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调节模块和便携式空气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67883发布日期:2022-01-26 21:53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调节模块和便携式空气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气调节模块和一种便携式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2.风扇作为常见的散热工具,其工作原理简单,价格实惠,使用时噪音小,主要通过电机工作带动风扇转动,借助由风扇对目标物的吹风而带走其表面的热量进而达到散热的效果。且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市面上已出现小型便携的风扇。但是具体的,当空间环境的热量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仅仅依靠空气流动已无法起到有效的散热效果。
3.尽管,可通过空调器的制冷作用能够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空调器的价格昂贵,且其内部具有压缩机,一方面,由于压缩机的结构繁杂,另一方面,压缩机的重量较大,不具备轻便携带的优点,因此,需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制冷效果,同时在轻便、噪音小、价格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的制冷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通过简化空气调节模块的结构,以降低其整体的重量,进而确保其具备便捷性的前提下,也能够在热量密度高的环境下起到良好的制冷效果。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调节模块,包括:冷凝模块,设有冷凝空间;蒸发模块,设有蒸发空间;毛细管,连通所述冷凝空间与所述蒸发空间;还包括:转动模块,内设有压缩通道以及连通所述压缩通道的第一进气开口与第一出气开口;其中,所述冷凝空间与所述第一出气开口连通,所述蒸发空间与所述第一进气开口连通;其中,所述压缩通道内的流通空间的横截面积自所述第一进气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出气开口的方向逐渐减小。
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与传统的用于空调器中的压缩机相比,所述转动模块用以压缩冷媒气体的所述压缩通道结构简单,能够良好的替代所述压缩机对所述冷媒气体进行压缩,进而也起到了减轻所述空气调节模块重量的作用,使得出行携带具备所述空气调节模块的风扇成为可能,也即进一步提高了所述风扇在不同空间环境下的使用通用性,尤其是在热量密度高的环境下,能够替代传统风扇起到良好的制冷作用,从而形成可靠的市场竞争力。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转动模块包括转动盘;其中,所述压缩通道为设置在所述转动盘上的螺旋状管路。
8.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所述转动盘的结构简单,通过将所述压缩通道设置成所述螺旋状管路,也即使得所述压缩通道以多圈盘设的形式设置在所述转动盘上,最大程度上实现对所述冷媒气体进行压缩以形成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的效果。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第一进气开口设于所述转动盘靠近其外边缘的
位置,所述第一出气开口设于所述转动盘靠近其轴心的位置;或所述第一进气开口设于所述转动盘靠近其轴心的位置,所述第一出气开口设于所述转动盘靠近其外边缘的位置。
10.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当所述第一进气开口设于所述转动盘靠近其外边缘的位置时,使得所述转动盘在转动过程中,避免因;此外,将所述第一进气开口设于所述转动盘靠近其轴心的位置时,能够使得低温低压冷媒气体随着所述转动盘的转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能够更快的经过所述压缩通道的压缩作用以形成高温高压冷媒气体。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冷凝模块为冷凝盘,所述蒸发模块为蒸发盘;其中,所述转动盘、所述冷凝盘与所述蒸发盘通过转轴同轴心设置:其中,所述转动盘夹设于所述冷凝盘与所述蒸发盘之间。
12.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一方面,将所述空气调节模块安装于电器壳体内时,由于三者的同轴心设置以避免该三者因偏心设置而造成了所述电器壳体内部空间的浪费;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所述冷凝盘的散热作用与所述蒸发盘的吸热作用,以避免二者的位置过于靠近而影响各自发挥作用。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冷凝盘设有第二进气开口和第一出液开口,所述第二进气开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气开口,所述第一出液开口连通所述毛细管的相应端;其中,所述第二进气开口设于所述冷凝盘靠近其外边缘的位置,所述第一出液开口设于所述冷凝盘靠近其轴心的位置;或所述第二进气开口设于所述冷凝盘靠近其轴心的位置,所述第一出液开口设于所述冷凝盘靠近其外边缘的位置。
