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67517发布日期:2022-02-08 08:37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气灶。


背景技术:

2.在厨房用具技术领域中,燃气灶是常用的一种采用明火式加热的设备,其种类繁多,但大多数燃气灶均包括炉头和设置在炉头上方的火盖,燃气经炉头输送至火盖,由点火针在有氧环境中将燃气点燃形成火焰,火焰经过火盖上的火孔喷出以对支撑在燃气灶上的烹饪器具进行明火加热。
3.其中,燃气能否得到充足的氧气是决定燃气灶能否充分燃烧燃气以及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排放的重中之重。然而,现有中的燃气灶依然存在以下技术缺陷:在燃烧状态下,往往会出现氧气补给不足造成燃气无法充分燃烧,降低了加热效率和增加了有害气体的排放;火盖和炉头二者繁琐的装配过程给燃气灶的生产效益带来了不小的阻碍;烹饪时,烟气总是弥漫在火盖四周,滴落在燃气灶上的液体、食物碎屑等杂物的清理难度也比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燃气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燃气灶,包括炉头,所述炉头包括炉头本体,所述炉头本体设有内环补气腔、围绕所述内环补气腔布置的外环混气腔、以及与所述内环补气腔连通的进氧通道;外环火盖,所述外环火盖包括设置于所述炉头本体的上方以打开或盖合所述外环混气腔的火盖本体,所述火盖本体设有与所述外环混气腔连通的燃气腔、以及与所述燃气腔连通的外环火孔;所述外环火盖还包括与所述火盖本体一体成型的遮挡沿,所述遮挡沿与所述火盖本体的外侧壁固连并朝向远离所述火盖本体的方向延伸,以在竖直方向上遮挡所述进氧通道。
7.本技术中的燃气灶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8.所述火盖本体可取放地置于所述炉头本体,所述火盖本体具有密封端面,所述炉头本体具有能够与所述密封端面密封配合的抵靠面。
9.所述火盖本体和所述炉头本体两者之一设置有插接部,两者之另一设置有与所述插接部适配的插接槽,所述火盖本体通过所述插接部和所述插接槽的插接配合可取放地置于所述炉头本体。
10.所述遮挡沿具有与所述火盖本体的底端固连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具有与所述炉头本体抵靠的限位面,通过所述限位面限制所述火盖本体沿所述炉头本体径向方向的移动。
11.所述遮挡沿具有与所述火盖本体固连的连接端以及远离所述连接端的自由端,所述遮挡沿自所述连接端向下倾斜延伸至所述自由端,且所述自由端设置有向下弯折延伸的折弯部。
12.所述火盖本体还包括内侧壁以及连接所述外侧壁和所述内侧壁的连接壁,所述外环火孔设置于所述外侧壁,所述连接壁自所述外侧壁向所述内侧壁倾斜向下以在所述连接壁的外表面形成导流斜面。
13.所述连接壁沿所述连接壁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补氧槽,所述补氧槽连通外部空气与所述内环补气腔。
14.所述燃气灶还包括围绕所述外环火盖布置的锅架,所述锅架包括与所述补氧槽一一对应的支撑角片,所述补氧槽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延长线与所述支撑角片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5.所述内侧壁具有向下延伸以与所述内环补气腔的内壁抵靠的延伸部,通过所述延伸部限制所述火盖本体沿所述炉头本体径向方向的移动,且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内环补气腔的内壁密封配合。
16.所述燃气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内环补气腔的内环火盖、点火针和热电偶,所述内环火盖设置有内环火孔,所述外环火盖设置有引火槽,且所述引火槽与至少一个所述外环火孔连通。
17.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18.1.本技术所提供的燃气灶中,所述外环火盖包括火盖本体和与所述火盖本体一体成型的遮挡沿,并通过所述遮挡沿与所述火盖本体的外侧壁固连并朝向远离所述火盖本体的方向延伸,以在竖直方向上遮挡所述进氧通道,实现了火盖本体上方的燃烧区和下方补氧区的分隔,能够有效防止燃气灶工作阶段时在上方燃烧区所产生的废气经进氧通道回流至内环补气腔内,保证了内环补气腔的氧气供给,进而保证了通入内环的燃气燃烧的充分性,也避免了这些废气进入炉头后被燃烧,有效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愉悦了用户体验。
19.此外,本技术将所述遮挡沿一体成型于所述火盖本体,能够进一步简化加工过程,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在安装时,可以直接将外环火盖搭靠在炉头本体的上方即可实现燃气灶的装配以及外环混气腔和燃气腔的连通,有助于提高装配效率和生产效益。
