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机房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中央空调与流程

文档序号:27754765发布日期:2021-12-03 21:31阅读:1076来源:国知局
高效机房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中央空调与流程

1.本技术属于高效机房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机房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中央空调。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制冷制热设备的节能要求越来越高,高效机房的概念是近两年中央空调公装项目市场的一大热词,高效机房呈现出优秀的节能和安装高效的特性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专业人士和业主认可,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为满足节能要求,高效机房系统常规采用全变频冷机,循环水泵、冷却塔等辅助设备均采用全变频,这种高效机房系统虽然机房能效高,但初投资成本高,致使回收期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采用全变频冷机高效机房系统初投资成本高,致使回收期较长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机房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中央空调。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机房控制方法,包括:
5.获取设备运行实时参数;
6.根据所述设备运行实时参数判断是否符合加载条件,所述加载条件包括定频加载条件和变频加载条件;
7.在符合变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变频冷机开启或在符合定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定频冷机开启。
8.进一步的,获取设备运行实时参数前,还包括:
9.启动设备制冷时,优先开启变频冷机。
10.进一步的,所述优先开启变频冷机,包括:
11.根据轮休原则开启对应变频冷机。
12.进一步的,所述变频加载条件,包括:
13.已开启冷机运行时间≥冷机加载间隔时间;
14.且,变频冷机可开启台数≥1;
15.且,运行变频冷机平均负荷率≥变频机组加载负荷设定值;
16.且,冷冻总管供水温度≥冷冻总管出水温度设定值+变频冷机加载温度偏差值;
17.且,连续预设时间段内满足运行变频冷机平均负荷率≥变频机组加载负荷设定值,以及,冷冻总管供水温度≥冷冻总管出水温度设定值+变频冷机加载温度偏差值。
18.进一步的,所述定频加载条件,包括:
19.已开启冷机运行时间≥冷机加载间隔时间;
20.且,定频冷机可开启台数≥1,且,变频冷机可开启台数<1;
21.且,运行定频冷机平均负荷率≥定频机组加载负荷设定值;
22.且,冷冻总管供水温度≥冷冻总管出水温度设定值+定频冷机加载温度偏差值;
23.且,连续预设时间段内满足运行定频冷机平均负荷率≥定频机组加载负荷设定值,以及,冷冻总管供水温度≥冷冻总管出水温度设定值+定频冷机加载温度偏差值。
24.进一步的,在符合变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变频冷机开启或在符合定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定频冷机开启,包括:
25.依次开启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和冷却塔风机;
26.判断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和冷却塔风机是否达到预设运行频率;
27.若是,根据设备运行时长开启运行时长短的冷机。
28.进一步的,所述依次开启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和冷却塔风机,包括:
29.启动设备制冷时,开启冷却水泵;
30.判断冷却水泵的运行频率是否满足预设第一频率阈值;
31.若是,开启冷冻水泵;
32.判断冷却水泵的运行频率是否满足预第二设频率阈值;
33.若是,判断冷却总管回水温度是否大于机组冷却回水温度保护下限与冷却塔风机启动温度偏差值的和;
34.若是,开启冷却塔风机。
35.进一步的,还包括:
36.按照轮休原则开启对应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和冷却塔风机。
37.进一步的,还包括:
38.在设备开启前,开启设备对应阀门。
39.进一步的,还包括:
40.设置加载开启的对应冷机的出水温度与加载前开启的冷机出水温度相同。
41.进一步的,还包括:
42.在满足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条件时,重设冷机出水温度。
43.进一步的,所述满足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条件,包括:
44.冷机运行台数≤2台;
45.且,连续冷机出水温度重设延迟时间段内满足冷冻变频水泵频率<变频水泵最小频率+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水泵频率调节值;
46.且,连续冷机出水温度重设延迟时间段内满足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设定值-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第一设定偏差值;
47.且,连续冷机出水温度重设延迟时间段内满足室外湿球温度<室内设计参数的湿球温度;
48.控制冷机出水温度按照预设升高梯度升高冷机出水温度。
