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元制冷除湿冷水风柜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04357发布日期:2021-12-08 20:14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元制冷除湿冷水风柜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元制冷除湿冷水风柜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对其产品的生产、运输、储存等过程中的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要求越来越高,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不仅能保证产品的良品率,还可以防止产品的变质等,随着满足工艺性需求的提高,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要求愈发重要。普通的冷水风柜一般只具备单一的制冷功能,当需要除湿、升温时,需要另外购置其他装置满足需求,因此,如何使冷水风柜集成制冷、制热、除湿等功能,减少生产投入,增加工作效率,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单元制冷除湿冷水风柜系统,使冷水风柜集成制冷、制热、除湿等功能,减少生产投入,增加工作效率的技术效果。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单元制冷除湿冷水风柜系统,包括设置在柜体内沿进风侧至出风侧方向布设的水换热系统、制冷除湿系统,所述制冷除湿系统包括用于对经过的空气进行冷却降温凝露析出冷凝水的蒸发除湿系统、以及对经过的空气进行吸收热量升温的冷凝系统。
6.进一步的,所述水换热系统包括设置在进风侧的水换热器以及冷冻水箱,所述水换热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冷冻水箱的输出端通过输入管道连通,所述水换热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冷冻水箱的输入端通过输出管道连通,形成水循环的空气制冷系统。
7.进一步的,所述冷凝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水换热器进风后侧的冷凝器、压缩机、储液器,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冷凝器输入端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冷凝器输出端与所述储液器输入端通过输送管道连通。
8.进一步的,所述压缩机将液体制冷剂压缩成高压高温的制冷蒸汽后通过输送管道输送至所述冷凝器内,制冷蒸汽对经过的空气放热,制冷蒸汽冷凝为高压液体,高压液体从所述冷凝器输出送入所述储液器中,经过冷凝器的空气吸收热量升温,从出风端送出。
9.进一步的,所述蒸发除湿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水换热器和冷凝器之间的蒸发器、气液分离器,所述蒸发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储液器的输出端通过输送管道连接,所述蒸发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通过输送管道连接,所述储液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的输送管道上设置有电磁阀和膨胀阀。
10.进一步的,所述储液器将高压液体通过所述膨胀阀节流成低压低温的制冷液体,低温低压的制冷液体通过输送管道输送进所述蒸发器内,制冷液体对经过的空气进行吸热并汽化成高温低压的液气,液气通过输送管道输送进所述气液分离器进行分离,空气经过所述蒸发器进行冷却降温凝露析出冷凝水,从而降低空气的湿度。
11.进一步的,包括设置在柜体内冷凝器出风端的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将经过水
换热系统和制冷除湿系统的风从柜体的出风口输出。
12.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箱,所述控制箱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电磁阀、离心风机、冷冻水箱电控连接。
13.进一步的,还包括与所述控制箱电连接的用于控制所述压缩机压强的高低压控制器、用于检测从所述压缩机输出的制冷蒸汽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以及设置在所述柜体出风侧的温度、湿度感应器。
14.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器、冷凝器为集成一体式的蒸发冷凝集成换热器。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提出了一种单元制冷除湿冷水风柜系统,通过在柜体内同时设置水换热系统、制冷除湿系统,即蒸发除湿系统以及冷凝系统,通过创新使用双系统形式,共用风机及风道,保证在不同的工况使用控温控湿,可根据不同情况设定开启制冷系统或者水换热系统,综合自动控制。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压缩机、2.蒸发冷凝集成换热器、21.蒸发器、22.冷凝器、3.水换热器、4.冷冻水箱、5.离心风机、6.储液器、7.气液分离器、8.高低压控制器、9.温度传感器、10.电磁阀、11.膨胀阀、12. 控制箱。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对本实用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保护的范围。
