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18099发布日期:2022-03-19 22:14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烟净化装置,尤其是一种吸油烟机。


背景技术:

2.吸油烟机已成为现代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厨房家电设备之一。吸油烟机是利用流体动力学原理进行工作,通过安装在吸油烟机内部的离心式风机吸排油烟,并使用滤网过滤部分油脂颗粒。离心式风机包括蜗壳、安装在蜗壳中叶轮及带动叶轮转动的电机。当叶轮旋转时,在风机中心产生负压吸力,将吸油烟机下方的油烟吸入风机,经过风机加速后被蜗壳收集、引导排出室外。
3.通常吸油烟机包括顶吸式和侧吸式,顶吸式吸油烟机采用油烟升腾原理,在灶台的正上方产生负压区,吸排烹饪时产生的自然上升的油烟,其优点是外观时尚简洁、风量较大,适合于空间较大,能够捕捉距离灶台较远的油烟,缺点是安装高度离灶台较远,在小油烟量烹饪状态下,锅上方的油烟易受到环境空气产生的扰动造成油烟向四周逃逸,导致吸油烟效果较差。
4.为此,通常在顶吸式吸油烟机的进风口下方设置导烟板形成环吸式的结构,利用附壁效应提升吸油烟效果。如申请号为201410419676.4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带导烟板的顶吸式吸油烟机,包括机体、集烟罩及导烟板,其中集烟罩与机体连接,机体内设有风机,集烟罩上设有进风口,导烟板正对集烟罩的进风口设置、通过支架或卡扣固定在集烟罩上,且导烟板与集烟罩之间存在间距而形成油烟通道。
5.由于采用导烟板的吸油烟机不滴油,且吸油烟效果较好,近年来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有的采用导烟板的吸油烟机往往具有如下缺点:
6.1、传统导烟板油烟机在普通双灶上使用时候,爆炒侧和煲汤侧因为烹饪发烟量差异大,无法调节风量或者进风口面积来适配烹饪情况;
7.2、还有一些吸油烟机,带有升降式的导烟板,如申请号为201811419513.0的中国专利公开的,虽然整体进风口随油烟大小升降调节,但是其主要采用类似电动推杆+导轨的升降结构,如果暴露在油路环境内,因为导轨及推杆积累油污会导致润滑脂流失,或者脏污积累卡死,很容易引发故障;而部分将电动推杆或者导轨外置与风机架外部的产品,机构外置会导致产品体积变大,进而影响形态美观或者导致无法包覆在橱柜内。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吸油烟机,能够延长使用寿命,更为精确地调节导烟板的位置来适配烹饪情况。
9.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吸油烟机,包括集烟罩、设置在集烟罩上方的风机架和设置在风机架内的风机系统,所述集烟罩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下方设置有导烟板,所述吸油烟机还包括用于驱动该导烟板升降的运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机构包括由平行四边形的四连杆机构构成的升降机构以及由升
降机构带动升降的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与导烟板连接固定而能带动导烟板升降。
10.优选的,为便于构成两个四连杆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五连杆、第六连杆、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第三连杆、第六连杆和第八连杆转动连接构成一组四连杆机构,所述第二连杆、第四连杆、第五连杆和第七连杆转动连接构成一组四连杆机构,每组四连杆机构分别与传动杆连接。
11.优选的,为便于四连杆机构输出升降直线运动,每个连杆分别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风机架的内侧转动连接并且连接处为第一连杆的转动中心,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风机架的内侧转动连接并且连接处为第二连杆的转动中心;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第六连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与第八连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六连杆的第二端与第八连杆转动连接,由此所述第一连杆、第三连杆、第六连杆和第八连杆构成四连杆机构;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第五连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杆转动连接,第四连杆的第二端与第七连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五连杆的第二端与第七连杆转动连接,由此所述第二连杆、第四连杆、第五连杆和第七连杆构成四连杆机构;所述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各自的第二端分别与传动杆转动连接。