20.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所述火盖本体可取放地置于所述炉头本体上,方便了用户对外环火盖进行清洗,尤其对于烹饪阶段滴落附着在外环火盖上的不易擦拭清理的油污,将火盖本体从炉头本体上取下来能够大大降低清理油污的操作难度,同时,也方便了对外环火盖做维修以及新旧替换等操作。而且,还能够利用火盖本体自身的重力作用施加于所述炉头本体上以将所述火盖本体具有的密封端面和所述炉头本体具有的抵靠面密封配合,保证了外环混气腔与燃气腔之间的密封性能,有效避免了燃气泄露问题的发生。
21.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将所述火盖本体通过所述插接部和所述插接槽的插接配合可取放地置于所述炉头本体,不仅方便了火盖本体的整个取放过程,而且相较于传统的螺钉固定而言,避免了长时间使用后因螺钉锈蚀等原因导致外环火盖难以取放的缺陷。另外,插接槽和插接部的配合,因为有凸出的插接部还可以起到明显提示用户外环火盖是否放置到位。
22.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将所述遮挡沿通过所述连接端固连在所述火盖本体的底端,有助于外环火盖的小型化和降低燃气灶的整体高度,同时,在保证外环火孔的设置空间的基础上还可以缩小燃气腔的空间尺寸,有助于燃气的快速喷出和燃烧。此外,通
过所述限位面限制所述火盖本体沿所述炉头本体径向方向的移动,提升了外环火盖安装后的稳固性,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外环火盖发生径向偏移引起燃气泄露以及明火与烹饪器具错位而出现烹饪器具受热不均匀等技术问题。
23.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所述遮挡沿自所述连接端向下倾斜延伸至所述自由端,能够使遮挡沿形成整体呈倾斜向下的裙边状结构造型,有利于对溢流至遮挡沿上的液体进行导流,使液体顺着遮挡沿流下,防止液体附着在外环火盖上,而且,相较于传统中倾斜向上的遮挡沿而言,遮挡沿倾斜向下的设计形式方便了外环火孔处燃烧产生的烟气的扩散,避免了烟气在外环火盖处的停留,进而有助于外界氧气向外环火孔处的补充。
24.进一步地,所述自由端设置有向下弯折延伸的折弯部,通过设置有所述折弯部不仅能够提高对遮挡沿上的液体的导流效果,使液体在折弯部聚集并滴落,防止在自由端末端滴落时飞溅而增加清扫范围,还增加了遮挡沿的结构强度以及遮挡沿末端的钝性,避免用户接触尖锐外缘,方便了拿取操作。
25.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用于连接所述火盖本体的内侧壁和外侧壁的连接壁自所述外侧壁向所述内侧壁倾斜向下以在所述连接壁的外表面形成导流斜面,相较于连接壁为平面结构或者在连接壁处开火孔的技术方案而言,导流斜面向下倾斜,一方面避免了空气的直给,进而有效避免小火状态下外环火盖上的火易被吹灭的问题发生,另一方面减缓了空气的流速,避免了燃气燃烧状态下,空气的快速进入以及和燃气的快速混合导致火焰凌乱不稳。而将所述外环火孔设置于所述外侧壁,能够更便于燃气接触外界空气,一方面增大了锅具受热面积,另一方面外圈的火焰能够对内圈的火焰形成助力,两焰叠加能进一步提升加热效率。
26.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通过将所述连接壁沿所述连接壁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补氧槽,所述补氧槽连通外部空气与所述内环补气腔,能够进一步提升内环补气腔内的氧气供给,实现火盖内环处燃气的充分燃烧,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27.进一步地,所述燃气灶还包括围绕所述外环火盖布置的锅架,所述锅架的支撑角片的设置方便了烹饪器具的取放,而因为支撑角片的存在导致外环火盖中与支撑角片位置相对的区域氧气供给相较于其它区域略显不足,因此设置与支撑角片位置相对的补氧槽,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提升该处的氧气供给,以使内环火盖处燃气燃烧地更加充分。
28.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火盖本体的内侧壁向下延伸形成与所述内环补气腔的内壁抵靠的延伸部,不仅能够实现火盖本体沿炉头本体径向方向的限位,还能够在该处对外环混气腔实现密封,防止外环混气腔发生漏气。
附图说明
2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0.图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燃气灶的局部剖视图;
31.图2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外环火盖和炉头所组成的装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内环火盖、外环火盖以及炉头所组成的装配组件的爆炸图;
34.图5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炉头的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炉头的剖视图;