14.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结合冷媒实际流动情况,在所述转轴的带动下,使得所述冷媒以最快的速率在所述冷凝盘上扩散,也即提高了所述冷媒在所述冷凝空间内的扩散效率,以提高向外界散热的效率。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蒸发盘设有第二出气开口和第二进液开口,所述第二出气开口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开口,所述第二进液开口连通所述毛细管的相应端;其中,所述第二出气开口设于所述蒸发盘靠近其外边缘的位置,所述第二进液开口设于所述蒸发盘靠近其轴心的位置;或所述第二出气开口设于所述蒸发盘靠近其轴心的位置,所述第二进液开口设于所述蒸发盘靠近其外边缘的位置。
1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结合冷媒实际流动情况,在所述转轴的带动下,使得所述冷媒以最快的速率在所述蒸发盘上扩散,也即提高了所述冷媒在所述蒸发空间内的扩散效率,以提高向外界环境输送冷气的效率。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第二进液开口的口径大于所述毛细管的相应口径。
18.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以使得所述毛细管内的冷媒液体通过所述第二进液开口进入所述蒸发空间的过程中,使得所述冷媒液体的流量突然增大,在其自身物理特性的作用下,从液态转变成气态,因气化吸热,最终实现释放冷量的效果。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转动模块还包括:驱动组件和传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传动组件驱动所述转动盘旋转。
20.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能够为所述转动盘提供稳
定的转速,此外,避免所述驱动组件直接作用于所述转动盘造成转速过快而使得整体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2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主动轮,与所述驱动组件驱动连接;传送带,传动连接所述主动轮与所述转动盘。
22.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一方面,所述传动组件的结构简单,能够将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力传送至所述转动盘上;另一方面,与传动链或者齿轮传动相比,本技术方案中为带传动的方式,具备低噪音的优点,同时相应的成本也较为低廉。
2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所述转动盘还开设有毛细管过孔;其中,所述毛细管缠绕至所述转轴的外表面,通过所述毛细管过孔与所述冷凝盘和所述蒸发盘连接。
24.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一方面,当所述转动盘为顺时针转动,则通过将所述毛细管以逆时针多圈缠绕的方式,将所述转轴的转动力转化为推进力,从而实现提高了运输冷媒液体的速率,也即加强了冷热交换效率;另一方面,若将所述毛细管直线设置,则在有限的安装空间内无法确保其节流作用,也即相比较多圈缠绕设置,需要更长的安装空间才能够满足需求,则使得整体安装布局不合理,结合至具体产品时,无法达到小巧便携的效果,进一步的,该缠绕方式能够增强其结构强度,同时使得整体安装布局更加合理。
2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包括:第一散热风扇,转动连接至所述转轴对应所述冷凝盘的一端;和/或第二散热风扇,转动连接至所述转轴对应所述蒸发盘的一端。
2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结合实际使用情况,所述第一散热风扇提高设于所述冷凝盘内的高温高压冷媒气体的液化效率,也即提高其散热效率;所述第二散热风扇提高了设于所述蒸发盘内的冷媒气体向外界进行释放冷气的扩散速率。
27.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便携式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实例所述的空气调节模块;壳体,设有安装空间以及连通所述安装空间的多个进风孔;其中,所述安装空间用以安装所述空气调节模块;其中,多个所述进风孔分别对应所述蒸发模块与所述冷凝模块。
28.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一方面,所述壳体对所述空气调节模块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所述多个进风孔提高了散热效果。
