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能盘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17422发布日期:2021-12-01 10:35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聚能盘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聚能盘组件。


背景技术:

2.为了提高热效率,很多燃气灶会应用聚能盘来提高燃气灶的燃烧热效率,聚能盘的结构及材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能效提升的程度。现有技术的部分燃气灶会配备锅支架聚能盘来提高效能,但是这种锅支架聚能盘通常为开放式结构,聚能效果差强人意,同时聚能盘的表面积过大导致高温反应区域的热量向周边辐射,产生大量的热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提高聚能效果、增加热阻、减少热量损失和提高热效率的聚能盘组件。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聚能盘组件,包括上层盘、下底座、隔热罩和至少三个炉耳;所述上层盘的中央设置有供燃烧器穿出的第一通孔;所述下底座的中央设置有供所述燃烧器穿出的第二通孔,所述下底座与所述上层盘间隙配合式抵接,所述下底座与盛液盘或面板可解除式相抵,所述下底座与所述燃烧器在所述第二通孔对应位置处间隙配合式抵接;所述隔热罩的中央设置有供所述燃烧器穿出的第三通孔,所述隔热罩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下底座上且与所述上层盘围设形成容纳所述下底座的腔体结构;至少三个炉耳等间隔环设于所述上层盘上,所述炉耳穿设于所述上层盘且与所述上层盘固定,所述炉耳与所述下底座可拆卸式固定,锅具与所述炉耳可解除式相抵。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聚能盘组件还可以是:
6.所述下底座远离所述燃烧器一侧的周向上间隔环设有至少一个缺口,所述隔热罩远离所述燃烧器一侧间隔环设有至少一个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缺口错位设置,所述翻边与所述下底座可拆卸式固定。
7.所述翻边上设置有第一螺孔,所述下底座在所述第一螺孔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第二螺孔,所述翻边与所述下底座通过第一螺钉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螺孔和所述第二螺孔可拆卸式固定。
8.所述下底座靠近所述上层盘的一侧间隔环设有至少两个凸起,所述凸起一体成型或固定于所述下底座上,所述凸起与所述上层盘可解除式相抵。
9.所述凸起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凸起等间隔环设于所述下底座上。
10.所述下底座在所述炉耳对应位置处一体成型或固定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炉耳可解除式相抵,所述炉耳与所述第一凸台可拆卸式固定。
11.所述第一凸台上设置有第三螺孔,所述第一凸台通过第二螺钉穿过所述第三螺孔与所述炉耳可拆卸式固定。
12.所述炉耳在所述第三螺孔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第四螺孔,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炉耳通过所述第二螺钉依次穿过所述第三螺孔和所述第四螺孔可拆卸式固定。
13.所述下底座在所述第一凸台对应位置处一体成型或固定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由所述下底座延伸至所述盛液盘或面板对应位置处。
