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68711发布日期:2021-08-24 12:16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的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即利用交变电流通过线圈产生方向不断改变的交变磁场,处于交变磁场中的导体的内部将会出现涡旋电流,该涡旋电流的焦耳热效能够使导体升温,从而实现加热。

现有的电磁炉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部的线圈盘。由于线圈盘在工作时会产热,因此在外壳内部还设有风机,风机能够将外壳内热气与外界气体进行热交换,以降低外壳的内部热量。

然而,现有的风机安装在外壳上,风机工作时产生的振动会传递给外壳,导致外壳发生振动而产生噪音,影响电磁炉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用以解决现有的风机工作产生的振动传递给外壳,导致外壳发生振动而产生噪音,影响电磁炉的使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风机组件,与所述底壳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减振垫,设置在所述底壳与所述风机组件之间,所述减振垫设有用于供所述紧固件穿过的通孔;所述减振垫设有减振槽,所述减振槽设于所述通孔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风机组件与底壳之间设置减振垫,使得风机组件在纵向方向的振动被减振垫吸收;并通过在减振垫上设置通孔以及在通孔外侧设置的减振槽,紧固件穿过风机组件以及通孔与底壳固定,由于减振槽能够增加减振垫纵向和横向的变形能力,使得紧固件在横向方向(通孔的径向方向)的振动也被减振垫吸收;进而极大地阻隔风机组件与底壳之间的振动的传递,就能够减小底壳的振动,利于减小或消除因底壳振动而产生的噪音。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减振槽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减振槽相对于所述通孔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两两对称;和/或,多个所述减振槽沿所述通孔的周向均布设置。

通过上述方案,使得通孔两侧的变形一致,以便于减振垫的均匀性以及减振效果的均匀性。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减振槽的深度小于所述通孔的深度;和/或,所述减振槽的边缘与所述减振垫的边缘之间具有间距。

通过上述方案,减振槽未穿透或穿过减振垫,以保证减振垫的结构强度以及减振垫的整体性。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减振槽为腰形孔,所述腰形孔沿直线方向延伸;或,所述腰形孔沿折线方向延伸;或,所述腰形孔沿曲线方向延伸。

通过上述方案,腰形孔长度方向的两端为圆弧过渡区域,以避免腰形孔在两端处开裂。腰形孔沿直线方向延伸,以使得腰形孔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腰形孔沿折线或者曲线方向延伸,能够腰形孔附近的减振垫具有方向更广的变形。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减振垫为硅胶垫。

通过上述方案,硅胶垫不仅具有变形和吸收振动的能力,还具有良好的隔热作用。选用硅胶垫能够减少风机组件与底壳之间的传热。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壳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风机组件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配合的第二定位部;所述减振垫设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用于供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中的一个穿过。

通过上述方案,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相配合,能够实现风机和底壳之间的快速定位。

另外,在第一定位部或第二定位部中的一个穿过贯穿孔时,能够将振动传递给贯穿孔处的减振垫,以减小振动的传递。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贯穿孔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中的一个过盈配合。

通过上述方案,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中的一个在穿过贯穿孔时,与贯穿孔的内壁直接接触,利于减振垫吸收振动。另外,也避免了在安装风机时,减振垫与第一定位部或所述第二定位部脱离。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定位孔,所述定位柱穿过所述贯穿孔并内嵌于所述定位孔。

通过上述方案,定位柱在穿过贯穿孔时,定位柱上的振动大部分或者全部被减振垫吸收,以减小风机组件与底壳之间的振动的传递。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减振槽设置在所述通孔与所述贯穿孔之间。

通过上述方案,最大效率地利用减振槽,以实现减振槽两侧的减振垫的变形,利于减振槽两侧的通孔和贯穿孔处的减振垫吸收来自紧固件以及第一定位部或者第二定位部的振动。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壳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外侧套设有环壁,所述风机组件设置在所述环壁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端。

