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12910发布日期:2022-06-15 10:11阅读:70来源:国知局
空调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空调,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设置有吐出引导件的空调,所述吐出引导件构成能够通过侧面吐出口生成前方指向气流的侧方送风模块。


背景技术:

2.一般而言,为了给用户创造更舒适的室内环境,空调利用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以及蒸发器构成的制冷剂的制冷循环来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或净化空气。
3.空调的室内机根据安装的位置可以分为吊顶式、壁挂式以及立式。在立式室内机中,吐出口可以形成在箱体的正面或侧面,吸入口可以形成在箱体的背面。
4.通常,立式室内机在内的吊顶式或壁挂式室内机包括转换通过吐出口排出的空气的吐出方向或转换气流方向的装置。
5.与此相关地,韩国公开特许公报第10-2007-0109419号中公开了一种结构,所述结构通过在空调的室内机的前后方向上移动前面板来改变侧面吐出口上形成的流路,从而能够转换向侧面吐出口排出的空气的气流方向。
6.然而,在该文献公开的空调中,为了转换气流方向,需要设置有用于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前面板的驱动装置和用于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撑前面板的支撑装置,因此存在前面板自身的尺寸增加且部件数量和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另外,由于设置有用于转换气流方向的额外的驱动装置,因此与功耗相应的吐出风量不可避免地显著减少,尤其是,与形成侧方指向气流时相比,形成前方指向气流时的吐出口的有效截面积显著减少,因此存在由此引起的风量减少且噪音显著增加的问题。
7.作为替代方案,提出了一种用于使向侧面吐出口排出的空气形成前方指向气流而无需在室内机内部配备额外的流动方向转换机构的技术。
8.在这种现有技术中,由于没有设置有额外的流动转换机构,因此可以使功耗最小,由于能够确保吐出口的有效截面积,因此不会发生风量减少的问题。
9.只是,在现有技术中采用了旋转轴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斜流风扇形式的送风风扇,但是从送风风扇排出的空气将通过侧面吐出口吐出。
10.因此,由于从送风风扇到侧面吐出口之间形成的流路的长度相对较短,因此极有可能在没有充分实现压力恢复的状态下排出到侧面吐出口。
11.在压力未恢复的状态下排出到侧面吐出口的结果是,极有可能发生流动损失并且发生用于生成所需风量的功耗增加的问题。
12.现有技术文献
13.专利文献
14.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特许公报第10-2007-0109419号


技术实现要素:

15.本发明是为解决前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
调,其通过逐渐扩张从送风风扇排出并流动的空气的流路截面积来以充分恢复流动的压力的状态下排出到侧面吐出口,从而能够使流动损失和噪音的发生最小化,并且能够减少用于生成所需风量的功耗。
16.本发明的目的不限于以上提及的目的,未提及的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通过以下的说明来理解,并且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来更清楚地进行理解。另外,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可以通过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方案及其组合来实现。
17.本发明的空调包括箱体、热交换器、送风风扇、送风风扇壳体以及吐出引导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送风风扇壳体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一空气引导面,所述第一空气引导面将从所述送风风扇排出的空气流指向前方,在所述吐出引导件的背面形成有第二空气引导面,所述第二空气引导面将被所述第一空气引导面指向的空气流朝所述吐出口指向侧方,在所述第一空气引导面和所述第二空气引导面之间形成有所述空气的流路,在所述第二空气引导面的作用下,所述空气至少部分地朝所述吐出口流动且使流路的截面积扩张。由此,能够最小化将从送风风扇排出的空气引导至吐出口的过程中的压力损失,并且能够减少用于生成所需风量的功耗。
18.另外,所述吐出引导件包括:平板形状的基座板,其背面的上端边缘和背面的下端边缘结合于所述送风风扇壳体的前方排出口;倾斜面部,从所述基座板的背面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中的任何一个朝前方延伸形成,相对于所述基座板的背面分别形成规定的倾斜角且朝远离所述第一空气引导面的方向延伸;以及转换曲面部,连接所述倾斜面部与所述基座板的背面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中的所述任何一个,所述倾斜面部和所述转换曲面部形成所述第二空气引导面。
19.另外,所述转换曲面部包括:曲率保持部,利用垂直于所述基座板的背面且与所述上端边缘平行的平面切开的截面的曲率在朝所述上端边缘或所述下端边缘进行的同时保持恒定;以及曲率转换部,连续形成于所述曲率保持部,利用所述平面切开的截面的曲率在朝所述上端边缘或所述下端边缘进行的同时逐渐改变。
20.另外,所述曲率保持部的截面的曲率与所述曲率转换部的最小曲率相同。
21.另外,所述转换曲面部包括左侧转换曲面部,所述左侧转换曲面部将被所述第一空气引导面指向的空气引导至左侧吐出口,在所述左侧转换曲面部中,所述曲率保持部配置于上侧,所述曲率转换部配置于下侧。
22.另外,当以经由所述送风风扇的旋转中心点的上下方向分割平面分割所述左侧转换曲面部时,所述曲率保持部整体地形成在被分割的所述左侧转换曲面部的上部,所述曲率转换部整体地形成在被分割的所述左侧转换曲面部的下部。
23.另外,形成于被分割的所述左侧转换曲面部的下部的曲率转换部在朝所述下端边缘进行的同时所述截面的曲率逐渐变大。
24.另外,规定所述左侧转换曲面部的内侧界限范围的内侧边界线和规定所述左侧转换曲面部的外侧界限范围的外侧边界线之间的水平方向宽度在朝所述下端边缘进行的同时逐渐变大。
25.另外,所述内侧边界线和所述外侧边界线均为直线。
26.另外,所述内侧边界线和所述外侧边界线中的至少一条线为曲线。
27.另外,所述转换曲面部包括右侧转换曲面部,所述右侧转换曲面部将被所述第一
空气引导面指向的空气引导至右侧吐出口,在所述右侧转换曲面部中,所述曲率保持部配置于下侧,所述曲率转换部配置于上侧。
28.另外,当以经由所述送风风扇的旋转中心点的上下方向分割平面分割所述右侧转换曲面部时,所述曲率保持部整体地形成在被分割的所述右侧转换曲面部的下部,所述曲率转换部整体地形成在被分割的所述右侧转换曲面部的上部。
29.另外,形成于被分割的所述右侧转换曲面部的上部的曲率转换部在朝所述下端边缘进行的同时所述截面的曲率逐渐减小。
30.另外,规定所述右侧转换曲面部的内侧界限范围的内侧边界线和规定所述右侧转换曲面部的外侧界限范围的外侧边界线之间的水平方向宽度在朝所述下端边缘进行的同时逐渐减小。
31.另外,所述内侧边界线和所述外侧边界线均为直线。
32.另外,所述内侧边界线和所述外侧边界线中的至少一条线为曲线。
33.根据本发明的空调,通过逐渐扩张从送风风扇排出并流动的空气的流路截面积来以充分恢复流动的压力的状态下排出到侧面吐出口,从而能够使流动损失和噪音的发生最小化,并且能够减少用于生成所需风量的功耗。
34.除了上述效果之外,将说明用于实施以下发明的具体内容的同时描述本发明的具体效果。
附图说明
35.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内机的前方立体图。
36.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内机的后方立体图。
37.图3是图1所示的室内机的分解立体图。
38.图4是沿着x-x

