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送风净化工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93348发布日期:2021-12-04 11:09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合送风净化工程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洁净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混合送风净化工程系统。


背景技术:

2.控制产品所接触大气的洁净度及温湿度,使产品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中生产、制造,此环境空间的设计施工过程即是净化工程。洁净工程的主体部分为洁净室,依据《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标准,将洁净室的洁净度等级分为百级、千级、万级、百万级等,再加上相配套的风淋室、洁净棚、洁净工作台等构成完整的洁净工程方案。
3.现有技术中,洁净室一般包括本体以及净化系统,净化系统由依次组合的混合段、除湿段、风机段、过滤段、加热段及出风段构成,混合段引入自然风,本体内向混合段输入回风进行混合,经除湿、过滤、加热等步骤形成新风,由出风段向本体内部输送,完成空气的净化循环。
4.但是,上述洁净室在对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时,一般采取将自然风与回风混合进行低温除湿,再将新风加热至要求的温度,新风温度经历先降后升的过程,能耗较大,且对新风的输送温度无法做到及时调整修正。
5.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混合送风净化工程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送风净化工程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混合送风净化工程系统,包括本体以及净化系统,净化系统由依次组合的混合段、除湿段、风机段、过滤段、加热段及出风段构成,所述出风段设有新风出口,所述加热段内设有加热装置,所述除湿段及风机段之间加设有余热利用段,所述余热利用段顶部分别设有自然进风口和自然出风口,所述余热利用段底部设有回风进风口及回风出风口,所述自然进风口和自然出风口之间于余热利用段内连接第一换热管,所述回风进风口和回风出风口之间于余热利用段内连接第二换热管,所述自然出风口与混合段之间连接自然进风管,所述回风出风口与混合段之间连接回风进风管,所述本体顶部及底部分别设有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所述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分别连接新风出口以及回风进风口,所述出风段于新风出口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新风通道出口处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加热装置电连接控制模块的输出端。
9.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均包括主管以及环绕设于主管周侧的若干支管。
10.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分别位于余热利用段的上下两侧,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均呈蛇形弯曲分布且关于余热利用段中部对称分布。
11.优选的,所述余热利用段于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的弯曲位置设有若干阻流
板,若干所述阻流板围合形成蛇形弯曲的换热通道。
12.优选的,所述自然进风口、自然出风口、回风进风口以及回风出风口均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头、均流腔以及连接板,所述连接头用于连接管路,所述连接板用于与第一换热管或第二换热管连接。
13.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表面设有若干换热翅片。
14.优选的,所述加热装置为电热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为plc控制器。
15.优选的,所述本体侧壁形成与回风通道连通的回流腔,所述回流腔通过回风管路连通回风进风口,所述本体侧壁上端设有与回流腔连通的辅助回风口。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7.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在除湿段及风机段之间加设余热利用段,且在余热利用段内设置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利用自然风以及回风所携带的热量,对降温除湿完毕的新风进行充分换热,使其温度上升,减少新风在后续加热段内所需的加热能量,充分节约能源;
18.同时,新风出口以及新风通道出口安装第一温度传感器及第二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加热段加热后的新风温度以及最终输入本体内的新风温度,控制模块对二者的温度进行计算比对,若本体内的温度及新风出口的温度未达到要求,则反馈给加热装置使其提升功率对新风进行进一步加热升温,以达到及时调整温度的效果;
19.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分为主管及若干支管,且主管及若干支管在余热利用段内蛇形弯曲,由此能够增大自然风及回风在余热利用段内的行程,提升新风与自然风和回风的接触时间,从而充分利用自然风与回风余热;