12.优选的,所述第三连杆与第一连杆的连接处位于第一连杆的两端之间,所述第四连杆与第二连杆的连接处位于第二连杆的两端之间,所述第五连杆与第七连杆连接处位于第七连杆的两端之间,所述第六连杆与第八连杆的连接处位于第八连杆的两端之间。
13.优选的,为便于两个四连杆机构连接而联动,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交叉设置,所述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交叉设置;所述第一连杆还与第七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上与第七连杆的连接处位于第三连杆和第六连杆之间,所述第七连杆上与第一连杆的连接处位于第四连杆和第五连杆之间;所述第二连杆还与第八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上与第八连杆的连接处位于第四连杆和第五连杆之间,所述第八连杆上与第二连杆的连接处位于第三连杆和第六连杆之间。
14.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上与第七连杆的连接处位于第三连杆和第六连杆之间的中点,所述第七连杆上与第一连杆的连接处位于第四连杆和第五连杆之间的中点;所述第二连杆上与第八连杆的连接处位于第四连杆和第五连杆之间的中点,所述第八连杆上与第二连杆的连接处位于第三连杆和第六连杆之间的中点。
15.为确保传动杆作升降运动,所述第一连杆的转动中心为o,所述第二连杆的转动中心为p,所述第五连杆与第二连杆连接处的中心为a,所述第四连杆与第二连杆连接处的中心为c,所述第五连杆与第七连杆连接处的中心为d,上述各点位于同一平面内,各点之间的线段满足如下关系:ad/op∈[0.3,0.8],ap/op∈[1.0,1.8],ac/op∈[0.3,0.8]。
[0016]
为便于运动机构和风机架的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分别通过设置安装支座进行连接,所述安装支座与风机架连接固定,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分别与安装支座转动连接。
[0017]
优选的,所述安装支座固定在风机架内的后侧,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均为由与安装支座的连接处向前延伸,各连杆的转轴均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0018]
为便于左右两侧工况来调节风量或进风面积来适配烹饪情况,所述导烟板具有左右间隔布置的两个,每个导烟板具有独立的运动机构。
[001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多连杆机构,转动连接后形成直线运动轨迹,从而无需导轨导向,纯转动连接副的结构,无惧油烟等恶劣环境影响,使用寿命长,精度高;设置两组四连杆机构,能够抵抗较长的传动杆的扭转,降低传动杆和转动连接部件的材料要求;通过设置两个导烟板,能够实现左右两侧随工况变化来调节风量或进风面积来适配烹饪情况,提升吸油烟效果。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油烟机处于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油烟机处于第一状态的剖视图;
[0022]
图3为图1的吸油烟机的左侧导烟板及其运动机构的示意图;
[0023]
图4为图1的吸油烟机的右侧导烟板及其运动机构的示意图;
[0024]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油烟机处于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0025]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油烟机处于第三状态的示意图;
[0026]
图7为图6的吸油烟机的左侧导烟板及其运动机构的示意图;
[0027]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油烟机处于第四状态的示意图;
[0028]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油烟机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003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31]
参见图1~图3,一种吸油烟机,为顶吸式吸油烟机,包括集烟罩1和设置在集烟罩1上方的风机架2,风机架2内设置有风机系统3。集烟罩1上开设有进风口11,从而使得油烟可在向上升腾的过程中,从进风口11进入到风机架2内,并且被风机系统3排出。集烟罩1底部向上凹陷形成有集烟腔12,进风口11位于集烟腔12的顶部。
[0032]
进风口11的下方设置有导烟板5,与现有技术的可相同,油烟从导烟板5的周边和集烟罩1之间的通道通过进风口11进入风机架2内部。
[0033]
导烟板5具有左右并列设置的两个,两个导烟板5间隔地设置并且与进风口11对应。每个导烟板5具有对应的运动机构,从而驱动相应的导烟板5升降,由此两个导烟板5可独立地升降。两个导烟板5的运动机构对称设置,两个导烟板5可以以同样的运动方式独立地运动。