29.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30.(1)借助所述转动盘的转动对冷媒气体进行压缩,代替了传统压缩机的压缩作用,由于所述转动盘的结构简单且可将其小型化设置以结合至小巧的风扇结构上,从而实现轻便携带的效果;
31.(2)结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空气调节模块的风扇结构,与传统风扇相比,具备良好的制冷效果,也即解决了在热量密度高的环境中,也能够起到良好的制冷效果;
32.(3)通过所述带传动,降低了所述空气调节模块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尤其是使用者在安静的环境中使用时,避免因过大的噪音而影响他人,进而降低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空气调节模块100的连接示意图。
34.图2为转动盘34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冷凝盘11的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蒸发盘21的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空气调节模块100的结构示意图。
38.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
39.图7为减速齿轮组65的爆炸图。
40.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空气调节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
41.附图标记说明:
42.100-空气调节模块;10-冷凝模块;11-冷凝盘;12-第二进气开口;13-第一出液开口;14-多圈散热管路;15-第一连接管道;20-蒸发模块;21-蒸发盘;22-第二进液开口;23-第二出气开口;24-多圈吸热管路;25-第二连接管道;30-转动模块;31-压缩通道;32-第一进气开口;33-第一出气开口;34-转动盘;35-毛细管过孔;40-毛细管;50-转轴;61-驱动组件;62-传动组件;621-主动轮;622-传送带;63-第一散热风扇;64-第二散热风扇;65-减速齿轮组;651-大齿轮;652-小齿轮;
43.200-便携式空气调节装置;201-壳体;202-进风孔;203-第一支撑杆;204-电机支架;205-第二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45.实施例一:
46.参见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空气调节模块100的结构示意图。空气调节模块100例如包括冷凝模块10、蒸发模块20、转动模块30与毛细管40。冷凝模块10设有冷凝空间;蒸发模块20设有蒸发空间。
47.结合图2,转动模块30内设有压缩通道31以及连通压缩通道31的第一进气开口32与第一出气开口33;毛细管40设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至冷凝模块10以连通所述冷凝空间;所述第二端连接至蒸发模块20以连通所述蒸发空间。
48.具体的,第一出气开口33连通所述冷凝空间,第一进气开口32连通所述蒸发空间。其中,压缩通道31内的流通空间的横截面积自第一进气开口32朝向第一出气开口33的方向逐渐减小。举例来说,低温低压的冷媒气体从第一进气开口32进入压缩通道31内,由于转动模块30在外加动力的作用下转动,使得所述冷媒气体朝向第一出气开口33的方向移动,由于压缩通道31的结构特性,使得所述冷媒气体不断受到挤压而转变成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最终从第一出气开口33排出。
49.优选的,转动模块30例如包括转动盘34。其中,压缩通道31为设置在转动盘34上的螺旋状管路。具体来说,为使得冷媒气体能够在压缩通道31内受到充分的压缩作用,所述螺旋状管路为绕着转动盘34的圆心多圈设置。
50.优选的,第一进气开口32设于转动盘34靠近其外边缘的位置,第一出气开口33设
于转动盘34靠近其轴心的位置;或,第一进气开口32设于转动盘34靠近其轴心的位置,第一出气开口33设于转动盘34靠近其外边缘的位置。
51.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进气开口32开设于压缩通道31靠近转动盘34的边缘位置,对转动盘34施加转动力以使其朝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于是,低温低压冷媒气体在所述螺旋状管路内对应所述边缘位置朝向转动盘34的轴心方向不断转动,随着所述流通空间的横截面积的不断减小,相应的,对所述冷媒气体不断挤压,使其从低温低压转变成高温高压的状态,最终从第一出气开口33排出。其中,所述冷媒气体在上述运动过程中,一直处于转动盘34的偏心位置,直到进入第一出气开口33的位置为止,也即所述冷媒气体始终在向心力的带动下,在所述螺旋状管路内不断受到压缩。