20.余热利用段内增设若干阻流板形成蛇形弯曲的换热通道,能够提升新风在余热利用段内与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的接触时间,从而进一步提升新风的换热效果,充分利用余热。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施例中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施例中余热利用段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的工作原理框图。
27.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8.1、本体;11、新风通道;12、回风通道;13、回流腔;2、混合段;21、自然进风管;22、回风进风管;3、除湿段;4、余热利用段;41、自然进风口;42、自然出风口;43、回风进风口;44、回风出风口;45、第一换热管;451、主管;452、支管;46、第二换热管;47、连接件;471、连接头;472、均流腔;473、连接板;48、阻流板;49、换热通道;5、风机段;51、新风风机;6、过滤段;
7、加热段;71、加热装置;8、出风段;81、新风出口;9、控制模块;91、第一温度传感器;92、第二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请参阅图1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混合送风净化工程系统,包括本体1以及净化系统,净化系统由依次组合的混合段2、除湿段3、风机段5、过滤段6、加热段7及出风段8构成,出风段8设有新风出口81,加热段7内设有加热装置71,风机段5内安装有新风风机51。
31.具体地,除湿段3及风机段5之间安装固定有余热利用段4,余热利用段4顶部两侧分别安装自然进风口41和自然出风口42,余热利用段4底部两侧安装有回风进风口43及回风出风口44,自然进风口41和自然出风口42之间位于余热利用段4内连接有第一换热管45,回风进风口43和回风出风口44之间位于余热利用段4内连接有第二换热管46,自然出风口42与混合段2之间连接自然进风管21,回风出风口44与混合段2之间连接回风进风管22,本体1顶部及底部分别安装新风通道11和回风通道12,新风通道11和回风通道12分别连接新风出口81以及回风进风口43,出风段8位于新风出口81的位置安装第一温度传感器91,新风通道11出口处安装第二温度传感器92,第一温度传感器91、第二温度传感器92电连接控制模块9的输入端,加热装置71电连接控制模块9的输出端。
32.优选的,第一换热管45及第二换热管46均包括主管451以及环绕设于主管451周侧的若干支管452,本实施例中支管452共设有6根且环绕主管451周侧均匀分布,由此,能够将自然风及回风充分分隔为多个部分与降温除湿完毕的新风进行充分换热,从而提升新风的换热效果以及余热利用效果。
33.优选的,第一换热管45及第二换热管46分别位于余热利用段4的上下两侧,第一换热管45及第二换热管46均呈蛇形弯曲分布且关于余热利用段4中部对称分布,余热利用段4于第一换热管45和第二换热管46的弯曲位置设有若干阻流板48,若干阻流板48围合形成蛇形弯曲的换热通道49以及蛇形弯曲的第一换热管45和第二换热管46,提升新风在余热利用段4内与第一换热管45和第二换热管46的接触时间,从而进一步提升新风的换热效果,充分利用余热。
34.优选的,自然进风口41、自然出风口42、回风进风口43以及回风出风口44均安装固定有连接件47,连接件47包括连接头471、均流腔472以及连接板473,连接头471用于连接管路,连接板473用于与第一换热管45或第二换热管46连接,连接头471用于连接输入自然风和回风的管路,从而,能够将自然风和回风均匀分配至主管451以及支管452中。
35.优选的,第一换热管45及第二换热管46表面设有若干换热翅片(图中未示出),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换热效果,提升余热的利用率。
36.优选的,加热装置71为电热模块,控制模块9为plc控制器,第一温度传感器9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92连接plc控制器的输入端,plc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断热模块,plc控制器通
过遥控器预设温度值,第一温度传感器9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92对新风温度进行及时监测及反馈,从而使plc控制器能够及时控制电热模块进行加热或停止加热,从而及时调整本体1内的温度。
37.优选的,本体1侧壁形成与回风通道12连通的回流腔13,回流腔13通过回风管路连通回风进风口43,本体1侧壁上端设有与回流腔13连通的辅助回风口(图中未示出)。
38.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
39.首先,自然风与本体1内部的回风输入第一换热管45与第二换热管46内,随后进行依次经过混合段2和除湿段3进行混合,除湿形成新风,新风进入余热利用段4内与后续的自然风、回风进行换热,在蛇形弯曲的换热通道49内充分进行换热,提升新风温度,随后进入加热段7内进行进一步加热,达到预设温度后经由出风段8输入本体1内,完成新风的输送过程。
40.此过程中,新风经由回风及自然风的余热进行换热升温,利用了一部分的热量,从而减少加热段7内使用的热量,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且能够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91及第二温度传感器92反馈回的温度数据,及时对加热装置71进行调整,及时修正输送新风的温度。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