14.所述隔热罩在所述定位柱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定位柱穿设于所述第四通孔且与所述盛液盘或面板可解除式相抵。
15.所述上层盘等间隔环设有至少三个第五通孔,所述上层盘与所述炉耳在所述第五通孔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炉耳穿过所述第五通孔与所述下底座可拆卸式固定。
1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聚能盘组件,包括上层盘、下底座、隔热罩和至少三个炉耳;所述上层盘的中央设置有供燃烧器穿出的第一通孔;所述下底座的中央设置有供所述燃烧器穿出的第二通孔,所述下底座与所述上层盘间隙配合式抵接,所述下底座与盛液盘或面板可解除式相抵,所述下底座与所述燃烧器在所述第二通孔对应位置处间隙配合式抵接;所述隔热罩的中央设置有供所述燃烧器穿出的第三通孔,所述隔热罩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下底座上且与所述上层盘围设形成容纳所述下底座的腔体结构;至少三个炉耳等间隔环设于所述上层盘上,所述炉耳穿设于所述上层盘且与所述上层盘固定,所述炉耳与所述下底座可拆卸式固定,锅具与所述炉耳可解除式相抵。这样,所述炉耳等间隔环设于所述上层盘上,所述炉耳从所述上层盘的上方向下穿过所述上层盘后先与所述上层盘固定,再与所述下底座可拆卸式固定,进而通过所述炉耳与所述下底座可拆卸式固定的同时将所述上层盘与所述下底座可拆卸式固定,所述上层盘的外周和所述下底座的外周部分区域抵接以及其他部分有间隙,所述下底座的顶部外周将所述上层盘支撑且形成间隙,使得所述上层盘的内周与所述下底座的内周在所述第一通孔或所述第二通孔对应位置处存在间隙,所述上层盘的外周与所述隔热罩的外周之间也存在间隙,通过所述炉耳将所述上层盘与所述下底座可拆卸式固定,使得所述上层盘与所述下底座围设形成一个腔体,使其聚能功效大大提高。所述隔热罩与所述盛液盘或面板间隙配合式抵接,所述燃烧器在所述第二通孔对应位置处与所述下底座的内周间隙配合式抵接,所述燃烧器在所述第三通孔对应位置处与所述隔热罩的内周间隙配合式抵接,使得所述隔热罩与所述盛液盘或面板之间形成一级二次空气进口,所述下底座与所述燃烧器之间形成二级二次空气进口,通过一级二次空气进口和二级二次空气进口两级控制向燃烧器补充的二次空气量,在满足燃气燃烧所需空气量的条件下,可减少多余二次空气的补充,降低了过剩空气系数,减少了过剩空气带走的热量,从而大大提升了燃气燃烧的热效率。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聚能盘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提高聚能效果、增加热阻、减少热量损失和提高热效率。
附图说明
17.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聚能盘组件搭接示意图。
18.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聚能盘组件剖面图。
19.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聚能盘组件图2中a处放大图。
20.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聚能盘组件下底座结构示意图。
21.图5本实用新型一种聚能盘组件隔热罩结构示意图。
22.图6本实用新型一种聚能盘组件下底座与隔热罩搭接示意图。
23.图号说明
[0024]1…
上层盘
ꢀꢀꢀꢀꢀꢀꢀꢀꢀ2…
下底座
ꢀꢀꢀꢀꢀꢀꢀꢀꢀ3…
隔热罩
[0025]4…
炉耳
ꢀꢀꢀꢀꢀꢀꢀꢀꢀꢀꢀ5…
燃烧器
ꢀꢀꢀꢀꢀꢀꢀꢀꢀ6…
第一通孔
[0026]7…
第二通孔
ꢀꢀꢀꢀꢀꢀꢀ8…
第三通孔
ꢀꢀꢀꢀꢀꢀꢀ9…
缺口
[0027]
10