方向剖切图1所示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39.图5和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内机的侧方送风模块中的一部分侧方送风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40.图7至图9是图5所示的侧方送风风扇壳体的正面立体图、背面立体图以及主视图。
41.图10是图5所示的吐出引导件和侧方送风风扇的主视图。
42.图11是图10所示的吐出引导件的主视图。
43.图12至图14是示出在多个位置切开图11所示的侧方送风风扇壳体的截面的剖视图。
44.附图标记说明
45.1:室内机;ⅰ:箱体组件;ⅱ:门组件;ⅲ:送风风扇组件;ⅳ:热交换组件;

:加湿组件;ⅵ:过滤器组件;ⅶ:过滤器清扫组件;21:前方门模块;22:侧面门模块;224a、224b:侧面吐出口;225a、225b:侧面动叶片;23:隐藏动叶片模块;31:前方送风模块;32a、32b、32c:侧方送风模块;322a、322b、322c:侧方送风马达;321a、321b、321c:侧方送风风扇;323a、323b、323c:侧方送风风扇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上述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因此,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
术人员可以容易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在本发明的说明过程中,如果判断为与本发明相关的已知技术的详细说明可能会混淆本发明的主旨,则省略其详细说明。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先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是指相同或相似的结构要素。
47.尽管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多样的结构要素,但是显然这些结构要素不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结构要素与另一个结构要素进行区分,除非另有明确地描述,否则第一结构要素也完全可以是第二结构要素。
48.在整个说明书中,除非另有特别地描述,否则各结构要素既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
49.在下文中,在结构要素的“上部(或下部)”或在结构要素的“上(或下)”配置有任意结构不仅可以表示任意结构与所述结构要素的顶面(或底面)相接而配置,而且还可以表示在所述结构要素和所述结构要素上(或下)配置的任意结构之间可能会设置有其他结构。
50.另外,当记载为某一结构要素与其他结构要素“连结”、“结合”或“连接”时,应当理解为,所述结构要素可以彼此直接连结或者连接,也可以在各个结构要素之间“夹设”有其他结构要素,或者各个结构要素可以通过其他结构要素“连结”、“结合”或“连接”。
51.另外,除非上下文中另有明确地描述,否则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单数的表达方式包括复数的表达方式。在本发明中“由

构成”或“包括”等术语不应解释为,必须包括说明书中描述的所有多样的结构要素或步骤,而应解释为可以不包括其中的一部分结构要素或一部分步骤,或者可以进一步包括附加的结构要素或步骤。
52.在整个说明书中,当描述为“a和/或b”时,除非另有特别地描述,否则是指a、b或a和b,当描述为“c至d”时,除非另有描述,否则是指c以上且d以下。
53.以下,参照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的室内机1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54.首先,参照图1至图3,概略说明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内机1的整个组件结构,并且概略说明各个组件的结构。
55.《整体结构》
56.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的室内机1包括:箱体组件ⅰ,形成外部主体;门组件ⅱ,开闭形成在箱体组件ⅰ的正面的前方吐出口和形成在其两侧面的侧面吐出口或者转换气流的方向;送风风扇组件ⅲ,配置在箱体组件ⅰ的内侧且形成气流;热交换组件ⅳ,用于将通过送风风扇组件ⅲ流动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过滤器组件ⅵ,对流入箱体组件ⅰ的内侧的空气进行过滤;过滤器清扫组件ⅶ,去除附着于过滤器组件ⅵ的杂质;以及加湿组件

,对向箱体组件ⅰ的外部排出的空气进行加湿。
57.《箱体组件》
58.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箱体组件ⅰ可以包括:后上箱体11,朝后方形成吸入口111,在所述后上箱体11的内侧形成供热交换器41配置的空间;基座部12,配置在后上箱体11的下侧且形成供加湿组件

的一部分结构元件配置的空间;后下箱体13,覆盖基座部12的后方和侧方;以及前箱体14,配置在后上箱体11和后下箱体13的呈开口的正面。
59.后上箱体11具有整体上正面和顶面呈开口的“匚”字形状,并且配置在后下箱体13和基座部12的上侧。在呈开口的正面配置有后述的前箱体14,在呈开口的顶面配置有顶盖15。
60.后上箱体11可以在内部形成供热交换器41、前方送风模块31以及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配置的空间。作为用于支撑这些结构要素的装置,在后上箱体11的内侧可以分别配置有供热交换器41安装的热交换器安装构件(未图示)、供前方送风模块31安装的前方送风模块安装构件(未图示)以及供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安装的侧方送风模块安装构件(未图示)。
61.在后上箱体11的后方形成有吸入口111,在吸入口111侧可以配置有过滤器组件ⅵ。过滤器组件ⅵ可以包括在后上箱体11的后方左右配置的复数个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
62.另外,在后上箱体11的后方左右配置的复数个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之间配置有引导过滤器清扫机72上下方向(u-d方向)移动的导轨形态的移动引导件71。
63.移动引导件71从在后上箱体11的后方左右配置的复数个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的中央向后方凸出,可以以沿着上下方向(u-d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
64.另一方面,在后上箱体11的后方,离子化部(未图示)可以追加地配置在安装有导轨形态的移动引导件71的部分。离子化部起到接收高电压并以放电的方式离子化流向吸入口111的空气的作用。
65.另外,在后下箱体13的后方下部面可以形成有供热交换组件ⅳ的制冷剂管42贯通的制冷剂管孔132。此外,在后下箱体13的后方下部面可以形成有供从外部电源供应电源的电源线贯通的电源线孔1312。
66.另一方面,基座部12配置在后上箱体11的下侧,在所述基座部12的内侧形成供加湿组件

的结构要素即水槽51和加热部(未图示)等配置的空间。另外,基座部12可以在内侧配置有供与过滤器清扫组件ⅶ连接的电源线卷绕的电源供应装置(未图示)。
67.如图3所示,基座部12可以具有正面呈开口的箱体形状。在基座部12的外周可以配置有后下箱体13和门组件ⅱ的侧面门单元22的一部分。
68.另外,在基座部12可以形成有供与过滤器清扫组件ⅶ连接的电源线贯通的电源线贯通孔(未图示)和供加湿组件

的加湿流路管(未图示)贯通延伸的加湿流路管贯通孔(未图示)。
69.另外,在基座部12的上侧可以安装有后上箱体11,并且可以追加地安装有用于支撑包括后上箱体11的其他结构的额外的支撑构件。
70.在上下配置的基座部12和后上箱体11结合的状态下,前箱体14配置在基座部12和后上箱体11的正面。
71.前箱体14形成室内机1的正面,如图所示,在与作为上侧位置的前方送风模块3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前方吐出口141,通过热交换组件ⅳ完成热交换的空气由前方送风模块31加速排出到所述前方吐出口141。