49.进一步的,在升高冷机出水温度后,还包括:
50.每隔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时间间隔判断是否满足冷冻变频水泵频率<变频水泵最小频率+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水泵频率调节值,且,连续冷机出水温度重设延迟时间段内满足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设定值-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第一设定偏差值;
51.若是,控制冷机出水温度按照预设升高梯度升高冷机出水温度。
52.进一步的,所述满足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条件,包括:
53.按照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时间间隔判断是否满足降低冷机出水温度条件,降低冷机出水温度条件包括连续冷机出水温度重设延迟时间段内满足冷冻水泵频率>变频水泵最大频率-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水泵频率调节值,且,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设定值+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第二设定偏差值;
54.若是,控制冷机出水温度按照预设降低梯度降低冷机出水温度。
55.进一步的,在降低冷机出水温度后,还包括:
56.每隔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时间间隔判断是否满足冷冻水泵频率>变频水泵最大频率-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水泵频率调节值,且,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设定值+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设定偏差值;
57.若是,控制冷机出水温度按照预设降低梯度降低冷机出水温度。
58.进一步的,所述冷机出水温度重设值在冷机出水温度重设下限值与冷机出水温度重设上限值之间。
59.进一步的,所述冷冻总管出水温度设定值=冷冻总管回水温度设定值-运行冷机出水温度设定值。
60.进一步的,还包括:
61.根据所述设备运行实时参数判断是否符合减载条件,所述减载条件包括定频减载条件和变频减载条件;
62.在符合变频减载条件时控制减少变频冷机开启数量或在符合定频减载条件时控制减少定频冷机开启数量。
63.进一步的,所述变频减载条件,包括:
64.已开启冷机运行时间≥冷机减载间隔时间;
65.且,定频冷机开启数量<1;
66.且,运行机组平均负荷<变频机组减载负荷设定值*(机组运行数-1)/机组运行数;
67.且,冷冻总管供水温度<运行冷机出水温度设定值-变频冷机减载温度偏差值;
68.且,连续预设时间段内满足运行机组平均负荷<变频机组减载负荷设定值*(机组运行数-1)/机组运行数,以及冷冻总管供水温度<运行冷机出水温度设定值-变频冷机减载温度偏差值。
69.进一步的,所述定频减载条件,包括:
70.已开启冷机运行时间≥冷机减载间隔时间;
71.且,运行机组平均负荷<定频机组减载负荷设定值*(机组运行数-1)/机组运行数;
72.且,冷冻总管供水温度<运行冷机出水温度设定值-定频冷机减载温度偏差值;
73.且,连续预设时间段内满足运行机组平均负荷<定频机组减载负荷设定值*(机组运行数-1)/机组运行数,以及,冷冻总管供水温度<运行冷机出水温度设定值-定频冷机减载温度偏差值。
74.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变频冷机关闭或控制定频冷机关闭后,还包括:
75.依次关闭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却塔风机。
76.进一步的,还包括:
77.在关闭设备前,关闭设备对应阀门。
78.进一步的,所述设备运行实时参数,包括:
79.已开启冷机运行时间、运行机组平均负荷、冷冻总管供水温度和室外环境温湿度值中的一种或多种。
80.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机房控制装置,包括:
81.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设备运行实时参数;
82.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设备运行实时参数判断是否符合加载条件,所述加载条件包括定频加载条件和变频加载条件;
83.控制模块,用于在符合变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变频冷机开启,或,在符合定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定频冷机开启。
84.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机房控制系统,包括:
85.至少一个定频冷机、至少一个变频冷机和如第二方面所述的高效机房控制装置,所述高效机房控制装置在符合变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变频冷机开启,或,在符合定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定频冷机开启。
86.进一步的,还包括:
87.冷却水泵、冷却水泵对应阀门、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对应阀门、冷却塔风机和冷却塔风机阀门。
88.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中央空调,包括:如第三方面所述的高效机房控制系统。