通过上述方案,外界的气体在风机的作用下从进风口进入底壳后,经环壁引导与底壳内的气体进行热交换,以降低底壳内部的温度。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磁炉的部分爆炸图;

图2为图1中的部分示意图;

图3为图1的部分剖视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磁炉的部分剖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减振垫的俯视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减振垫的俯视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减振垫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壳;11-进风口;12-环壁;

2-风机组件;21-支架;22-风机;

3-减振垫;31-通孔;32-减振槽;33-贯穿孔;

4-紧固件;

5-第一定位部;

6-第二定位部;

7-线圈盘。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实用新型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现有的电磁炉包括外壳,外壳内设有线圈盘以及风机。其中,线圈盘在工作时产生热量,以给置于外壳上的锅具提供热能。风机能够将外壳外侧的外部气体与外壳内侧的内部气体热交换,以降低电磁炉的内部热量。然而,由于风机安装在外壳上,风机在工作时产生的振动传递给外壳,导致外壳发生振动而撞击桌面或者灶台,引起噪音,严重影响电磁炉的使用。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在风机和外壳之间设置减振垫,可吸收风机的振动,以阻隔风机和外壳之间的振动传递,进而减小噪音。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具体结构。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磁炉的部分爆炸图,如图1所示,电磁炉包括壳体,壳体可包括底壳1以及面板。其中,底壳1可包括底壁以及侧壁,侧壁连接于底壁的外周且朝向上方延伸。面板可固定安装在底壳1的侧壁的上端,且面板和底壳1围成一容置空间。在该容置空间内可设有线圈盘7和控制板。其中,线圈盘7和控制板电性相连,控制板能够根据用户的操作对线圈盘7的加热功率进行调整。

另外,在电磁炉启动运行时,线圈盘7和控制板上的元器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底壳1内的温度升高。若底壳1内的热量没有及时向外散发出去,这样底壳1内的高温环境对线圈盘7和控制板上的元器件的运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线圈盘7和控制板上的元器件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为此,底壳1内还设有风机22。而为了将底壳1外的空气吸入底壳1内,以及将底壳1内热空气向底壳1外排出,底壳1上还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图中未示出)。底壳1外的气体在风机22的引导下从进风口11进入底壳1,在与底壳1内的热气进行热交换后从出风口流出,即携带底壳1内的热量从出风口流出。其中,风机22的进风口11与底壳1上的进风口11相对应,这样底壳1外的空气通过底壳1上的进风口11进入风机22中。另外,进风口11具体可以设置在底壳1的底面或者底壳1的侧壁上。此外,上文提到的风机22可为离心风机22或者轴流风机22。

示例性地,图1以风机22为轴流风机22为例示出。由于轴流风机22的进风端与出风端位于同一轴线上,故为了加快气体的流动以及增大气体流动的范围,可将进风口11设置在底壳1的底壁上,出风口设置在底壳1的侧壁上。

其中,在进风口11的外侧可套设有环壁12,环壁12可连接于底壳1的底壁且朝向上方延伸,且环壁12的上端可安装有轴流风机22。环壁12的轴线与风机22的轴线重合,以便于引导气体。也就是说,从进风口11进入底壳1的气体被环壁12集中引导并与底壳1内的气体进行热交换,以达到快速降低容置空间内的热量的目的。

另外,风机22也可为离心风机22。由于离心风机22的进风端与出风端相互垂直,故可将出风口和进风口11设置在底壳1的不同平面的侧壁上,以便于加快气体的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风机22的设置方式还可有其它多种,此处只是举例说明,并不做具体限定。下文以图1中的示出的风机22的设置方式,即壳体的底壁设有环壁12,轴流风机22设置在环壁12的上端为例来说明电磁炉的其它结构。对于其它的风机22的设置方式,可参考下文得出,在此就不再赘述。