72.另外,在前箱体14可以安装有感测室内空间的条件的相机传感器142。示例性地,如图所示,相机传感器142可以安装在前箱体14的上端。
73.在此,室内空间的条件可以包括室内空间的大小、在室内空间的室内人员的数量以及室内人员的位置等。
74.《门组件》
75.门组件ⅱ包括:前方门模块21,开闭形成于前箱体14的前方吐出口141且转换经由
前方吐出口141排出的气流的方向;侧面门模块22,开闭分别形成于两侧面的侧面吐出口224a、224b;以及隐藏动叶片模块23,转换经由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气流的方向。
76.前方门模块21被配置为,沿着前后方向在封闭经由前方吐出口排出的空气的流路的最后方位置和形成前方指向气流的最前方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77.为了与后述的间接风运转模式区分,在前方门模块21凸出到最前方位置的状态下生成前方指向气流的运转模式可以被定义为直接风运转模式。
78.此外,前方门模块21可以停止在对应于最后方位置和最前方位置之间的中间地点的面配合位置处。面配合位置是指,配置在前方门模块21的最前方侧的外面板211与前箱体14的前方面大致水平的位置。
79.若前方门模块21在面配合位置停止,则通过前方门模块21的外表面的形状向前方吐出口141排出的空气形成从前方吐出口141朝径向外部排出的侧方指向气流而不是朝前方排出。这种运转模式可以被定义为间接风运转模式。
80.另一方面,配置在门模块21的最前方侧的外面板211形成为半透明材质,通过设置于所述外面板211的内侧的显示单元(未图示)生成的光可以经由外面板211照射到外部。因此,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外面板211用作向用户提供关于室内机1的运转状态、室内机1周边的空气质量状态等信息的显示功能。
81.侧面门模块22起到开闭箱体组件ⅰ的两侧面上形成的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作用。
82.即,侧面门模块22在如室内机1运转整体中断的状态以及仅室内机1的前方送风模块31运转的状态那样的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不进行运转的状态下,起到封闭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作用。
83.如上所述,在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不运转的状态下侧面吐出口224a、224b通过侧面门模块22被封闭,从而可以有效地阻断微尘等经由侧面吐出口224a、224b流入并粘着于内部或者能够引发故障的杂质等流入的现象。
84.侧面门模块22可以包括:一对侧面门221a、221b,在前后方向(f-r方向)上移动且开闭侧面吐出口224a、224b;侧面门驱动部222a、222b,向各个侧面门221a、221b提供驱动力;一对支撑框架223a、223b,支撑各个侧面门221a、221b和侧面门驱动部222a、222b。
85.侧面门221a、221b在从完全封闭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最前方位置到完全开放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最后方位置可移动地被支撑。如图1至图3所示,侧面门221a、221b以规定的宽度整体覆盖箱体组件ⅰ的上端到下端的方式延伸,从而给用户形成美感且形成前箱体14和后上箱体11的一体感,侧面门221a、221b的外表面可以具有能够与后上箱体11和前箱体14形成同质感的材质和形状。
86.为了可移动地支撑侧面门221a、221b,还可以设置有引导连接器(未图示),其一端附着于侧面门221a、221b,另一端可滑动地支撑于支撑框架223a、223b。
87.示例性地,侧面门驱动部222a、222b可以包括:齿轮马达,能够以电动的方式驱动侧面门221a、221b;小齿轮,连接于齿轮马达的输出轴;以及齿条,将小齿轮的旋转力转换成线性往复运动。
88.齿轮马达可以牢固地固定到相当于固定构件的支撑框架223a、223b,与小齿轮啮合的齿条可以牢固地固定于侧面门221a、221b的内侧面。
89.另一方面,如前所述,侧面门221a、221b具有从箱体组件ⅰ的上端延伸至下端的形态。因此,由于侧面门221a、221b的高度相较于宽度大得多,因此很难仅用单个驱动部有效地驱动各个侧面门221a、221b。
90.因此,对于各个侧面门221a、221b分别设置有两个侧面门驱动部222a、222b,如图所示,所述门驱动部优选配置在与各个侧面门221a、221b的上端和下端邻近的位置。
91.支撑框架223a、223b在可旋转地支撑侧面门221a、221b的同时与后上箱体11和后下箱体13一起形成箱体组件ⅰ的两侧面的一部分。更详细而言,支撑框架223a、223b可以配置在后上箱体11和前箱体14之间。
92.另外,在支撑框架223a、223b形成有在上下方向(u-d方向)上延伸的侧面吐出口224a、224b。
93.如图所示,在侧面吐出口224a、224b可以配置有引导被吐出的空气的方向的复数个侧面动叶片225a、225b(vane)。
94.复数个侧面动叶片225a、225b可以与支撑框架223a、223b一体地形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数个侧面动叶片225a、225b朝前方倾斜地配置并固定,从而可以朝前方方向引导向箱体的外部吐出的空气。因此,在隐藏动叶片模块23不发挥作用的状态下经由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空气通过复数个侧面动叶片225a、225b形成前方指向气流。在此,前方指向气流可以被定义为,相对于前方方向(f-前方)具有约25度左右的有效吐出角的吐出气流。
95.另一方面,与设置于支撑框架223a、223b的侧面动叶片225a、225b执行相同功能的动叶片可以形成于除支撑框架223a、223b之外的其他构件。示例性地,侧面动叶片也可以与后述的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的吐出引导件326的侧面一体地形成。
96.当然,如图3所示,也可以构成为侧面动叶片225a、225b设置于支撑框架223a、223b的同时侧面动叶片3261设置于吐出引导件326。
97.隐藏动叶片模块23起到将经由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前方指向气流转换成侧方指向气流的作用。
98.如前所述,向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空气通过支撑框架223a、223b的侧面动叶片225a、225b或吐出引导件326的侧面动叶片3261形成前方指向气流。
99.如上所述,隐藏动叶片模块23起到转换前方指向气流的方向的动叶片的作用。如图3所示,前方指向气流的方向转换由与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前方侧邻近配置的板形状的隐藏动叶片231a、231b实现。
100.更详细而言,在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以形成前方指向气流的直接风模式运转的情况下,隐藏动叶片模块23的隐藏动叶片231a、231b保持遮藏在前箱体14的背面侧的收纳位置的状态或隐藏状态。因此,隐藏动叶片231a、231b不会对经由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空气的气流产生影响,排出的空气保持前方指向气流。
101.只是,当为了从直接风模式切换到间接风模式而使隐藏动叶片驱动部(未图示)运转时,隐藏动叶片231a、231b从前述的收纳位置开始朝向外部露出的方向水平移动。
102.当开始水平移动时,隐藏动叶片231a、231b在完成到最终展开位置的移动之后停止。
103.当隐藏动叶片231a、231b完成到最终展开位置的移动时,经由侧面吐出口224a、
224b排出的空气受到隐藏动叶片231a、231b的阻力,尤其是,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前方端部侧的空气在直接与隐藏动叶片231a、231b碰撞且移动方向发生转换。