89.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9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效机房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中央空调,高效机房控制方法包括获取设备运行实时参数,根据设备运行实时参数判断是否符合加载条件,加载条件包括定频加载条件和变频加载条件,在符合变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变频冷机开启或在符合定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定频冷机开启,采用定频冷机与变频冷机相结合,提升机房能效,降低初投资成本,缩短回收周期。
91.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92.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93.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效机房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94.图2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效机房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95.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高效机房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96.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高效机房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97.图5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效机房控制装置的功能结构图。
98.图6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效机房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99.图7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高效机房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
101.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高效机房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高效机房控制方法,包括:
102.s11:获取设备运行实时参数;
103.s12:根据设备运行实时参数判断是否符合加载条件,加载条件包括定频加载条件和变频加载条件;
104.s13:在符合变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变频冷机开启或在符合定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定频冷机开启。
105.传统高效机房为满足节能要求常规采用全变频冷机,循环水泵、冷却塔等辅助设备均采用全变频,这种高效机房系统虽然机房能效高,但初投资成本高,致使回收期较长。
106.本实施例中,高效机房控制方法包括获取设备运行实时参数,根据设备运行实时参数判断是否符合加载条件,加载条件包括定频加载条件和变频加载条件,在符合变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变频冷机开启,在符合定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定频冷机开启,采用定频冷机与变频冷机相结合,提升机房能效,降低初投资成本,缩短回收周期。
10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高效机房控制方法,如图2所示的流程图,该高效机房控制方法,包括:
108.s21:启动设备制冷时,优先开启变频冷机;
109.一些实施例中,优先开启变频冷机,包括:
110.根据轮休原则开启对应变频冷机。
111.需要说明的是,轮休原则是根据系统记录的设备运行时间,尽量让运行时间短的设备投入使用,即根据设备运行时间的长短,优先开启运行时间短的设备。
112.s22:获取设备运行实时参数;
113.设备运行实时参数,包括但不限于:
114.已开启冷机运行时间、运行机组平均负荷、冷冻总管供水温度和室外环境温湿度值等。
115.s23:根据设备运行实时参数判断是否符合加载条件,所述加载条件包括定频加载条件和变频加载条件;
116.本实施例中,变频加载条件,包括但不限于:
117.已开启冷机运行时间≥冷机加载间隔时间;
118.且,变频冷机可开启台数≥1;
119.且,运行变频冷机平均负荷率≥变频机组加载负荷设定值;
120.且,冷冻总管供水温度≥冷冻总管出水温度设定值+变频冷机加载温度偏差值;
121.且,连续预设时间段内满足运行变频冷机平均负荷率≥变频机组加载负荷设定值,以及,冷冻总管供水温度≥冷冻总管出水温度设定值+变频冷机加载温度偏差值。
122.具体地,1)已开启冷机运行时间≥冷机加载间隔时间1800s;2)冷机可开启台数≥
1;3)运行冷机平均负荷率≥变频机组加载负荷设定值90%;4)冷冻总管供水温度≥冷冻总管出水温度设定值6℃+冷机加载温度偏差值1℃;5)连续5分钟满足条件3)或4)。
123.本实施例中,定频加载条件,包括但不限于:
124.已开启冷机运行时间≥冷机加载间隔时间;
125.且,定频冷机可开启台数≥1且变频冷机可开启台数<1;
126.且,运行定频冷机平均负荷率≥定频机组加载负荷设定值;
127.且,冷冻总管供水温度≥冷冻总管出水温度设定值+定频冷机加载温度偏差值;
128.且,连续预设时间段内满足运行定频冷机平均负荷率≥定频机组加载负荷设定值,以及,冷冻总管供水温度≥冷冻总管出水温度设定值+定频冷机加载温度偏差值。
