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自适应送风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与流程

文档序号:27398791发布日期:2021-11-15 23:13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空调自适应送风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自适应送风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空调在居家环境使用中,为提高舒适送风的智能效果,可以通过智能模块探测用户位置从而实现风随人动、风避人动,或者探测用户位置与空调距离,从而进行风量的增大、减小,实现送风模式的自主调节。
3.现有的自主调节方案,大多是针对用户所在位置进行调节,而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同大小的使用空间对空调的制冷/制热速度及送风风速的需求不同,例如,小空间的房间需要防止用户感受低温受凉,而大空间的房间则需要考虑达温时长符合用户预期。
4.现有的空调自主调节方案,无法适应不同大小使用空间的需求,送风舒适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空调自主调节方案无法适应不同大小使用空间的需求,送风舒适性较差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自适应送风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空调所在房间的空间信息;根据所述空间信息计算所述房间的容积;根据所述房间的容积控制送风强度及设定温度;所述送风强度与所述房间的容积正相关,所述设定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的差值与所述房间的容积正相关。
7.本发明可以根据房间的容积控制送风强度及设定温度,且送风强度与该房间的容积正相关,设定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的差值与该房间的容积正相关,从而针对不同大小的使用空间自动适配调节送风参数,达到自动定制化送风效果,送风舒适性较好。
8.可选地,若空调运行于制冷模式,则所述根据所述房间的容积控制送风强度及设定温度,包括:若所述房间的容积大于第一容积阈值,则设置为高风档且所述设定温度为第一温度;若所述房间的容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容积阈值,则设置为低风档且所述设定温度为第二温度;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温度。
9.本发明限定了制冷模式下对送风参数的具体控制方式,可以兼顾舒适性及制冷效率,达到自动定制化送风效果。
10.可选地,若空调运行于制热模式,则所述根据所述房间的容积控制送风强度及设定温度,包括:若所述房间的容积大于第一容积阈值,则设置为高风档且所述设定温度为第三温度;若所述房间的容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容积阈值,则设置为低风档且所述设定温度为第四温度;所述第三温度大于所述第四温度。
11.本发明限定了制热模式下对送风参数的具体控制方式,可以兼顾舒适性及制热效率,达到自动定制化送风效果。
12.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空间信息确定空调的安装位置及朝向;根据所
述安装位置及朝向设定扫风模式。
13.本发明提供了适配不同安装位置及朝向的扫风模式控制逻辑,可以提高送风舒适性。
14.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安装位置及朝向角度设定扫风模式,包括:
15.若空调的安装位置与左右两侧墙壁的距离均大于预设阈值,且空调的朝向与左右任一墙壁延伸方向平行,则设定为第一扫风模式;所述第一扫风模式的扫风范围最大且相对于空调中线左右对称;
16.若空调的安装位置与左右任一墙壁的距离大于预设阈值,且空调的朝向与左右任一墙壁延伸方向平行,则设定为第二扫风模式;所述第二扫风模式的扫风范围小于最大扫风范围,且全部位于空调中线左侧或右侧;
17.若空调的安装位置与左右两侧墙壁的距离均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且空调的朝向与左右任一墙壁延伸方向均不平行,则设定为第三扫风模式;所述第三扫风模式的扫风范围小于最大扫风范围且相对于空调中线左右对称。
18.本发明提供了适配不同安装位置及朝向的扫风模式的具体控制方式,可以提高送风舒适性。
19.可选地,所述获取空调所在房间的空间信息,包括:通过毫米波雷达获取空调与所述房间各顶点的距离;根据所述空调与所述房间各顶点的距离,计算所述房间的高度、所述空调与左右两侧墙壁的距离、所述房间的容积。
20.本发明提供了采用毫米波雷达获取空间信息方式,计算精度高。
21.可选地,所述毫米波雷达的工作频段为60/77ghz。
22.本发明采用60/77ghz毫米波雷达测算空间信息,计算精度高。
23.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自适应送风的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空间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空调所在房间的空间信息;容积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空间信息计算所述房间的容积;送风参数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房间的容积控制送风强度及设定温度;所述送风强度与所述房间的容积正相关,所述设定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的差值与所述房间的容积正相关。
24.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处理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实现上述空调自适应送风的控制方法。
25.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实现上述空调自适应送风的控制方法。
26.本发明的空调自适应送风的控制装置、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与上述空调自适应送风的控制方法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主控与雷达模块的连接示意图;
28.图2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空调自适应送风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29.图3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毫米波雷达探测空调使用环境的原理示意图;
30.图4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空调自适应送风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401

