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02790发布日期:2022-01-22 11:37阅读:69来源:国知局
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空调器是必备的家用电器之一,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是一种常见的室内机形式,因其占用空间小,价格低等特点,应用非常广泛。
3.为适应用户对送风舒适性和健康性的要求,现有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增加了很多附加功能,可将附加空气与室内的换热风混合吹送至室内环境,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例如,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可将室外新风和室内的换热风吹送至室内环境,在调节室内环境温度的同时,为室内环境引入新鲜空气,保证室内环境的含氧量。
4.本专利申请的申请人同日提交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附加空气由横向一侧进入附加风道,由附加风道前侧的出风口吹向室内,存在横向上送风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送风均匀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
6.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出风量较大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
7.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其包括:
8.机壳,其上开设有换热气流出口,且其内部设有换热器和换热风机,以通过所述换热风机促使所述机壳内的换热气流经所述换热气流出口送出;和
9.附加风道,具有沿横向延伸的风道主体件和位于所述风道主体件的横向两侧纵向延伸的两个侧端风道件,两个所述侧端风道件分别开设有进风口,所述风道主体件开设有出风口;
10.附加空气引入装置,配置成从所述机壳外部引入附加空气,并具有与两个所述侧端风道件的两个所述进风口一一对应并连通的两个出口,以使所述室内机外部的附加空气经两个所述进风口流入所述附加风道,由所述出风口送出,从而使所述室内机的出风气流包括经所述出风口流出的附加空气和经所述换热气流出口送出的换热气流。
11.可选地,所述风道主体件包括两个第一风道,两个所述第一风道的前侧均形成有沿横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所述出风口;
12.两个所述进风口中的一个所述进风口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风道连通,另一所述进风口与另一所述第一风道连通。
13.可选地,两个所述第一风道沿横向分布,位于横向左侧的所述第一风道与位于横向左侧的所述进风口连通,位于横向右侧的所述第一风道与位于横向右侧的所述进风口连通;
14.两个所述第一风道沿纵向分布。
15.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的内部限定有将所述出风口与对应的所述进风口连通的第
一气流腔,所述第一气流腔在横向上由临近与其连通的所述进风口向远离该进风口的方向上渐缩。
16.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的内部设有多个沿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一导流筋,以将流入所述第一气流腔的附加空气导流至所述出风口。
17.可选地,所述风道主体件包括呈纵向分布的两个第二风道和位于两个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并与两个所述第二风道均连通的汇合风道,所述汇合风道的前侧形成有沿横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所述出风口;
18.两个所述进风口中的一个所述进风口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风道连通,另一所述进风口与另一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19.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道的内部限定有将所述出风口与对应的所述进风口连通的第二气流腔,所述第二气流腔在横向上由临近与其连通的所述进风口向远离该进风口的方向上渐缩。
20.可选地,所述汇合风道由后至前渐缩。
21.可选地,所述风道主体件与所述机壳间隔设置以在所述换热气流出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引流风道,从而使所述室内机的出风气流还包括经所述引流风道流出的室内空气。
22.可选地,所述附加空气引入装置包括:
