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型管换热器尾部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07591发布日期:2023-03-21 18:37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U型管换热器尾部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一种u型管换热器尾部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u型管换热器尾部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2.u形管换热器是管壳式换热器的一种,每根管子都弯成u形,进出口分别安装在同一管板的两侧,封头用隔板分成两室。每根管子可以自由伸缩,而与其它管子和壳体无关,u形管换热器的尾部需要支撑。
3.一般的u型管换热器尾部支撑结构无法防止内部的晃动和摩擦,同时市场上的u型管换热器尾部支撑结构没有防护结构,在使用中容易碰撞导致部件受损影响装置的使用,为此,提出一种u型管换热器尾部支撑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u型管换热器尾部支撑结构。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u型管换热器尾部支撑结构,包括主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的内壁设置有内管,所述内管的端部连接有横轴壁,所述内管的外壁设置有固定槽,所述主壳的内壁连接有定位板,所述横轴壁的外壁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端部连接有减震板,所述减震板的中部设置有中板,所述主壳的外壁设置有外壳,所述外壳的外壁固定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上下两侧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内连接有螺钉。
6.进一步的,所述内管呈弧度结构,且内管的外壁与主壳的内壁相贴合。
7.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槽均匀分布于内管的外壁一侧,且固定槽与内管之间为焊接一体结构。
8.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板通过铆钉与主壳固定,所述定位板上依次设置有多个卡槽,所述卡槽内连接有分隔板。
9.进一步的,所述卡槽的内壁大小与分隔板的外壁大小吻合,且分隔板与卡槽之间为固定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外壳的内壁大小与主壳的外壁大小吻合,且外壳的内壁与主壳的外壁相贴合。
1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2.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内管,内管的外壁固定有固定槽,并且固定槽均匀分布于内管的外壁一侧,使u型换热器管放置在主壳内时,每个换热器管的右侧末端与固定槽贴合,同时固定槽为换热器管提供支撑,防止换热器管之间相互挤压,增强了装置的实用效果;
13.本实用新型在内壁安置有定位板,通过铆钉、卡槽和分隔板的设计,可及时将定位板从主壳的内壁拆卸进而进行调整,卡槽内连接的分隔板将每个u型换热器管进行分隔,防止内部由于晃动产生摩擦和碰撞,增强了装置的安全性;
14.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减震板,在减震板与横轴壁之间安置有弹簧,弹簧本身具备弹力,可起到缓冲作用,并且弹簧与减震板的相贴合,当减震板受到挤压或是碰撞后弹簧将内部的震动减到最小,防止内部由于震动受到损坏,弹簧使得上下两侧的减震板具备缓冲空间,使得装置内部可以增加u型换热器管的数量,增强了装置实用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最外侧安装有外壳,外壳的内壁大小与主壳的外壁大小吻合,使外壳与主壳之间连接更为紧密贴合,并且外壳的内壁与主壳外壁相贴合,使得结构之间没有多余缝隙,同时外壳可为主壳提供防护,防止内部部件受到损坏。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观结构示意图。
19.图中:主壳1、内管2、横轴壁3、固定槽4、定位板5、铆钉501、卡槽502、分隔板503、弹簧6、减震板7、中板8、外壳9、连接块10、定位孔11、螺钉12。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21.实施例
22.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u型管换热器尾部支撑结构,包括主壳1,主壳1的内壁设置有内管2,内管2的端部连接有横轴壁3,内管2呈弧度结构,内管2与主壳1内壁的弧度相吻合,内管2的外壁与主壳1的内壁相贴合,结构之间连接更为紧密贴近且没有多余的缝隙,使得结构主体更为牢固。
23.内管2的外壁设置有固定槽4,固定槽4均匀分布于内管2的外壁一侧,且固定槽4与内管2之间为焊接一体结构。内管2的外壁均匀分布有固定槽4,使u型换热器管放置在主壳1内部时,每个换热器管的右侧末端均与固定槽4贴合,同时固定槽4为内部的换热器管提供支撑,防止u型换热器管之间相互挤压,同时一体化结构使得固定槽4可以提供最大支撑,增强了装置的实用效果。
