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房屋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32597发布日期:2021-06-18 20:24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房屋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建筑工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房屋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居住的房屋,在进行通风时,开启室内窗户和/或房间门,使房间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形成对流,以达到通风效果。但这样容易导致外界的灰尘也一起进入到房间内。

公开号为cn111964206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低能耗房屋节能通风系统,包括房屋,房屋的天花板上设置有承载架,承载架背离房屋的天花板一侧上设置有分流箱,分流箱的四周侧面连通有多个出气管道;分流箱和出气管道上均开设有多个出气孔,承载架上通过连接管道设置有与分流箱相连通的过滤装置,过滤装置远离连接管道的一端连通有进气管道,进气管道伸出房屋的屋顶,进气管道和连接管道内均设置有抽气件,房屋的底部四周上设置有多个相互连通的吸气管道,吸气管道上开设有多个吸气孔,吸气管道上连通有排气管道,排气管道伸出房屋的侧壁,且排气管道内设置有排气件。通风过程中,无需开启门窗,并且借助过滤装置,将进入到房屋内的空气中的灰尘过滤掉,降低室内的灰尘增加速度。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尽管通风过程中门窗不需要开启,但是仍会通过进气管道将外界的空气导入房间内,使得外界的空气温度影响室内的空气温度,长时间的通风最终会使得室内外的温度相同,在寒冷或炎热的日子里,会影响室内的舒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减少通风所导致对室内温度的影响,本申请提供一种房屋通风系统。

本申请提供一种房屋通风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房屋通风系统,包括房间,房间内设置有进风管道和出风管道,所述进风管道和出风管道的一端均穿至房间外,所述房间内还安装有热交换器,进风管道和出风管道处在房间内的端部均与热交换器的连通,所述热交换器上还设置有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通过热交换器与进风管道连通,所述出风通道通过热交换器与出风管道连通,所述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远离热交换器的端部均与房间内部连通;

所述出风管道内安装有第一风机,所述进风管道内安装有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将房间内的空气吸入热交换器,所述第二风机用于将房间外的空气吸入热交换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房间内进行通风时,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均启动,第一风机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到室外,而第二风机将室外的空气抽入到室内,进入房间的空气和从房间出去的空气在热交换器中完成热传递,使进入房间的空气温度更加接近房间内原先的温度,降低通风过程中,外界温度对房间温度的影响。

可选的,所述出风管道具有三个端口,三个端口分别为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所述第一端口连接在热交换器上,所述第二端口与房间内连通,所述第三端口与房间外连接,所述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之间形成流道,所述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之间形成另一个流道,所述第一风机安装在第三端口内,所述出风管道上还安装有用于控制流通通断的控制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控制组件控制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之间的流道导通时,从房间出去的空气正常与进入房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控制组件控制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之间的流道导通时,从房间出去的空气则不会再与进入房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使房间内的温度更加贴合外界温度。

可选的,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挡板和电机,挡板为v形,挡板的中部铰接在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交汇处的侧壁上,所述电机固定在出风管道的外侧壁上,电机的输出轴穿入出风管道并与挡板的铰接位置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v形的挡板不但可以使两个流道轮流导通,还可以同时将两个流道截断,使得第一风机未在工作的时候,外界空气和房间内的空气不会通过出气管道进行自然交互,降低外界对房间内空气温度的影响。

可选的,所述挡板远离铰接位置的端部安装有橡胶垫,所述挡板通过橡胶垫抵接在出风管道的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的端部在转动过程中需要经过第一端口或第二端口的侧壁,橡胶垫由于存在一定的弹性,当受到挤压时,橡胶垫能够发生形变以使挡板顺利转动,另外,橡胶垫还能加强密封,提高对流道的隔断效果。

可选的,热交换器内安装有滤尘组件,所述滤尘组件拦截在进风管道和进风通道之间,滤尘组件包括粗效滤网、活性炭滤网和高效滤网,粗效滤网、活性炭滤网和高效滤网依次从靠近进风管道的一侧向靠近进风通道的一侧排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性炭滤网可用于空气净化,去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甲醛、甲苯、硫化氢、氯苯和空气中的污染物,而粗效滤网和高效滤网主要用于过滤固体颗粒,其中粗效滤网的过滤效果不如高效滤网,但粗效滤网的价格也低于高效滤网,先使用粗效滤网进行初步过滤后再由高效滤网进行二次过滤,以提高高效滤网的使用寿命,降低净化空气的成本。