继续如图1所示,风机22可通过支架21安装在环壁12上。示例性地,支架21可包括板体,板体可连接在风机22背离环壁12的一侧,且板体的两端可超出风机22的边缘。板体伸出风机22的部分可与环壁12的上端固定,风机22设置在板体的中间位置处。如此,可实现支架21与风机22组成的风机组件2与环壁12之间的安装。可以理解地,气体从支架21与环壁12之间的空隙中穿出环壁12,以实现分散气流的目的。

其中,支架21的形状可为图1中示出的沿直线方向延伸,这种形式的支架21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当支架21设有多个时,多个支架21可在中间部分进行相互交叉连接,以形成“x”或“米”等形状,以便加强支架21与环壁12之间的固定,进而增强风机22与环壁12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支架21的截面可与环壁12的截面相同或相对应,以使得支架21的外周与环壁12的上端面的外周连接,支架21可设有多个用于供气体穿过的开孔,以形成“日”、“⊕”或网孔等形状,以便加强支架21与环壁12之间的固定,进而增强风机22与环壁12之间的连接强度。

另外,风机22包括电机、转轴以及设置在转轴周向的扇叶,电机包括主机部与电机轴。电机的电机轴可与风机22的转轴固定连接,以便在电机启动时,电机轴能够通过带动转轴转动进而带动扇叶转动,以带动气体的流动。电机可与上文提到的控制器电连接,以使得控制器控制电机的开启或电机的转速。电机的主机部可固定安装在支架21上,电机的电机轴可转动设置在支架21上。电机的主机部与支架21的固定方式包括焊接、粘接、压接、卡接等。

此外,为了便于在风机22损坏或者线路检修时将风机22拆下,支架21和环壁12之间可拆卸连接。图1以支架21和环壁12通过紧固件4连接为例示出。如图1所示,紧固件4从上到下穿过支架21并与环壁12固定连接。紧固件4可为螺钉、螺栓、销钉、固定销等。图1中以紧固件4为螺钉为例示出,螺钉螺纹连接于环壁12的上端。

图2为图1中的部分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风机22在工作时会产生振动,为了避免该振动传递给底壳1,本实施例可在风机组件2与底壳1之间设置减振垫3。示例性地,减振垫3可设置在支架21和环壁12之间。减振垫设有用于供紧固件4穿过的通孔31。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风机组件2与底壳1之间设置减振垫,紧固件4穿过风机组件2以及通孔31与底壳1固定,使得风机组件2在纵向方向的振动被减振垫吸收。

其中,减振垫3还可设有减振槽32,减振槽32设于通孔31的外侧。也就是说,通过在减振垫上设置通孔31以及在通孔31外侧设置的减振槽32,紧固件4穿过风机组件2以及通孔31与底壳1固定,由于减振槽32能够增加减振垫纵向和横向的变形能力,使得紧固件4在横向方向(通孔31的径向方向)的振动也被减振垫吸收;进而极大地阻隔风机组件2与底壳1之间的振动的传递,就能够减小底壳1的振动,利于减小或消除因底壳1振动而产生的噪音。

其中,减振槽32的设置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减振槽32可设有一个,其可设置在通孔31的一侧。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图6以及图7所示,减振槽32可设有多个,多个减振槽32可相对于通孔31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两两对称。

其中,减振槽32可为腰形孔,腰形孔长度方向的两端为圆弧过渡区域,以避免腰形孔在两端处开裂。另外,如图2所示,腰形孔可沿直线方向延伸,以使得腰形孔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减振垫3的俯视图,如图6所示,腰形孔可沿折线方向延伸,以使得腰形孔附近的减振垫具有方向更广的变形。当然在折线的拐角处可做圆角处理,以避免尖端开裂;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减振垫3的俯视图,如图7所示,腰形孔可沿曲线方向延伸,以使得腰形孔附近的减振垫具有方向更广的变形。需要说明的是,腰形孔沿折线或曲线方向延伸时,该折线或曲线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形状变化点。