24.主壳1的内壁连接有定位板5,定位板5通过铆钉501与主壳1固定,定位板5上依次设置有多个卡槽502,卡槽502内连接有分隔板503。定位板5通过铆钉501进行固定,可及时将定位板5从主壳1的内壁拆卸进而进行调整,卡槽502的内壁大小与分隔板503的外壁大小吻合,使得分隔板503安装在卡槽502的内壁时更为紧密牢固,分隔板503不会轻易从卡槽502的内壁脱落,同时分隔板503通过一侧外壁与卡槽502内壁之间构成卡合连接,便于使用者进行拆卸维修,增强了装置的可维修性。
25.横轴壁3的外壁连接有弹簧6,弹簧6的端部连接有减震板7,弹簧6本身具备弹力,可起到缓冲作用,并且弹簧6与减震板7相贴合,当减震板7受到挤压或是碰撞后弹簧6将内部的震动减到最小,防止内部由于震动受到损坏;减震板7的中部设置有中板8,主壳1的外壁设置有外壳9,外壳9的外壁固定有连接块10,外壳9的内壁大小与主壳1的外壁大小吻合,使外壳9与主壳1之间连接更为紧密贴合,并且外壳9的内壁与主壳1的外壁相贴合,使得结
构之间没有多余缝隙,同时外壳9可为主壳1提供防护,防止内部部件受到损坏,连接块10的上下两侧开设有定位孔11,定位孔11内连接有螺钉12。
26.工作原理:首先将支撑结构与u型管换热器进行连接,通过外壁的连接块10与u型管换热器进行贴合,通过连接块10上下两侧的定位孔11将其定位,再将螺钉12连接,进而将u型管换热器尾部支撑结构与u型管换热器连接,之后,u型管换热器每个换热器管的右侧末端与固定槽4贴合,固定槽4为换热器管提供支撑,防止u型换热器管之间相互挤压,并且定位板5内的分隔板503将u型换热器管中每个管道进行分隔,防止内部由于晃动产生摩擦和碰撞,通过减震板7使u型管换热器的管道进行限位固定,同时减震板7外部的弹簧6提供缓冲空间,当减震板7受到挤压或是碰撞后,弹簧6将内部的震动减到最小,防止内部由于震动受到损坏,就这样完成整个u型管换热器尾部支撑结构的使用过程。
27.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28.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u型管换热器尾部支撑结构,包括主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1)的内壁设置有内管(2),所述内管(2)的端部连接有横轴壁(3),所述内管(2)的外壁设置有固定槽(4),所述主壳(1)的内壁连接有定位板(5),所述横轴壁(3)的外壁连接有弹簧(6),所述弹簧(6)的端部连接有减震板(7),所述减震板(7)的中部设置有中板(8),所述主壳(1)的外壁设置有外壳(9),所述外壳(9)的外壁固定有连接块(10),所述连接块(10)的上下两侧开设有定位孔(11),所述定位孔(11)内连接有螺钉(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型管换热器尾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2)呈弧度结构,且内管(2)的外壁与主壳(1)的内壁相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型管换热器尾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4)均匀分布于内管(2)的外壁一侧,且固定槽(4)与内管(2)之间为焊接一体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型管换热器尾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5)通过铆钉(501)与主壳(1)固定,所述定位板(5)上依次设置有多个卡槽(502),所述卡槽(502)内连接有分隔板(50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u型管换热器尾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502)的内壁大小与分隔板(503)的外壁大小吻合,且分隔板(503)与卡槽(502)之间为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型管换热器尾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9)的内壁大小与主壳(1)的外壁大小吻合,且外壳(9)的内壁与主壳(1)的外壁相贴合。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U型管换热器尾部支撑结构,包括主壳,主壳的内壁设置有内管,内管的端部连接有横轴壁,内管的外壁设置有固定槽,主壳的内壁连接有定位板,横轴壁的外壁连接有弹簧,弹簧的端部连接有减震板,减震板的中部设置有中板,主壳的外壁设置有外壳,外壳的外壁固定有连接块,连接块的上下两侧开设有定位孔,定位孔内连接有螺钉。本实用新型可防止内部换热器管之间相互挤压,防止内部由于晃动产生摩擦和碰撞,防止内部由于震动受到损坏,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研发人员:牛庆良 宫羽丽 田国成 刘传玲 张得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01
技术公布日:2023/3/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