[0034]
运动机构采用多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61、第二连杆62、第三连杆63、第四连杆
64、第五连杆65、第六连杆66、第七连杆67和第八连杆68。每个连杆分别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述各连杆构成八连杆机构,各连杆通过转动连接从而构成升降机构。运动机构还包括传动杆69,传动杆69在纵向上,优选的在竖直方向上延伸。
[0035]
第一连杆61的第一端与风机架2的内侧转动连接,连接处为第一连杆61的转动中心,第二连杆62的第一端与风机架2的内侧转动连接,连接处为第二连杆62的转动中心,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均可直接与风机架2连接,也可以如本实施例所示的,通过设置安装支座70进行连接,安装支座70与风机架2的后侧连接固定,而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则分别与安装支座70转动连接并且均为由与安装支座70的连接处向前延伸。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交叉设置,并且第一连杆61与风机架2的连接处高于第二连杆62与风机架2的连接处。
[0036]
第一连杆61的第二端与第六连杆66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62的第二端与第五连杆65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三连杆63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杆61转动连接,连接处位于第一连杆61的两端之间;第四连杆64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杆62转动连接,连接处位于第二连杆62的两端之间。第三连杆63的第二端与第八连杆68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八连杆68的第二端与传动杆69转动连接,第四连杆64的第二端与第七连杆67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七连杆67的第二端与传动杆69转动连接。第七连杆67和第八连杆68交叉设置,并且第七连杆67与传动杆69的连接处高于第八连杆68与传动杆69的连接处。第五连杆65的第二端与第七连杆67转动连接,连接处位于第七连杆67的两端之间,第六连杆66的第二端与第八连杆68转动连接,连接处位于第八连杆68的两端之间。
[0037]
第一连杆61、第三连杆63、第六连杆66和第八连杆68构成一组呈平行四边形的四连杆机构,第二连杆62、第四连杆64、第五连杆65和第七连杆67构成一组呈平行四边形的四连杆机构。为将两组四连杆机构连接,第一连杆61还与第七连杆67转动连接,第一连杆61上与第七连杆67的连接处位于第三连杆63和第六连杆66之间(此处是指位于第三连杆63和第六连杆66各自与第一连杆61的连接处之间的位置),优选的为中点;第七连杆67上与第一连杆61的连接处位于第四连杆64和第五连杆65之间(此处是指位于第四连杆64和第五连杆65各自与第七连杆67的连接处之间的位置),优选的为中点。第二连杆62还与第八连杆68转动连接,第二连杆62上与第八连杆68的连接处位于第四连杆64和第五连杆65之间(此处是指位于第四连杆64和第五连杆65各自与第二连杆62的连接处之间的位置),优选的为中点;第八连杆68上与第二连杆62的连接处位于第三连杆63和第六连杆66之间(此处是指位于第三连杆63和第六连杆66各自与第八连杆68的连接处之间的位置),优选的为中点。
[0038]
上述各连杆的转轴均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0039]
传动杆69的下端与导烟板5的上表面连接固定,由此当传动杆69升降时,可带动导烟板5升降。
[0040]
调节上述各连杆的比例,可使得传动杆69被驱动而在上下方向上作升降运动。参加图4,以其中一组四连杆机构为例,第一连杆61的转动中心为o,第二连杆62的转动中心为p,第七连杆67与传动杆69连接处的中心为m,第八连杆68与传动杆69连接处的中心为n,第五连杆65与第二连杆62连接处的中心为a,第四连杆64与第二连杆62连接处的中心为c,第八连杆68与第二连杆62连接处的中心为b,第五连杆65与第七连杆67连接处的中心为d。上述各点位于同一平面内。各点之间的线段满足下述关系:ad/op∈[0.3,0.8];本实施例为
0.57;ap/op∈[1.0,1.8];本实施例为1.57;ac/op∈[0.3,0.8];本实施例为0.429;b为ac中点。另一组四连杆机构的转动连接的中心之间的线段比例同上。在此比例约束下,m、n点做直线运动,无需导轨在此约束下,a点的运动轨迹为直线,无需导轨,即可限定传动杆69的运动路径。
[0041]
由于传动杆69的杆体较长,即传动的距离较长,因此,有可能导致a点和导烟板5连接的传动杆69连接过程会形成较大的弯矩,对于传动杆69和转动连接处的铰链材料要求很高。为此,通过设置上述两组四连杆机构,能够抵抗导烟板5运动前后不一样重的弯矩,提高直线运动时的稳定性。此外,各连杆之间采用销钉连接或者铰接为纯转动连接副,无惧油烟等恶劣环境影响,提升运动可靠性和精度,减少润滑流失或者脏污积累导致的卡涩,使用寿命长,精度高还没有类似导轨的滚珠配合间隙导致的导烟板5左右晃动。