36.图7为图6中a处结构的局部放大视图;
37.图8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外环火盖的仰视图。
38.附图标记:
39.1炉头,11炉头本体,111内环补气腔,112外环混气腔,113进氧通道,114抵靠面,115插接槽,12引射管组件,121内环引射管,122外环引射管;
40.2外环火盖,21火盖本体,211燃气腔,212外环火孔,213密封端面,214插接部,215外侧壁,216内侧壁,2161延伸部,217连接壁,2171补氧槽,22遮挡沿,221连接端,2211限位面,222自由端,2221折弯部,23引火槽;
41.3锅架,31支撑角片;
42.4内环火盖,41内环火孔;
43.5点火针;
44.6热电偶。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4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7.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0.如图1至图8所示的一种燃气灶,包括炉头1和外环火盖2,所述炉头1包括炉头本体11,所述炉头本体11设有内环补气腔111、围绕所述内环补气腔111布置的外环混气腔112、以及与所述内环补气腔111连通的进氧通道113;所述外环火盖2包括设置于所述炉头本体11的上方以打开或盖合所述外环混气腔112的火盖本体21,所述火盖本体21设有与所述外环混气腔112连通的燃气腔211、以及与所述燃气腔211连通的外环火孔212;所述外环火盖2还包括与所述火盖本体21一体成型的遮挡沿22,所述遮挡沿22与所述火盖本体21的外侧壁215固连并朝向远离所述火盖本体21的方向延伸,以在竖直方向上遮挡所述进氧通道113。
51.本技术所提供的燃气灶中,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外环火盖2包括火盖本体21和与所述火盖本体21一体成型的遮挡沿22,所述遮挡沿22在竖直方向上遮挡所述进氧通道113,实现了火盖本体21上方的火孔燃烧区和下方补氧区的分隔,能够有效防止燃气灶工作阶段时在上方火孔燃烧区所产生的废气(如一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经进氧通道113回流至内环补气腔111内,也避免了这些废气占用进氧通道113的空间,保证了内环补气腔111的氧气供给,进而保证了通入内环的燃气燃烧的充分性,也避免了这些废气进入炉头1后被燃烧,有效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愉悦了用户体验。
52.此外,本技术将所述遮挡沿22一体成型(如采用锻造、冲压等方式实现一体成型)于所述火盖本体21,能够进一步简化加工过程,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在安装时,可以直接将外环火盖2搭靠在炉头本体11的上方即可实现燃气灶的装配以及外环混气腔112和燃气腔211的连通,有助于提高装配效率和生产效益。
5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并未限定所述外环火孔的设置位置,也并未限定在内环补气腔111内设置有内环火盖,因此,如图5中所示的内环补气腔111,其既可以在内环补气腔111设置有内环火盖4的技术方案中,通过与进氧通道113的连通实现向内环火盖4的氧气补给,还可以在外环火孔设置于火盖本体21内圈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内环补气腔111与进氧通道113的连通实现向位于内圈的外环火孔处的氧气补给。
5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燃气灶包括内环火盖4,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燃气灶还包括引射管组件12,引射管组件12包括内环引射管121和外环引射管122两个支路,其中内环引射管121向炉头本体11的中心供送燃气以使燃气进入内环火盖4,外环引射管122向炉头本体11的外环供送燃气以使燃气进入外环火盖2。
5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4、图5和图8所示,所述火盖本体21可取放地置于所述炉头本体11,所述火盖本体21具有密封端面213,所述炉头本体11具有能够与所述密封端面213密封配合的抵靠面114。
56.将所述火盖本体21可取放地置于所述炉头本体11上,方便了用户对外环火盖2进行清洗,尤其对于烹饪阶段滴落附着在外环火盖2上的不易擦拭清理的油污,将火盖本体21从炉头本体11上取下来能够大大降低清理油污的操作难度,同时,也方便了对外环火盖2做维修以及新旧替换等操作。
57.而且,所述密封端面213为位于所述火盖本体21下侧的水平端面,因此,在保证火盖本体21方便取放的基础上还能够利用火盖本体21自身的重力作用施加于炉头本体11上以实现密封端面213和抵靠面114密封配合,保证了外环混气腔112与燃气腔211之间的密封性能,有效避免了燃气泄露问题的发生。具体实施时,还可以通过对密封端面213和抵靠面114进行光滑处理以降低二者的表面粗糙度,从而进一步提升配合后的密封性以及火盖本