在又一种减振垫3的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减振垫3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减振槽32可设有多个,多个减振槽32沿通孔31的周向均布设置。即多个减振槽32可围绕着通孔31的外周设置,多个减振槽32以通孔31的轴线为中心分布在通孔31的外周。以便于减振垫的均匀性以及减振效果的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可将距离通孔31的轴线等长度的多个减振槽32设为一组,这样设置的减振垫3可设有多组,每组中的减振槽32距离通孔31的轴线的长度可不同,且对应的径向也可不同。

另外,在该种减振槽32的设置方式下,减振槽32的延伸方向可参考上一方式,再此就不再一一赘述。

可选地,减振槽32的深度小于通孔31的深度。也就是说,减振槽32未沿减振垫3地厚度方向穿透减振垫3,以保证减振垫在其厚度方向的结构强度,进而避免减振垫3被分割,以保证减振垫3的整体性。

其中,当减振槽32设有多个时,多个减振槽32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深度。

可选地,减振槽32的边缘与减振垫的边缘之间具有间距。也就是说,减振槽32未沿减振垫3地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穿过减振垫3,以保证减振垫3在其长度或宽度方向的结构强度,进而避免减振垫3被分割,以保证减振垫3的整体性。

可选地,减振垫可为橡胶垫、海绵垫等。当减振垫3为橡胶垫时,其材料可选择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的硅胶材料,以便于减少风机组件2与底壳1之间的传热。在减振垫3为海绵垫时,可选用耐高温性能较好的海绵材料。

图3为图1的部分剖视图,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磁炉的部分剖视图,如图2-图4所示,可选地,底壳1可设有第一定位部5,风机组件2可设有与第一定位部5配合的第二定位部6。减振垫可设有贯穿孔33,贯穿孔33可用于供第一定位部5和第二定位部6中的一个穿过。图2中的第一定位部5可设置在环壁12的上端,第二定位部6可设置在支架21上。将第一定位部5与第二定位部6相配合,就能够实现风机22和底壳1之间的快速定位。另外,在第一定位部5或第二定位部6中的一个穿过贯穿孔33时,能够将振动传递给贯穿孔33处的减振垫,以减小振动的传递。

一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第一定位部5为定位柱,第二定位部6为定位孔,定位柱穿过贯穿孔33并内嵌于定位孔。定位柱在穿过贯穿孔33时,定位柱上的振动大部分或者全部被减振垫吸收,以减小风机组件2与底壳1之间的振动的传递。

另一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第一定位部5为定位孔,第二定位部6为定位柱,定位柱穿过贯穿孔33并内嵌于定位孔。

可选地,贯穿孔33可与第一定位部5和第二定位部6中的一个过盈配合。也就是说,第一定位部5和第二定位部6中的一个在穿过贯穿孔33时,与贯穿孔33的内壁直接接触,利于减振垫吸收振动。另外,也避免了在安装风机22时,减振垫与第一定位部5或第二定位部6脱离。

可选地,减振槽32可设置在通孔31与贯穿孔33之间。减振槽32能够同时为其两侧的通孔31和贯穿孔33位置处的减振垫3的变形提供变形位移。以便最大效率地利用减振槽32,以实现减振槽32两侧的减振垫的变形,利于减振槽32两侧的通孔31和贯穿孔33处的减振垫吸收来自紧固件4以及第一定位部5或者第二定位部6的振动。

当然,减振槽32除了设置在通孔31与贯穿孔33之间,还可以设置在贯穿孔33的外侧,以便为贯穿孔33附近的减振垫3提供更大的变形量;减振槽32还可设置在通孔31和减振垫3的外壁之间,以便为通孔31附近的减振垫3提供更大的变形量。

可选地,第一定位部5可设有多个,第二定位部6也可对应设有多个,贯穿孔33也可对应设有多个。多个贯穿孔33可对称设置在通孔31的两侧,或者沿通孔31的周向均布设置,以便限制支架21相对于环壁12的转动。

其中,“上”、“下”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