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喷溅降藻进风窗及闭式冷却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05483发布日期:2021-11-22 16:49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喷溅降藻进风窗及闭式冷却塔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冷却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喷溅降藻进风窗及闭式冷却塔。


背景技术:

2.目前的闭式冷却塔的进风窗通常采用百叶窗,风道较为简单,而闭式冷却塔在运行过程中,喷淋水会通过进风窗溅出,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同时在冬季溅出的水会结冰,造成安全隐患。
3.闭式冷却塔的运行温度区间一般在30~38℃,闭式冷却塔底部的集水池温度适宜藻类植物生长,传统的进风窗,阳光的直射光和散射光会进入塔体内部,造成藻类植物大量生长,从而影响冷却塔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喷溅降藻进风窗及闭式冷却塔,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喷溅降藻进风窗,至少包括风道,风道具有上下相对且不接触的上进风面和下进风面,两个进风面的形状相同或不同,两个进风面均包括若干第一进风平面和若干第二进风平面,两类进风平面具有至少一个公用边沿且在边沿处呈夹角,每类进风平面均作为阳光或喷溅水的反射面;
6.两个进风面上下交错并在交错处形成供风通过的风道。
7.进一步地,上进风面和下进风面的结构相同,它的竖直截面均呈锯齿状或波浪状,任一锯齿或任一波浪都是由若干个支链顺次相接组成。
8.优选地,上进风面和下进风面的结构均呈锯齿状,且上下锯齿呈啮合形式排布,其中每个支链是由第一进风平面和第二进风平面在公用边沿处相夹呈v字型。
9.进一步地,上进风面和下进风面的结构均由2个v字型进风平面相接组成,且2个v字型进风平面在公用边沿处相接后呈w型,其中w型的上进风面与w型的下进风面的开口均向上且上下正对以啮合形式布设。
10.本实用新型还保护了一种闭式冷却塔,至少包括集水池,集水池内充有喷淋水,集水池的池底生长有藻类植物,在集水池的池内还安装有位于喷淋水的上方的风机,风机和喷淋水的水面之间是防喷溅降藻进风窗。
11.优选地,防喷溅降藻进风窗的外立面呈六边形蜂巢状。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具有w型风道的防喷溅降藻进风窗,特别适用于闭式冷却塔,w型风道既延长了风道长度,同时风道内的平面作为反射面可以阻止喷淋水外溅,以及阻止阳光的直射光和散射光进入塔体内部,从而阻断藻类的光合作用抑制其生长,确保冷却塔的正常运行。
14.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5.图1是防喷溅降藻进风窗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防喷溅降藻进风窗阻断光照进入闭式冷却塔的示意图。
17.图3是防喷溅降藻进风窗阻断喷溅水进入闭式冷却塔的示意图。
18.图4是防喷溅降藻进风窗的外立面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说明:
20.1.风道;2.风机;3.喷淋水;4.藻类植物;5.喷溅水;6.集水池;
21.101.上进风面;102.下进风面;103.第一进风平面;104.第二进风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23.需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图中的上、下、左、右即视为本说明书中所述的防喷溅降藻进风窗的上、下、左、右。
24.现参考附图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局限于此处描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详尽地且完全地公开本实用新型,并且向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对于表示在附图中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术语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附图中,相同的单元/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25.除非另有说明,此处使用的术语(包括科技术语)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具有通常的理解含义。另外,可以理解的是,以通常使用的词典限定的术语,应当被理解为与其相关领域的语境具有一致的含义,而不应该被理解为理想化的或过于正式的意义。
26.第一实施方式
27.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防喷溅降藻进风窗,至少包括风道1,如图1所示,风道1具有上下相对且不接触的上进风面101和下进风面102,两个进风面的形状相同或不同,两个进风面均包括若干第一进风平面103和若干第二进风平面104,两类进风平面具有至少一个公用边沿且在边沿处呈夹角,每类进风平面均作为阳光或喷溅水的反射面,两个进风面上下交错并在交错处形成供风通过的风道1。
28.防喷溅降藻进风窗特别适用于闭式冷却塔,作为闭式冷却塔的进风窗。