104.此时,由于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空气中通过前方端部侧的空气的流速最快,因此在与隐藏动叶片231a、231b碰撞且移动方向被转换的空气对从后方侧排出的空气的移动方向产生影响。由于这种影响,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空气的移动方向整体被转换而形成侧方指向气流。
105.图3示出了与左侧面吐出口224a和右侧面吐出口224b对应地分别设置有一个左侧隐藏动叶片231a和右侧隐藏动叶片231b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分别分成复数个而设置在左侧隐藏动叶片231a和右侧隐藏动叶片231b的变形例。为方便起见,以下将以在左右侧分别设置有一个隐藏动叶片231a、231b的实施例为基准进行说明,并参照图4及之后的附图说明关于隐藏动叶片231a、231b的具体结构。
106.隐藏动叶片驱动部(未图示)可以包括:齿轮马达,能够以电动的方式驱动隐藏动叶片231a、231b;小齿轮(未图示),连接于齿轮马达的输出轴;以及齿条(未图示),将小齿轮的旋转力转换成线性往复运动。
107.齿轮马达牢固地支撑于额外的支架(未图示),与小齿轮啮合的齿条可以与隐藏动叶片231a、231b一体地形成或分别单独地形成并附着于隐藏动叶片231a、231b。如后所述,在隐藏动叶片231a、231b可以形成有复数个紧固孔231h,以能够利用螺栓等紧固装置附接齿条。
108.《送风风扇组件》
109.送风风扇组件ⅲ包括:前方送风模块31,向室内机1的前方吐出口141吐出空气;以及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向室内机1的两侧的侧面吐出口224a、224b吐出空气。
110.示例性地,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组件ⅲ可以包括一个前方送风模块31和三个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前方送风模块31和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配置在热交换组件ⅳ的前方。
111.前方送风模块31配置在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的上侧。前方送风模块3向形成于前箱体14的前方吐出口141吐出空气。
112.前方送风模块31可以包括前方送风风扇311、前方送风马达312以及前方送风风扇壳体313。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方送风模块31中,通过前方送风风扇壳体313、前述的前方门模块21的结构形态以及前方门模块21的位置选择吐出的空气可以按向前方的远处排出的直接风模式运转或空气从前方吐出口141朝径向外部排出的间接风模式运转。
113.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配置在前方送风模块31的下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可以上下配置有复数个。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的每一个可以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被吐出的空气。
114.各个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可以包括侧方送风风扇321a、321b、321c、侧方送风马达322a、322b、322c、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323b、323c、吸入引导件325a、325b、325c以及吐出引导件326a、326b、326c。
115.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配置在热交换器41的前方,可以通过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325b、325c吸入被热交换的空气,并经过吐出引导件326a、326b、326c排出到侧面吐出口224a、224b。
116.通过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流动的空气可以由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侧面动叶片225a、225b或吐出引导件326a、326b、326c的侧面动叶片来确定吐出气流的方向。如前所述,由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侧面动叶片225a、225b或吐出引导件326的侧面动叶片3261确定的气流被预先设定为前方指向气流。
117.《热交换组件》
118.热交换组件ⅳ起到将吸入到后上箱体11内部的室内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作用。
119.热交换组件ⅳ可以包括:热交换器41,供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流动;以及制冷剂管(未图示),形成制冷剂流路,使得制冷剂流入或排出于热交换器41。
120.制冷剂管可以包括:制冷剂流入管42,供流入热交换器41的制冷剂流动;以及制冷剂排出管(未图示),供从热交换器41排出的制冷剂流动。
121.热交换器41配置在送风风扇组件ⅲ的后方。热交换器41配置在吸入口111和吐出口22、141之间,可以对在室内机1内部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另外,热交换器41配置在过滤器组件ⅵ和送风风扇组件ⅲ之间。
122.如图3所示,热交换器41可以具有与复数个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和前方送风模块31上下配置的高度对应的长度。
123.热交换器41可以配置在后上箱体11的内侧。热交换器41可以紧固并支撑于形成在后上箱体11内侧的热交换器紧固部(未图示)。
124.《加湿组件》
125.加湿组件

可以向室内机1的外部吐出被加湿的空气。加湿组件

可以包括:水槽51,储存水;加热部(未图示),接收水槽51的水并对其加热;加湿吐出喷嘴(未图示),形成有吐出被加热的加湿空气的加湿吐出口(未图示);以及加湿流路管(未图示),将在加热部中被加热的加湿空气引导至加湿吐出喷嘴。
126.《过滤器组件》
127.过滤器组件ⅵ起到去除流入吸入口111的空气中包含的杂质的作用。
128.过滤器组件ⅵ可移动地配置在后上箱体11的后方。过滤器组件ⅵ配置在形成于后上箱体11的后方的吸入口111,可以对流入吸入口111的室内空气进行过滤。过滤器组件ⅵ可移动地配置于后上箱体11。
129.参照图2,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滤器组件ⅵ包括去除通过吸入口111吸入的空气中的杂质的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在过滤器组件ⅵ中,可以将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配置在吸入口111,或者可以将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配置在后上箱体11的侧方面的外侧。
130.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滤器组件ⅵ包括: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去除流动的空气中的杂质;过滤器安装构件(未图示),供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安装;以及移动构件(未图示),改变过滤器安装构件的位置。
131.在过滤器模块配置于吸入口时,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可以是沿着左右形成的过滤器模块的宽度方向引入或引出于过滤器安装构件的结构。
132.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可以包括:第一过滤器模块62a、62b,覆盖后上箱体11的吸入口111的左侧;以及第二过滤器模块62c、62d,覆盖后上箱体11