23.两个风管,进口均位于所述机壳外部,以分别从所述机壳外部引入附加空气,或者,其中一个所述风管的进口位于所述机壳外部以引入附加空气,另一所述风管与所述其中一个所述风管连通,以使其中一个所述风管引入的附加空气流入所述另一所述风管;两个所述风管的两个出口分别限定出所述附加空气引入装置的两个出口;
24.两个附加风机,与两个所述风管、两个所述进风口一一对应,所述附加风机设置于对应的所述进风口的内部,以受控地驱动附加空气进入对应所述风管,由对应所述风管流向所述附加风道,并经所述出风口送出,从而使得经所述出风口流出的附加空气与经所述引流风道流出的室内空气和经所述换热气流出口送出的换热气流相混合。
25.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通过在附加风道的两个侧端风道件上分别开设进风口,从附加风道的横向两侧分别向附加风道的内部输送附加空气,增加附加空气的输入量,并提高附加风道在横向上出风的均匀性,为用户带来更优的送风体验。
26.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中,风道主体件的多种风道排布形式和特别结构设计,从出风温度和出风量两方面提高了送风均匀性,扩大了送风范围和出风的顺畅性。
27.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28.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2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
纵截面截取的剖视示意图;
3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前视示意图;
31.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的附加风道和附加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部分部件的前视示意图;
33.图5是图4中的附加风道沿水平截面截取的剖视示意图;
34.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的附加风道的局部前视结构示意图;
35.图7是图6中附加风道的位于上方的第一风道沿水平截面截取的剖视示意图;
36.图8是图6中附加风道的位于下方的第一风道沿水平截面截取的剖视示意图;
37.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的附加风道的局部前视结构示意图;以及
38.图10图7中附加风道的局部结构沿前后延伸的纵截面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100,为了便于描述,说明书中提及的“上”、“下”、“前”、“后”、“顶”、“底”、“横向”、“左”、“右”等方位均按照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100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限定。
40.以下参照图1至图10对本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100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4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一般可包括:机壳10、附加风道40和附加空气引入装置。机壳10上开设有换热气流出口11,且其内部设有换热器20和换热风机30,以通过换热风机30促使机壳10内的换热气流经换热气流出口11送出。附加风道40具有沿横向延伸的风道主体件401和位于风道主体件401的横向两侧纵向延伸的两个侧端风道件402,两个侧端风道件402分别开设有进风口42,风道主体件开设有出风口41。
42.附加空气引入装置配置成从机壳10外部引入附加空气,并具有与两个侧端风道件402的两个进风口42一一对应并连通的两个出口,以使室内机100外部的附加空气经两个进风口42流入附加风道40,由出风口41送出,从而使室内机100的出风气流包括经出风口41流出的附加空气和经换热气流出口11送出的换热气流。
43.本实施例的室内机100通过在附加风道40的两个侧端风道件402上分别开设进风口42,从附加风道40的横向两侧分别向附加风道40的内部输送附加空气,增加附加空气的输入量,提高附加风道40在横向上出风的均匀性,为用户带来更优的送风体验。
44.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主体件401与机壳10间隔设置以在换热气流出口11和出风口41之间形成引流风道80,从而使室内机100的出风气流还包括经引流风道80流出的室内空气。
4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附加风道40与机壳的设置位置使得换热气流出口11与出风口41之间不具有引流风道,例如,附加风道40设置于机壳的内部,室内机100的出风气流仅包括经出风口41流出的附加空气和经换热气流出口11送出的换热气流。