29.参照图1,箭头所示为风沿着风道1的行进方向,可以看出,风在经过风道1时,并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完全按照风道1内的路径行走,例如图1所示的风道结构,风是按照波浪形前进。
30.类似地,若室外有阳光,阳光按照图2所示箭头进入风道1内,无论是散射光还是直射光,都会碰触到第一进风平面103或若干第二进风平面104,而由于这两个进风平面之间存在夹角,因此散射光或直射光均会在碰触到进风平面后发生转折,在多次转折后光照则直接被阻断,无法继续前行,进而无法进入闭式冷却塔,闭式冷却塔内的藻类植物4在得不
到阳光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进而被抑制生长,确保闭式冷却塔的正常运行。
31.同样地,闭式冷却塔内的喷溅水5按照图3所示箭头进入风道1内,喷溅水5的方向并不是单一有序的,而是杂乱无章的,但只要接触到风道1,就会碰触到第一进风平面103或若干第二进风平面104,而由于这两个进风平面之间存在夹角,喷溅水5均会在碰触到进风平面后发生转折,在多次转折后喷溅水5则直接被阻断,无法继续前行,进而无法逃出防喷溅降藻进风窗,有效阻止喷淋水外溅。
32.防喷溅降藻进风窗具有双重作用,即阻断阳光射入闭式冷却塔和阻止喷淋水外溅。
33.第二实施方式
34.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防喷溅降藻进风窗,至少包括风道1,如图1所示,风道1具有上下相对且不接触的上进风面101和下进风面102,两个进风面的形状相同或不同,两个进风面均包括若干第一进风平面103和若干第二进风平面104,两类进风平面具有至少一个公用边沿且在边沿处呈夹角,每类进风平面均作为阳光或喷溅水的反射面,两个进风面上下交错并在交错处形成供风通过的风道1。
35.参照图1,上进风面101和下进风面102的结构相同,它的竖直截面均呈锯齿状或波浪状,任一锯齿或任一波浪都是由若干个支链顺次相接组成。
36.防喷溅降藻进风窗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阳光射入闭式冷却塔以及阻止喷淋水外溅。
37.为了实现上述作用,风道1的内部结构选择了锯齿状结构或波浪状结构,该类结构的特点是:不是直线路径,而是具有多个转折点,每一个转折点都会改变阳光或喷溅水5的路径,使其无法直线前进,进而无法使室外阳光进入塔内,同时使塔内喷溅水5无法出塔。
38.作为优选结构,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进风面101和下进风面102的结构均呈锯齿状,且上下锯齿呈啮合形式排布,其中每个支链是由第一进风平面103和第二进风平面104在公用边沿处相夹呈v字型。
39.若干个v字型支链相互拼接成为图2或图3所示结构,由于v字型支链具有尖锐的转角(或称为拐点),因此阳光或喷溅水5的转折更加快速,具体地说,每一面进风平面都是反射面,以靠近塔内的风道作为内侧,以靠近室外的风道作为外侧,那么可以通过内侧多道反射面阻止喷淋水外溅,通过外侧多道反射面阻止阳光的直射光和散射光进入塔体内部。
40.参照图1,上进风面101和下进风面102的结构均由2个v字型进风平面相接组成,且2个v字型进风平面在公用边沿处相接后呈w型,其中w型的上进风面101与w型的下进风面102的开口均向上且上下正对以啮合形式布设。
41.考虑到闭式冷却塔的结构,本实施方式优选w型风道,而且风的行走路径也为w型,这是因为w型的上进风面101与w型的下进风面102的开口均向上且上下正对以啮合形式布设所形成的,这也是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结构。
42.该防喷溅降藻进风窗可以在进风的同时,有效阻止喷淋水外溅,也能有效阻止阳光的直射光和散射光进入塔体内部从而阻断藻类的光合作用
43.第三实施方式
44.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闭式冷却塔,至少包括集水池6,集水池6内充有喷淋水3,集水池6的池底生长有藻类植物4,在集水池6的池内还安装有位于喷淋水3的上方的风机2,风
机2和喷淋水3的水面之间是防喷溅降藻进风窗。
45.防喷溅降藻进风窗,至少包括风道1,风道1具有上下相对且不接触的上进风面101和下进风面102,两个进风面的形状相同或不同,两个进风面均包括若干第一进风平面103和若干第二进风平面104,两类进风平面具有至少一个公用边沿且在边沿处呈夹角,每类进风平面均作为阳光或喷溅水的反射面。
46.两个进风面上下交错并在交错处形成供风通过的风道1。
47.上进风面101和下进风面102的结构相同,它的竖直截面均呈锯齿状或波浪状,任一锯齿或任一波浪都是由若干个支链顺次相接组成。
48.上进风面101和下进风面102的结构均呈锯齿状,且上下锯齿呈啮合形式排布,其中每个支链是由第一进风平面103和第二进风平面104在公用边沿处相夹呈v字型。
49.上进风面101和下进风面102的结构均由2个v字型进风平面相接组成,且2个v字型进风平面在公用边沿处相接后呈w型,其中w型的上进风面101与w型的下进风面102的开口均向上且上下正对以啮合形式布设。
50.参照图1,在风机2的抽吸下,风通过进风窗的w型风道进入冷却塔内部。
51.参照图2,外部光照在进入进风窗后,经过多道漫反射,最终无法进入集水池6内,喷淋水3中的藻类植物4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抑制其生长。
52.参照图3,集水池6内的喷溅水5在进入进风窗后,经过多道漫反射,最终无法喷溅出进风窗。
53.参照图4,防喷溅降藻进风窗的外立面呈六边形蜂巢状。
54.防喷溅降藻进风窗的风道1采用w型,厚度不小于150mm。
55.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