的吸入口111的右侧。
133.第一过滤器模块62a、62b可以被配置为覆盖吸入口111的左侧,或者在后上箱体11的左侧面的左侧方配置。第二过滤器模块62c、62d可以被配置为覆盖吸入口111的右侧,或者在后上箱体11的右侧面的右侧方配置。
134.当第一过滤器模块62a、62b和第二过滤器模块62c、62d均配置于吸入口111时,过滤器清扫机72形成能够移动的面。
135.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可装卸地配置于过滤器安装构件。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可以过滤流入吸入口111的空气中的杂质。
136.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可以包括:前置过滤器621,过滤流入吸入口111的空气中的大粉尘;集尘过滤器部(未图示),捕集离子化部中被离子化的空气粒子并对空气进行过滤;以及除味过滤器部(未图示),去除空气中的气味。
137.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还可以包括过滤器罩622,所述过滤器罩622安装有前置过滤器621,且所述过滤器罩622安装于过滤器安装构件。在过滤器罩622中沿着前置过滤器621安装的方向形成有复数个吸入孔。过滤器罩622在前置过滤器621安装的面可以包括竖直筋6221和水平筋6222。
138.竖直筋6221和水平筋6222彼此形成格子形状,可以加强过滤器罩622的刚性。前置过滤器621形成为网孔形状,可以对流入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的空气中的大尺寸杂质进行过滤。
139.过滤器组件ⅵ的下端部60a可以配置在后下箱体13的上侧。当以下要说明的过滤器清扫组件ⅶ的过滤器清扫机72配置在能够沿着移动引导件71移动的移动范围内的最下端时,过滤器组件ⅵ的下端部60a配置在过滤器清扫机72的上端的上侧。
140.《过滤器清扫组件》
141.过滤器清扫组件ⅶ沿着过滤器组件ⅵ后方面的上下方向移动,可以去除过滤器组件ⅵ外侧的杂质。过滤器清扫组件ⅶ去除在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的前置过滤器621中夹杂的杂质。
142.过滤器清扫组件ⅶ可以包括:过滤器清扫机72,在过滤器组件ⅵ后方沿着上下方向(u-d方向)移动,去除在过滤器组件ⅵ中夹杂的杂质;移动引导件71,引导过滤器清扫机72的移动;以及电源供应装置73,向过滤器清扫机72供应电源。
143.《侧方送风模块的细部结构》
144.以下,参照图4至图10,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内机1的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的细部结构。
145.如前所述,构成送风风扇组件ⅲ的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包括在上下方向上配置的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仅在布置位置上存在有区别,其构成为,个别且独立地吸入经过热交换器41的空气并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
146.因此,为方便起见,以下以配置于最上侧的侧方送风模块32a为基准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内容同样适用于其他侧方送风模块32b、32c。侧方送风模块32b、32c中省略关于重复内容的说明。
147.如图4至图10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内机的侧方送风模块32a包括: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供通过热交换器41的空气流入;支撑支架324a,支撑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且连
接于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供经由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的空气流入且在其内部容纳侧方送风风扇321a;侧方送风风扇321a,可旋转地容纳于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的内部;吐出引导件326a,将通过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空气引导至侧面吐出口224a、224b;以及侧方送风马达322a,生成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驱动力。
148.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起到将通过热交换器41的空气的流路转换成圆形流路的作用。
149.为此,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设置有四边形流入口3251a和圆形排出口3252a且整体上具有漏斗形状。
150.如图4所示,四边形流入口3251a的宽度形成为以能够整体覆盖热交换器41的方式稍大于热交换器41的宽度,使得通过热交换器41的空气顺畅地流入。
151.四边形流入口3251a的高度可以形成为,具有能够覆盖热交换器41整体高度的1/4的高度。
152.另外,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的内侧面3253a可以具有曲面形状,以防止在通过四边形流入口3251a的空气向圆形排出口3252a收敛的过程中生成漩涡或乱流等。
153.圆形排出口3252a与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的后方流入口3231a的周围形成的环形状的接合面3232a连接,使得通过圆形排出口3252a的空气无泄漏地传递到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
154.支撑支架324a起到将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连接到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的作用。为此,在支撑支架324a的主板3241a的中央部形成有与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的圆形排出口3252a对应的贯通孔。
155.另外,为了支撑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的正面,在主板的背面上,与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的正面形状对应的后方连接部3242a形成在主板的两侧端部的背面。
156.另外,在主板的背面上,与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的后方形状对应的前方连接部3243a形成在两侧端部的正面。
157.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执行在其内部容纳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功能的同时,起到第一次转换通过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空气流方向的作用。
158.更详细而言,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内机中采用的侧方送风风扇321a中,采用旋转轴x从箱体的正面朝面向背面的方向延伸且将吸入到中央的空气朝径向外侧排出的斜流风扇。
159.因此,经由作为斜流风扇的侧方送风风扇321a排出的空气以具有旋转速度成分的状态沿着大致垂直于旋转轴x的斜线方向流动。
160.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起到将沿着这样垂直于旋转轴x的斜线方向排出的空气流方向转向前方方向(f-前方)的作用。
