设置于容器体相比,当用户清洗容器体时,能够防止液体进入测温组件而导致测温组件损坏,同时,还能够降低测温组件的安装难度,降低加工成本,并简化容器体的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容器体的底壁具有测温区,所述测温区位于所述容器体的底壁的中部。

本方案中,当将测温区设置于容器体的底壁的中部时,该测温组件测得的温度更加准确。另外,测温区位于底壁的中部时,测温区测温组件也大致位于底座的中部,从而能够便于测温组件的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发热部件为圆环形结构,且所述发热部件位于所述测温区的外侧;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直径为d1,所述发热部件的内边缘与所述测温区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为l2:8×d1≤l2≤12×d1。

本方案中,当发热部件的内边缘与测温区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l2:8×d1≤l2≤12×d1,既可以保证测温组件测得数据准确,又可以保证发热部件的发热效率,减小加热时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测温区为圆形结构;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直径为d1,所述测温区的直径d2满足:4×d1≤d2≤6×d1。

本方案中,当测温区的直径d2满足:4×d1≤d2≤6×d1时,能够保证测温组件与测温区充分接触,提高测得的温度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够使得发热部件的面积较大,提高加热效率,减小加热时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测温组件包括测温部件和第一弹性件;

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测温部件与所述底座之间。

本方案中,容器体放置于底座的过程中,测温部件与容器体的底壁接触,在重力作用下,容器体的底壁驱动测温部件朝向远离容器体的方向运动,并压缩第一弹性件,同时,在第一弹性件的回弹力作用下,使得测温部件与容器体的底部的测温区接触,并提高二者的接触可靠性,防止测温部件悬空造成测温失效。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发热部件包括贴敷于所述容器体底壁的发热膜;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包括贴敷于所述容器体底壁的导电膜。

本方案中,发热膜和导电膜贴敷于容器体底部的方式,可以使得容器体的结构简单,且容器体底壁的发热部件、第一导电部件、第二导电部件均没有缝隙,用户对容器体单独进行清洗等,不会发生水珠残留在缝隙中,提高液体加热容器的安全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液体加热容器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容器体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i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容器体;

11-发热部件;

12-第一导电部件;

13-第二导电部件;

14-测温区;

2-底座;

21-第一电极;

211-第一导电针;

212-第二弹性件;

22-第二电极;

221-第二导电针;

222-第三弹性件;

23-测温组件;

231-测温部件;

232-第一弹性件;

24-支撑部。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该液体加热容器可以用于加热液体(例如水、牛奶等)。如图1所示,该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1、底座2,其中,容器体1的内腔用于容纳待加热的液体,且容器体1的材质可以为高硼硅玻璃等;底座2用于与电源电连接。

具体地,如图2所示,容器体1的底壁具有发热部件11、第一导电部件12、第二导电部件13,第一导电部件12和第二导电部件13均与发热部件11电连接。同时,如图3、图5所示,底座2设置有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且当底座2接通电源时,该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均与电源电连接。当容器体1放置于底座2时,第一电极21与第一导电部件12电连接,第二电极22与第二导电部件13电连接,使得发热部件11通电后能够发热。

本实施例中,当用户需要使用液体加热容器加热液体时,将容器体1放置于底座2,此时,第一电极21与第一导电部件12电连接,第二电极22与第二导电部件13电连接,底座2接通电源后,使得发热部件11与电源之间通过第一电极21与第一导电部件12、第二电极22与第二导电部件13电连接,即使得发热部件11通电,发热部件11发热进而对容器体1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加热完成后,用户可将容器体1与底座2分离,此时,第一电极21与第一导电部件12断开电连接,第二电极22与第二导电部件13断开电连接,即第一导电部件12与第二导电部件13均断电,使得发热部件11断电,发热部件11停止加热。因此,容器体1与底座2之间的电连接无需通过设置上下连接器实现,即容器体1无需设置上连接器,当清洗容器体1时,避免因上连接器内残留液体而导致的液体加热容器通电时的风险隐患,提高安全性。

具体地,如图2所示,发热部件11位于第一导电部件12与第二导电部件13之间。由于第一导电部件12和第二导电部件13均与发热部件11电连接,发热部件11位于第一导电部件12与第二导电部件13之间时,能够便于实现两个导电部件与发热部件11的电连接。

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发热部件11、第一导电部件12、第二导电部件13均设置为圆环形结构,且发热部件11的圆环结构位于第一导电部件12的圆环结构和第二导电部件13的圆环结构之间。

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导电部件12和第二导电部件13均为圆环结构时,容器体1相对于底座2转动的过程中,可以保证第一导电部件12与第一电极21始终处于电连接状态,第二导电部件13与第二电极22始终处于电连接状态,从而使得容器体1相对于底座2转动的过程中,不影响发热部件11加热工作的进行。

如图3、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底座2还可以设置有6个支撑部24,且6个支撑部24之间成60°沿周向间隔分布,该支撑部24能够起到支撑容器体1的作用,且当容器体1放置于底座2的过程中,该支撑部24还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从而使得容器体1的导电部件与底座2的电极对位准确,用户将容器体1放置于底座2时,无需将容器体1以特定角度放置于底座2,只要用户将容器体1的外壁放置于底座2的支撑部24,即可实现容器体1的导电部件与底座2的电极对位连接使得发热部件11对容器体1内液体进行加热,方便用户操作。