52.相对的,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与上述具体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一进气开口32开设于压缩通道31靠近其轴心的位置,所述冷媒气体在所述螺旋状管路内运动的过程中,随着朝向所述外边缘的方向转动,一方面,所述低温低压冷媒气体经压缩作用,逐渐变成高温高压状态;另一方面,所述冷媒气体在所述螺旋状管路内的位置不断变化,进而使得形成的离心力的作用不断增大,也即所述冷媒气体越远离转动盘34的轴心位置,其运动半径越大,生成的线速度也就越大,使得所述冷媒气体能够更快的进入所述冷凝空间内。
53.结合图3,优选的,冷凝模块10为冷凝盘11,蒸发模块20为蒸发盘21;其中,转动盘34、冷凝盘11与蒸发盘21通过转轴同轴心设置;其中,转动盘34夹设于冷凝盘11与蒸发盘21之间。
54.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由于转动盘34、冷凝盘11与蒸发盘21三者为同轴心设置,于是,当转动盘34在转动过程中,可带动冷凝盘11与蒸发盘21作同轴转动,以避免三者在偏心设置的状态下进行转动时,增大了运动轨迹,尤其是在高速转动过程中,更是使得空气调节模块100处于不稳定状态。结合实际使用,例如将空气调节模块100结合至风扇,启动所述风扇时,易使得所述风扇的机身发生剧烈抖动,甚至于发生倾倒的风险。此外,由于,冷凝盘11发挥冷凝的作用,也即使得冷媒气体放热液化成液体状态,相对的,蒸发盘21发挥蒸发的作用,也即使得冷媒液体吸热蒸发成气体状态,于是,通过转动盘34的隔离作用,以避免冷凝盘11与蒸发盘21各自作用过程中,相互干涉,从而降低了空气调节模块100的制冷或者制热的效果。
55.结合图3,优选的,冷凝盘11设有第二进气开口12和第一出液开口13,其中,第二进气开口12连通第一出气开口33;第一出液开口13连通毛细管40的相应端。具体的,第二进气开口12设于冷凝盘11靠近其外边缘的位置,第一出液开口13设于冷凝盘11靠近其轴心的位置。具体来说,在冷凝盘11与转动盘34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管道15,用以连通第一出气开口33与第二进气开口12。
56.或者,所述第二进气开口设于冷凝盘11靠近其轴心的位置,第一出液开口13设于冷凝盘11靠近其外边缘的位置。举例来说,若将第二进气开口12和第一出液开口13同时设于冷凝盘11靠近其边缘位置或者靠近其轴心位置,则在转轴50的带动下,使得所述冷媒无法以最快的速率在冷凝盘11上扩散,也即降低了所述冷媒在所述冷凝空间内的扩散效率。
57.继续参见图3,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冷凝盘11上围绕着其圆心盘绕有多圈散热管路14,第二进气开口12与第一出液开口13开设于所述多圈散热管路,于是,高温高压冷媒气体由第二进气开口12进入多圈散热管路14内的所述冷凝空间时,随着转轴50的转动,带
动冷凝盘11也作相同方向的转动,由于多圈散热管路14的排布方式与冷凝盘11的转动方向一致,于是使得高温高压冷媒气体能够充分分布于多圈散热管路14上,由于所述高温高压冷媒气体的放热液化效率与跟多圈散热管路14接触的表面积正相关,也即所述高温高压冷媒气体与所述表面积接触的越大,则所述放热液化效率越好。
58.结合图4,优选的,蒸发盘21设有第二出气开口23和第二进液开口22,第二出气开口23连通第一进气开口32,第二进液开口22连通毛细管40的相应端;其中,第二出气开口23开设于蒸发盘21靠近其轴心的位置,第二进液开口22设于蒸发盘21靠近其外边缘的位置。具体来说,在蒸发盘21与转动盘34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管道25,用以连通第二出气开口23与第一进气开口32。
59.或者,第二出气开口23设于蒸发盘21靠近其外边缘的位置,第二进液开口22设于蒸发盘21靠近其轴心的位置。
60.继续参见图4,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蒸发盘21上围绕着其圆心盘绕有多圈吸热管路24,第二出气开口23和第二进液开口22开设于多圈吸热管路24,其中,第二进液开口22的口径大于毛细管40相应的口径。于是,在转动盘34的带动下,使得蒸发盘21也作相同方向的转动,此时冷媒经过毛细管40的调节作用,转变成低温低压液体状态,当冷媒通过第二进液开口22进入所述蒸发空间时,所述冷媒的流量突然增大,由于冷媒自身的物理特性,使其从液态蒸发为气体,且其蒸发吸热,于是通过多圈吸热管路24的管壁向外界释放冷气,以起到制冷的效果。
61.结合图5-图6,优选的,结合上述具体实施例的内容,为了提高低温低压冷媒液体蒸发的效率,也即使得第二进液开口22的口径d2大于毛细管40的相应口径d1,由于在转动盘34的转动带动下,使得蒸发盘21也随之转动,由于在蒸发盘21上越远离其圆心位置上的线速度越大,也即当第二进液开口22开设于蒸发盘21靠近其外边缘的位置时,该处的线速度较大,以便于将冷媒液体从毛细管40内以较快的速度排入所述多圈吸热管路内,进行蒸发作用,以提高整体的蒸发效率,也即提高了向外界释放冷气的效率。
62.优选的,转动模块30例如还包括驱动组件61和传动组件62。其中,驱动组件61通过传动组件62驱动转动盘34转动。
63.具体来说,传动组件62例如包括主动轮621与传送带622。主动轮621与驱动组件61驱动连接;传送带622传动连接主动轮621与转动盘34。举例来说,驱动组件61可以为驱动电机组件,通过所述驱动电机组件为转动盘34提供稳定的动力源。
64.当然了,驱动组件61例如还可以是手摇式手柄,所述手摇式手柄设于主动轮621的偏心位置,通过控制所述手摇式手柄围绕着主动轮621的圆心转动,以带动转动盘34的转动,进而实现对放置其中的冷媒气体进行压缩。
65.优选的,转动盘34上还开设有毛细管过孔35。其中,毛细管40缠绕至转轴50的外表面,通过毛细管过孔35与冷凝盘11和蒸发盘21连接。其中,毛细管过孔35的所在位置与压缩通道31避开,二者相互不连通。