翻边
ꢀꢀꢀꢀꢀꢀꢀꢀꢀꢀ
11

第一螺孔
ꢀꢀꢀꢀꢀꢀ
12

第二螺孔
[0028]
14

凸起
ꢀꢀꢀꢀꢀꢀꢀꢀꢀꢀ
15

第一凸台
ꢀꢀꢀꢀꢀꢀ
16

第三螺孔
[0029]
17

第四螺孔
ꢀꢀꢀꢀꢀꢀ
18

定位柱
ꢀꢀꢀꢀꢀꢀꢀꢀ
19

第四通孔
[0030]
20

第五通孔
ꢀꢀꢀꢀꢀꢀ
21

锅具
ꢀꢀꢀꢀꢀꢀꢀꢀꢀꢀ
22

盛液盘
[0031]
23

面板
ꢀꢀꢀꢀꢀꢀꢀꢀꢀꢀ
24

第二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垂直”、“水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3]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聚能盘组件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4]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聚能盘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6中相关各图,包括上层盘1、下底座2、隔热罩3和至少三个炉耳4;所述上层盘1的中央设置有供燃烧器5穿出的第一通孔6;所述下底座2的中央设置有供所述燃烧器5穿出的第二通孔7,所述下底座2与所述上层盘1间隙配合式抵接,所述下底座2与盛液盘22或面板23可解除式相抵,所述下底座2与所述燃烧器5在所述第二通孔7对应位置处间隙配合式抵接;所述隔热罩3的中央设置有供所述燃烧器5穿出的第三通孔8,所述隔热罩3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下底座2上且与所述上层盘1围设形成容纳所述下底座2的腔体结构;至少三个炉耳4等间隔环设于所述上层盘1上,所述炉耳4穿设于所述上层盘1且与所述上层盘1固定,所述炉耳4与所述下底座2可拆卸式固定,锅具21与所述炉耳4可解除式相抵。这样,所述炉耳4等间隔环设于所述上层盘1上,所述炉耳4从所述上层盘1的上方向下穿过所述上层盘1后先与所述上层盘1固定,再与所述下底座2可拆卸式固定,进而通过所述炉耳4与所述下底座2可拆卸式固定的同时将所述上层盘1与所述下底座2可拆卸式固定,所述上层盘1的外周和所述下底座2的外周部分区域抵接以及其他部分有间隙,所述下底座2的顶部外周将所述上层盘1支撑且形成间隙,使得所述上层盘1的内周与所述下底座2的内周在所述第一通孔6或所述第二通孔7对应位置处存在间隙,所述上层盘1的外周与所述隔热罩3的外周之间也存在间隙,通过所述炉耳4将所述上层盘1与所述下底座2可拆卸式固定,使得所述上层盘1与所述下底座2围设形成一个腔体,使其聚能功效大大提高。所述隔热罩3与所述盛液盘22或面板23间隙配合式抵接,所述燃烧器5在所述第二通孔7对应位置处与所述下底座2的内周间隙配合式抵接,所述燃烧器5在所述第三通孔8对应位置处与所述隔热罩3的内周间隙配合式抵接,使得所述隔热罩3与所述盛液盘22或面板23之间形成一级二次空气进口,所述下底座2与所述燃烧器5之间形成二级二次空气进口,通过一级二次空气进口和二级二次空气进口两级控制向燃烧器5补充的二次空气量,在满足燃气燃烧所需空气量的条件下,可减少多余二次空气的补充,降低了过剩空气系数,减少了过剩空气带走的热量,从而大大提升了燃气燃烧的热效率。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聚能盘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提高聚能效果、增加热阻、减少热量损失和提
高热效率。
[0035]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聚能盘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6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下底座2远离所述燃烧器5一侧的周向上间隔环设有至少一个缺口9,所述隔热罩3远离所述燃烧器5一侧间隔环设有至少一个翻边10,所述翻边10与所述缺口9错位设置,所述翻边10与所述下底座2可拆卸式固定。这样,在装配所述隔热罩3时,将所述翻边10对准所述缺口9,使得所述翻边10可以在所述缺口9内由下至上纵向滑动,所述翻边10滑出所述缺口9后在所述缺口9的正上方位置处,旋转所述隔热罩3使其与所述下底座2相对旋转,进而所述翻边10与所述缺口9错开,所述翻边10卡接于所述下底座2的外周上边缘,然后将所述翻边10与所述下底座2可拆卸式固定,进一步保证所述隔热罩3与所述下底座2连接稳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翻边10上设置有第一螺孔11,所述下底座2在所述第一螺孔11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第二螺孔12,所述翻边10与所述下底座2通过第一螺钉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螺孔11和所述第二螺孔12可拆卸式固定。这样,当所述翻边10穿过所述缺口9后位于所述下底座2的外周上方时,所述隔热罩3与所述下底座2发生相对旋转,使得所述第一螺孔11与所述第二螺孔12对准,将所述第一螺钉放置于所述翻边10的上方,由上至下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螺孔11和所述第二螺孔12,所述第一螺钉分别与所述第一螺孔11和所述第二螺孔12螺接固定,进一步保证所述隔热罩3与所述下底座2的相对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0036]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聚能盘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6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下底座2靠近所述上层盘1的一侧间隔环设有至少两个凸起14,所述凸起14一体成型或固定于所述下底座2上,所述凸起14与所述上层盘1可解除式相抵。这样,所述凸起14一体成型或固定于所述下底座2的外周顶面,所述凸起14的顶面与所述上层盘1相抵,所述凸起14夹设于所述下底座2和所述上层盘1之间,两个相邻的所述凸起14使得所述上层盘1和所述下底座2存在间隙,由于所述上层盘1和所述下底座2仅仅通过所述凸起14接触,当热量从所述上层盘1向所述下底座2传递时增加了所述上层盘1至所述下底座2之间热阻,进而大大减少了热量损失,提高了燃气燃烧的热效率。当所述凸起14支撑起所述上层盘1时,同时使得所述上层盘1的外周与所述隔热罩3的外周之间存在间隙,所述上层盘1的内周与所述下底座2的内周存在间隙,进而为所述燃烧器5的燃烧提供空气入口。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凸起14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凸起14等间隔环设于所述下底座2上。这样,四个所述凸起14等间隔环设于所述下底座2的顶面对应位置处,使得所述上层盘1的周向与所述下底座2的周向均匀相抵,保证所述上层盘1与所述下底座2在周向上的间隙保持稳定值,进而空气能沿着所述上层盘1的外周和所述下底座2的外周之间的间隙均匀的进入燃烧器5内。