161.与前述的吸入引导件的形状相反地,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构成为,后方流入口3231a呈圆形,前方排出口3237a具有四边形形状。
162.在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的前方侧的壳体基座区域t2形成有壳体基座3235a,所述壳体基座3235a具有六面体形状的外形且具有四边形形状(优选为正方形形状)的前方排出口3237a,以形成四边形形状的前方排出口3237a。
163.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在圆形的后方流入口3231a的径向外侧形成有环形状的接合
面3232a。
164.另外,在圆形的后方流入口3231a的径向内侧形成有沿着与旋转轴x方向平行的方向朝前方凸出的翻边部3233a(burring)。如图4所示,翻边部3233a起到将通过后方流入口3231a的空气引导为有效地流入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罩壳3211a(shroud)的内侧的作用。为此,翻边部3233a的前端部延伸到罩壳3211a的内部。
165.在壳体基座3235a的背面的上端和下端边缘形成有螺纹槽3235a1。紧固壳体基座3235a和后述的吐出引导件326a的紧固螺栓(未图示)结合于螺纹槽3235a1。
166.为了流动方向转换,在旋转轴x方向上形成于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的后方侧的风扇容纳部区域t1的风扇容纳部3234a形成为向后方凸出的规定的圆顶(dome)形状。圆顶形状的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的内侧面形状具有规定的曲率且朝后方凸出地形成的曲面形状,以防止在转换从侧方送风风扇321a排出的空气流方向的过程中形成漩涡或涡流。
167.另一方面,流动方向被风扇容纳部3234a的内侧面转换的空气流以具有规定的旋转速度成分的状态流动方向第一次被转换,并且流动方向通过吐出引导件326a朝侧面方向(le-方向或ri-方向)第二次被转换。因此,风扇容纳部3234a的内侧面具有流路的截面积能够扩张的形状,使得以这种方式旋转且排出的空气在沿着流动方向行进的过程中能够恢复压力。即,风扇容纳部3234a的内侧面起到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的功能。
168.具体而言,如图7至图9所示,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包括沿着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方向r交替形成的第一曲面部3236a1和第二曲面部3236a2。即,在沿着旋转方向r进行的同时按第一曲面部3236a1、第二曲面部3236a2、第一曲面部3236a1、第二曲面部3236a2的顺序形成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
169.第一曲面部3236a1和第二曲面部3236a2均具有朝后方凸出的曲面形状,以最小化从侧方送风风扇321a朝径向外侧排出的空气流损失并将其转向前方方向(f-前方)。
170.第一曲面部3236a1是利用通过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中心点c且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平面切开的截面的曲率r1在沿着送风风扇的旋转方向r进行的同时保持恒定的部分。即,其构成为在沿着旋转方向r进行的同时截面的曲率r1不发生变化,因而其是保持空气流路的截面积沿着旋转方向r不发生变化的部分。可以从图12和图13所示的剖视图中确认的是,第一曲面部3236a1的截面的曲率r1在旋转方向r上保持不变。
171.另外,如图所示,第一曲面部3236a1在旋转轴x方向上仅形成于风扇容纳部区域t1。
172.第二曲面部3236a2是在旋转方向r上紧接于第一曲面部3236a1连续形成的部分,并且是逐渐扩张空气流路的截面积而逐渐恢复空气流动的压力且向侧面吐出口224a、224b侧引导空气流动的部分。以图10为基准,侧面吐出口224a、224b分别形成在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的壳体基座3235a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的前方侧。
173.如上所述,利用通过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中心点c且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平面切开的第二曲面部3236a2的截面的曲率r2在沿着送风风扇的旋转方向r进行的同时改变以逐渐地扩张空气流路的截面积。
174.更详细而言,第二曲面部3236a2包括:曲率扩张部3236a21,前述的截面的曲率r2在沿着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方向r进行的同时逐渐增加;以及曲率减小部3236a22,前述的截面的曲率r2在沿着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方向r进行的同时逐渐减小。
175.当以截止连接线l_co为基准将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左右分割时,被分割的左侧区域z_le起到引导在左侧生成的空气流,并且通过恢复压力来将其引导至左侧面吐出口224a侧的作用。另外,被分隔的右侧区域z_ri起到引导在右侧生成的流动,并且通过恢复压力来将其引导至右侧面吐出口224b侧的作用。
176.只是,虽然左侧区域z_le上形成的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和右侧区域z_ri上形成的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具有相同的形状以执行彼此相同的功能,但是其以旋转中心点c为基准具有点对称的形状并且使第一曲面部3236a1和第二曲面部3236a2交替配置,从而能够引导具有旋转速度成分的空气流。
177.即,以图9为基准,当以旋转中心点c为基准将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以90度间隔等分成四部分时,第一曲面部3236a1形成于第一象限区域z1和第三象限区域z3,并以旋转中心点c为基准具有点对称形状和位置。
178.接下来,执行流动截面积扩张功能的第二曲面部3236a2形成于第二象限区域z2和第四象限区域z4,空气流在经过第二曲面部3236a2的曲率扩张部3236a21的过程中逐渐恢复压力。
179.另一方面,紧接于曲率扩张部3236a21形成截面的曲率逐渐减小的曲率减小部3236a22。曲率减小部3236a22的曲率构成为,在从曲率扩张部3236a21迁移到曲率减小部3236a22的位置处截面的曲率达到最大r3_max之后逐渐且连续地减小,在第一象限区域z1和第三象限区域z3开始的部分将具有与第一曲面部3236a1的截面的曲率r1相同的曲率。
180.另一方面,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还包括第三曲面部3236a3,所述第三曲面部3236a3形成于第一曲面部3236a1的前方且连续于所述第一曲面部3236a1而形成。
181.与第二曲面部3236a2相似地,第三曲面部3236a3优选地包括截面的曲率r3逐渐扩张的部分和逐渐减小的部分,使得利用通过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中心点c且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平面切开的截面的曲率r3在沿着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方向r进行的同时改变。
182.此时,第三曲面部3236a3在旋转轴(x轴)方向上仅形成于壳体基座区域t2。另外,与第一曲面部3236a1相同地,第三曲面部3236a3在旋转方向r上仅形成于第一象限区域z1和第三象限区域z3,同样地形成于第一象限区域z1和第三象限区域z3的第三曲面部3236a3具有以旋转中心点c为基准的点对称形状。