129.具体地,1)已开启冷机运行时间≥冷机加载间隔时间1800s;2)冷机可开启台数≥1;3)运行冷机平均负荷率≥定频机组加载负荷设定值100%;4)冷冻总管供水温度≥冷冻总管出水温度设定值6℃+冷机加载温度偏差值1℃;5)连续5分钟满足条件3)或4)。
130.s24:在符合变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变频冷机开启或在符合定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定频冷机开启。
131.一些实施例中,制冷加载流程选择一台待开启的冷机后按照轮休原则开启一台冷却水泵,频率与已运行冷却水泵保持一致;按照冷却塔风机加减载原则开启一台冷却塔风机,频率与已运行冷却塔风机保持一致;开启待开启机组冷却侧电动蝶阀和冷却塔风机对应的电动阀门;开启待开启的机组冷冻侧出口电动阀门;上述水泵、风机和阀门均开到位后,开启待开启的冷机,出水温度设置与已运行机组保持一致。
132.s25:根据设备运行实时参数判断是否符合减载条件,所述减载条件包括定频减载条件和变频减载条件;
133.本实施例中,变频减载条件,包括但不限于:
134.已开启冷机运行时间≥冷机减载间隔时间;
135.且,定频冷机开启数量<1;
136.且,运行机组平均负荷<变频机组减载负荷设定值*(机组运行数-1)/机组运行数;
137.且,冷冻总管供水温度<运行冷机出水温度设定值-变频冷机减载温度偏差值;
138.且,连续预设时间段内满足运行机组平均负荷<变频机组减载负荷设定值*(机组运行数-1)/机组运行数,以及冷冻总管供水温度<运行冷机出水温度设定值-变频冷机减载温度偏差值。
139.具体地,1)已开启冷机运行时间≥冷机减载间隔时间1800s;2)运行机组平均负荷<变频机组减载负荷设定值80%*(机组运行数-1)/机组运行数;3)冷冻总管供水温度<运行冷机出水温度设定值-冷机减载温度偏差值1℃;4)连续5分钟满足条件2)或3)。
140.本实施例中,定频减载条件,包括但不限于:
141.已开启冷机运行时间≥冷机减载间隔时间;
142.且,运行机组平均负荷<定频机组减载负荷设定值*(机组运行数-1)/机组运行数;
143.且,冷冻总管供水温度<运行冷机出水温度设定值-定频冷机减载温度偏差值;
144.且,连续预设时间段内满足运行机组平均负荷<定频机组减载负荷设定值*(机组
运行数-1)/机组运行数,以及,冷冻总管供水温度<运行冷机出水温度设定值-定频冷机减载温度偏差值。
145.已开启冷机运行时间≥冷机减载间隔时间1800s);2)运行机组平均负荷<定频机组减载负荷设定值90%*(机组运行数-1)/机组运行数;3)冷冻总管供水温度<运行冷机出水温度设定值-冷机减载温度偏差值1℃;4)连续5分钟满足条件2)或3)。
146.变频机组和定频机组同时运行需减载时,优先关闭定频机组。
147.s26:在符合变频减载条件时控制减少变频冷机开启数量,或,在符合定频减载条件时控制减少定频冷机开启数量。
148.关闭一台正在运行冷机后,按照轮休原则下发关闭一台冷冻水泵命令,冷冻水泵关闭后,关闭机组冷冻侧对应的电动阀门;按照轮休原则下发关闭一台冷却水泵,冷却水泵关到位后;关闭机组冷却侧电动阀门;按照冷却塔加减载原则关闭一台冷却塔风机电动阀门;电动阀门关闭后,关闭冷却塔风机。
149.本实施例中,采用“定频冷机+变频冷机”相结合的高效机房方案适应末端负荷需求变化及室外环境温湿度变化,实现冷冻侧、冷却侧双节能,并且,对变频冷机设置为优先加载,定频机组设置为优先减载,设计定变频机组相对应的专属化加减载条件,保证制冷系统始终运行在高效的能效范围。
15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高效机房控制方法,如图3所示的流程图,控制变频冷机开启或控制定频冷机开启,包括:
151.s31:依次开启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和冷却塔风机;
152.一些实施例中,依次开启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和冷却塔风机,包括:
153.s311:启动设备制冷时,开启冷却水泵;
154.s312:判断冷却水泵的运行频率是否满足预设第一频率阈值;
155.s313:若是,开启冷冻水泵;
156.s314:判断冷却水泵的运行频率是否满足预第二设频率阈值;
157.s315:若是,判断冷却总管回水温度是否大于机组冷却回水温度保护下限与冷却塔风机启动温度偏差值的和;
158.s316:若是,开启冷却塔风机。
159.进一步的,还包括:
160.按照轮休原则开启对应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和冷却塔风机。
161.s32:判断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和冷却塔风机是否达到预设运行频率;
162.s33:若是,根据设备运行时长开启运行时长短的冷机。
163.进一步的,还包括:
164.在设备开启前,开启设备对应阀门。
165.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变频冷机关闭或控制定频冷机关闭后,还包括:
166.依次关闭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却塔风机。
167.在关闭设备前,关闭设备对应阀门。
168.制冷开启流程按照轮休原则选择一台变频冷机,开启机组冷却侧进水电动阀门,按照冷却塔风机加减载原则,开启4台冷却塔风机对应的电动蝶阀;阀门开到位后,按照轮休原则开启一台冷却水泵,频率设置为变频水泵启动频率30hz;冷却水泵达到默认频率后,
开启机组冷冻侧出口电动蝶阀;阀门开到位后,按照轮休原则开启一台冷冻水泵,频率设置为变频水泵启动频率30hz。判断冷却总管回水温度>(机组冷却回水温度保护下限值12℃)+(冷却塔风机启动温度偏差值2℃)是否成立,若是,开启冷却塔风机,频率设置为冷却塔变频风机启动频率30hz;否则等满足条件后再开启风机。上述水泵、冷却塔风机和阀门均开到位后,开启待开启的变频冷机,同时出水温度设置为6℃。
169.本实施例中,通过循环水泵、冷却风机等辅助设备配合定频冷机、变频冷机开启,循环水泵、冷却风机均采用全变频,使得高效机房能效较高,初投资成本较低,回收期较短。