66.具体来说,毛细管40在转轴50上的缠绕方向与转动盘34的转动方向相反。例如转动盘34为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对应的,毛细管40为逆时针方向自冷凝盘11朝向蒸发盘21的方向多圈缠绕以形成螺旋状。一方面,具体来说,转动盘34为顺时针转动,以便于将冷媒气体输送至冷凝盘11内,提高了冷媒液体在毛细管40内输送至蒸发盘21内的速率,则只能够
使其以逆时针多圈缠绕的方式,进而能够将转轴50的转动力转化为推进力,从而实现提高了运输冷媒液体的速率,也即加强了冷热交换效率;另一方面,若将毛细管40直线设置,则在有限的安装空间内无法确保其节流作用,也即相比较多圈缠绕设置,需要更长的安装空间才能够满足需求,则使得整体安装布局不合理,结合至具体产品时,无法达到小巧便携的效果,进一步的,该缠绕方式能够增强其结构强度,且使得整体安装布局更加合理。
67.继续参见图5,优选的,空气调节模块100例如包括第一散热风扇63与第二散热风扇64。第一散热风扇63转动连接至转轴50对应冷凝盘11的一端,和/或,第二散热风扇64转动连接至转轴50对应蒸发盘21的一端。具体来说,第一散扇热风扇63位于冷凝盘11远离转动盘34的一侧,第二散热风扇64位于蒸发盘21远离转动盘34的一侧。
68.进一步的,为了提高转动盘34的转速以提高其压缩能力,且在确保其压缩能力的前提下,避免第一散热风扇63和/或第二散热风扇64的转速过快,可在转轴50的相应位置增设减速齿轮组65,以降低第一散热风扇63和/或第二散热风扇64的转速。举例来说,当环境温度较高时,使用者可将装设有蒸发盘21的一侧朝向自身,通过第二散热风扇64的转动达到清凉的效果,而当第二散热风扇64转速过快时,则会使使用者感到寒冷,从而降低了舒适感。于是,可通过在转轴50与第二散热风扇64的连接处增设减速齿轮组65,以降低其转速,给予使用者适当的舒适度。
69.结合图7,具体的,减速齿轮组65例如包括小齿轮652和大齿轮651,二者的转速比为4:1,也即小齿轮652转动4圈,相应的,大齿轮651转动1圈,从而达到降低第二散热风扇64的转速的效果。
70.当然了,为了提高处于冷凝盘11处的高温高压冷媒气体的散热效果,也可将减速齿轮组65设置于转轴50对应冷凝盘11的位置处,通过提高第一散热风扇63的转速进而达到增加所述高温高压冷媒气体的散热效果,具体来说,可使得大齿轮651与转轴50转动连接,而第一散热风扇63通过小齿轮652与大齿轮651啮合以提高其转速。
71.结合图1-图7,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关于空气交换的具体过程作详细说明:
72.首先,启动驱动组件61,带动主动轮转动,进而带动与之传动连接的转动盘34的转动,于是,转动盘34在转动过程中,对设于压缩通道31内的低温低压冷媒气体进行加压,得到高温高压冷媒气体,最后从第一出气开口33排出,通过与之连通的第二进气开口12进入所述冷凝空间内,由于冷凝盘11也在转轴50的带动下进行着转动,于是加快了所述高温高压冷媒气体在多圈散热管路14上的扩散效果,同时,在第一散热风扇63的散热作用下,加快了所述高温高压冷媒气体的放热作用,使其液化程低温高压冷媒液体,使其通过第一出液开口13进入毛细管40内,于是,毛细管40对所述低温高压冷媒液体进行节流作用,转化成低温低压冷媒液体,当所述低温低压毛细管40通过第二进液开口22时,所述低温低压毛细管40的流量突然增大,从液体状态吸热转化成气态,同样的,在转轴50的带动下,加快了此时的冷媒气体在多圈吸热管路24中的扩散作用,同时,在第二散热风扇64的作用下,加快了所述低温低压冷媒气体的释放冷气的效果,最后,所述低温低压冷媒气体从第二出气开口23排出,进入与之连通的第一进气开口32内,再由转动盘34重新冷媒气体进行压缩作用。
73.由此,形成了具备对冷媒进行压缩、液化吸热及蒸发放热的完整闭环循环系统。
74.实施例二:
75.参见图8,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空气调节装置200的结构示
意图。便携式空气调节装置200包括如实施例一提供的空气调节模块100和壳体201。其中,壳体201设有安装空间以及连通所述安装空间的多个进风孔202;空气调节模块100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且多个进风孔202分别对应蒸发模块20与冷凝模块10的位置,避免将空气调节模块100密封设置而造成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也即通过多个进风孔202起到了良好的散热作用。
76.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壳体201例如还包括电机支架204,用以安装驱动组件61;而在壳体201的相对两端设有转轴连接孔,以便于转轴50的两端穿过相应的转轴50连接孔,而第一散热风扇63和第二散热风扇64夹设壳体201。其中,在第一散热风扇63与转轴50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支撑杆203,同样的,在第二散扇热风扇64与转轴50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支撑杆205,于是,通过第一支撑杆203、第二支撑杆205和电机支架204的支撑,以使得空气调节模块100能够稳定安装至壳体201上。
77.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