空间信息获取模块;402

容积计算模块;403

送风参数调节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34.本实施例中空调设置有毫米波雷达检测所在房间的空间信息。可选地,采用4发4收(天线)频段为60/77ghz的毫米波雷达(水平覆盖角度为
±
60
°
,垂直覆盖角度为
±
45
°
),进行房间的空间绘制,并进行空调相对安装位置的计算。进而,可以根据空间尺寸、空调的安装位置实现根据用户居家环境定制化送风模式的需求。
35.参见图1所示的空调主控与雷达模块的连接示意图,空调主控可以通过模拟信号电源vcc、模拟信号地gnd连接线对雷达模块供电(3.3v/5v均可),空调主控与雷达模块通过uart(异步串行口)或者i2c总线连接,分为数据发送线路tx及数据接收线路rx,进行雷达模块控制,并接收雷达模块探测的空间尺寸及安装位置等信息。
36.由于雷达模块的探测空间是对称的,且雷达可穿透不含金属材质的外壳,因此可将雷达模块安装在空调外壳与中框之间,且位于空调长度方向居中位置,此位置雷达模块对参数测量的准度较高。
37.雷达模块的软件功能分为扫描模式和工作模式。空调上电后,即对雷达模块供电;雷达启动后首先进入扫描模式,即探测房间角落与雷达距离,并计算出房间空间大小v及安装位置p,并将v和p通过数据发送线路下发给空调电控;空调电控根据v和p值,自适应调节缺省的各种送风模式的参数值;接收到用户控制空调运行指定的指令后,则实现自主定制送风的效果。
38.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空调自适应送风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上述方法包括:
39.s202,获取空调所在房间的空间信息。
40.空调内部设置有毫米波雷达,可以进行房间的空间绘制,得到空调所在房间的空间信息。可选地,可以通过毫米波雷达获取空调与房间各顶点的距离;然后,根据空调与房间各顶点的距离,计算房间的高度、空调与左右两侧墙壁的距离、房间的容积。毫米波雷达的工作频段可以选择60/77ghz,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4发4收(天线)频段为60/77ghz毫米波雷达(水平覆盖角度为
±
60
°
,垂直覆盖角度为
±
45
°
)进行房间的空间绘制。
41.参见图3所示的毫米波雷达探测空调使用环境的原理示意图,以使用环境为矩形房间为例进行说明。
42.如图3所示,设定s点为毫米波雷达空调的安装位置,雷达可探测房间abcd四个点到雷达的距离,估算矩形abcd的形状,计算夹角asb的角度,以及计算cs和ds的长度,
43.由于地板及屋顶均为图3所示的矩形,实际顶点共包括8个点(abcd及a’b’c’d’),计算出房间的高度参数h。通过如上方法,可计算出房间空间大小:v=(ac)*(cd)*h,以及空调安装相对位置:高度h,与左侧墙体的距离cs,与右侧墙体的距离sd。
44.s204,根据上述空间信息计算房间的容积。
45.s206,根据房间的容积控制送风强度及设定温度。
46.其中,送风强度与房间的容积正相关,房间的容积越大则对应的送风强度越强,即
风机的档位越高、风机的转速越高或风机的出风速度越快;房间的容积越小则对应的送风强度也就越弱,即风机的档位越低、风机的转速越低或风机的出风速度越慢。
47.设定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的差值与房间的容积正相关,房间的容积越大则对应的该差值越大,该差值越大则表明空调的设定温度高于当前的室温(对应于制热运行)或者低于当前的室温(对应于制冷运行)的程度越大,对应的制热或制冷的速度越大;房间的容积越小则对应的该差值越大,该差值越大则表明空调的设定温度高于当前的室温(对应于制热运行)或者低于当前的室温(对应于制冷运行)的程度越小,对应的制热或制冷的速度越小。从而适应不同大小空间内用户的舒适性需求。
48.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空调自适应送风的控制方法,可以根据房间的容积控制送风强度及设定温度,且送风强度与该房间的容积正相关,设定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的差值与该房间的容积正相关,从而针对不同大小的使用空间自动适配调节送风参数,达到自动定制化送风效果,送风舒适性较好。
49.可选地,若空调运行于制冷模式,则根据空间大小自主调节空调的送风模式参数,可按照以下步骤执行:
50.(1)若房间的容积大于第一容积阈值,则设置为高风档且设定温度为第一温度。若空间比较大,则送风强度较大,以利于提高制冷效率及室内各处温度的均匀性,制冷模式的设定温度应偏低(设定温度低于室内环境温度,且与室内环境温度的差值较大),设定温度越低则相应地制冷速度越快,以实现大空间快速制冷。
51.(2)若房间的容积小于或等于第一容积阈值,则设置为低风档且设定温度为第二温度。该第二温度大于上述第一温度。若空间比较小,则送风强度较小,以避免强风直吹人体,且小强度送风已能够满足空间温度均匀性要求,制冷模式的设定温度应偏高(设定温度低于室内环境温度,且与室内环境温度的差值较小),可防止着凉。
52.可选地,若空调运行于制热模式,则根据空间大小自主调节空调的送风模式参数,可按照以下步骤执行:
53.(1)若房间的容积大于第一容积阈值,则设置为高风档且设定温度为第三温度。若空间比较大,则送风强度较大,以利于提高制热效率及室内各处温度的均匀性,制热模式的设定温度应偏高(设定温度高于室内环境温度,且与室内环境温度的差值较大),设定温度越高则相应地制热速度越快,以实现大空间快速制热。
54.(2)若房间的容积小于或等于第一容积阈值,则设置为低风档且设定温度为第四温度。上述第三温度大于该第四温度。若空间比较小,则送风强度较小,以避免强风直吹人体,且小强度送风已能够满足空间温度均匀性要求,制热模式的设定温度应偏低(设定温度高于室内环境温度,且与室内环境温度的差值较小),可防止室内过热。
55.其中,上述第一容积阈值可以根据空调实际使用场所的常见空间大小灵活确定,例如某型号空调常用于家庭场所,常见房间面积为15m2,常见房间高度为2.5