46.在风道主体件401与机壳10间隔设置以在换热气流出口11和出风口41之间形成引流风道80的实施例中,随着换热气流出口11和出风口41的送风,引流风道80的两侧都可产生负压,在两侧负压的作用下引入引流风道80内的气流量也会比较大,经引流风道80引入的室内空气与经出风口41送出的附加空气和经换热气流出口11送出的换热气流相混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室内机100的整体引风量和整体送风量,而且使得室内机100的出风气流不会过冷或过热。
47.本实用新型所说的附加空气、室内空气是与换热气流相对的未经过换热风机30换热的空气。附加空气可以是室内机100所处的环境中的室内空气、隔离在室内机100所处的环境外的室外新风或者其他功能性气体,例如香薰气、除菌气、加湿气、暖气等。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机100的换热气流出口11沿横向延伸开设于机壳10的前侧底部,出风口41可形成于风道主体件401的前侧,可使处于机壳10前侧底部的换热气流出口11与处于附加风道40的风道主体件401的前侧的出风口41邻近设置,便于从换热气流出口11送出的换热气流与从出风口41送出的附加空气更好地混合,从而确保室内机100的出风更加柔和。
49.如图1和图2所示,机壳10上开设有沿机壳10的横向延伸的换热气流出口11,且其内部设有换热器20和换热风机30,换热器20可以与流经其的气流进行热交换,从而产生换热气流。换热风机30可促使机壳10内的换热气流经换热气流出口11送出。机壳10可包括罩壳13、骨架14、处于横向两侧的侧端盖(图中未示出)。罩壳13的前侧设置有前面板。罩壳13的顶部开设有主进风口12。经主进风口12进入机壳10内的气流与换热器20热交换后到达换热气流出口11。骨架14用于支撑换热器20和换热风机30。机壳10还可包括蜗舌条,蜗壳集成在骨架上,两者之间限定出气流通道。换热器20可以为三折式换热器,换热风机30可以为贯流风机。
50.本实用新型同日申请的其他方案中,附加风道40仅在横向一侧具有进风口42和一个横向延伸的风道,风道在横向上靠近进风口42的区域出风量大,在远离进风口42的区域出风量小,导致风道横向上出风不均匀,会出现室内不同区域的温度出现差异,影响用户的送风体验。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多种解决方案,以提升用户送风体验。
5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风道主体件401包括两个第一风道403,两个第一风道403的前侧均形成有沿横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出风口41,两个进风口42中的一个进风口42与其中一个第一风道403连通,另一进风口42与另一第一风道403连通。本实施例的附加风道40通过设置与两个进风口42一一对应并分别连通的两个第一风道403,增大送风量的同时,有利于提升送风均匀性和扩大送风范围,从而可为用户提供更舒适的送风体验。
52.如图4所示,两个第一风道403可沿横向分布,位于横向左侧的进风口42与位于横向左侧的第一风道403连通,位于横向右侧的进风口42与位于横向右侧的第一风道403连通,如此使得横向左侧的第一风道403的出风与横向右侧的第一风道403的出风量能够尽可能地保持一致,在增加出风量的同时,保证了两个第一风道403在横向上的出风均匀性,使得室内不同区域的温度趋于接近,送风体验更好。
53.如图6所示,两个第一风道403沿纵向分布,引流风道80的下侧在纵向上具有两个第一风道403出风,相比于一个第一风道403的出风,产生的负压更大,使引入引流风道80内的气流量更大,从而增加整体的引风量和整体的送风量。并且纵向两个第一风道403同时出
风,扩大了纵向上的送风范围,进一步提高室内环境各区域的温度均匀性。
54.如图6所示的附加空气在附加风道40的气流路径,上方的第一风道403与位于横向左侧的进风口42连通,下方的第一风道403与位于横向右侧的进风口42连通。在可替换实施例中,上方的第一风道403可与位于横向右侧的进风口42连通,下方的第一风道403可与位于横向左侧的进风口42连通。
5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403的内部限定有将出风口41与对应的进风口42连通的第一气流腔404,第一气流腔404在横向上由临近与其连通的进风口42向远离该进风口42的方向上渐缩。也即是说,沿附加空气在第一气流腔404的流动方向,第一气流腔404的空间逐渐减小,换句话说,第一气流腔404在横向上越远离进风口42的空间越小,增加由进风口42进入第一气流腔404内的附加空气在横向上的流动速度,避免更多地附加空气由第一风道403靠近进风口42的出风口41吹出,更少地附加空气由第一风道403远离进风口42的出风口41吹出,从而保证第一风道403在横向上的出风均匀。
5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403的内部设有多个沿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一导流筋405,以将流入第一气流腔404的附加空气导流至出风口41。
