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及其导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44469发布日期:2022-01-19 14:56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及其导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及其导风结构。


背景技术:

2.空调即空气调节器(air conditioner)。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
3.一般而言,空调将制冷或制热后的风通过出风口吹出,其风量(风速)是由空调内部结构调节,以实现风量调节,如柔风、小风、正常风、大风等,然而,正常空调设备需要在柔风(或最低风速)基础上进一步调整风量,可通过设计更精准复杂的风量调节结构实现,但是存在成本高,容易损坏,耗电量大的问题。
4.当然,参考图1,也可以在空调中110的出风口102处设置一前面板120,以实现出风口102吹出的风进行分流,在前面板120造成的系统阻力下降低出风风量,或将风经过出风风道101从其他方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吹出。
5.然而,前面板120是直接阻挡空调吹出的风,但是还是存在直吹风的可能性,即风倾斜角度吹出,不能实现完全水平出风,容易使用户感冒,当然,也可以在前面板120底部设置导风结构,但是还是存在直吹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空调及其导风结构,解决空调不能实现完全水平出风的问题,存在风倾斜角度吹出现象,容易使用户感冒。
7.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空调的导风结构,空调包括设有出风口的中框、安装装置和前面板,安装装置分别与中框和前面板连接,导风结构包括设置在前面板下方的第一导风部,以及设置在安装装置的第二导风部。
8.其中,较佳方案是:第一导风部向内凸起设置,第二导风部向内凸起设置。
9.其中,较佳方案是:第一导风部的截面轮廓为圆弧形结构,或者,第一导风部的截面轮廓为多变形结构;第二导风部的截面为圆弧形结构,或者,第二导风部的截面为多变形结构。
10.其中,较佳方案是:第一导风部的边角为弧形结构,第二导风部包括相互连接的前阻风块和上引风块。
11.其中,较佳方案是:第一导风部的边角为直角结构,第二导风部包括相互连接的前阻风块和下引风块。
12.其中,较佳方案是:前面板包括外壳和与外壳固定连接的隔热板,第一导风部设置在隔热板上,或者,第一导风部与外壳连接。
13.其中,较佳方案是:第一导风部一体式设置在隔热板上,或者,第一导风部可拆装设置在隔热板上。
14.其中,较佳方案是:安装装置包括与升降机构连接的支撑架,前面板可拆装设置在支撑架上,升降机构通过支撑架带动前面板在中框上运动。
15.其中,较佳方案是:第二导风部与升降机构之间设置有风口。
16.其中,较佳方案是:导风结构包括固定部和横杆,第二导风部设置在横杆上,固定部设置在升降机构上,且横杆与升降机构之间设有高度方向的间距。
17.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空调,空调包括设有出风口的中框、安装装置和前面板,以及导风结构。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从出风口吹出的风先经过第二导风部进行引导后,以水平或较低倾斜角度吹向第一导风部,进一步降低向外吹出风的倾斜角度使风不直吹到人;再经过出风通道的风从前面板的四周吹出进行风引流,形成柔风,进一步降低直吹的风量。
附图说明
19.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20.图1是现有技术空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空调的前面板打开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空调的关闭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空调的立体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导风部和第二导风部配合方案一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导风部和第二导风部配合方案一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导风部240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28.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导风结构的优选实施例。
29.一种空调的导风结构,空调包括设有出风口202的中框210、安装装置230和前面板220,安装装置230分别与前面板220和中框210连接,前面板220与中框210之间形成出风通道201,导风结构包括设置在前面板220下方的第一导风部221,以及设置在安装装置230运动端的第二导风部240。