可选的,所述热交换器的侧壁上开设有插接口,所述滤尘组件穿过插接口并插接在进风通道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尘组件在长期使用后,滤尘组件中含有较多的灰尘,导致滤尘组件的滤尘效果降低,并且还会阻挡空气流通。因此需要对滤尘组件进行定期更换,而插接口以及滤尘组件的插接连接均是为了方便滤尘组件的更换。

可选的,所述进风管道内铰接有遮挡板,所述遮挡板与进风管道之间连接有扭簧,所述遮挡板在扭簧的作用下拦截在进风管道中,所述扭簧处在遮挡板靠近的热交换器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风机未工作的情况下,遮挡板将进水管道堵塞柱,扭簧的弹性帮助遮挡板维持在当前状态,降低外界的空气进入到房间内的概率;而当第二风机开启后,第二风机产生的吸力使遮挡板转动,通风管道重新导通以进行室内通风。

可选的,所述房间的侧壁上铰接有启闭门,处在启闭门的转动轨迹上的房间侧壁上安装有控制开关,当启闭门接触到控制开关时,电机控制挡板截断两个流道;反之,电机控制挡板复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闭门使控制开关触发时,说明启闭门呈完全开启状态,房间与外界已经存在空气流通的通道,相对于出风管道的通风量,启闭门开启后形成的通道的通风量更大,已经能够满足高速运行的第二风机的供风量,无需出风管道来排出房间内的空气。

可选的,启闭门所在的房间侧壁上安装有用于启闭门自动闭合的闭门器,控制开关所在的房间侧壁上安装有门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启闭门彻底打开时,启闭门吸附在门吸上,使得启闭门不易轻易移动;而启闭门并没有彻底打开时,闭门器控制启闭门自动关闭,减少启闭门处在关闭和彻底开启之间的状态的时间。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热交换器,使通风过程中外界的空气能够先进行热交换后再进入室内,降低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2.通过设置控制组件,在室内外温度接近的状态下进行通风,可直接以较大功率不经过热交换器即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外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滤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启闭门在房间内的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房间;11、启闭门;12、窗;13、闭门器;14、门吸;15、控制开关;2、热交换器;21、盒体;22、全热交换芯体;3、进风管道;31、第二风机;32、遮挡板;33、扭簧;4、出风管道;41、第一风机;42、第一端口;43、第二端口;44、第三端口;5、进风通道;6、出风通道;71、挡板;72、电机;8、滤尘组件;81、粗效滤网;82、活性炭滤网;83、高效滤网;84、安装架;85、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房屋通风系统。参照图1,房屋通风系统包括房间1,房间1的一侧侧壁上安装有启闭门11,房间1的另一侧侧壁上安装有窗12。房间1的顶部还固定有热交换器2,热交换器2到启闭门11的距离接近热交换器2到窗12的距离。热交换器2上连接有进风管道3、出风管道4、进风通道5和出风通道6,进风通道5通过热交换器2与进风管道3连通,出风通道6通过热交换器2与出风管道4连通。而进风管道3和出风管道4未与热交换器2连接的一端均从房间1的顶部穿出至外界,进风通道5和出风通道6未与热交换器2连接的端部则与房间1内部连通。其中,进风通道5处在房间1内的端部贴着房间1的侧壁向下延伸并靠近房间1的底部。

参见图1、图2,热交换器2包括盒体21和全热交换芯体22,盒体21固定在房间1的顶部,全热交换芯体22固定在盒体21内腔的中心位置,且全热交换芯体22将盒体21的内腔分隔成四个腔室,四个腔室分别连通在进风管道3、出风管道4、进风通道5以及出风通道6上,进风通道5通过全热交换芯体22与进风管道3连通,出风通道6通过全热交换芯体22与出风管道4连通,从进风管道3流向进风通道5的空气以及从进风通道5流向进风管道3的空气在全热交换芯体22中进行不接触的热交换。

