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热源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57578发布日期:2021-09-15 08:32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热源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央空调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热源中央空调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冷热源中央空调作为一种常见的制冷制暖设备被广泛使用,现有的冷热源中央空调系统通常包括冷却塔和锅炉等制冷和制暖设备,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但存在着制冷制暖效果较差的问题,而且无法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使用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冷热源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中央空调系统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工作站包括显示装置和人机互动装置,便于工作操控,冷热源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包括智慧网关和移动终端,能够实现无线远程操控,操控方式多样;系统管路包括第一出水支路、第二出水支路、回流管、第一循环水进液管、第二循环水进液管、第一补水管、第二补水管、第一循环水出液管和第二循环水进液管,其均设置有电磁阀,能够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自动导通或者自动断开相应的管路,以实现制冷或者制热的功能;软化水装置包括软化水处理装置、软化水检测装置和储水装置,软化水处理装置和软化水检测装置均与软化水控制器电连接,分别用于水的软化以及软化水质量的适时检测;储水装置包括软化水储存装置和废水储存装置,能够根据软化水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对软化水进行分类储存,保证软化水质量;定压补水装置包括第一进液管、第二进液管、补水泵和稳压罐,稳压罐上设置有压力表和补水泵,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根据管路内部压力的变化,实现定压补水,且效果显著;冷却塔装置包括供气装置、点火装置,分别用于燃料的提供和火焰的点燃,并且能够根据适时工作环境自动调节燃料比例,自动控制点火装置启闭;锅炉装置设置有信息采集装置,能够采集炉体内水质、温度、压力、ph值和水位信息;冷却塔包括布水装置,布水装置设置有液位检测装置,能够根据布水器内部的容量实现进液和布水流量的调节;塔体内设置有集水装置用于冷却水的容纳,第二循环水出液管上设置有冷却塔回流管,配合温度检测装置能够根据冷却水温度实现塔体内循环和塔体外循环,保证冷却水质量等);详见下文阐述。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包括工作站、软化水装置、定压补水装置、锅炉装置、冷却塔装置、空调装置和系统管路,所述工作站、所述软化水装置、所述定压补水装置、所述锅炉装置、所述冷却塔装置和所述空调装置分别设置有中央控制器、软化水控制器、定压补水控制器、锅炉控制器、冷却塔控制器和空调控制器,所述系统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软化水控制器、所述定压补水控制器、所述锅炉控制器、所述冷却塔控制器、所述空调控制器和所述第一电磁阀均与所述中央控制器电连接。
6.优选地,所述工作站包括显示装置和人机互动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和所述人机互动装置均与所述中央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冷热源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包括智慧网关和移动终端,所述中央控制器通过所述智慧网关与所述移动终端通讯连接。
7.优选地,所述软化水装置的进水端与供水源相连,所述软化水装置的出水端连接设置有第一出水支路和第二出水支路;所述锅炉装置连接设置有第一补水管、第一循环水进液管和第一循环水出液管,所述第一补水管与所述第一出水支路相连,所述第一循环水出液管与所述空调装置相连通,所述空调装置连接设置有回流管,所述第一循环水进液管与所述回流管相连通;所述冷却塔装置连接设置有第二补水管、第二循环水进液管和第二循环水出液管,所述第二补水管与所述第一出水支路相连,所述第二循环水进液管与所述回流管相连,所述第二循环水出液管与所述空调装置相连通;所述定压补水装置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出水支路相连,所述定压补水装置的出水端连接设置在所述回流管上;所述第一出水支路、所述第二出水支路、所述回流管、所述第一循环水进液管、所述第二循环水进液管、所述第一补水管、所述第二补水管、所述第一循环水出液管和所述第二循环水进液管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电磁阀。
8.优选地,所述软化水装置包括软化水处理装置、软化水检测装置和储水装置,其中:所述软化水处理装置、所述软化水检测装置和所述储水装置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所述软化水处理装置和所述软化水检测装置均与所述软化水控制器电连接。
9.优选地,所述储水装置包括软化水储存装置和废水储存装置,所述软化水处理装置包括立式软化罐,所述立式软化罐连接设置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其中:所述第一进水管与供水源相连,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出水端连接设置有第一导流管和第二导流管,所述软化水检测装置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出水管上,所述第一导流管和所述第二导流管分别与所述软化水储存装置和所述废水储存装置相连,所述第一导流管和所述第二导流管上均设置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软化水控制器电连接。