17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高效机房控制方法,如图4所示的流程图,控制变频冷机开启或控制定频冷机开启,包括:
171.s41:设置加载开启的对应冷机的出水温度与加载前开启的冷机出水温度相同。
172.s42:在满足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条件时,重设冷机出水温度。
173.重设冷机出水温度可以实时适应末端需求变化。
174.一些实施例中,满足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条件,包括:
175.冷机运行台数≤2台;
176.且,连续冷机出水温度重设延迟时间段内满足冷冻变频水泵频率<变频水泵最小频率+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水泵频率调节值;
177.且,连续冷机出水温度重设延迟时间段内满足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设定值-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第一设定偏差值;
178.且,连续冷机出水温度重设延迟时间段内满足室外湿球温度<室内设计参数的湿球温度;
179.控制冷机出水温度按照预设升高梯度升高冷机出水温度。
180.具体地,1)冷机运行台数≤2台;2)冷冻变频水泵频率<变频水泵最小频率30hz+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水泵频率调节值5hz;3)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设定值-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第一设定偏差值0.5℃;4)室外湿球温度<室内设计参数的湿球温度;5)连续冷机出水温度重设延迟时间30s满足条件2)、3)、4),冷机出水温度按照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梯度(0.5℃)升高。
181.一些实施例中,在升高冷机出水温度后,还包括:
182.每隔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时间间隔(1800s)判断是否满足冷冻变频水泵频率<变频水泵最小频率+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水泵频率调节值,且,连续冷机出水温度重设延迟时间段内满足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设定值-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第一设定偏差值;
183.若是,控制冷机出水温度按照预设升高梯度升高冷机出水温度。
184.一些实施例中,满足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条件,包括:
185.按照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时间间隔判断是否满足降低冷机出水温度条件,降低冷机出水温度条件包括连续冷机出水温度重设延迟时间段内满足冷冻水泵频率>变频水泵最大频率-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水泵频率调节值,且,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设定值+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第二设定偏差值;
186.若是,控制冷机出水温度按照预设降低梯度降低冷机出水温度。
187.具体地,1)冷冻水泵频率>变频水泵最大频率-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水泵频率调节
值5hz;2)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设定值+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第二设定偏差值1℃;3)连续冷机出水温度重设延迟时间(30s)满足条件1)2),冷机出水温度降低按照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梯度(0.5℃)降低。
188.进一步的,在降低冷机出水温度后,还包括:
189.每隔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时间间隔(300s)判断是否满足冷冻水泵频率>变频水泵最大频率-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水泵频率调节值,且,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设定值+冷冻总管供回水温差设定偏差值;
190.若是,控制冷机出水温度按照预设降低梯度降低冷机出水温度。
191.一些实施例中,冷机出水温度重设值在冷机出水温度重设下限值与冷机出水温度重设上限值之间。冷机出水温度下限值例如为6℃,冷机出水温度上限值例如为12℃。
192.其中,冷冻总管出水温度设定值=冷冻总管回水温度设定值-运行冷机出水温度设定值。
193.本实施例中,根据室内末端负荷需求变化及室外环境温湿度变化,实时调整机组开启台数及运行状态点,达到最高的机房能效值,以最低的能耗实现冷冻侧、冷却侧双节能,以最低的能耗适应室内末端负荷需求变化及室外环境温湿度变化。
19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机房控制装置,如图5所示的功能结构图,该高效机房控制装置包括:
195.获取模块51,用于获取设备运行实时参数;
196.判断模块52,用于根据设备运行实时参数判断是否符合加载条件,加载条件包括定频加载条件和变频加载条件;
197.控制模块53,用于在符合变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变频冷机开启,或,在符合定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定频冷机开启。