30.优选地,安装装置230包括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应包括固定端和运动端,安装装置230通过固定端安装固定在中框210上,且通过运动端与前面板220连接,前面板220在安装装置230的带动下在中框210上运动,并在前面板220远离中框210时形成出风通道201。优选地,安装装置230还包括包括与升降机构的运动端连接的支撑架,前面板220可拆装设置在支撑架上,即支撑架使设置在运动端上,可随着运动端进行对应的移动,当然运动端与支撑架之间在支撑架运动过程中设置有作为出风通道201的间隙空间,或者,支撑架构所在空间形成出风通道201。而第二导风部240固定在安装装置230的运动端上,从而与第一导风部221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间距,从出风口202吹出的风先经过第二导风部240进行引导后,以水平或较低倾斜角度吹向第一导风部221,进一步降低向外吹出风的倾斜角度。
31.其中,在第一导风部221处,经过第二导风部240吹出的风,一部分风向外直吹,一
部分风吹向出风通道201,一部分风经过第一导风部221的引导,改变风的方向,分别以特定角度朝向外和出风通道201吹去,从而改变向外直吹风的角度,配合导风板230,实现风的水平或较低倾斜角度吹出,使风不直吹到人。经过出风通道201的风从前面板220的四周吹出,形成柔风,进一步降低直吹的风量。
3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部221向内凸起设置,第二导风部240向内凸起设置。第一导风部221的截面轮廓为圆弧形结构,或者,第一导风部221的截面轮廓为多变形结构,以及,第二导风部240的截面为圆弧形结构,或者,第二导风部240的截面为多变形结构。
33.第一导风部221为设置在前面板220底部或靠近底部的横条结构,使向外吹出的风在第一导风部221处产生贴壁效应,使风可以朝向水平方向吹出,或者以较小倾斜角度吹出,避免过度倾斜直吹到人。进一步地,第二导风部240还可以先对风进行分流,使更少风直吹到前面板220的底部,配合导风板230,可实现风的水平方向或接近水平方向吹出。即第二导风部240与升降机构之间设置有风口,从出风口202吹出先进过第二导风部240,在第二导风部240的引导下,从第二导风部240的下方产生贴壁效应并吹出,以及从风口位置吹出。
34.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两套第一导风部221和第二导风部240的优选方案。方案一,参考图5:第一导风部221的边角为弧形结构,第二导风部240包括相互连接的前阻风块和上引风块。方案二,参考图6:第一导风部221的边角为直角结构,第二导风部240包括相互连接的前阻风块和下引风块。
35.关于方案一,从出风口202吹出的风由于前阻风块的作用,使风分流,分流向上的风在上引风块的作用下向前吹去并直吹至前面板220,而分流向下的风会在前阻风块的下方形成贴壁效应,使风的方向更倾向水平,集中吹向第一导风部221的弧形结构,再产生贴壁效应,导致向外吹出的风均趋于水平方向。
36.关于方案二,从出风口202吹出的风由于前阻风块的作用,使风分流分流向上的风会在前阻风块的上方形成贴壁效应使风的方向更倾向水平,配合第一导风部221的直角结构,使风集中并不会以过于倾斜的角度加速吹出,而分流向下的风在下引风块的作用下,配合导风板230,形成一个小型出风口,从而使风更倾向水平吹出,并将在第一导风部221处聚集的风一同以趋于水平方向带出。
37.在本实施例中,前面板220包括外壳223和与外壳223固定连接的隔热板222,第一导风部221设置在隔热板222上,或者,第一导风部221与外壳223连接。通过隔热板222使外壳223不受内部温度影响,避免凝露现象,隔热板222可为具有隔热材料层的支架结构,也可为具有中空结构的支架结构,而第一导风部221一体式设置在隔热板222上,便于两者的安装,且使第一导风部221的温度不会影响到外壳223,当然,第一导风部221可拆装设置在隔热板222上,可便于后期拆装维护,同时实现装配零件化,更好生产对应的部件结构;以及,第一导风部221与外壳223连接,使第一导风部221稳定性更强,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不会掉落。
38.如图3、4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第二导风部的较佳实施例。
39.导风结构包括固定部242和横杆241,第二导风部240设置在横杆241上,固定部242设置在升降机构上,且横杆241与升降机构之间设有高度方向的间距。一方面,在升降机构的运动端下降到最底部时候,横杆241作为封闭出风口202的封闭结构,封闭状态参考图3,同时在运动端上升过程中,与第一导风部221呈水平或接近水平的高度进行运动。
40.当然,也可以认为第二导风部240为横杆241表面的导风表面,即横杆241与第二导风部240构成一个部件。
41.以上者,仅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