2.9m,因此可以设置第一容积阈值为15*2.5m3。
56.示例性地,提供了制冷模式下的各送风参数,如下:
57.送风强度strength=param1*v,其中param1为根据房屋容纳空间进行分段对应的参数值,比如(12*2.5

15*2.5)m3对应param1=低风挡;(15*2.5

20*2.5)m3对应param1=中风挡;
58.制冷模式默认温度temper=param2*v,其中param2为根据房屋容纳空间进行分段对应的参数值,比如(12*2.5

15*2.5)m3对应param1=22℃;(15*2.5

20*2.5)m3对应param1=20℃。
59.基于上述自主调节送风模式,可适配不同居家情况,达到更舒适的送风体验。
60.考虑到空调安装位置也会影响送风舒适性,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还提供了适配不同安装位置及朝向的扫风模式控制步骤,以进一步提升送风体验。基于此,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61.首先,根据空间信息确定空调的安装位置及朝向。
62.空调常见的安装方式包括壁挂式及柜式,壁挂式空调多安装于墙角或者墙壁中央位置等,柜式空调也可以放置于墙角或者房间中间位置等。壁挂式空调的朝向通常垂直于安装的墙面而平行于另一墙面,柜式空调的朝向通常为斜向,例如沿房间的对角线。
63.然后,根据安装位置及朝向设定扫风模式。
64.若空调的安装位置与左右两侧墙壁的距离均大于预设阈值,且空调的朝向与左右任一墙壁延伸方向平行,则设定为第一扫风模式。该第一扫风模式的扫风范围最大且相对于空调中线左右对称。例如,壁挂式空调安装在客厅墙面中间,左右扫风应全角扫风,如挂机最大扫风角度