198.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199.开启模块54,用于启动设备制冷时,优先开启变频冷机。
200.设置模块55,用于设置加载开启的对应冷机的出水温度与加载前开启的冷机出水温度相同。
201.重设模块56,用于在满足冷机出水温度重设条件时,重设冷机出水温度。
202.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块53还用于在符合变频减载条件时控制减少变频冷机开启数量或在符合定频减载条件时控制减少定频冷机开启数量。
203.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模块获取设备运行实时参数,判断模块根据设备运行实时参数判断是否符合加载条件,加载条件包括定频加载条件和变频加载条件;控制模块在符合变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变频冷机开启,或,在符合定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增加定频冷机开启,可以提升机房能效,降低初投资成本,缩短回收周期。
20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机房控制系统,如图6、图7所示的功能结构图,该高效机房控制系统包括:
205.至少一个定频冷机03/04、至少一个变频冷机01/02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高效机房控制装置,高效机房控制装置在符合变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变频冷机01/02开启,或,在符合定频加载条件时控制定频冷机03/04开启。
206.进一步的,还包括:
207.冷却水泵、冷却水泵对应阀门09/10/11/12、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对应阀门05/06/07/08、冷却塔风机和冷却塔风机阀门。
208.制冷开启流程按照轮休原则选择一台变频冷机01/02,开启机组冷却侧进水电动阀门09/10,按照冷却塔风机加减载原则,开启4台冷却塔风机对应的电动蝶阀;阀门开到位后,按照轮休原则开启一台冷却水泵,频率设置为变频水泵启动频率30hz;冷却水泵达到默认频率后,开启机组冷冻侧出口电动蝶阀05/06;上一步阀门开到位后,按照轮休原则开启一台冷冻水泵,频率设置为变频水泵启动频率30hz。判断冷却总管回水温度>机组冷却回水温度保护下限12℃+冷却塔风机启动温度偏差值2℃是否成立,是则下发开启冷却塔风机,频率设置为冷却塔变频风机启动频率30hz;否则等满足条件后再开启风机。上述水泵、冷却塔风机和阀门均开到位后,开启待开启的变频冷机01/02,出水温度设置为6℃。
209.制冷加载流程开启后,选择一台待开启的冷机01/02/03/04;按照轮休原则开启一台冷却水泵,频率与已运行冷却水泵保持一致;按照冷却塔风机加减载原则开启一台冷却塔风机,频率与已运行冷却塔风机保持一致;开启待开启机组冷却侧电动蝶阀09/10/11/12和冷却塔风机对应的电动阀门;开启待开启的机组冷冻侧出口电动阀门05/06/07/08;上述水泵、风机和阀门均开到位后,开启待开启的冷机01/02/03/04,出水温度设置与已运行机组保持一致。
210.制冷减载流程开启后,下发关闭一台正在运行机组01/02/03/04的命令;机组关闭后,按照轮休原则下发关闭一台冷冻水泵命令,冷冻水泵关闭后,关闭机组冷冻侧对应的电动阀门05/06/07/08;按照轮休原则下发关闭一台冷却水泵,冷却水泵关到位后;关闭机组冷却侧电动阀门09/10/11/12;按照冷却塔加减载原则关闭一台冷却塔风机电动阀门;上一步电动阀门关闭后,关闭冷却塔风机。
211.制冷关闭流程为下发关闭所有机组01、02、03、04命令;机组关闭后,下发关闭所有冷冻水泵命令;冷冻水泵关闭后,下发关闭所有冷却水泵命令;冷却水泵关闭后,关闭所有冷却塔风机;上述设备关闭后,关闭冷冻侧电动阀门(05、06、07、08)、冷却侧电动阀门(09、10、11、12)、冷却塔风机阀门;上述设备全部关到位后,制冷系统关闭流程结束。
21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央空调,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高效机房控制系统。
213.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
21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至少两个。
215.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技术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216.应当理解,本技术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
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217.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218.此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219.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22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221.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222.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技术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