22.如图1

2所示,一种单元制冷除湿冷水风柜系统,包括设置在柜体内沿进风侧至出风侧方向布设的水换热系统、制冷除湿系统,所述制冷除湿系统包括用于对经过的空气进行冷却降温凝露析出冷凝水的蒸发除湿系统、以及对经过的空气进行吸收热量升温的冷凝系统。
23.本实用提出了一种单元制冷除湿冷水风柜系统,通过在柜体内同时设置水换热系统、制冷除湿系统,即蒸发除湿系统以及冷凝系统,通过创新使用双系统形式,共用风机及风道,保证在不同的工况使用控温控湿,可根据不同情况设定开启制冷系统或者水换热系统,综合自动控制。
24.具体的,如图所示,所述水换热系统包括设置在进风侧的水换热器3以及冷冻水箱4,所述水换热器3的输入端与所述冷冻水箱4的输出端通过输入管道连通,所述水换热器3
的输出端与所述冷冻水箱 4的输入端通过输出管道连通,形成水循环的空气制冷系统。在使用时,当需要直接通过水换热系统制冷即可满足制冷需求时,通过所述冷冻水箱4输出冷冻的液水,经过所述水换热器3,空气通过所述水换热器3时,存在温差,冷冻的液水吸取空气中的热量,空气降温输出,液水带着热量输送回所述冷冻水箱4内,进行再次冷冻,循环上述过程,即为水换热系统的循环式制冷。
25.具体的,如图所示,所述冷凝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水换热器3进风后侧的冷凝器21、压缩机1、储液器6,所述压缩机1的输出端与所述冷凝器21输入端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冷凝器21输出端与所述储液器6输入端通过输送管道连通。所述压缩机1将液体制冷剂压缩成高压高温的制冷蒸汽后通过输送管道输送至所述冷凝器21内,制冷蒸汽对经过的空气放热,制冷蒸汽冷凝为高压液体,高压液体从所述冷凝器21输出送入所述储液器6中,经过冷凝器21的空气吸收热量升温,从出风端送出。当需要冷凝系统制热升温时,本实用所使用的制冷剂为冷媒,压缩机将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制冷蒸汽输送至冷凝器21内,经过的冷空气吸取制冷蒸汽的热量,温度升高再送出。
26.具体的,如图所示,所述蒸发除湿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水换热器 3和冷凝器21之间的蒸发器22、气液分离器7,所述蒸发器22的输入端与所述储液器6的输出端通过输送管道连接,所述蒸发器22的输出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7的输入端通过输送管道连接,所述储液器 6与所述蒸发器22之间的输送管道上设置有电磁阀10和膨胀阀11。所述储液器6将高压液体通过所述膨胀阀11节流成低压低温的制冷液体,低温低压的制冷液体通过输送管道输送进所述蒸发器22内,制冷液体对经过的空气进行吸热并汽化成高温低压的液气,液气通过输送管道输送进所述气液分离器7进行分离,空气经过所述蒸发器 22进行冷却降温凝露析出冷凝水,从而降低空气的湿度。
27.所述蒸发器为高效亲水铝翅片表冷器,采用铜管套波纹开缝片涨管,交叉散热型,配以大风量低噪声风机强化传热,换热效率优良。
28.具体的,如图所示,还包括设置在柜体内冷凝器21出风端的离心风机5,所述离心风机5将经过水换热系统和制冷除湿系统的风从柜体的出风口输出。所述离心风机采用高效多翼双进风离心风机,具有风量大,噪声低及性能稳定可靠特点。经严格动静平衡试验,风机轴承为含油自密封型,正常运行无须添加润滑油,为客户节省维护费用。
29.具体的,如图所示,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箱 12,所述控制箱12分别与所述压缩机1、电磁阀10、离心风机5、冷冻水箱4电控连接。
30.具体的,如图所示,还包括与所述控制箱12电连接的用于控制所述压缩机1压强的高低压控制器8、用于检测从所述压缩机1输出的制冷蒸汽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9、以及设置在所述柜体出风侧的温度、湿度感应器。每套风柜自带温度(th)、湿度感应器(rh),可以移动放置在监测系统的探头附近,对风柜控制更加精准,节约能耗;风柜采用变频控制电机运行。
31.设置内置式控制箱12,易于操作管理。内置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具备自动控制、运行状态显示、参数设置、报警记录查询等功能,一旦参数定,其根据温湿度变送器采集的库房温湿度状态信号自动选择待机或按相应的模式运行。安全稳定控制温湿度,根据设定的温湿度参数全自动运行、无人值守而且节省人力和电力成本。
32.具体的,如图所示,所述蒸发器22、冷凝器21为集成一体式的蒸发冷凝集成换热器
2。
33.本实用可接入群控系统(选配功能),实现远程查看和控制风柜设备集中控制和管理(远程开/关机)运行能耗统计、分析、远程查询库房运行状态,互联网设备检测报警系统(选配功能),具备温度超限、湿度超限、设备故障的微信、电话及短信报警功能,具有网关和云端数据储存功能,可通过小程序查询库房温湿度状态和设备运行状态,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测。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凡在本实用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的保护范围之内。
35.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