10.优选地,所述定压补水装置包括进液管路、稳压管路和稳压罐,其中:所述进液管路包括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所述第一进液管的进液端和所述第二进液管的进液端均与所述第二出水支路相连,所述第一进液管的出液端和所述第二进液管的出液端均与所述稳压管路相连,所述稳压管路连接设置在回流管上,所述第一进液管和所述第二进液管上均设置有补水泵和第三电磁阀;所述稳压罐设置在所述稳压管路上,所述稳压罐连接设置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上设置有充气阀;所述稳压管路上位于所述稳压罐的上游位置设置有压力表;所述补水泵、所述第三电磁阀、所述充气阀和所述压力表均与所述定压补水控制器电连接。
11.优选地,所述锅炉装置包括炉体、炉胆、点火装置和供气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补水管、所述第一循环水进液管和所述第一循环水出液管均与所述炉体相连;所述炉胆设置在所述炉体内;所述点火装置设置在所述炉体上且与所述炉胆相连,所述点火装置与所述锅炉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供气装置设置在所述炉体上且与所述炉胆相连,所述供气装置与所述锅炉控制器电连接,用于燃气和空气的供应。
12.优选地,所述锅炉装置设置有信息采集装置,所述信息采集装置包括水质探头、温度探头、压力探头、ph探头和水位探头,其中:所述水质探头、所述温度探头、所述压力探头、所述ph探头和所述水位探头设置在所述炉体上,且均与所述锅炉控制器电连接。
13.优选地,所述冷却塔装置包括塔体,其中:所述塔体顶部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内设置有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与所述冷却塔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排气口的下方设置有布水装置,所述第二补水管和所述第二循环水进液管均与所述布水装置相连,所述布水装置设置有液位检测装置,所述布水装置和所述液位检测装置均与所述冷却塔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流量和液位的控制。
14.优选地,所述塔体内的底侧设置有集水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循环水出液管与所述集水装置相连;所述第二循环水出液管上设置有驱动泵和温度检测装置,所述第二循环水出液管上位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下游位置连接设置有冷却塔回流管,所述冷却塔回流管上设置有第四电磁阀,所述驱动泵、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和所述第四电磁阀均与所述冷却塔控制器电连接。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冷热源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所述冷热源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包括工作站、软化水装置、定压补水装置、锅炉装置、冷却塔装置、空调装置和系统管路,工作站用于工作人员操控使用,软化水装置用于水的软化,使整个系统中所使用的水为软化水,有效减少系统管路、设备中出现的结垢现象,减少运营成本,第一出水支路和第二出水支路用于软化水的导流,定位补水装置根据因水温及水量的变化,能够及时进行稳压补水,且效果显著,锅炉装置用于水的加热,用于系统供暖,冷却塔装置用于制得冷却水,用于系统制冷,锅炉装置、冷却塔装置和空调装置相互配合,制冷制暖效果显著。
17.所述工作站、所述软化水装置、所述定压补水装置、所述锅炉装置、所述冷却塔装置和所述空调装置分别设置有中央控制器、软化水控制器、定压补水控制器、锅炉控制器、冷却塔控制器和空调控制器,所述系统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软化水控制器、所述定压补水控制器、所述锅炉控制器、所述冷却塔控制器、所述空调控制器和所述第一电磁阀均与所述中央控制器电连接,通过软化水控制器、定压补水控制器、锅炉控制器、冷却塔控制和空调控制器不但能够实现单个设备的独立控制,而且配合中央控制器能够进行统一协调控制,以实现制冷和制热功能的自动切换和调节,自动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控制系统结构框图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系统管路装置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软化水装置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定压补水装置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锅炉装置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冷却塔装置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
26.1、软化水装置;101、立式软化罐;102、软化水检测装置;103、第一导流管;104、第
