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05086发布日期:2021-12-04 12:00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一种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


背景技术:

2.中央空调系统是由一个或多个冷热源系统和多个空气调节系统组成,该系统不同于传动冷剂式空调,集中处理空气以达到舒适要求,其采用液体气化制冷的原理为空气调节系统提供所需冷量,以抵消室内环境的热负荷,制热系统为空气调节系统提供所需热量,以抵消室内环境冷负荷。
3.现有的中央空调出风口大多直接裸露在外界,不够隐蔽,在长时间使用后,中央空调出风口会积累大量灰尘,也不便于清洗;此外,现有市面上出风口大多为显现式的,显现式出风口会在其安装地点处显现自身的边框,如大边框、花边框或平边框等,所以在天花板或侧壁上安装这种显现式出风口而漏出边框,会显得很突兀,无法与天花板或侧壁的装修风格相融合。
4.目前针对现有的中央空调出风口不够隐蔽无法与室内装修风格相融合的问题,尚未提出有效地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包括:
8.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中部开设有安装槽;
9.若干叶片,若干所述叶片转动且间隔安装于所述安装槽的内部,每一所述叶片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对应设置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开设的旋转槽的内部;
10.风速传感器,所述风速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安装板的上端面;
11.若干操纵杆,若干所述操纵杆设置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开设的操作腔的内部,且对应与若干所述叶片的一端的支撑杆固定连接;
12.调节杆,所述调节杆设置于所述操作腔的内部,且分别与若干所述操纵杆的底端固定连接;
13.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设置于所述操作腔的内部,且与所述调节杆一端活动连接;
14.微型电机,所述微型电机设置于所述操作腔的内部,所述微型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连接柱同轴连接;
15.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设置于所述操作腔的内部,且分别与所述风速传感器、所述微型电机固定连接。
16.进一步地,在所述的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还包括:
17.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近端固定设置于所述调节杆的一端,所述活动杆的远端设
置为球状,所述活动杆的远端位于所述连接柱的侧壁开设的球形孔的内部。
18.进一步地,在所述的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还包括:
19.电机支撑座,所述电机支撑座设置于所述操作腔的内部,并位于所述微型电机的下方。
20.进一步地,在所述的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所述叶片的下端面位于所述安装板的下方。
21.进一步地,在所述的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所述叶片处于水平状态的下端面与所述叶片处于垂直状态的下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22.进一步地,在所述的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还包括:
23.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板的边缘位置设置的限位槽内,所述限位板的上表面设置为斜面;
24.弹簧,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限位板的底端,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限位槽的槽底固定连接。
25.进一步地,在所述的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还包括:
26.调节块,所述调节块设置于所述限位板的侧壁,且调节块与开设于所述安装板的调节槽相对应且配合布置。
27.进一步地,在所述的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还包括:
28.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板的底端开设的支撑槽的内部,并位于所述限位板的下方,且所述弹簧穿过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支撑板的上端固定连接。
29.进一步地,在所述的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还包括:
30.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为两个,并分别设置于所述限位板的底端以及支撑板的顶端,并均位于所述弹簧的内部。
31.进一步地,在所述的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还包括:
32.挡块,所述挡块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侧壁,并位于所述支撑槽的侧壁开设的槽孔的内部。
33.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34.(1)本实用新型的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控制器能够根据风速传感器检测中央空调是否开启,在检测到中央空调开启的情况下,控制微型电机带动连接柱转动,进而带动调节杆、操纵杆以及叶片进行转动,以使中央空调吹出的风能够穿过安装槽流通到室内;
35.(2)通过限位板安装于安装板的边缘位置,且限位板的底端与通过弹簧与限位槽连接,从而在将安装板安装到墙体内的情况下,限位板通过弹簧与墙体紧密相抵,以将安装板固定到墙体内,避免安装板从墙体内滑出;
36.(3)本实用新型的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通过将安装板安装到墙体,并使叶片与墙面平齐,从而能够将自身与墙体相融合,解决了现有出风口结构的边框裸露于墙面上的问题。
附图说明
3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的俯视图;
3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的仰视图;
3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中俯视图的剖面图;
4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中a部的结构示意图;
41.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中调节杆和连接柱的装配图;
42.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中b部的结构示意图;
43.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中安装板的剖面图;
44.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中c部的结构示意图;
45.其中,各附图标记为:
46.1、安装板;2、安装槽;3、叶片;4、支撑杆;5、旋转槽;6、风速传感器; 7、操纵杆;8、操作腔;9、调节杆;10、连接柱;11、微型电机;12、控制器; 13、活动杆;14、球形孔;15、电机支撑座;16、限位板;17、限位槽;18、弹簧;19、调节块;20、调节槽;21、支撑板;22、支撑槽;23、固定柱;24、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47.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4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可嵌设于墙体开设的预留基坑的内部,如图1~8所示,包括安装板1、若干叶片3、风速传感器6、若干操纵杆7、调节杆9、连接柱10、微型电机11以及控制器12。
49.如图1~2所示,安装板1的中部开设有安装槽2,用于安装叶片3,安装板 1可以安装于天花板上的预留基坑的内部或室内的侧壁预留基坑的内部,并位于中央空调的出风口的前侧或下侧。
50.其中,安装板1设置为方形结构。
51.若干叶片3转动且间隔安装于安装槽2的内部,每一叶片3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杆4,支撑杆4对应设置于安装槽2的侧壁开设的旋转槽5的内部,用于封闭或打开安装槽2,使中央空调的吹出的风穿过安装槽2以进入室内。
52.其中,若干叶片3之间设置有一定间隔,从而便于叶片3进行转动,以封闭或打开安装槽2。
53.在若干叶片3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若干叶片3封闭安装槽2,从而中央空调吹出
的风并不便于进入室内;在若干叶片3处于垂直状态的情况下,若干叶片3打开安装槽2,此时中央空调吹出的风能够穿过安装槽2流通到室内。
5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叶片3的下端面位于安装板1的下方,从而在安装板1安装于墙体的预留基坑的内部的情况下,能够使叶片3与墙体表面平齐,以使该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与墙体相融合。
55.叶片3处于水平状态的下端面与叶片3绕支撑杆4转动后处于垂直状态的下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从而在若干叶片3旋转的情况下,若干叶片3能够与墙面保持平齐,避免叶片3突出于墙面布置。
56.例如,在支撑杆4纵截面的圆心位于叶片3水平状态下纵截面下边长所在的正方形的中心位置的情况下,此时叶片3绕支撑杆4转动之后,叶片3处于垂直状态的下端面与叶片3处于水平状态的下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从而在叶片3翻转之后,叶片3也不会突出于墙面布置,从而能够使该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隐藏于墙体内。
57.风速传感器6设置于安装板1的上端面,用于检测中央空调是否开启。
58.具体地,在风速传感器6检测到中央空调吹出的风情况下,风速传感器6则能够判断中央空调已经开启;在风速传感器6未检测到风的情况下,则判断中央空调未被开启。
59.如图3~5所示,若干操纵杆7设置于安装槽2的侧壁开设的操作腔8的内部,且对应与若干叶片3一端的支撑杆4固定连接,操纵杆7用于带动叶片3进行旋转,以封闭或打开安装槽2。
60.调节杆9设置于操作腔8的内部,且分别与若干操纵杆7的底端固定连接,调节杆9用于带动若干操纵杆7转动,从而使操纵杆7带动叶片3进行转动。