183.另一方面,侧方送风风扇321a以具有旋转轴x从箱体的正面朝面向背面的方向延伸的方向性的状态容纳于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的内部。
184.斜流风扇适用于侧方送风风扇321a,在所述斜流风扇中,流入形成于后方的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的后方流入口3231a的空气吸入到中央侧并沿着斜线方向朝径向外侧排出。
185.由于向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后方流入,因此连接于复数个静叶片3212a(blade)的后方端部的罩壳3211a与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的后方流入口3231a邻近配置。
186.另一方面,连接于复数个静叶片3212a的前方部的风扇轮毂3213a配置于前方侧,后述的侧方送风马达322a的输出轴连接于风扇轮毂3213a。
187.《吐出引导件和第二空气引导面的细部结构》
188.以下,参照图10至图14,说明设置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内机的吐出引导件326a
的细部结构。
189.吐出引导件326a结合于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的前方,起到将因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而流动方向被第一次转换的空气流进行第二次转换的作用。
190.如图10所示,吐出引导件326a包括平板形状的基座板3261a。
191.基座板3261a具有其厚度在前后方向(f-r方向)上大致保持恒定的平板形状,基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的下端边缘3261a5(edge)和上端边缘3261a4紧贴结合于前述的送风风扇壳体的前方排出口3237a。通过这种结合,从侧方送风风扇321a排出的空气无法排出到基座板3261a的上端侧和下端侧,而是仅能够流向形成于基座板3261a的两侧面的第二空气引导面3262a侧。
192.另一方面,在基座板3261a的后方中央侧形成有马达安置部3261a1,所述马达安置部3261a1起到在支撑侧方送风风扇的风扇轮毂3213a的同时支撑侧方送风马达322a的作用。
193.马达安置部3261a1的后方形状具有与风扇轮毂3213a的内部形状对应的形状以支撑风扇轮毂3213a。马达安置部3261a1插入到具有中空形状的风扇轮毂3213a的内部。
194.马达安置部3261a1的前方形状具有朝后方凹陷的形状,侧方送风马达322a插入并固定于所述马达安置部3261a1的凹陷的内部。
195.在马达安置部3261a1的前方内部设置有三个紧固凸柱3261a2(boss),用于固定侧方送风马达322a的马达支架327a紧固到所述紧固凸台3261a2。
196.形成有与马达安置部3261a1的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中心点c同心的贯通孔,侧方送风马达322a的输出轴穿过所述贯通孔。
197.另一方面,顶盖3263a和底盖3264a分别在基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的上端和背面3261a3的下端与基座板3261a一体地形成。
198.顶盖3263a和底盖3264a起到在分别执行连接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的壳体基座3235a和基座板3261a的功能的同时防止从侧方送风风扇321a排出的空气向基座板3261a的上端侧和下端侧泄漏的作用。
199.为了阻断这种泄漏,顶盖3263a和底盖3264a分别延伸至基座板3261a的两侧面上形成的第二空气引导面3262a。
200.另一方面,第二空气引导面3262a连接于吐出引导件326a的基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的两侧边缘,所述第二空气引导面3262a与基座板3261a一体地形成且以朝前方弯折的形态延伸形成。由于这种弯折的形状,由第二空气引导面3262a形成的空气的流路截面积可以在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f进行的同时逐渐扩张。
201.更详细而言,第二空气引导面3262a包括:平板形状的倾斜面部3262a2,相对于基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形成规定的倾斜角且朝远离第一空气引导面的方向延伸;以及转换曲面部3262a1,连接倾斜面部3262a2和基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
202.倾斜面部3262a2与前述的侧面动叶片225a、225b一起起到决定最终经由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空气的吐出角的作用。
203.一对倾斜面部3262a2以基座板3261a为中心对称地配置,从而能够相对于左侧面动叶片225a和右侧面动叶片225b形成相同的吐出角。
204.优选地,一对倾斜面部3262a2具有以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中心点c为基准的
点对称形状,从而能够引导具有旋转速度成分的空气流。
205.另外,在决定空气的吐出角的倾斜面部3262a2的背面中,至少外侧端部相对于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方向具有规定的倾斜角,其可以被设定为与侧面动叶片225a、225b和平行于旋转轴线x-x的方向构成的倾斜角相同。
206.倾斜面部3262a2的外侧端部可以保持整体上开放的状态,或者可以与侧面动叶片225a、225b结合。图10及之后的附图示出了倾斜面部3262a2的外侧端部整体上开放的实施例,在开放的外侧端部侧配置有形成于前述的侧面门模块22的支撑框架223a、223b的侧面吐出口224a、224b。
207.另一方面,转换曲面部3262a1包括:曲率保持部3262a4,利用垂直于基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且与基座板3261a的上端边缘3261a4平行的平面切开的截面的曲率在朝上端边缘3261a4或下端边缘3261a5进行的同时保持恒定;以及曲率转换部3262a3,连续于曲率保持部3262a4而形成,利用垂直于基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且与基座板3261a的上端边缘3261a4平行的平面切开的截面的曲率在朝上端边缘3261a4或下端边缘3261a5进行的同时逐渐改变。
208.曲率保持部3262a4沿着直线方向从基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上端边缘3261a4朝下端边缘3261a5延伸,并且起到连接平板形状的基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和前述的倾斜面部3262a2的作用。
209.如前所述,从侧方送风风扇321a排出的空气通过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的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其流动方向f被第一次转换并被引导至吐出引导件326a的背面侧。
210.如图10所示,被引导的空气通过倾斜面部3262a2直接向侧面吐出口224a、224b移动,或者在经过基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移动到倾斜面部3262a2之后向侧面吐出口224a、224b移动。
211.如上所述,为使对于从基座板3261a向倾斜面部3262a2移动的空气的阻力最小化且使因急剧的流动方向f转换引起的流动损失最小化,在基座板3261a和倾斜面部3262a2之间形成有具有规定的截面曲率r3的曲率保持部3262a4。
212.考虑到相对于基座板3261a的倾斜面部3262a2的倾斜角,曲率保持部3262a4的截面曲率r3可以被决定为,具有能够防止急剧的流动方向f转换的数值,并且在沿着上下方向(u-d方向)进行的同时无变化地保持恒定。
