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塔进风导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52133发布日期:2021-05-07 19:48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却塔进风导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进风导流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却塔进风导流装置。



背景技术:

冷却塔一般由填料层、集水池、排气设施和进风导流装置等组成,冷却塔广泛应用于空调、石化、冶金及电力行业,其作用是将带有废热的介质在塔内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将废热的空气散发到大气中,从而降低介质本身的温度,常见的冷却塔进风导流装置内部导流板之间的角度固定,不能根据风的流动性对其进行改变,导致其进风冷却效率降低,同时冷却塔进风导流装置不能对进入的空气进行处理,容易造成空气中携带的杂质灰尘等进入到冷却塔内。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个cn210952492u的专利,该方案包括冷却塔本体和出水管,冷却塔本体的上端面设置有排气管,且排气管内部设置有排风机,冷却塔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填料层,且冷却塔本体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进风导流装置,集水池内左右两侧壁上均设置有导热块,出水管设置在集水池的后侧,且出水管远离集水池的一端贯穿冷却塔本体的后侧壁与过滤箱相连接,输水管远离过滤箱的一端贯穿冷却塔本体的后侧壁与环形喷水管相连接。该冷却塔进风导流装置,滤网可以对进入冷却塔本体内的空气进行过滤,减少其灰尘杂质进入到冷却塔本体内,同时设置的摆球在风力的作用下对滤网进行击打,使得滤网上粘连的杂质掉落,避免其影响进风量。

该装置在随着使用过程中也逐渐的暴露出了该技术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现有的冷却塔受塔体结构影响,由于进风不均匀,进风口处容易形成死风区,极易形成涡流,降低了冷却塔的换热性能。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塔进风导流装置,用以解决传统技术中的冷却塔受塔体结构影响,由于进风不均匀,进风口处容易形成死风区,极易形成涡流,降低了冷却塔的换热性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冷却塔进风导流装置,包括塔体,所述塔体内部水平固接有填料梁,所述塔体内处于所述填料梁的下方的区域对称固接有两组导流板组,所述导流板组包括沿水平方向并列竖向设置的两个侧挡板,两个所述侧挡板之间还固接有竖向设置的中挡板,所述中挡板的高度低于两侧的所述侧挡板,所述侧挡板与塔体内壁以及所述侧挡板与所述中挡板之间等距设置。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侧挡板包括两个并列固接于所述填料梁底部两端的第一框架,两个所述第一框架之间固接有第一导流板。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两个所述第一框架的上端部之间还固接有与所述第一导流板顶面相连接的第一上框架。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中挡板包括两个并列固接于所述塔体相对塔壁上的第二框架,两个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固接有第二导流板。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两个所述第二框架的上端部之间还固接有与所述第二导流板顶面相连接的第二上框架。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侧挡板与塔体内壁以及所述侧挡板与所述中挡板之间的间距为2m。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所述第二导流板沿竖向方向的宽度为0.8m。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第二导流板的顶面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顶面的高度差为0.2-0.3m。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所述第二导流板均为frp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改善进风口配风,减少涡流,确保进风均匀,从而保证填料换热效率更高,提高冷却塔的性能;

在进风口增加导流板,使气流更早转向,避免进风口上部靠外侧形成死风区,避免形成涡流;

三块导流板相对错位放置,中间高两侧低,气液进入填料后分布得更均匀,从而保证填料换热效率更高,提高冷却塔的性能;

为了验证证实导流装置的有效性,我们采用cfd对塔体内外的空气流场进行了大量的仿真模拟;仿真结果有利的证实了导流装置对塔内流场的有益性,大大降低了死风区的形成;

降低了劳动力,且操作便捷;提高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部件少,工序简便,且故障率低;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操作控制简便,易于大规模制造与安装,应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塔体;2-填料梁;3-侧挡板;4-中挡板;5-第一框架;6-第一上框架;7-第一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冷却塔进风导流装置,包括塔体1,塔体1内部水平固接有填料梁2,塔体1内处于填料梁2的下方的区域对称固接有两组导流板组,导流板组包括沿水平方向并列竖向设置的两个侧挡板3,两个侧挡板3之间还固接有竖向设置的中挡板4,中挡板4的高度低于两侧的侧挡板3,侧挡板3与塔体1内壁以及侧挡板3与中挡板4之间等距设置。

侧挡板3包括两个并列固接于填料梁2底部两端的第一框架5,两个第一框架5之间固接有第一导流板7。

两个第一框架5的上端部之间还固接有与第一导流板7顶面相连接的第一上框架6。

中挡板4包括两个并列固接于塔体1相对塔壁上的第二框架,两个第二框架之间固接有第二导流板。

两个第二框架的上端部之间还固接有与第二导流板顶面相连接的第二上框架。

侧挡板3与塔体1内壁以及侧挡板3与中挡板4之间的间距为2m。

第一导流板7与第二导流板沿竖向方向的宽度为0.8m。

第二导流板的顶面与第一导流板7的顶面的高度差为0.2-0.3m。

第一导流板7与第二导流板均为frp板,耐腐蚀,使用寿命长。

cfd计算方式:采用cfd计算流体力学的方式计算塔体1周围环境以及相邻塔体的干扰流场,在未受干扰的区域选取气体密度等值,将密度等值面上的流场参数,作为三维cfd计算的初始边界,参数包括密度,进风速度和温度。进行流场的三维仿真cfd计算,先划分好cfd计算区域,确定流场区域边界,对区域边界进行划分,所述流场分为出口边界、入口边界、均匀边界。分析各个流场中风速的相关性,生成风速在区域各点上的随机风速相关矩阵,形成流场各个区域的数值模拟。通过对加装导风装置前后冷却塔内流场的仿真模拟对比可以发现,加装导风装置后塔内死风区域大大减少,流场更加均匀,加装导风装置后气流在更早期阶段就已经转向,导风装置的有效性得以证实。

通过大量仿真与实验我们总结出:导风装置导流板放置三块时导风效果最好,三块导流板间的间距、导流板与冷却塔墙体的间距均为2m左右,当冷却塔处理水量超过4000立方米时,可适当增加中间导流板与左右两侧导流板的间距,增大范围在0.15m-0.25m之间,水量越大可增加的间距越大,当间距增加超过0.25m反而会影响导风效果。导流板的宽度可选用0.8m,通过实验与仿真导流板宽度0.8m可适应于不同高度的进风口,导风板长度要求与塔体1保持一致。中间导流板顶部与两侧导流板顶部的高度差在0.2m-0.3m范围内最为合适,在此范围内导风效果最佳,具体高度可以根据现场安装方便来选择。两侧导流板安装于填料梁2底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