具体地,如图2、图4所示,第一电极21与第二电极22的直径均为d1,第一导电部件12和第二导电部件13的宽度l1均为:1.5×d1≤l1≤2×d1。

本具体实施例中,若第一导电部件12和第二导电部件13的宽度l1过小(例如小于1.5×d1),容器体1放置于底座2时,可能导致第一电极21与第一导电部件12电连接不充分、第二电极22与第二导电部件13电连接不充分,进而使得发热部件11无法正常通电加热;若第一导电部件12和第二导电部件13的宽度l1过大(例如大于2×d1),第一导电部件12和第二导电部件13在底壁所占空间过大,导致发热部件11的所占空间过小,发热效率降低,加热时间延长。因此,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导电部件12和第二导电部件13的宽度l1满足:1.5×d1≤l1≤2×d1时,能够保证第一导电部件12与第一电极21、第二导电部件13与第二电极22的电连接可靠性较高,还能够使得发热部件11所占据的底壁的空间较大,使得液体加热容器具有较高的加热效率。

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第一电极21具有第一导电针211和第二弹性件212,第一导电针211和第二弹性件212连接,第二弹性件212位于底座2与第一导电针211之间,从而使得第一导电针211可以沿底座2的高度方向运动。当容器体1放置于底座2使得第一导电针211沿远离容器体1的方向运动时,能够压缩第二弹性件212,在该第二弹性件212的回弹力作用下,能够提高第一导电针211与容器体1的第一导电部件12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同样地,第二电极22具有第二导电针221和第三弹性件222,第三弹性件222位于底座2与第二导电针221之间,从而使得第二导电针221可以沿底座2的高度方向运动。当容器体1放置于底座2使得第二导电针221沿远离容器体1的方向运动时,能够压缩第三弹性件222,在该第三弹性件222的回弹力作用下,能提高第二导电针221与容器体1的第二导电部件13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3所示,底座2设置有测温组件23,测温组件23可以沿底座2高度方向运动,当容器体1放置于底座2时,测温组件23能够与容器体1的底壁接触,此时,测温组件23可以对容器体1进行测温,例如检测到容器体1的温度达到一定数值时,该种液体加热容器停止加热,防止容器体1内的液体烧干等。

本实施例中,当将测温组件23设置于底座2时,与现有技术中测温组件设置于容器体1相比,当用户清洗容器体1时,能够防止液体进入测温组件而导致测温组件损坏,同时,还能够降低测温组件23的安装难度,降低加工成本,并简化容器体1的结构。

具体地,如图2所示,容器体1的底壁具有测温区14,测温区14位于容器体1底壁的中部。

本实施例中,当容器体1放置于底座2时,使得测温组件23与测温区14抵接,测温组件23可以对容器体1内液体进行测温,使得用户能够获知容器体1内液体的温度。同时,由于容器体1底壁的中部的温度更加接近容器体1内液体的温度,因此,当将测温区14设置于容器体1的底壁的中部时,该测温组件23测得的温度更加准确。另外,测温区14位于底壁的中部时,测温区14测温组件23也大致位于底座2的中部,从而能够便于测温组件23的设置。

具体地,如图2所示,发热部件11、第一导电部件12和第二导电部件13均为圆环形结构,发热部件11位于测温区14的外侧,即容器体1的底壁从内到外依次分布有:测温区14、第二导电部件13、发热部件11和第一导电部件12,且发热部件11的内边缘与测温区14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l2满足:8×d1≤l2≤12×d1。

本实施例中,若发热部件11的内边缘与测温区14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l2过小(例如小于8×d1),当发热部件11通电加热时,产生的热量会直接传递到测温组件23,使得测温组件23测得的数值不准确;若发热部件11的内边缘与测温区14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l2过大(例如大于12×d1),使得发热部件11所占空间减小,发热效率降低,加热时间延长。因此,当发热部件11的内边缘与测温区14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l2:8×d1≤l2≤12×d1,既可以保证测温组件23测得数据准确,又可以保证发热部件11的发热效率,减小加热时间。

具体地,如图2所示,测温区14为圆形结构,测温区14的直径d2满足:4×d1≤d2≤6×d1。

本实施例中,若测温区14的直径d2过小(例如小于4×d1),使得测温区14的面积过小,可能导致测温组件23与测温区14无法充分接触,从而导致测温组件23所测得的温度不准确;若测温区14的直径d2过大(例如大于6×d1),则测温区14所占据的容器体1的底壁的空间过大,导致发热部件11所占空间减小,发热效率降低,加热时间延长。因此,当测温区14的直径d2满足:4×d1≤d2≤6×d1时,能够保证测温组件23与测温区14充分接触,提高测得的温度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够使得发热部件11的面积较大,提高加热效率,减小加热时间。

具体地,如图4所示,测温组件23包括测温部件231和第一弹性件232,第一弹性件232与底座2和测温部件231连接,其中,测温部件231可以沿底座1的高度方向运动,第一弹性件232可以沿底座1的高度方向伸缩运动。

本实施例中,容器体1放置于底座2的过程中,测温部件231与容器体1的底壁接触,在重力作用下,容器体1的底壁驱动测温部件231朝向远离容器体1的方向运动,并压缩第一弹性件232,同时,在第一弹性件232的回弹力作用下,使得测温部件231与容器体1的底部的测温区14接触,并提高二者的接触可靠性,防止测温部件231悬空造成测温失效。

具体地,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发热部件11的材质可以为发热膜,该发热膜可以贴敷于容器体1底壁,该发热膜只发热,且表面涂有绝缘层,不会导电。第一导电部件11与第二导电部件12的材质可以为导电膜,导电膜可以贴敷于容器体1底壁,导电膜只用来导电,不会加热。

本实施例中,发热膜和导电膜贴敷于容器体底部的方式,可以使得容器体1的结构简单,且容器体1底壁的发热部件11、第一导电部件12、第二导电部件13均没有缝隙,用户对容器体1单独进行清洗等,不会发生水珠残留在缝隙中,提高液体加热容器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