二导流管;105、软化罐排液管;106、储盐罐排液管;2、定压补水装置;201、第一出液管;202、第二出液管;203、补水泵;204、压力表; 205、充气阀;3、锅炉装置;301、炉体;302、余热回收装置;303、炉胆;304、点火装置;305、燃气供应装置;306、空气供应装置;307、储水箱;308、排烟管;309、补水口;310、循环水进水口;311、循环水出水口;312、排水口; 313、生活用水出水口;314、水位探头;315、温度探头;316、ph值探头;317、水质探头;318、压力探头;319、导烟管;4、冷却塔装置;401、塔体;402、排气装置;403、收水装置;404、布水装置;4041、软化水容纳装置;4042、升降调节板;4043、升降驱动装置;405、冷却填料层;406、集水装置;407、驱动泵;408、温度检测装置;409、进风口;410、液位检测装置;411、冷却塔回流管;5、回流泵;6、空调装置;7、第一出水支路;8、第二出水支路;9、回流管;10、第二循环水进液管;11、第一循环水进液管;12、第一补水管; 13、第二补水管;14、第一循环水出液管;15、第二循环水出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2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热源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冷热源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包括工作站、软化水装置1、定压补水装置2、锅炉装置3、冷却塔装置4、空调装置6和系统管路;所述工作站、软化水装置1、定压补水装置2、锅炉装置3、冷却塔装置4和空调装置6分别设置有中央控制器、软化水控制器、定压补水控制器、锅炉控制器、冷却塔控制器和空调控制器,所述系统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软化水控制器、所述定压补水控制器、所述锅炉控制器、所述冷却塔控制器、所述空调控制器和所述第一电磁阀均与所述中央控制器电连接。
29.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软化水控制器、定压补水控制器、锅炉控制器、冷却塔控制器和空调控制器不但能够分别实现其对应单个设备的单独控制,而且配合中央控制器能够实现各个设备的协调操控,便于整体系统功能的实现,更加的自动化。
30.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工作站包括显示装置和人机互动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和所述人机互动装置均与所述中央控制器电连接,显示装置能够显示各设备所采集的信息,以及各设备控制阀、装置的开启状态,人机互动装置用于系统设备的操控。
31.所述冷热源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包括智慧网关和移动终端,所述中央控制器通过所述智慧网关与所述移动终端通讯连接,通过所述移动终端能够实现系统的远程操控和监控,操控方式多样,使用更加便捷。
32.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软化水装置1的进水端与供水源相连,软化水装置1的出水端连接设置有第一出水支路7和第二出水支路8。
33.锅炉装置3连接设置有第一补水管12、第一循环水进液管11和第一循环水出液管14,第一补水管12与第一出水支路7相连,第一循环水出液管14与空调装置6相连通,空调装置6连接设置有回流管9,第一循环水进液管11与回流管9相连通。
34.冷却塔装置4连接设置有第二补水管13、第二循环水进液管10和第二循环水出液
管15,第二补水管13与第一出水支路7相连,第二循环水进液管10 与回流管9相连,第二循环水出液管15与空调装置6相连通。
35.定压补水装置2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出水支路8相连,所述定压补水装置 2的出水端连接设置在回流管9上。
36.第一出水支路7、第二出水支路8、回流管9、第一循环水进液管11、第二循环水进液管10、第一补水管12、第二补水管13、第一循环水出液管14和第二循环水进液管10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电磁阀。
37.供暖时,供水源提供的水进入至软化水装置1,软化水装置1制得软化水,并流入至第一出水支路7和/或第二出水支路8,第一出水支路7内的软化水经第一补水管12进入至锅炉装置3内部,第二出水支路8内的软化水经定压补水装置2、回流管9和第一循环水进液管11进入至锅炉装置3内部,锅炉装置3 对软化水加热后,并将热水通过第一循环水出液管14输送至空调装置6,热水热交换后,经回流管9和第一循环水进液管11回流至锅炉装置3。
38.制冷时,供水源提供的水进入至软化水装置1,软化水装置1制得软化水,并流入至第一出水支路7和/或第二出水支路8,第一出水支路7内的软化水经第二补水管13和第二循环水进液管10进入至冷却塔装置4内部,第二出水支路8内的软化水经定压补水装置2、回流管9和第二循环水进液管10进入至冷却塔装置4内部,冷却塔装置4对软化水冷却后,并将冷却水通过第二循环水出液管15输送至空调装置6,冷却水热交换后,由回流管9回流至冷却塔装置 4。
39.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软化水装置1包括软化水处理装置、软化水检测装置102和储水装置,所述软化水处理装置、软化水检测装置102 和所述储水装置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所述软化水处理装置和软化水检测装置 102均与所述软化水控制器电连接。
40.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储水装置包括软化水储存装置和废水储存装置,所述软化水处理装置包括储盐罐和立式软化罐101,立式软化罐101连接设置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所述储盐罐连接设置有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
41.所述第一进水管的进水端和所述第二进水管的进水端均与第二出水支路8 相连,所述储盐罐通过所述第二出水管与立式软化罐101相连。
42.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出水端连接设置有第一导流管103和第二导流管104,软化水检测装置102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出水管上,第一导流管103和第二导流管104分别与所述软化水储存装置和所述废水储存装置相连,第一导流管103 和第二导流管104上均设置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软化水控制器电连接。