213.另外,曲率保持部3262a4在沿着上下方向(u-d方向)进行,即从基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的上端边缘3261a4朝下端边缘3261a5进行的同时,使其左右方向(le-ri方向)的宽度dh保持恒定。
214.如图10所示,当以经由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中心点c的上下方向(u-d方向)分割平面等分成两部分时,形成于基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的左侧边缘的曲率保持部3262a4形成于上部,形成于基座板的背面3261a3的右侧边缘的曲率保持部3262a4形成于下部。
215.另一方面,曲率转换部3262a3起到追加地扩张由第二空气引导面3262a形成的空气的流路截面积的作用。
216.如图10所示,以顺时针方向旋转的侧方送风风扇321a为基准,在右侧曲率保持部3262a4的下端侧形成有截止(cut-off)位置p_co,在左侧曲率保持部3262a4的上端侧形成
有截止位置p_co。
217.连接这些截止位置p_co的截止连接线l_co将经由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中心点c,当以截止连接线l_co为基准分割时,从侧方送风风扇321a排出的空气中排出到截止连接线l_co的左侧区域z_le的空气向左侧面吐出口224a流动,排出到截止连接线l_co的右侧区域z_ri的空气向右侧面吐出口224b流动。
218.此时,在从截止连接线l_co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形成的规定的角度范围
ɑ
1内排出的空气极有可能在没有充分恢复压力的状态下移动到侧面吐出口224a、224b。
219.即,在未形成有曲率转换部3262a3的情况下,在仅由基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形成流路的角度范围
ɑ
1内排出的空气极有可能在因平板形状的基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而没有充分恢复压力的状态下移动到侧面吐出口224a、224b。
220.如上所述,曲率转换部3262a3起到在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方向上的截止位置p_co之后的角度范围内通过逐渐扩张从侧方送风风扇321a排出的空气的流路截面积来恢复空气流的压力的作用。
221.为了实现这种逐渐扩张的流路截面积,利用垂直于基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且与上端边缘3261a4平行的平面切开的曲率转换部3262a3的截面的曲率构成为,在沿着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方向进行的同时逐渐改变。以下,除非另有限定,曲率保持部3262a4和曲率转换部3262a3的截面曲率是指,利用垂直于基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且与上端边缘3261a4平行的平面切开的截面的曲率。
222.若以图10中形成于下部的截止位置p_co为基准进行观察,则确认出在曲率转换部3262a3的作用下,仅由基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形成的流路的角度范围
ɑ
2显著减小。
223.以下,参照图11及之后的附图说明曲率转换部3262a3的详细结构。
224.如图所示,曲率转换部3262a3可以被区分为左侧转换曲面部3262a1和右侧转换曲面部3262a1,所述左侧转换曲面部3262a1将被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指向的空气引导至左侧面吐出口224a,所述右侧转换曲面部3262a1将被第一引导件指向的空气引导至右侧面吐出口224b。
225.若利用经由送风风扇的旋转中心点c的上下方向分割平面等分成两部分,则曲率转换部3262a3形成在左侧转换曲面部3262a1的下部,曲率转换部3262a3形成在右侧转换曲面部3262a1的上部。
226.换言之,若以旋转中心点c为基准将第二空气引导面3262a以90度间隔等分成四部分,则可以确认出曲率转换部3262a3形成于第二象限区域z2和第四象限区域z4,曲率保持部3262a4形成于第一象限区域z1和第三象限区域z3。
227.考虑到沿着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斜线方向排出的空气流,这些曲率转换部3262a3以侧方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中心点c为基准以彼此点对称形状配置,其区别仅在于以点对称形状配置,而具体的形状构成为相同。
228.首先,形成于右侧转换曲面部3262a1的曲率转换部3262a3具有在朝基座板3261a的下端边缘3261a5进行的同时其截面的曲率逐渐减小的截面形状。即,如图12所示,与基座板3261a的上端侧邻近的位置处的截面曲率r1形成最大曲率。
229.反言之,与基座板3261a的上端边缘3261a4侧邻近的位置处的截面曲率r1形成最大曲率之后,在朝下侧方向进行的同时截面曲率r2逐渐减小,与分割平面交叉的部分处的
截面曲率r3将达到与曲率保持部3262a4的截面曲率r3相同的水平。
230.由此,在基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和右侧倾斜面部3262a2相交形成的上部边角部分形成具有以规定的倾斜角切削的形状的曲率转换部3262a3,形成有曲率转换部3262a3的部分将作用为扩张空气的流动截面积的部分。
231.图13和图14中示出以上述方式形成于右侧转换曲面部3262a1的曲率转换部3262a3在朝基座板3261a的下端边缘3261a5进行的同时截面曲率r2逐渐减小的状态。
232.此时,规定右侧转换曲面部3262a1的内侧界限范围的内侧边界线l_in和规定外侧界限范围的外侧边界线l_out之间的水平方向宽度dh在朝下端边缘3261a5进行的同时逐渐减小。
233.图11中示出内侧边界线l_in和外侧边界线l_out构成直线的实施例,但与此不同地,其也可以形成为曲线。
234.即,可以通过相较于上下方向(u-d方向)移动变化率更大或更小地形成曲率变化率来形成曲线而不是形成直线。
235.另一方面,形成于左侧转换曲面部3262a1的曲率转换部3262a3具有在朝基座板3261a的下端边缘3261a5进行的同时截面曲率r2逐渐变大的截面形状。即,与基座板3261a的下端边缘3261a5侧邻近的位置处的截面曲率形成最大曲率r3。
236.反言之,与基座板3261a的下端边缘3261a5侧邻近的位置处的截面曲率在形成最大曲率r3之后,在朝上侧方向(u-方向)进行的同时截面曲率逐渐减小,与分割平面交叉的部分处的截面曲率将达到与曲率保持部3262a4的截面曲率r3相同的水平。
237.由此,基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和左侧倾斜面部3262a2相交形成的下部边角部分形成具有以规定的倾斜角切削的形状的曲率转换部3262a3,形成有曲率转换部3262a3的部分将作用为扩张空气的流动截面积的部分。
238.与形成于右侧转换曲面部3262a1的曲率转换部3262a3相同地,规定形成于左侧转换曲面部3262a1的曲率转换部3262a3的内侧界限范围的内侧边界线l_in和规定外侧界限范围的外侧边界线l_out之间的水平方向宽度dh在朝下端边缘3261a5进行的同时逐渐变大。
239.已经参照示例性地附图对如上所述的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不限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和附图,显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进行多样的修改。此外,显然,即使在前面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过程中没有明确地记载本发明的构成产生的作用效果,也应该认定通过该构成能够预测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