61.具体地,在调节杆9转动的情况下,调节杆9带动所有的操纵杆7转动,进而操纵杆7通过支撑杆4带动对应的叶片3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同时控制若干叶片3翻转以封闭或打开安装槽2。
62.如图4~5所示,连接柱10设置于操作腔8的内部,且与调节杆9一端活动连接,用于带动调节杆9转动,以使调节杆9能够带动若干操纵杆7转动。
63.具体地,连接柱10与调节杆9偏心布置,从而使连接柱10能够带动调节杆 9进行转动。
64.其中,连接柱10可以与调节杆9的一端转动连接或通过柔性连接杆连接。
65.微型电机11设置于操作腔8的内部,微型电机11的输出轴与连接柱10同轴连接,用于带动连接柱10进行转动,以使连接柱10带动调节杆9进行转动。
66.如图3所示,控制器12设置于操作腔8的内部,且分别与风速传感器6、微型电机11固定连接,用于通过风速传感器6检测到的风向,控制微型电机11 进行工作,以控制若干叶片3封闭或打开安装槽2。
67.具体地,在风速传感器6检测到中央空调开启的情况下,风速传感器6发送电信号到控制器12,控制器12控制微型电机11工作以带动连接柱10转动,然后连接柱10带动调节杆9转动,调节杆9通过若干操纵杆7带动若干叶片3进行翻转,以打开安装槽2;在风速传感器6检测到中央空调关闭的情况下,风速传感器6发送电信号到控制器12,控制器12控制微型电机11反向转动,以使微型电机11带动调节杆9、若干操纵杆7带动叶片3翻转,使叶片3封闭安装槽2。
6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该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如图5所示,还包括活动杆13,活动杆13的近端固定设置于调节杆9的一端,活动杆13的远端设置为球状,活动杆12的远端位于连接柱10侧壁开设的球形孔14的内部,用于使连接柱10带动调节杆9进行转动,避免在连接柱10转动的情况下,连接柱 10与调节杆9不能发生相对转动。
69.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该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还包括电机支撑座15,电机支撑座15设置于操作腔8的内部,并位于微型电机11的下方,电机支撑座 15用于支撑微型电机11,避免微型电机11无处可固定。
70.其中,电机支撑座15设置有与微型电机11的底端相配合的电机槽。
71.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叶片3在安装槽2的内部翻转,该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还包括若干轴承,若干轴承对应套设于若干叶片3两端的支撑杆4,轴承外圈与旋转槽5的内壁固定连接,轴承内圈与支撑杆4的外壁固定连接。
72.进一步地,如图1、6~8所示,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还包括限位板16 和弹簧18。
73.限位板16设置于安装板1的边缘位置设置的限位槽17的内部,限位板16 的上表面设置为斜面,用于使安装板1能够固定于墙体的内部,避免安装板1在墙体内活动或轻易滑出墙体。
74.如图8所示,弹簧18设置于限位板16的底端,弹簧18的一端与限位板16 的底端固定连接,弹簧18的另一端与限位槽17的槽底固定连接,用于使限位板 16向外挤压,以使限位板16与墙体内的预留基坑侧壁紧密抵接,避免安装板1 松动。
75.其中,限位板16与操作腔8位于安装板1的不同的边缘位置,例如,在操作腔8位于安装板1的左边边缘位置的情况下,限位板16可以位于安装板1的前边缘位置或后边缘位置。
7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1边缘位置可以布置若干限位板16,且每一限位板16下方均设置有弹簧18,以增强安装板1安装的牢固性。
77.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该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还包括调节块19,调节块19设置于限位板16的侧壁,且调节块19与开设于安装板1的调节槽20相对应且配合布置,用于调节限位板16,使限位板16与墙体分离,以便于拆卸安装板1。
78.具体地,在工作人员需要拆卸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机构的情况下,工作人员按压调节块19,使调节块19进入调节槽20的内部,此时限位板16也随调节块 19一起向调节槽20方向移动,而远离预留基坑的侧壁,从而便于取出安装板1。
79.进一步地,为了增强安装板1与预留基坑连接牢固性,该隐藏式中央空调出风机构还包括支撑板21,支撑板21设置于安装板1的底端开设的支撑槽22的内部,并位于限位板16的下方,且弹簧18穿过安装板1与支撑板21的上端固定连接。
80.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弹簧18滑离限位板16的底端或支撑板21的顶端,该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还包括固定柱23,固定柱23为两个,并分别设置于限位板16底端以及支撑板21的顶端,并均位于弹簧18的内部。
81.进一步地,为了避免支撑板21脱离安装板1,该隐藏式中央空调风口结构还包括挡块24,挡块24设置于支撑板21的侧壁,并位于支撑槽22的侧壁开设的槽孔。
82.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
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83.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