43.在使用的过程中,软化水检测装置102在线适时检测所述第一出水管输出的软化水,并将检测信息反馈至所述软化水控制器。
44.当软化水质量合格时,所述软化水控制器置控制第一导流管103导通,第二导流管104关闭,合格的软化水经第一导流管103进入至所述软化水储存装置。
45.当软化水质量不合格时,所述软化水控制器置控制第二导流管104导通,第一导流管103关闭,不合格的软化水经第二导流管104进入至所述废水储存装置。
46.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定压补水装置2包括进液管路、稳压管路和稳压罐。
47.所述进液管路包括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所述第一进液管的进液端和所述第
二进液管的进液端均与第二出水支路8相连,所述第一进液管的出液端和所述第二进液管的出液端均与所述稳压管路相连,所述稳压管路连接设置在回流管9上,所述第一进液管和所述第二进液管上均设置有补水泵203和第三电磁阀。
48.所述稳压罐设置在所述稳压管路上,所述稳压罐连接设置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上设置有充气阀205。
49.所述稳压管路上位于所述稳压罐的上游位置设置有压力表204;
50.补水泵203、所述第三电磁阀、充气阀205和压力表204均与所述定压补水控制器电连接。
51.当系统内的水量减少,系统压力降低时,所述定压补水控制器控制充气阀 205打开,气体进入所述稳压罐的气室内,此时所述稳压罐水室内的水会返回系统,当所述稳压罐内的水量较少,或者用完时,所述定压补水控制器控制补水泵203打开,一方面为系统补水,另一方面能够向所述稳压罐内补水,当系统达到设定的最大压力时,所述定压补水控制器控制补水泵203关闭。
52.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锅炉装置3包括炉体301、余热回收装置302、炉胆303、点火装置304和供气装置。
53.炉体301上设置有补水口309、循环水进水口310、循环水出水口311、排水口312和生活用水出水口313,补水口309设置在炉体301顶部位置,且与第一补水管12相连,循环水进水口310设置在炉体301侧壁的顶侧位置,且与第一循环水进液管11相连,排水口312设置在炉体301侧别的底侧位置,维护时,用于炉体301内部水的排出,循环水出水口311设置在炉体301侧壁的下侧位置,且与第一循环水出液管14相连,生活用水出水口313设置在炉体301 侧壁的下侧位置,其与储水箱307相连通。
54.余热回收装置302和炉胆303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在炉体301内,点火装置 304设置在炉体301上且与炉胆303相连,点火装置304与所述锅炉控制器电连接,炉胆303与余热回收装置302之间连接设置有导烟管319,余热回收装置连接设置有排烟管308,导烟管319和排烟管308上均设置有排风扇,排烟管308上设置有烟气处理装置。
55.所述供气装置包括燃气供应装置305和空气供应装置306,二者均与炉胆 303相连,燃气供应装置305和空气供应装置306均与所述锅炉控制器电连接,燃气供应装置305和空气供应装置306能分别控制和采集燃气流量和空气流量,并反馈至所述锅炉控制器。
56.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锅炉装置3设置有信息采集装置,所述信息采集装置包括水质探头317、温度探头315、压力探头318、ph探头和水位探头314,水质探头317、温度探头315、压力探头318、ph探头和水位探头314均与所述锅炉控制器电连接,且能将其所采集的水质信息、温度信息、压力信息、ph 信息和水位信息反馈至所述锅炉控制器。
57.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冷却塔装置4包括塔体401,塔体401 顶部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内设置有排气装置402,排气装置402与所述冷却塔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冷却塔控制器能控制排气装置402启闭。
58.塔体401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收水装置403、布水装置404、冷却填料层405和集水装置406。
59.布水装置404包括软化水容纳装置4041、升降驱动装置4043和升降调节板4042,软化水容纳装置4041设置在收水装置403的下方。
60.第二补水管13和第二循环水进液管10均与软化水容纳装置4041相连,软化水容纳装置4041设置有液位检测装置410,液位检测装置410与所述冷却塔控制器电连接。
61.软化水容纳装置4041的底板均匀设置有布水孔,升降调节板4042设置在软化水容纳装置4041内侧,升降调节板4042上均匀设置有调节孔,所述调节孔和所述布水孔交错分布。
62.升降驱动装置4043设置在塔体401上,且与升降调节板4042相连,升降驱动装置4043能驱动升降调节板4042升降,以调节所述布水孔的流通,升降驱动装置4043设置为电动升降同步器,升降驱动装置4043与所述冷却塔控制器电连接。
63.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二循环水出液管15与集水装置406相连;第二循环水出液管15上设置有驱动泵407和温度检测装置408,第二循环水出液管 15上位于温度检测装置408的下游位置连接设置有冷却塔回流管411,冷却塔回流管411上设置有第四电磁阀,驱动泵407、温度检测装置408和第四电磁阀均与所述冷却塔控制器电连接。
64.在使用的过程中,温度检测装置408适时采集出液管中冷却水的温度信息,并将该信息反馈至所述冷却塔控制装置,当温度符合要求时,所述冷却塔控制装置控制第二循环水出液管15导通,冷却塔回流管411关闭,当温度不符合要求时,所述冷却塔控制装置控制第二循环水出液管15关闭,冷却塔回流管411 导通,冷却塔回流管411导通。
6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