[0042]
运动机构还包括驱动机构,为转动驱动机构(未示出),如电机,其输出端与o点或p点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从而可驱动第一连杆61或第二连杆62转动。驱动机构可以为转动驱动机构也可以为直线驱动机构,至少用于驱动第一连杆61、第二连杆62的其中一个转动,输出端连接在相应连杆的两端之间即可。
[0043]
上述实施例给出了八个连杆连接的一种方式,可替代的,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来构成直线运动轨迹,如常用的交叉连杆的结构等。
[004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分别与风机架2后侧连接。图1中,左侧的导烟板5位于高位,右侧的导烟板5位于低位,参见图3和图4,当右侧的导烟板5需要从高位下降到低位时,可驱动第一连杆61(或第二连杆62)逆时针转动,由此带动m、n点下降,使得右侧的导烟板5下降。从而可用于右侧面单侧爆炒的烹饪状态,左侧导烟板5高于右侧导烟板5,左侧导烟板5处只有部分缝隙进风,负压整体泄漏小,主进风区域的导烟板5在前侧面和右侧面与集烟罩之间形成的主吸油烟通道,可结合红外温感等或者烟灶联动等模式方便实现自动调节通道大小。
[0045]
参见图5,两个导烟板5都处于中间位置。参见图6和图7,当左侧的导烟板5需要下降时,可驱动第一连杆61(或第二连杆62)逆时针转动,由此带动m、n点下降,使得左侧的导烟板5下降,从而通过传动杆69带动导烟板5下降。在左侧面单侧爆炒的烹饪状态下,左侧导烟板5下降的高度大于右侧导烟板5下降的高度,右侧导烟板5处只有部分缝隙进风,负压整体泄漏小,主进风区域的导烟板5在前侧面和左侧面与集烟罩之间形成的主吸油烟通道,可结合红外温感等或者烟灶联动等模式方便实现自动调节通道大小。图6中左侧导烟板5下降的高度大于图1中右侧导烟板5下降的高度,由此可看到运动机构的各连杆转动了更为大的幅度。
[0046]
参见图8,示出了两个导烟板5均处于最低位的状态,适配两边同时大烟的工况,左右全开,配合最大风量档位,迅速吸走油烟。
[0047]
在风机系统流量不变的情况下,这种设计下的爆炒侧保证主吸入口的流量,使得高浓度油烟快速吸走,且前侧大口设计有效避免大油烟直接冲击导油板时候扩散上脸,快速吸走上升的前侧油烟,而左右油烟正常通过导油板底部科恩达原理延续一段边界后再从翻边边缘卷入吸走。
[0048]
本实用新型通过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可独立调节的两块导烟板5,两个导烟板5可以升降到不同的位置(该位置可自行设定)适应不同烹饪状况,根据用户选择的不同档位或风
量,为保证其板周围吸入口的负压区或者进风速度,自动调节其开口通道大小。结合红外温感等或者烟灶联动等模式实现在单侧爆炒侧时候,爆炒侧导烟板5部分打开或者全开,保证主吸入口的流量和负压集中,而在另外一侧关闭部分或者全关,使得其减小对应的流通面积,增大该侧相对阻力,进而减少泄压和流量分配比例,使得在同风量下吸油烟效果比未设置两导烟板5的普通吸油烟机有明显提升。
[0049]
本实用新型的吸油烟机,具有如下控制方法,可在m、n点或传动杆69上设置位置传感器,结合左右双油烟传感器使用,吸油烟机无功率或者电流检测反馈,两个油烟传感器均可分别设置在集烟罩1的左右两侧底部。参见图9,具体的包括如下步骤:
[0050]
1)吸油烟机启动,以默认档位运行;
[0051]
2)读取油烟传感器信息,包括左侧油烟传感器a和右侧油烟传感器b的信息,得到当前左侧油烟浓度和右侧油烟浓度;
[0052]
3)比较当前油烟传感器检测到的油烟浓度是否有明显差异,并根据比较的结果进行相应地控制,其中m1表示预设的差值下限值,m2表示预设的差值上限值,ya表示左侧的油烟浓度值,yb表示右侧的油烟浓度值:
[0053]
3.1)如果表示两侧油浓度虽然呈现一边大、一边小,但差别较小,根据和的大小和相对比例确定导烟板5下降的位置,优选的,可通过查表的方式来确定下降的位置,该表格中存储的数据为经验值或实验值,调节导烟板5位置的基准是油烟浓度大的一侧全开,即下降到最低位置,然后进入步骤4);
[0054]
3.2)如果则认为两侧油烟浓度无差异,取油烟浓度值较大的记为yd,与预设的油烟浓度阈值y1比较,并且根据比较的结果进行相应地控制:
[0055]
3.2.1)如果yd≤y1,判断为左右两侧差不多的小油烟场景,进入步骤4);
[0056]
3.2.2)如果yd>y1,判断为左右两侧差不多的大油烟场景,进入步骤4);
[0057]
3.3)如果判断为两侧油烟浓度有较大差别,比较ya和yb的大小,并且根据比较的结果进行相应地控制:
[0058]
3.3.1)如果ya>yb,则控制右侧导烟板5处于最高位置将相应侧进风通道关闭的状态,左侧导烟板5下降工作;
[0059]
3.3.2)如果yb>ya,则控制左侧导烟板5处于最高位置将相应侧进风通道关闭的状态,右侧导烟板5下降工作;
[0060]
4)通过每个导烟板5各自对应的第一位置传感器和第二位置传感器获取相应的当前位置信息;
[0061]
5)判断位置是否匹配当前烹饪场景,如果是,回到步骤2),如果否,则驱动机构驱动导烟板5到对应状态,等待时间间隔δta后,回到步骤4)。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