60
°
~+60
°
=120
°
扫风。
65.若空调的安装位置与左右任一墙壁的距离大于预设阈值,且空调的朝向与左右任一墙壁延伸方向平行,则设定为第二扫风模式。该第二扫风模式的扫风范围小于上述最大扫风范围,且全部位于空调中线左侧或右侧,从而提高扫风效率,减小电力浪费。例如,若壁挂式空调安装在墙角,一端接近a面墙壁,另一端远离b面墙壁,ab面墙壁可以左右相对,朝向沿左右ab任一墙壁,则应该半角扫描,如挂机0
°
~+60
°
=60
°
,向b面墙壁一侧扫描。
66.若空调的安装位置与左右两侧墙壁的距离均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且空调的朝向与左右任一墙壁延伸方向均不平行,则设定为第三扫风模式。该第三扫风模式的扫风范围小于上述最大扫风范围且相对于空调中线左右对称,从而提高扫风效率,减小电力浪费。例如,若柜机安装在墙角,且朝向沿对角线,距离左右两侧墙壁均较近,则需要较小的扫风角度,如柜机左右

45
°
~+45
°
=90
°

67.本实施例可以根据毫米波雷达测算用户空间大小及空调安装位置信息,自主设置空调各种送风参数,可根据千差万别的用户居家环境自动适配调节各个送风参数,达到自适配的送风效果。
68.具体地,可以采用60/77ghz毫米波雷达测算用户空间大小、空调安装位置,计算精度高(误差10cm),空调根据雷达反馈用户空间信息自主调整各个送风参数,达到根据使用空间自动定制化的送风效果。
69.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空调自适应送风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空调自适应送风的控制装置包括:
70.空间信息获取模块401,用于获取空调所在房间的空间信息;
71.容积计算模块402,用于根据所述空间信息计算所述房间的容积;
72.送风参数调节模块403,用于根据所述房间的容积控制送风强度及设定温度;所述送风强度与所述房间的容积正相关,所述设定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的差值与所述房间的容积正相关。
73.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空调自适应送风的控制装置,可以根据房间的容积控制送风强度及设定温度,且送风强度与该房间的容积正相关,设定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的差值与该房间的容积正相关,从而针对不同大小的使用空间自动适配调节送风参数,达到自动定制化送风效果,送风舒适性较好。
74.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送风参数调节模块403具体用于:
75.若所述房间的容积大于第一容积阈值,则设置为高风档且所述设定温度为第一温度;若所述房间的容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容积阈值,则设置为低风档且所述设定温度为第二温度;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温度。
76.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送风参数调节模块403具体用于:
77.若所述房间的容积大于第一容积阈值,则设置为高风档且所述设定温度为第三温度;若所述房间的容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容积阈值,则设置为低风档且所述设定温度为第四温度;所述第三温度大于所述第四温度。
78.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送风参数调节模块403还用于:
79.根据所述空间信息确定空调的安装位置及朝向;根据所述安装位置及朝向设定扫风模式。
80.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送风参数调节模块403还用于:
81.若空调的安装位置与左右两侧墙壁的距离均大于预设阈值,且空调的朝向与左右任一墙壁延伸方向平行,则设定为第一扫风模式;所述第一扫风模式的扫风范围最大且相对于空调中线左右对称;若空调的安装位置与左右任一墙壁的距离大于预设阈值,且空调的朝向与左右任一墙壁延伸方向平行,则设定为第二扫风模式;所述第二扫风模式的扫风范围小于最大扫风范围,且全部位于空调中线左侧或右侧;若空调的安装位置与左右两侧墙壁的距离均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且空调的朝向与左右任一墙壁延伸方向均不平行,则设定为第三扫风模式;所述第三扫风模式的扫风范围小于最大扫风范围且相对于空调中线左右对称。
82.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空间信息获取模块401具体用于:
83.通过毫米波雷达获取空调与所述房间各顶点的距离;根据所述空调与所述房间各顶点的距离,计算所述房间的高度、所述空调与左右两侧墙壁的距离、所述房间的容积。
84.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毫米波雷达的工作频段为60/77ghz。
85.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处理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实现上述空调自适应送风的控制方法。
86.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87.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度来指令控制装置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所述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存
储器、磁盘、光盘等。
88.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89.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90.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空调自适应送风的控制装置和空调器而言,由于其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空调自适应送风的控制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91.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