参见图2、图3,盒体21的底部开设有插接口,插接口同靠近进风通道5的腔室连通。另外,靠近进风通道5的腔室内安装有滤尘组件8,滤尘组件8通过从下往上插入插接口的方式进入相应空腔,并且滤尘组件8的底部与插接口卡接以进行固定。滤尘组件8包括安装架84、粗效滤网81、活性炭滤网82和高效滤网83,粗效滤网81、活性炭滤网82和高效滤网83均固定在安装架84上,安装架84的底部两侧均连接有u形的卡扣85,卡扣85的一端连接在安装架84上,卡扣85的另一端沿安装架84的宽度方向远离安装架84,而卡扣85的中部朝上设置。当安装架84插入到空腔时,卡扣85受压形变并与插接口的侧壁产生相互挤压的作用力,作用力使得安装架84与插接口侧壁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从而限制安装架84向下移动。需要拆卸安装架84时,则将卡扣85远离的安装架84的端部向安装架84一侧挤压,使卡扣85进一步形变并与插接口的侧壁分离即可。粗效滤网81、活性炭滤网82和高效滤网83依次从靠近进风管道3的一侧向靠近进风通道5的一侧排列在安装架84上。

参见图2,出风管道4具有三个端口,三个端口分别为第一端口42、第二端口43和第三端口44,第一端口42与热交换器2的相应腔室连通,第二端口43直接与房间1内腔连通,而第三端口44向上穿出房间1顶部并与外界连通。第三端口44内安装有第一风机41,第一风机41用于驱动第三端口44内的空气向上排到外界。第一端口42和第三端口44之间形成流道,第二端口43和第三端口44之间形成另一个流道。第一端口42、第二端口43和第三端口44具有共同的交汇处,其中第一端口42和第二端口43之间的夹角为90度,而第一端口42和第三端口44之间的夹角、第二端口43和第三端口44之间的夹角均为135度。交汇处安装有用于控制流通通断的控制组件。

参见图1、图2,控制组件包括挡板71和电机72,挡板71为v形,挡板71的两端之间的夹角为直角,挡板71的中部铰接在第一端口42和第二端口43交汇处的侧壁上,电机72固定在出风管道4的外侧壁上,电机72的输出轴穿入出风管道4并与挡板71的铰接位置固定连接。挡板71远离铰接位置的端部安装有橡胶垫,挡板71通过橡胶垫抵接在出风管道4的侧壁上。

参见图2,进风管道3内安装有第二风机31和遮挡板7132,第二风机31用于将进风管道3内的空气排入到热交换器2内。遮挡板7132处在第二风机31远离热交换器2的一端,遮挡板7132的一端铰接在进风管道3的内壁上,且遮挡板7132与进风管道3的内壁之间连接有扭簧33,扭簧33处在遮挡板7132靠近的热交换器2一侧。第二风机31未工作时,遮挡板7132在扭簧33的作用下拦截在进风管道3中;第二风机31工作时,进风管道3内因负压产生的吸力克服扭簧33的弹力,使得遮挡板7132向第二风机31一侧转动,进风管道3导通,使得外界的空气能够补充到进风管道3内。

在通风过程中,挡板71截断第一端口42和第三端口44的流道而使第二端口43和第三端口44的流道导通时,此时从房间1内流向外界的空气不需要经过全热交换芯体22,第一风机41和第二风机31均可以以较高功率运行,加快通风速率,提高通风效果;而挡板71截断第二端口43和第三端口44的流道而使第一端口42和第三端口44的流道导通时,此时从房间1内流向外界的空气就需要经过全热交换芯体22,为了保障热量充分交换,第一风机41和第二风机31以较低功率运行,使空气有更长的时间通过全热交换芯体22。

参见图4,启闭门11的一侧铰接在房间1的侧壁上,且启闭门11的铰接位置靠近相邻的房间1侧壁。当启闭门11被打开后,通过转动启闭门11,启闭门11能够接触到相应的相邻房间1侧壁。启闭门11的铰接位置所在的房间1侧壁上安装有用于启闭门11自动闭合的闭门器13,处在启闭门11的转动轨迹上的相邻房间1侧壁上则安装有用于限制启闭门11转动的门吸14。门吸14所在的房间1侧壁上还安装有控制开关15,控制开关15在房间1侧壁上的安装位置与启闭门11的门把手相对应。控制开关15为微动开关,控制开关15用于控制电机72按特定方式运行。

启闭门11未接触到门吸14时,闭门器13会自动驱使启闭门11闭合,而当启闭门11吸附在门吸14上时,启闭门11将保持该状态并触发控制开关15。控制开关15被触发时,电机72控制挡板71截断两个流道,此时进风管道3内的第二风机31正常工作,而第一风机41停止,房间1内的空气被进风通道5内不断补充的空气从启闭门11开启后的通道挤到外界。启闭门11不再对控制开关15进行挤压时,控制开关15复位,电机72也控制挡板71复位,第一风机41重新开始工作。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