[0037]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聚能盘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6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下底座2在所述炉耳4对应位置处一体成型或固定有第一凸台15,所述第一凸台15与所述炉耳4可解除式相抵,所述炉耳4与所述第一凸台15可拆卸式固定。这样,将所述炉耳4与所述下底座2进行固定时,所述炉耳4的底部穿过所述上层盘1后先与所述第一凸台15进行对齐,保证了所述炉耳4的底部可以与所述下底座2进行初定位,进而保证能顺利将所述炉耳4与所述下底座2进行固定。所述炉耳4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凸台15的顶面可解除式相抵,保证所述炉耳4与所述下底座2固定后,在高度方向上不会发生明显的晃动。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凸台15上设置有第三螺孔16,所述第一凸台15通过
第二螺钉24穿过所述第三螺孔16与所述炉耳4可拆卸式固定。这样,所述第二螺钉24的大头端抵接在所述第一凸台15的底面,当所述第二螺钉24容纳在所述第三螺孔16内,所述第三螺孔16的内壁设置内螺纹,所述第二螺钉24的小头端有外螺纹,通过所述第二螺钉24与所述第一螺孔11的螺接固定,固定方式简单方便且可靠。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炉耳4在所述第三螺孔16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第四螺孔17,所述第一凸台15与所述炉耳4通过所述第二螺钉24依次穿过所述第三螺孔16和所述第四螺孔17可拆卸式固定。这样,所述第三螺孔16与所述第四螺孔17对齐,将所述第二螺钉24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第三螺孔16和所述第四螺孔17,所述第三螺孔16和所述第四螺孔17分别与所述第二螺钉24螺接,保证所述第一凸台15和所述炉耳4的相对位置不变。
[0038]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聚能盘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6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下底座2在所述第一凸台15对应位置处一体成型或固定有定位柱18,所述定位柱18由所述下底座2延伸至所述盛液盘22或面板23对应位置处。这样,所述定位柱18围设在所述第二螺钉24的外周对应位置处,所述第二螺钉24的大头端高度小于所述定位柱18的高度,当所述定位柱18的底面与所述盛液盘22或面板23可解除式相抵时,所述定位柱18将所述第二螺钉24的大头端密封在所述定位柱18的内腔中,避免了所述第二螺钉24外露时易粘上油渍等不易清洁的污物。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隔热罩3在所述定位柱18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第四通孔19,所述定位柱18穿设于所述第四通孔19且与所述盛液盘22或面板23可解除式相抵。这样,所述下底座2可以通过所述定位柱18直接放置到所述盛液盘22或者面板23上,使得整个聚能盘组件的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所述隔热罩3完全包围在所述下底座2的底部和侧壁,使得所述隔热罩3、所述上层盘1和所述下底座2形成三层隔热,大大提高热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所述下底座2与所述隔热罩3在安装过程中存在相对旋转,为了避免所述隔热罩3与所述定位柱18发生干涉,所述第四通孔19的水平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定位柱18的水平截面面积,为所述隔热罩3与所述定位柱18的相对旋转提供足够的空间。
[0039]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聚能盘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6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上层盘1等间隔环设有至少三个第五通孔20,所述上层盘1与所述炉耳4在所述第五通孔20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所述炉耳4穿过所述第五通孔20与所述下底座2可拆卸式固定。这样,所述第五通孔20等间隔环设于所述上层盘1上供所述炉耳4穿过,所述第五通孔20的数量与所述炉耳4的数量相对应,所述炉耳4的形状为“l”形,所述炉耳4的底部穿过所述第五通孔20后,所述炉耳4的中部与所述上层盘1在所述第五通孔20位置处两层式固定,可以是焊接固定或其他一些固定方式,通过所述炉耳4间接将所述上层盘1固定在所述下底座2上,当所述炉耳4与所述下底座2可拆卸式固定后,所述炉耳4对所述上层盘1与所述下底座2的相对位置进行限位,防止所述上层盘1在所述下底座2上窜动。
[0040]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