体21在炉头本体11上的装配稳定性。
58.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如图5和图8所示,所述火盖本体21设置有插接部214,所述炉头本体11设置有与所述插接部214适配的插接槽115,所述火盖本体21通过所述插接部214和所述插接槽115的插接配合可取放地置于所述炉头本体11。当然,在可替换的实现方式中,还可以在所述炉头本体11设置有插接部,相应地在所述火盖本体21设置有于所述插接部适配的插接槽。
59.将所述火盖本体21通过所述插接部214和所述插接槽115的插接配合可取放地置于所述炉头本体11,不仅方便了火盖本体21的整个取放过程,无需借助工装即可徒手操作,而且相较于传统的螺钉固定而言,避免了长时间使用后因螺钉锈蚀等原因导致外环火盖2难以取放的缺陷。另外,插接槽115和插接部214的配合,因为有凸出的插接部214还可以起到明显提示用户外环火盖2是否放置到位,如插接槽115和插接部214未插接配合,则外环火盖2会有明显的高低不平以及摇晃现象,避免了因外环火盖2未放置到位而出现漏火造成炉头、火盖损坏。
60.作为优选,可以将所述插接槽115设置于所述炉头本体11靠近所述燃气灶的前端的部分区域内,以使得插接槽115和插接部214的配合位于用户操作燃气灶时的视野范围内,从而使得用户更直观的看到二者是否插装到位以及是否出现漏火现象,以便及时做出调整。
61.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如图7所示,所述遮挡沿22具有与所述火盖本体21的底端固连的连接端221,所述连接端221具有与所述炉头本体11抵靠的限位面2211,通过所述限位面2211限制所述火盖本体21沿所述炉头本体11径向方向的移动。
62.将所述遮挡沿22通过所述连接端221固连在所述火盖本体21的底端,可以使遮挡沿22具有一个更靠近进氧通道113的位置,在提升遮挡效果的基础上可以具有较薄的厚度,进而有助于外环火盖2的小型化。而且,还可以利用遮挡沿22和炉头本体11在水平方向上的重叠实现燃气灶的整体高度的降低,同时,在保证外环火孔212的设置空间的基础上还可以缩小燃气腔211的空间尺寸,有助于燃气的快速喷出和燃烧。
63.此外,将火盖本体21安装在炉头本体11后,限位面2211环设在炉头本体11外侧壁215的上部,实现了火盖本体21沿炉头本体11径向方向的移动进行限位,提升了外环火盖2安装后的稳固性,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外环火盖2发生径向偏移引起燃气泄露以及火焰与烹饪器具错位而出现烹饪器具受热不均匀等问题。
6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所述遮挡沿22具有与所述火盖本体21固连的连接端221以及远离所述连接端221的自由端222,所述遮挡沿22自所述连接端221向下倾斜延伸至所述自由端222,且所述自由端222设置有向下弯折延伸的折弯部2221。
65.将所述遮挡沿22自所述连接端221向下倾斜延伸至所述自由端222,能够使遮挡沿22形成整体呈倾斜向下的裙边状结构造型,有利于对溢流至遮挡沿22上的液体进行导流,使液体顺着遮挡沿22流下,防止液体附着在外环火盖2上。另外,虽然外环火盖2依然会将液体导流在燃气灶机身上表面,但是燃气灶机身上表面相较于外环火盖2更远离火盖上部燃烧区,而该处的温度相较于外环火盖2更低,因此即便在燃气灶工作过程中,用户依然可以对液体进行擦拭清理,避免液体粘结附着在燃气灶上,而且清理过程中无需担心靠近燃烧区高温火焰的危险。此外,相较于传统中倾斜向上的遮挡沿而言,遮挡沿22倾斜向下的设计
形式方便了外环火孔212处燃烧产生的烟气的扩散,避免了烟气在外环火盖2处的停留,进而有助于外界氧气向外环火孔212处的补充。
66.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有所述折弯部2221不仅能够提高对遮挡沿22上的液体的导流效果,使液体在折弯部2221聚集并滴落,防止在自由端222末端滴落时飞溅而增加清扫范围,还增加了遮挡沿22的结构强度以及遮挡沿22末端的钝性,避免用户接触尖锐外缘,方便了拿取操作。
6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本技术前述所有实施方式、实施例均可进一步地使所述火盖本体21还包括内侧壁216以及连接所述外侧壁215和所述内侧壁216的连接壁217,所述外环火孔212设置于所述外侧壁215,所述连接壁217自所述外侧壁215向所述内侧壁216倾斜向下以在所述连接壁217的外表面形成导流斜面。
68.将所述连接壁217的外表面形成导流斜面,相较于连接壁为平面结构或者在连接壁处开火孔的技术方案而言,导流斜面向下倾斜,一方面避免了空气的直给,进而有效避免小火状态下火盖上的火易被吹灭的问题发生,另一方面减缓了空气的流速,避免了燃气燃烧状态下,空气的快速进入以及与燃气的快速混合导致火焰凌乱不稳。
69.而将所述外环火孔212设置于所述外侧壁215,能够更便于燃气接触外界空气,不需要设置相应的补氧通道以对燃气腔211内进行氧气补给,而且,将外环火孔212设置于外侧壁215增大了整个火焰圈的面积,进而增大了锅具受热面积,同时,外圈的火焰能够对内圈的火焰形成助力,两焰叠加能进一步提升加热效率。