57.由于出风口41位于第一风道的前侧并沿横向延伸,因此,自进风口42流入第一气流腔404的气流流向与流出第一气流腔404的气流流向相互垂直。也就是说,气流在第一气流腔404内需要换向大致90度。为了确保出风口41在横向上的均匀出风,第一气流腔404的内部可以设有多个沿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一导流筋405,以将沿横向流入第一气流腔404内的附加空气导流至出风口41。换句话说,可通过第一导流筋405将第一气流腔404内横向流动的附加空气比较均匀地导流至出风口41,使得从换热气流出口11任一处流出的换热气流均能够与从出风口41流出的附加空气相混合,从而在出风温度和出风量两方面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在横向上的出风均匀性。
58.如图5所示,第一导流筋405可以具有朝背离其迎风面的一侧凸出弯曲的形状,由此,可使得第一导流筋405具有在其迎风侧(迎风面所在的一侧)保留预设量的气流的能力,该预设量的气流在第一导流筋的引导作用下向前流向出风口41,从而在多个第一导流筋405的配合下实现出风口41在横向上的均匀出风。
59.如图5所示,位于左侧的第一风道403的第一气流腔404的前壁由横向左侧向右侧倾斜向后延伸,后壁横向延伸,位于右侧的第一风道403的第一气流腔404的前壁由横向右侧向左侧倾斜向后延伸,后壁横向延伸,以使得横向分布的两个第一风道403的两个第一气流腔404均在横向上由临近与其连通的进风口42向远离该进风口42的方向上渐缩。
60.第一风道403的前壁形成有出风口41,第一导流筋405由第一气流腔404的内部延伸至第一风道403的前壁,相邻两个第一导流筋405之间为将第一气流腔404与对应的出风口41贯通的气流通道43,以在第一导流筋405的导流作用下,进入第一气流腔404的附加空气由气流通道43向出风口41流动。
61.如6至图8所示,上方的第一风道403与横向左侧的进风口42连通,下方的第一风道403与横向右侧的进风口42连通,上方的第一风道403的第一气流腔404的前壁由横向左侧向右侧倾斜向后延伸,后壁横向延伸,下方的第一风道403的第一气流腔404的前壁由横向右侧向左侧倾斜向后延伸,后壁横向延伸,以使得纵向分布的两个第一风道403的两个第一气流腔404均在横向上由临近与其连通的进风口42向远离该进风口42的方向上渐缩。
62.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主体件401可包括呈纵向分布的两个第二风道406和位于两个第二风道406前侧并与两个第二风道406均连通的汇合风道407,汇合风道407形成有沿横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出风口41,两个进风口42中的一个进风口42与其中一个第二风道406连通,另一进风口42与另一第二风道406连通。
63.在前述两个第一风道403沿纵向分布的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一风道403由左侧的进风口42引入附加空气,另一第一风道403由右侧的进风口42引入附加空气,使得两个第一风道403在横向同一侧的送风量、送风速度有区别,可能对低速区的出风产生影响。而本实施例的附加风道40,风道主体件401具有纵向分布的两个第二风道406和位于两个第二风道406前侧的汇合风道407,由两个进风口42分别进入两个第二风道406的附加空气流经第二风道406后进入汇合风道407中进行整流,保证出风的顺畅和出风速度。
6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道406的内部限定有将出风口41与对应的进风口42连通的第二气流腔,第二气流腔在横向上由临近与其连通的进风口42向远离该进风口42的方向上渐缩。第二风道406的结构与前述第一风道403所述的结构大致相同,与图7、图8所示的结构类似,可保证第二风道406在横向上的出风均匀。
65.在一些实施例中,汇合风道407由后至前渐缩,使得汇合风道407的前端的过流面积相对较小,可以使得从汇合风道407流出的附加空气具有相对较高的流速,增加送风距离。
66.在一些实施例中,附加空气引入装置包括两个风管70和两个附加风机51,两个风管70的进口均位于机壳10外部,以分别从机壳10外部引入附加空气,或者,其中一个风管70的进口位于机壳10外部以引入附加空气,另一风管70与其中一个风管70连通,以使其中一个风管70引入的附加空气流入另一风管70,该两个风管可一体设计或分体设计,两个风管70的两个出口分别限定出附加空气引入装置的两个出口。
67.两个附加风机51与两个风管70、两个进风口42一一对应,附加风机51设置于对应的进风口42的内部,以受控地驱动附加空气进入对应风管70,由对应风管70流向附加风道40、并经出风口41送出,从而使得经出风口41流出的附加空气与经引流风道80流出的室内空气和经换热气流出口11送出的换热气流相混合。
68.附加风机51可以是离心风机,图4中用箭头示出了附加空气在风管70、附加风机51、附加风道40中的流动路径。
69.风管70和对应的附加风机51之间还可设置有净化模块、加湿模块等附属部件52,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类型的附加空气,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
70.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