70.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如图2所示,所述连接壁217沿所述连接壁217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补氧槽2171,所述补氧槽2171连通外部空气与所述内环补气腔111。
71.通过多个连通外部空气与所述内环补气腔111补氧槽2171的设置,增大了外界空气进入内环补气腔111的通道面积,能够进一步提升内环补气腔111内的氧气供给,实现火盖内环处燃气的充分燃烧,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72.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燃气灶还包括围绕所述外环火盖2布置的锅架3,所述锅架3包括与所述补氧槽2171一一对应的支撑角片31,所述补氧槽217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延长线与所述支撑角片3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73.所述锅架3的支撑角片31的设置方便了烹饪器具的取放,而因为支撑角片31的存在导致外环火盖2中与支撑角片31位置相对的区域氧气供给相较于其它区域略显不足,因此设置与支撑角片31位置相对的补氧槽2171,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提升该处的氧气供给,以使内环火盖4处燃气燃烧地更加充分。而相邻两补氧槽2171之间的凸起部分起到减缓外界空气向内环补气腔111的流动速度,防止小火状态下火焰被空气吹灭。
74.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补氧槽2171的数量以及设置位置并不对本技术造成限定,其具有多种合适的数量以及设置位置的选择,而作为优选,如图2所示,所述补氧槽2171可以对角的形式进行布置,以实现空气的对流,避免空气对火焰的扰动,而且,相较于传统中火盖本体21内周为平面结构的形式而言,所述补氧槽2171的存在还为外环火盖2增添了简约、对称的风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视觉美观性,进而提高了产品竞争能力。
75.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如图6所示,所述内侧壁216具有向下延伸以与所述内环补气腔111的内壁抵靠的延伸部2161,通过所述延伸部2161限制所述火盖本体21沿所述炉头本体11径向方向的移动,且所述延伸部2161与所述内环补气腔111的内壁密封
配合。
76.将火盖本体21安装在炉头本体11之后,延伸部2161抵靠在内环补气腔111的内壁,与连接端221形成的限位面分别在炉头本体11的内、外两侧止挡配合,不仅能够实现火盖本体21沿炉头本体11径向方向的限位,还能够在该处对外环混气腔112实现密封,进而形成了通过内侧壁216与内环补气腔111的内壁的配合、火盖本体21下部的密封端面213与炉头本体11的抵靠面114的配合、遮挡沿22的限位面与炉头本体11外侧壁215的配合等三道密封防线防止外环混气腔112发生漏气。
7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8所示,本技术前述所有实施方式、实施例均可进一步地使所述燃气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内环补气腔111的内环火盖4、点火针5和热电偶6,所述内环火盖4设置有内环火孔41,所述外环火盖2设置有引火槽23,且所述引火槽23与至少一个所述外环火孔212连通。
78.点火针5用于将通入内环火盖4和外环火盖2的燃气点燃,热电偶6主要用于在燃气灶未工作状态下,或燃气在使用过程中途意外熄火时,关闭燃气通道,以避免燃气泄漏造成意外事故。
79.如图1所示,所述点火针5与所述内环火盖4的内环火孔41相邻,因此点火针5可以之间将内环火盖4中的燃气点燃,而对于外环火盖2的外环火孔212设置在了外侧壁215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连通所述外环火孔212的引火槽23,将燃气腔211内的燃气引导至内环补气腔111,即可被内环火盖4处的火焰引燃,进而实现外环火孔212处燃气的引燃。
8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述的燃气灶中炉头一体成型有遮挡沿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如图1中所示的台式结构的燃气灶,对于嵌入式结构的燃气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81.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82.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8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